泉州人名录(黄—六卷)

  黄廷楫(字才远,号仰槐)、黄纬(字符度,号树思,明末清初·南安丰州人。)、黄伟[字孟伟,号逸所、逸叟,明·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汶水头人(今金门县汶水头)。受业陈琛之门。正德进士,累刑部郎中。出知南雄府。起知松江府:投牒归家。居家(讲学正家。与俞大猷的交往。)。赈灾(丙丁亢旱。救赈,劳卒。)身后。附:俞大猷《祭黄逸所太守文》。]、黄伸(字彦发)、黄熙(字俞惟,号儆庵,清·晋江县安平人。以举人授安庆府推官。署安庆府篆。刑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卒于京。)黄必昌(字景文 ,或作景甫,南宋·晋江人。)、黄一龙(明·晋江县浦口[今鲤城区江南街道东浦社区浦口] 人。惠安锦田紫云二房黄纪派下。少从王宗澄学《易》。历宦。在潮阳知县任上主要政绩。)、黄立本(字克学,号金湖。台湾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湖口。)、黄觐光(字涵伯,号企钟,清·晋江人[今石狮市永宁梅林] )、黄谋烈(黄懋烈,字祉文,号佑堂,清末·泉州东街观口人。入宦。公车上书。居家。)、黄中祉(字廷宣,号愿庵,清·安溪县兴二里人)、黄大本(字端叔,称极斋先生,明·安溪县长泰里人)
  黄襄
[又名黄国襄,字国著,号龙源。明·南安县廿三都清歌里美林村松脚人(今南安市美林街道美林社区松脚自然村)。美林人。嘉靖卅八年进士,授行人。监察御史(巡按辽东。巡按真定。)。出为黄州太守。陕西苑马少卿,太仆寺卿,罢归。居家。眷属等。明·何乔远的评价。附一:黄襄《纶音叙》。附二、洋美村古厝。]
、黄巍(榜名培祺,字以恒,号古亘,明·南安县廿三都清歌里美林村人。)
  黄瓒[字宗献,号后溪,明·晋江笋江人(泉州郡城临漳门外黄甲街)。身世。明·嘉靖二年进士,官至琼州知府。优游林壑四十余载(筑园笋江之右。嘉靖卅七年因“倭患”迁居泉州西街甘棠里。万历元年诰命亚中大夫。)。万历九年卒。《后溪诗集》中的泉州“倭患”信息(反映广大城乡的苦难。不满官军的表现。为晋江县令卢怀莘鸣不平。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黄思近(字与仁,号似山。明·南安人。嘉靖卅一年进士。初授分宜知县。万历十八年累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万历廿一年致仕还乡。万历卅五年卒。评价。)

黄廷楫

  黄廷楫 ,字才远,号仰槐,明·晋江人。官至云南提举。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提举黄仰槐先生廷楫收录《何镜山集》中有关记述为作传,曰:

  “黄廷楫,字才远,号仰槐,晋江人。

  少受《易》学于蔡东洛蔡润宗东洛易愧虚易时中愧虚二先生。

  丙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乡荐,授浙江处州推官,在郡精心谳狱。

  历湖广均州守。时嘉靖末年,祷祈祀事、荐币设场无虚日,廷楫虔躬应之,礼有叙而民不扰。

  旋左迁贵州断事,至则兼署郡邑篆,声绩复自裒然。

  擢云南提举。甫及期,遂挂冠。

  廷楫历官五邑,以名义自持。性孝友,甫七岁父槐东公殁于齐,闻讣哀踊,识者异之。性好书,晚慕赵特峰赵恒特峰家学,假所纂之书录之,至忘年云。”

黄纬

  黄纬(1626—1685年),字符度,号树思,明末清初·南安丰州人;明·天启六年(1626年)生 。

  黄纬少豪侠,慷慨有大志。清·顺治(1644—1661年)初,与永春林兴珠聚众响应郑成功抗清,兵败降清。后随林兴珠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叛乱,屡立战功,擢游击。

  康熙(1662—1722年)间,沙皇俄国常派兵入侵黑龙江,特别是梭伦一带常受荼毒,婴孩、人参、貂皮被抢掳殆尽,康熙廿二至廿三年(1683—1684年),圣祖先后派遣黑龙江守将萨布素,扫除盘踞在黑龙江下游的俄兵据点,惟上游雅克萨(阿尔巴津)尚存。该城在黑龙江侧,与梭伦毗邻,占领的俄兵虽不满千,但凶悍异常,且配备有火器。

  康熙廿四年(1685年)正月,圣祖彭椿公为都统,领铁骑三千为陆路军,建义侯·林兴珠领滚牌兵五百为水路军、黄纬为副将,往征雅克萨。二月,同林兴珠朝见圣祖于玉泉山并操练军队,全军纪律严明,军风整肃,圣祖赐宴赏银,并赐带镶黄披甲出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兴珠》)

  大军于五月廿二日抵达雅克萨城郊,时陆路军也先后到达,黄纬即率部出击,奋勇直前,首挫俄军,俘男女数人、牛马数十匹而还。次日向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布招抚令,不被俄军理睬;又令其撤出雅克萨城,俄军侍其城坚兵悍,拒不从命,遂下令围城。廿四日,五百名俄方援军乘木筏顺流而下,期解雅克萨之围。黄纬即率众下水,以藤牌护首,持扁刀迎战,须臾歼俄兵大半,获番贼六名,余众溃逃。是夜,同都督佥事某越三重沟濠,直抵雅克萨城下凿堵潜窥,发现城墙系用大木筑成,遂定火攻。命士兵每人取草木一束抛堆城下,廿五日黎明,发火箭火炮点燃柴草堆焚城。城破,俄军军心散乱,城中呼号不绝。托尔布津计穷力拙,于廿六日请降,并率部撤离雅克萨回尼布楚。

  是役自出兵至凯旋,四阅月而功成。圣祖欣悦,排銮驾郊迎十里。

  黄纬因功授左都督衔,升江西遂安总兵,未赴任即病卒,享年60岁。

  著有《太平纪要》3卷留世。

黄伟

  黄伟(?~1538年),字孟伟,号逸所逸叟,明·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汶水头人(今金门县汶水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黄孟伟先生综述“《闽书》、旧《郡志》、新《郡志》、《清源文献》”为作传。明·俞大猷《正气堂余集·卷3》收录“祭黄逸所太守文”

  受业陈琛之门

  黄伟早年在泉州府衙当小吏,从事文书工作。因不能忍受同事的霸凌,大书“非丈夫也”,弃职归乡,隐金门岛太武岩读书。正德五年(1510年)23岁乡试中举,自称学业未精,放弃次年会试,而到晋江跟随陈琛学“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黄孟伟先生》:

  黄伟,字孟伟,同安人。

  性敏而悫,貌古心淳。年二十三领正德庚午(正德五年,1510年)乡荐,自谦未学,不赴春官,更受业陈紫峰?之门。”

  正德进士,授南刑部主事

  黄伟登正德九年(1514年)甲戍科进士,初授南刑部主事,擢刑部广东司郎中,以办案“清慎明恕”著称。嘉靖皇帝登基后,黄伟上《应诏陈言九事疏》;而后又上《定大礼按九事疏》,提出些不让秀才用钱买官、不让太监镇守地方、不让巡按和按察司接受送迎之礼、不让朝廷内官索要办事钱财等建议;上《定大礼疏》,批评皇帝新宠张璁“希宠嗜进,妄诞不经”;上《申明旧制疏》,抨击现行的监察管理制度……“侃侃无讳,皆言人所不敢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黄孟伟先生》:

  “甲戍(正德九年,1514年)成进士,授南刑部主事,所治狱,情法既得,执不可夺。暇则读道南四先生书,溯颖昌授受微旨以自励。

  嘉靖初,应诏陈九事,皆切中治体。”

  出知南雄府

  嘉靖(1522—1566年)中,黄伟出知广东南雄府,推行“节驺从、省徭役、明礼教、禁游女、焚淫祠”等新政。自己分毫不收例银一万余两,不许官税进入个人小金库,不许违规送礼取悦上级;按察使下乡,不让民夫为他举沉重的苏木署牌,曰“不忍劳民”;巡抚想借重新丈量土地以加税,他坚决抵制。任甫三月,就被参丢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黄孟伟先生》:“出守南雄。明礼教,去淫祠,罢不给之征,禁昼游之女,不以升科困羸民,不以官税入私帑,不以非礼阿上官。甫三月遂疏归,老稚遮留不得。”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南雄府》:黄伟,字孟伟,同安人。进士。嘉靖中知南雄府。清介自持,行部省驺从,人不知其为守也。禁妇女嬉游,毁淫祠,罢诸无名徵赋及榷商诸弊政。以直道忤时,称疾去。”

  起知松江府:投牒归家

  不久,经友人推荐,黄伟起知松江府。时张璁当国(首辅),因当年黄伟上《定大礼疏》曾伤及张璁,吏部侍郎霍韬看在同年进士的情面,劝黄伟谒之以化解。然黄伟却以坠马病足为由投牒归家。此后,朝廷多次征召不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黄孟伟先生》:“以荐起,改知松江府。时张孚敬当国;霍韬同年也,造谓曰:‘兄向者应诏疏语,尝及公,某私为解,公亦自知兄矣,宜一谒之。’曰:‘昨出坠马,今方病足,未能也。’即投牒归家。”

  居家

  讲学正家

  黄伟回乡后,取号逸所,也作逸叟,作世外想。黄伟“以养亲、讲学、正家为务”,“教于家,德于乡”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黄孟伟先生》:“居,食贫养亲,日惟讲学正家为事;丁艰三载,足绝卧内,晨兴率子弟展拜家庙,诸子或晏起,斥跪庭中,须拜毕乃去;冠昏丧祭,尽革旧俗,乡人顾化,不敢为不义。”

  巡按李元阳曾感慨地对众书生说:“你们不要整天空说效法孔子,还是先学学黄先生吧。”

  陈琛《赠吴洲黄孟伟太守》(“吴洲”当为“浯洲”之误)道:“大海湾环流不停,吴洲谁始发山青。灯窗刻苦惊前辈,节行艰难耸后生。白菜充厨曾叹苦,黄金横带不知荣。沧波一望鲈鱼美,千里相思月正明。”

  与俞大猷的交往

  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泉州北郊濠市(今洛江区河市镇)濠格头村人。20岁时父俞原瓒卒,即弃儒就武,袭任世职千户所百户;嘉靖十四年(1535年),举武进士,擢正千户,守御金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俞大猷到金门任职后,即与黄伟交往,常一起讨论仕途沉浮、学业抱负、古今人物等,非常崇拜。俞大猷《祭黄逸所太守文》有曰:“质而出处(出仕与隐退),则难进而易退;质而怀负,则达孝而大忠;质而古今人物成败得失,则吁嘘击节,上下若流。令人有不愿虚生,欲收拾整顿之,而忘其时位之相扞格。小子大猷,窃以可奉而宗之以为主者,环今之天下惟吾逸所也。”(全文见下附文)

  赈灾

  丙丁亢旱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年)、十六年丁酉(1537年),漳泉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亢旱,同安县境情况更为恶劣。

  清·康熙《同安县志》载:(嘉靖)十五年丙申、十六年丁酉,久旱大饥,民多流殍。有司施粥发赈,无救死者。盖凶札之一会也。”

  当时同安县翔风里山头村人林希元谪知广东钦州,闻报写诗“得家信闻丙申、丁酉漳泉大饥,当路主赈粥,饿死数万人,痛而有作”记其事,其一曰:“早起闻家信,开缄泪满巾。有心仁海内,无力济乡闾。白骨悲盈野,黄金恨杀人。方知淮泗日,卑见未为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后来,林希元《忧旱》诗还曾忆及丙申、丁酉年旱灾惨状,曰:“忆曾丙丁值岁歉,粟麦犹贱如今年。官司发赈财已竭,小民依旧饲乌鸢。学究六口齐饿死,羞吃糜粥甘黄泉……”

  救赈,劳卒

  有许福,号西浦,金门后浦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辞官回家终养父母;亦与俞大猷过从甚洽。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春,黄伟许福西浦)主动请缨,巡按李元聘请,分东西两片主持同安救赈;后来又拉上俞大猷顶替许福黄伟日夜谋划,殚精竭力。此次赈灾,救活万人。由于过度劳累,黄伟终因病发,赈灾工作甫结束即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黄孟伟先生》:“值郡岁大饥,台察请尸赈事。旦暮区画,食寝几废。及竟,以剧瘁卒。”

  以往或别的县邑赈灾,一般是将饥民集中起来施粥,饥民每日为了一餐稀粥,无法从事其他自救工作,因此死于赈灾的反而更多。据说,俞大猷的救赈方法则不同,即让饥民按乡集中,救赈人员每到一乡,就让饥民席地而坐,救赈人员在人群中行走观察,判别是否饥民,后在饥者额头上涂上颜料作为标志,分发给票据。凭票,饥民就可以从官员处领取粮谷;那些极度瘦弱疲惫、无法出行的,也可以将票据托付给有气力的人领赈回家;急切需要粮食的,也可凭票从乡邻那里先行借取。3日之内,那些骨瘦如柴、面有菜色者全都获得粮食;又为有能力的饥民提供数日口粮,鼓励他们贸易贩运或各种生产劳作,使其能自食其力。俞大猷说,这种救赈的办法,是逸所之规”,切实做到“无一人遗,无片刻滞,无斗釜滥”

  身后

  黄伟著有《海眼存集》。

  黄伟积劳而亡后,俞大猷《祭黄逸所太守文》寄托哀思。(见下文)

  官方建“善俗坊”,表彰黄伟的善行善举。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郡守黄孟伟先生》:“郡守以李源田嵓立坊以旌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源田嵓》)

  民间称黄伟“品德完人”,又有“文章许钟斗许獬,品德黄逸所黄伟俗语流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獬》)

  黄伟也渐渐神化起来。传说,黄伟在泉州府衙当小吏时,百姓打官司,黄伟都以“不可讼”劝解;劝化一人,就写“不可”2字,贴在办公室门后。久之,门后几乎贴满了纸条。某年泉州地区天旱,郡守到城隍神祈雨,夜梦神灵告曰:“欲得甘霖,定要和‘不可人’一同祈祷。”郡守深感莫名。几天后,郡守在官厅散步,闻黄伟读书琅琅。与之交谈,临别时见门后贴满“不可”纸条,才幡然大悟。次日,郡守令黄伟同去祈雨。仪式完后,尚没返至府衙,已是大雨滂沱了。就这样,黄伟与祛旱祷雨紧密联系了起来。黄伟卒后,金门民众为他立专祠祭奉。时至今日,金门的后浦头村“慈德宫”、后水头村“汶源宫”供奉的“太守祖”,南安水头下店村“寿溪宫”供奉的“王爷公”,即黄伟神尊。

  晚清,金门林豪《金门耆旧诗》颂扬金门籍先贤12人,中有黄逸所逸所讲修齐,内外自敦笃。触邪请斥张璁,坠马为拒霍韬。治绩在南雄,救荒殉故国。温陵十子中,如公尤卓卓。”【按:“温陵十子”是明·蔡元伟评选出的泉州府十大乡贤,知名者如蔡清陈琛张岳黄伟等。

  附:俞大猷《祭黄逸所太守文》

  明·俞大猷《祭黄逸所太守文》(收录于《正气堂余集·卷3》。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嘉靖十七年夏五月越朔七日,泉州卫前所正千户俞大猷,谨具一豕一羊,奉奠逸所?老先生大人之灵。曰:

  小子大猷自有知识时,已有志乎上古之英,而竟落莫宇宙,虚迹湖海。亦每怪天下人士,可人意者卒无几人;修之家而坏之天子之庭者,往往而是也。既而来守兹浯(浯州,即金门),慕逸所庐而造焉,臞臞然一长者。质而出处,则难进而易退;质而怀负,则达孝而大忠;质而古今人物成败得失,则吁嘘击节,上下若流。令人有不愿虚生,欲收拾整顿之,而忘其时位之相扞格。小子大猷,窃以可奉而宗之以为主者,环今之天下惟吾逸所也。

   奈何天地、山川、鬼神不逞于同民,而为旱祟者继载而至?今戊戌之春,饥色饿殍,相仍涂野。逸所西浦许福相谓曰:‘如之何,坐视斯一方之人饿而死也?’以白当道。大巡中溪?李元阳、节推小越?公则曰:‘是吾有司之过也。然赈饥有二难:钱谷难,吾有司办之矣。户数难(即“审户”,确定需要救赈的人户),是在二乡先生。’

  逸所快然任同之东偏,辱小子大猷西浦公于西偏。小子大猷素无知能,日则惶惶。客有东来者,辄殷勤求访逸所之规,为调度□□□式。乃知逸所自承事来,竭心力,以为一字一数,咸□笔之几仗以生者,无虑百千万命。然而逸所之心力竭,形神弊,病且渐,而卒不起。远近闻之,若丧考妣。

  夫考妣,人所自生也。若今同民饿且旦夕尽死,逸所频赈而生之,以谓考妣奚疑?然死以一逸所,而生以一方之民,固逸所之志无所遗悔也。

  古者居其位则思死其官,今世无死于其官者,逸所其死于其志者欤?古谓志士之英,起为秋柏之实。安知吾逸所之精诚不化,而生长松以千尺,产灵芝而九茎者欤?今世士大夫阛阓利欲,醉死梦生,不获善其终者,众矣。求一日之死,如逸所之惺惺者,又乌可得欤?
噫!正人端士,栽培长养若彼,其少倾覆摧折若此,其易者何欤?其果出于偶然聚,倏然散,而造物亦无主宰于其间欤?

  呜呼!造物者不可知时不可为。顽懦之夫,谁起而震之?长民辅世,情实有所未竟。孤恨悬日,遗怨挟潮,长恸而失声者,岂特小子大猷一人哉?尚飨。”

 

黄伸

  黄伸,字彦发,北宋·邵武人。神宗·元丰(1078—1085年)中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黄伸据旧《志》为作传,曰:黄伸,邵武人。嘉祐六年(1061年)进士,元丰(1078—1085年)中知泉州,建学校,芝生于梁。改建州,历官司农卿。”

  明·黄仲昭·弘治《邵武府志·宦绩》:

  “宋·黄伸,字彦发

  其先光州固始人,从王潮入闽,家邵武,十世祖曰惟淡,以五经教子皆登科,世号‘黄五经'。

  居邑之平洒,与兄、弟齐名,时比‘河东三凤’。

  登嘉祐六年第,知河南县;文彦博荐之,赐以束帛。

  知泉州,建学,芝生于梁。

  改建州,未几建称治,有瑞粟生属邑。

  奏最,历太仆司农卿。

  子,皆先世其家。

  出旧《志》。”

黄熙缵

  黄熙缵,字俞惟,号儆庵,清·晋江县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1·黄熙缵(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富云麓富鸿基云麓撰《志》、《江南通志》、《高言集》”为作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富鸿基》)

  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 •卷116•职官志•名宦5•安徽宁三府•安庆府•黄熙缵》、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黄熙缵》有传。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3•黄熙缵“《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2•黄熙缵》选录。

  以举人授安庆府推官

  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黄熙缵乡试举人,授安庆府(今安徽安庆市)推官。

  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116•职官志•名宦5•安徽宁三府•安庆府•黄熙缵》:黄熙缵,字敬庵,晋江人。顺治甲午举人,授安庆府推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列传1·黄熙缵

  “黄熙缵,字俞惟,号儆庵,晋江安平人。顺治甲午举人。授安庆推官。

  刚方威重,坚不可撼。有大猾某窜籍,通时贵,多奥援,上官莫敢问;熙缵曰:‘此猾不锄,终害吾治。’设法钩毙之。

  数月,明允四达。凡邻封覆盆,皆持牒上号,求质于皖理,于是平反独多。

  庚子( 顺治十七年,1660年),分校得士,有‘水鑑’之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黄熙缵》:黄熙缵,字俞惟。顺治甲午举人,授安庆推官。”

  民国• 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3•黄熙缵

  “黄熙缵,字俞维,一字儆庵,晋江人。

  顺治十一年举人,授安庆府推官。

  有大猾某窜籍通贵幸,为民患,上官莫敢问;熙缵设法钩毙之,能声四振。

  邻封冤狱,皆来求质,多平反。”

  署安庆府篆

  署安庆府篆。 值海氛告警,坚守安庆城,因功授三等阿达哈哈番。

  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116•职官志•名宦5•安徽宁三府•安庆府•黄熙缵》:

  “署郡篆。

  海氛告警,安庆以上游孤峙,人情汹汹。熙缵誓众登陴,悉力捍御。有持伪檄至者,立缚置狱中。已而大兵□剿,熙缵率各营水师追击之。 ”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列传1·黄熙缵

  “署郡篆。

  会‘海寇’指金山而上,瓜州、镇江失守;艨艟数万,衔尾蔽空。一枝逾扬州,而淮、豫动;一枝度宣、歙,而西江震。众志危疑。

  熙缵益招散亡之将,啮臂折矢与誓;厚抚奔卒,日椎牛大飨,教之冲伏作止如法。有持伪檄至者,立缚置狱中。及贼至,熙缵开门跃马,视鞭所指,恣出斫石会(“石会”合一字)之;瞬息奔溃,争舟指掬,哄然弃桅樯而遁。

  值江宁亦战胜,贼退伏无所,散落于桐、潜间,百千为伍,犯黄、荆一带。熙缵夜驰击之,俘获无数,伪总兵率贼众数千归命。又击降伪副将六人,安庆以靖。

  上功,首荐。适内差按陷城罪,众咸推熙缵

  受事后,周回细研,微闻中夜有号呶声,益极力条别轻重,得情奏上;悉如议。

  始贼之去也,督、抚念陆梁将为祸,遣兵戍安庆,坐民居而啖之。熙缵以流离初附,不堪伍健儿,抗议毕撤,督、抚不能难。

  一日,檄取潜江将某。熙缵假称阅兵,单骑致之,莫敢哗。

  又一日,檄取败将十三人。熙缵虑为患,绐谓止召三人,而隐其余名,令作管解而密报上官。至皆就狱,众服其识。

  在皖三年,□□追念其功曰:‘黄熙缵功,不在守崇明之下。’授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袭四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黄熙缵》:“署府篆,以剿海寇功,授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袭四次。”

  民国• 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3•黄熙缵

  “权府事。

  会海寇犯瓜州,镇江失守,遂分兵为二,一踰扬州、一度宣歙;而安庆孤悬上流,众心疑惧。

  熙缵招集散亡,厚抚士卒,教以作止冲伏之法,遂登陴固守。时有持伪檄至者,缚置狱中。及贼至,开门跃马,挥士卒奋击,瞬息奔溃。

  值江宁亦战胜,贼退伏无所,流桐、潜间,犯黄、荆。熙缵夜驰击之,俘获无数,降伪总兵、伪副将七人、贼众数千,安庆以靖。

  上嘉其功,授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袭四次。”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薨,康熙帝即位。《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载:“顺治十八年……叙安庆守城功,给推官黄熙缵、守备张琦三等阿达哈哈番,准袭四次;其余官弁各授世职。 ”

  安庆北郊10公里处大龙山,至今遗留黄熙缵书刻的摩崖石刻2处:一是龙泉(龙湫)北高峰崖壁,书刻“忘归”2字;二是地维峰悬岩,书刻“君恩山重”4字。

  刑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

  顺治十八年(1661年),召为刑科给事中,转礼科右给事中。

  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116•职官志•名宦5•安徽宁三府•安庆府•黄熙缵》:“以功擢刑科给事中,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列传1·黄熙缵“召入为刑科给事中,转礼科右给事中。凡军国大计,多所披陈,皆报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黄熙缵》:“召为刑科给事中,转礼科。”

  民国• 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3•黄熙缵“入为刑科给事中,转礼科。”

  在刑科给事中任上,《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录下黄熙缵的2项政策建议:

  “吏部议覆:‘刑科给事中黄熙缵疏言,官员革职之后、于原任内有应议叙纪录加级者,则曰既经革职、无庸议叙;至罚俸降级,则照民例议罪。是功不叙而罪及之,未为法之平。以后革职休致之官。如遇原任内有应得功次、加级纪录者,亦应照见任官一体议叙注册。若后遇有处分,亦应照见任官一体准抵。至于未革职之先有加级纪荐注册、后经革职者,例不留抵。惟老病休致之官,其原任有加级纪荐者,仍留注册内。遇事故,准与抵销。’从之。”

  “刑科给事中黄熙缵疏言:‘茶马一差,应专用满官。’部议:‘请照户、工二部满、汉兼差例,差满、汉御史各一员。’从之。”

  卒于京

  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告归养母,限满回朝,旋又丁内艰归。服阕晋京,遽卒,年四十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国朝列传1·黄熙缵

  “癸卯(康熙二年,1663年),扈送世祖章皇帝梓宫还,因母思乡,具疏请返乡。限满回朝,丁内艰匐归。

  服阕晋京,凡途中见闻,无不援笔成稿,而疾渐剧。卒于京,年四十三,得赐祭。

  熙缵博学工诗,其诗触景挥写,无意求工,辄臻神境。所著有《谏垣奏议》、《栖霞山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黄熙缵》:

  “告养归。服除晋京,卒于邸,年四十三,得赐祭。

  熙缵博学工诗,所著有《谏垣奏议》、《栖霞仙记》。”

  民国• 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3•黄熙缵“丁内艰归。服阕赴京,遽卒,年四十三;赐祭。子基岩袭职。”

黄必昌

  黄必昌,字景文,乾隆《泉州府志·文苑》作“字景甫”,南宋· 晋江人。嘉定(1208—1224年)中登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黄必昌》:黄必昌, 字景文,晋江人。从陈淳学,又切磋于陈宓潘炳二贤,有《中庸》、《大学》讲稿。嘉定中登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淳陈宓潘炳》)

黄一龙

  黄一龙,明·晋江县浦口人(今鲤城区江南街道东浦社区浦口)。

  惠安锦田紫云二房黄纪派下

  浦口氏属紫云二房公派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南宋时从惠安锦田(今为惠安张坂后边村)迁移至浦口。

  黄一龙为浦口厅前房先祖,浦口氏祠堂尚挂有黄一龙“进士及第”牌匾,且匾上写着黄一龙曾官广东潮州知县、大理寺评事。黄一龙当官后,还为惠安锦田氏家谱作序。

  黄一龙直系子孙有迁至晋江池店御辇村下辇,在清代又迁至台湾,“居台湾府城”

  少从王宗澄学《易》

  黄一龙少从王宗澄学《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8·人物志·理学·王宗澄》:王宗澄,字志濂宗源宗浚弟。为诸生,研精《易》学,师承虚斋蔡清《蒙引》,能融贯其奥义。所著《易经儿说》,学者宗焉。苏浚黄一龙张冕俱出其门。天性孝友,操履醇固, 与伯仲兄俱以学业著闻,而宗澄独困场屋,嘉靖已亥(嘉靖十八年,1539年)将贡而卒。”

  历宦

  黄一龙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中举,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登进士第,初授广东潮阳知县。万历(1573—1620年)初任大理寺评事(七品)。至迟万历五年(1577年)卒于大理寺评事任上,葬南安市霞美镇敬长村鸡笼山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一龙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黄一龙,府学,戊辰进士。”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15》载:黄一龙,晋江人,官大理评事。”

  清·光绪卅三年(1907年)续修的《锦田大宗族谱》载:黄一龙,隆庆戊辰科进士第,官大理寺评事。”

  在潮阳知县任上主要政绩

  黄一龙一生,在潮阳知县任上最有政绩。

  ①重修县城。

  清·光绪十年(1884年)《潮阳县志·卷3·城池·县城》:

  “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黄一龙重修六门城楼并各望楼,又于北门外瓮城起盖楼屋。

  四年(1570年)飓风、霪雨,坏东南城墙暨马路40余丈,一龙再修完之是时,海寇曾一本逼城陴,一龙既击走之,思患预防较前益固。”

  ②主修《潮阳县志》。

  黄一龙主修《潮阳县志》,聘林大春“总其事”

  黄一龙在为该志所作《序》中说,林大春“钜儒宿望,有良史才”,“搜记传于子史,考遗文于金石,酌是非于舆论。正伪补阙,显微阐幽”,“探索无遗,评品咸当。”该志体裁“悉依汉书”,“人皆以为有国史之笔”;“海内言志书者,必曰潮阳志”;“四方求文者,接踵而至”。

  ③阻许瑞“海盗”集团上岸定居

  隆庆四年(1570年)前后,黄一龙成功防止“海盗”许瑞集团上岸定居。

  清·康熙《澄海县志·卷19·海氛》载:隆庆(1567—1572年)初,潮阳士绅力争制止朝廷安插“海盗”林道乾集团,未能成功。“海盗”曾一本死后,残部由其舅父许瑞继续统领,主要活跃与广州、惠州沿海。其时,广州海面尚有林雄许德之程光诸股盗贼活动,官兵屡剿屡败。隆庆四年(1570年)前后,“乃招杀贼立功,邀击诸贼,大破之,无一生脱者。军门嘉赏瑞,遣回潮听招。”初以安插许瑞于潮阳白土地方,“士夫、百姓控于其令(潮阳县令黄一龙,极言不便。其令为白道、府,遂罢。”

  清·光绪《潮阳县志·卷4·乡都》:“附廓都,在县西南东南 海门水师参将驻扎。旧名海口村、金浦、冈头、大南塘、小南塘、洞内、华径废、十家桥废、营前废、董井、湖边、洪洞、猷湾(下浣)、沧洲、坟庵废、塔山后、官路、桥东、楼脚、太公庄、古戍、坑尾、新地、白土。隆庆(1567—1572)中,议招海寇许瑞林凤于此,知县黄一龙上言不便,事乃寝。”

  明·隆庆《潮阳县志·卷6·乡都》收录有黄一龙《止抚盗安插议》,其曰:

  “白土地方,南距海门所,北连潮阳县,接壤冈头、南塘二寨,田业俱渐开垦。

  近集乡民谢加仕黄宜兴等议处招抚安插情由,无不骇然。执称本乡田业俱各有主,海无煮盐之地,山乏樵采之木,若使抚民与居民混处,恐无营生之业,必有日后之变。若使居民尽弃其地而与抚民,则居民又将置于何地?幸蒙大兵剿灭海寇,获睹太平之盛,讵意招抚计处,各乡重增失所之忧。通县士夫俱海门所藩屏,潮阳县铺递驿传必经于白土地方。白土地方间在潮阳、海门之交,诚为切要腹地,非复招收华美之僻在一隅,抚民于此万一有变,腹心之疾,诚所当虑。如前曾一本叛招下浍事,良可鉴也。况潮阳旧治一十六都,今分割于惠来、普宁,仅存其半。加以二种法外之民混之,势迫难容。果抚民倾心向化,乞照雷州事例,给票归家。不然乞择别县闲旷之地处之,使得为良民长久之计,恕吾邑免负芒刺在背之忧等情到县。

  缘照本县地方浅薄,人情易动,向招曾一本于下浍,民残已甚。继招林道乾于华美,民怨未纾。然犹僻在一隅,离城三十余里。今所议白土地方,即在潮阳城外,与海门所相为联属,田业有主,民居已定,难于复插抚民。况事必协乎舆情而后可报其永久。

  今据本县上自士夫举监生员,下至里老耆民人等,一闻计插之议,俱各拥门控诉,甚至呼天叩地,涕泗交集,即此民情,可觇事体。况本县既已安插道乾,难以复招许瑞林凤。且等原系别县户籍,潮阳非其故土,即使强插,终难久安。审查舆情,委属不便。 ”

  ④建城北防堤。

  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黄一龙在榕江下游、潮阳县城北督修防堤,长5906丈,至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完成,历时2年。

  明·林大春井丹 先生文集·卷7·黄公堤遗爱碑》:黄公堤“东渐于海,西联络于诸村,亦一方之巨障也……卒遇海若为灾,其远近四十余乡,咸免昏垫之患,斥卤之区化为腴田三万余田。”

  ⑤建祠。

  隆庆六年(1572年),黄一龙将始建于唐·咸亨二年(671年)的潮阳东山东岳庙改建为祠,表彰唐·韩愈韩文公)两到潮阳、迁县治和兴乡学的功绩。

  林大春记曰:

  “龙因政暇登临, 谒双庙(双忠庙),顾谓僚佐叹曰: ‘夫二公之来, 以韩公所在也。今二忠有庙, 公可独无? 且像公者故在沙门 (指成化间在潮阳灵山寺所建之留衣亭, 内有韩愈像) , 然废久矣。纵令犹存, 曷足以示崇重? 闻公尝至东山, 自斯年始可乎? '

  于是县丞楼椿、主簿包大及典史叶世隆辈咸以为宜。境内士夫闻而赞之,遂捐俸抡材, 卜日兴工,作大堂一所,取予家所藏遗像,塑公形惟肖。自是见者冠服俨然, 如目击当时行部潮阳事矣。

  台下筑台,台覆以亭垣古树于其内,杪与堂檐相接,浓阴掩映,望之森然。门设祠扁, 外有豫章,俯临碧渠。渠上为石桥, 桥有石栏,南涌沧州,东悬翠壁。一方灵气,恒萃于斯云。”

  (万历四十年[1612年],潮阳知县沈淙在韩祠旁建置沈公祠[东山书院]。后沈公祠废,并入祠,东山书院与祠宇混为一体。)

  ⑥隆庆(1567—1572年)中,黄一龙大修潮阳庙学,越3年始成。

黄立本

  黄立本(1696—1780年),字克学,号金湖,清·康熙卅五年丙子(1696年)三月初十日子时生,台湾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湖口,是湖口长房黄志夏子,黄芳琮孙,清·大学士黄锡衮曾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恩贡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接任高铎台湾知府。任上两年间,重农重商,勤政为民,廉洁为政,素来为台湾民众所称颂。雍正初进京述职时,向雍正帝进奏曰:“臣并非冒昧请赏,福建藩库今年没有拨台湾一石粮,这是有案可查。”雍正曰:“世上就你聪明!”“若论治理,台湾尚属安静。下去!好好想想朕的话,重农重商也是君子小人分野,回去一定好生劝农垦荒。念你尚属清廉,且台湾岁入确有加增,闽省巡抚请给你加二级,这一条仍算数。你是处朕亦不掩你功,你不是处朕自也要痛加申饬——去吧 。 ”

  雍正二年(1724年)冬,以中宪大夫致仕,在籍调用。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七月廿二日午时卒于台湾,寿八十五。茔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之原。

黄觐光

  黄觐光,字涵伯,号企钟,清·晋江人(今石狮市永宁梅林),尚书黄克缵曾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乡试亚魁,康熙卅三年(1694年)甲戌科胡任舆榜进士,殿试三甲第四十六名,任中部□县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黄觐光》:黄觐光,字涵伯克缵曾孙。康熙辛未(误,应为康熙甲戌)进士,授中部令□县,有惠政。觐光才学淹博,著有《桥山诗文集》。”

黄谋烈

  黄谋烈(1838~1915年) ,又作黄懋烈,字祉文,号佑堂,泉州东街观口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十二日生,两广总督黄宗汉侄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宗汉》)、黄贻檀子。

  入宦

  黄谋烈15岁中秀才。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乡试,黄谋熙黄谋烈(时21岁)兄弟同榜中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黄谋烈(时25岁)中翁曾源榜进士,殿试第三甲第三名,授内阁中书。

  同治五年(1866年)转礼部,派署精膳司掌印,受命核勘官韵字划,因潜心韵学, 3 年完成《春部字韵校勘》,将字体讹俗、切音揉杂的摘录出来。后又总校官韵。

  不久襄办朝廷大婚典礼,题补主客司郎中,协修《学政全书》、则例馆帮纂。

  光绪四年(1878年),黄懋烈黄抟扶吴桂生三名泉州进士在花桥慈济宫发起创立“泉郡施药局”,开始花桥慈济宫善举事业;2年后,易名为“泉州府施药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抟扶吴桂生》、《泉州儒道释寺庙·花桥宫》)

  公车上书

  光绪廿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庭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

  在这次事件中,其中福建有63名官员和88名举人联名上书,领衔的就是黄谋烈,是规模最大的京官与举人的联合行动。天津《直报》光绪廿一年(1895年)四月十一日有一篇《各抒义愤》报道这件事:“日前,都察院署前有闽省孝廉为首会同京官商民等约百余人,栏舆递呈各情,已列前报。兹闻所呈乃因中日两国和局,台湾一省永让与日廷管理。”(初到都察院上书时,是举人打头,但在都察院的奏折上,官员则列名在前,且没有以商民身份签名的。见下。)

  《都察院代递各省京官举人呈文折(四月初七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收录)称:“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等跪奏:为据呈代奏事。据吉林京官总理衙门章京文瑞等、福建京官礼部郎中黄谋烈等、贵州举人葛明远等、广东举人陈景华等、江西举人程维清等、广西举人邹戴尧等,各以条陈赴臣衙门呈请代奏。臣等公阅各该呈词,均系事关重大,情词迫切;即据该职、该举人等取其同乡京官印结呈递前来,臣等不敢壅于上闻。谨钞录原呈六件,恭呈御览。伏乞圣鉴!谨奏。”

  折中“钞录原呈六件”,其中《礼部郎中黄谋烈等呈文》全文(《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收录)曰:

  “具呈礼部郎中黄谋烈、户部主事陈嵋、翰林院编修潘炳年、吏部郎中何刚德、翰林院编修叶大遒、礼部员外郎郭曾炘、工部郎中许柽藩、户部主事叶题雁郑福臻、刑部主事陈秉崧、工部主事傅嘉年、翰林院编修张亨嘉曾宗彦、刑部主事郑淑璋、兵部主事张嘉猷、工部主事赖清键、户部主事林寿照、刑部主事李英华、翰林院编修张元奇黄曾源、检讨萨嘉乐、兵部主事魏莠琦、刑部主事郑琼书、翰林院修撰吴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鲁》)、升用赞善翰林院编修叔忱、户部郎中陈宝瑨、光禄寺署正龚荫橒、内阁中书陈懋鼎、翰林院庶吉士郭曾准、兵部主事高晖游、内阁中书康咏、吏部主事黄允中、兵部主事方家澍、刑部主事周景涛、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刑部郎中黄纪元、工部郎中杨枢孙、翰林院庶吉士叶大年、户部郎中林开章、内阁中书方昆玉、户部主事万锺騄、工部主事刘怡、光禄寺署正龚葆琮、国子监博士梁孝熊、监丞卓凌霄、正红旗官学汉教习林其荣、刑部主事许文辉、侍卫林培基德俊姚承恩黄德薛梦蛟潘吉昌高葆光林天骥陈维阳林寿椿吴拔祯黄步荣沈瑞舟陈澄澜林捷鳌、举人沈翊清宋天荣张朝弼张朝法李九盛傅朝旭郑篪赖丰杰吴征骥林开暮李景骧董元亮郑贤照李含芬江尚宾邓登瀛巫挹奎谢松涛李汶川黄冕南庄庆忠张绳武陈震杨士鹏林履升林镇荆林均谢朝荣吴镰陈辛廖和韶林翊王炎杨葆元施大猷蔡庚绪陈伯贞王承基陈韵珂林玉铭萨起岩汪韶年郑世卿郑文豹李宣龚陈羲图郑孝柽黄乐方捷三罗得元练蕴辉叶奖唐吴世康陈旭铜周登皞周诚孚林齐贤郑鼎缨范彦璋欧福芗蔡绍元罗焕垣林百熙葛滋春林乔新曾广嵩郑猷宣方锺玉李兆蓉林文斗许中刘孝佑刘孝祚赵应鼎方新高彤陈廷业陈燮嘉刘廷珍黄曾培林图南施登瀛蒋诒林孝箕蒋琛梁赞翰郭曾熊、周建藩等,为台民铤险,大局可虞,吁恳宸断,转危为安;呈请据情奏闻事。

  窃自倭人犯顺,我皇上不忍数十万生灵横罹炮火,特允各国约和之请,凡以为保境息民计也。乃近日道路传闻,佥谓新定条约,拓埠四省、减税三成、偿饷至二万万并有割予台湾之事;全局所系,本未敢妄赞一辞。惟是职等籍隶闽疆,但就弃台一事言之,其害已有不可胜言者。

  开国之物,台地未隶版图,沿海为之昃食;以圣祖之神武,辅以姚启圣之谋、施琅之勇,竭智尽锐,仅而克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军府既立,百年之间变端屡见;辄复凿门命将,为之扫除:盖开台若斯之难也。倭人不费斗粮、不烦一矢,雍容拱手坐享其成,此则天下臣民所共愤痛者也。然犹曰:‘姑以纾祸也。’

  台地樯帆之利,遍于重瀛;门户之防,重于左海。一旦予敌,糖、米、百货不能依旧转输,内地无所仰食,必有受其敝者。开矿、经商,彼族长技;煤产既旺、海军益张,边衅朝开,雄师夕至,数轮内驶,七省绎骚。是欲纾目前之祸,实以酿异时之祸也。

  己未、庚申之际,东南靡烂,天下无完土;以欧西之强英、俄、法、美合从之势,亦仅仅开十三口、偿饷各八百万而止耳,无所谓割地也。今日事势之难,尚未若在时之甚;而区区倭人之要挟,乃十倍于欧西。各国闻而妒羡,必自侮前此之失机;设持利益共沾之说,英索滇、蜀,法索桂、粤,俄索伊、喀,予之则士宇立尽,不予则兵端将开,其又何以待之?是欲纾一国之祸,反以召各国之祸也。

  然且曰:‘割则祸在后日、不割则祸在目前也。’职等私忧窃计,割地之祸盖有不旋踵而见者。

  台地,无来由种族,凋耗略尽。今之隶版籍、供赋税者,率皆漳、泉、潮、嘉之民;迁台以来涵濡圣泽几三百年,中土忠义之气与海外犷悍之俗,渐清摩荡,皆固结于不自知。道光二十一年,台湾乡兵助巡道姚莹破英船于鸡笼,次年复破之于大安港;光绪十年,台湾乡兵助提臣孙开华破法船于沪尾,全台危而复安:此可以见台民敌忾同仇之气矣。职等闻台民始得割地之耗,举国若狂,哭声震野;富者输财、壮者充伍,数日之间义旅云集。与抚臣唐景崧约:‘遮留文武将吏,不令奉诏内渡;俟倭人至,即与之血战。’且约:‘尽毁教堂,焚使署;见深目高观者,不辨何国尽杀之。’

  职等知倭人军势固甚锋锐,但恃强麇至,定有损伤;而西人无故被戕,殊为冤抑,势必均向中国责言。我皇上爱民如子,必不忍调饷出师为骄夷诛锄义士;该夷将益疑朝廷之指使,而我亦无以为自解之词。正恐歃血未干,衅端又启;始谋不善,挽救何从!

  或谓人非土著,何难言复邦族。不知台民之富在地,人可迁,地亦可迁乎?既夺其士,即丧其生;萃百十万失地、丧生之民起而与倭人为难,奋空拳、拌躯命以当燎原之火炮,流血成渠之事即在目前。本欲割地以定和局,反因割地以坏和局;又何取而必出此?

  查西国和约交涉,虽有议款而未订实颁行,均视作未成,可以重复参订。光绪三年俄、土萨司提之约,彼此皆立名签押;后因各国百灵会议,多有撤销。伏求皇上念祖宗缔造之维艰、大局决裂之可虑,特饬总署王大臣与各国公使出为转圜,将割地一条作为罢论;台湾幸甚!天下幸甚!

  为此呈恳奏闻,冀回危局。谨呈。”

  居家

  经过“公车上书”事件后,当年(光绪廿一年,1895年) 黄谋烈即告归,自此家居20年。归里后,黄谋烈 主讲清源书院,还创办义仓平抑米价,制定乡约消弭械斗,推动慈善事业救济贫民,兴办新式学堂,多作善事 。

  光绪廿三年(1897年),泉州因连年鼠疫流行,花桥慈济宫“泉州府施药局”施药施棺任务繁重,黄谋烈 与泉州著名绅士黄抟扶吴桂生陈仲瑾曾振仲杨家栋等人发起,筹建花桥善举公所,建立董事会机构,“泉州府施药局” 改名“花桥施药局”,为善举公所辖下的最大分机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花桥宫》)

  戊戌(1898年)维新运动后,废科举、兴学堂。光绪廿七年(1901年),清廷下令“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设中学堂……”光绪廿八年(1902年)冬,泉州知府金学献奉省令筹办中学堂,邀陈棨仁黄谋烈黄抟扶及泉州巨绅商议;省方延请陈棨仁李清琦二位翰林经办,址设东街左侯祠。光绪廿九年(1903年)春,泉州府官立中学堂(今泉州第五中学前身)建立,招生开学,延请黄谋烈黄抟扶任正副总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金学献陈棨仁黄抟扶》)

  光绪卅一年(1905年),安溪、永春山洪暴发,泉州遭遇特大水灾,晋江、南安、安溪三县灾情惨重。黄谋烈黄抟扶请泉州知府陈雪楞电禀福建省府发银2000两、米500石急赈。同时函致南洋华侨和上海、宁波 等地泉州郊商劝募,得赈款5万余元,处理善后。

  光绪卅四年(1908年),黄谋烈在泉州象峰巷开设“晋记织布局”,拥有旧式织布机40多台,招收男工数十人,聘请外地纺织机工传授技术,专织土布;这是近代泉州较早出现的纺织手工业作坊。同时增设晋源布店兼染房,自行漂染和销售。不久,上海、天津等地机织布大量运销泉州,与此同时,日本、英国的布匹也输入泉州,晋源土布不能获利,两年后织布局停办,将资金转入商业。

  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泉州教育会成立,推举黄谋烈黄抟扶为正副会长。

  宣统(1909~1911年)间,黄谋烈被选为福建省咨议。

  清代刻木活字印书的不少,其中以泉州龚显曾黄谋烈最为著名;且两者相比,黄谋烈所刻木活字虽较少,但美观得多。

  民国四年(1915年) 卒 ,年78岁。 

  黄谋烈曾辑录泉州风俗编为《从先维俗》一书,送礼部礼学馆备考;另撰《广韵字源》一书。

黄中祉

  黄中祉,字廷宣,号愿庵, 清·安溪县兴二里人。 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举人,未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皇清·科第》:“顺治八年辛卯陈圣泰榜…… 黄中祉,晋江中式,兴二里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皇清·科第·黄中祉》:黄中祉 ,字廷宣,号愿庵。年十三失怙,辍举业,至二十七,奋志下帷,登贤书。为人寡言笑,无亵容,未尝媚求当道。为乡邑所畏,望而知钦,类王彦方;置祀田,好施,法范文正。未任卒。所著有《四书集信》诸艺。 ”

黄大本

  黄大本,字端叔,人称极斋先生,明·安溪县长泰里人,嘉靖(1522—1566年)中监生。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监生》:“嘉靖中……黄大本 ,长泰里人。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监生·黄大本》:

  “黄大本,字端叔

  少补弟子员,受学于詹洧,因詹洧以师王慎中,既又与晋江参议尤烈、知县朱梧、山人江一鲤讲学谈诗,皆其父行而名为长老者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洧王慎中尤烈朱梧江一鲤》)

  既入莆中,师事林兆恩,称高弟,深会修身缮性之旨。兆恩欲诣阙陈疏,意在婚娶二氏,使各行其教。时朝廷方好方术之士,方术之士上书言事,辄得旨。大本即移书止兆恩,谓‘言即得行甚善,顾此时诣阙上书者,皆黄缁、符篆者流,吾师欲以婚娶二氏易天下,不惟不足以明三教之道,适使人疑夫子。’兆恩因此中辍,而其道益尊。凡郡中学兆恩者,多师大本,称为极斋先生

  平生与人言,必推本孝弟,或时有所叩,不终言之,第曰:‘力行何如耳。’父早卒, 大本 既少孤,事母至孝。每晨起,衣未着体,即手揭趋床前问安。夜定母寝,或母未便寝,辄弟兄环谈笑乐,曲奉为欢。有时款客得佳脔,即走致,曰:‘母非乏供,偶触不能自己也。’弟虽异出,爱之如同出。弟以次出后人,出已产均分之,不问其得于所后者几何。邑兵后,族属困急,仿古义田分给,数岁,族咸赖之。

  仕鸿胪寺序班,终靖江丞赵府典宝正。

  所著有《紫云诗集》。如《舟中得鱼思母》有云:‘尊前遥举云边恨,舟上难飞膝下身。鲜美独陪行棹客,肥甘谁奉倚闾人?’如《斋居写怀》有云:‘兴寻小艇垂流水,归抖青茵卧看山。’又云:‘门常半掩无人到,竹有数君伴我闲。’可见其孝而恬,果深于道者也。”

黄襄

  黄襄(1526~1597年),又名黄国襄,字国著,号龙源,明·南安县廿三都清歌里美林村松脚人(今南安市美林街道美林社区松脚自然村);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十二月廿五日生。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采旧志、《闽书》”为作传

  美林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黄襄,字国著,号龙源,二十三都美林人。”

  明·黄凤翔《田庭草·藉》关于黄襄有载:“……钧溪黄柯钧溪,是为公黄襄父,以公贵而赠钧溪公为御史;母杨氏,赠孺人。”

  松脚故居为黄襄父辈所建,俗称“进士及第大厝”,位于古井边(俗称“进士古井”)边。大厝5间张2落2护2厅,前后落各5间,中间为前厅和后厅;其大房系黄襄出生地。大厝尚存,但年久失修,已荒废。

  嘉靖卅八年进士,授行人

  黄襄少就学晋江县学,嘉靖廿五年丙午(1546年)乡试解元洪世迁榜第75名举人,嘉靖卅八年已未(1559年)丁士美榜三甲第11名进士,授行人。据《南安县志》载:南安县署在县治(位今丰州)前,为嘉靖己未科黄襄洪有第欧阳模立坊,称“三进士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第欧阳模》)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嘉靖丙午举人,已未进士。授行人。”

  监察御史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秩满,选贵州道监察御史。”

  巡按辽东

  黄襄以监察御史巡按辽东镇(辽河以东地区),驻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

  “按辽东。

  是时岁苦边患,诸边帅率沿袭张捷冒诬受赏,独具以实对。

  抚臣某侵朘(“朘”:剥削)军饷,直劾之。

  总兵杨照死于边事,为上其功,请赠官萌子,祠祀之。

  凡所请褒,诛,举,黜,具见施行。”

  《全辽志·图考》

  “庚申(嘉靖卅九年,1560年)(辽阳)南城北面倾颓殆尽,巡按史官修。

  甲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夏,西南壕并城为山水冲突,巡按黄襄修,仍挑河二十余里,以泄水患。”

  巡按辽东时,黄襄留下3首诗。

  一是《辽阳院中感雨》1首:“云暗千山北,雨连太水西。 江鸣增旧涨,壤滑拥新泥。盘浴蛟龙喜,高飞燕雀迷。转添相思乱,别恨不堪题。”(按:①“千山”:山名,在鞍山南。②“太水”:太子河。)

  《登罗陀洞》2首:

  之一:“石壑丹霞迥世纷,山腰鹤迹出人群。晓来先得半竿日,夜静偏眠一榻云。满径苔痕沿磴滑,数声僧语隔天闻。何时解却黄金印?独乘三车演法文。”

  之二:“洞口薜萝覆径幽,诸天隔世远悠悠。半间佛室石中起,数点天花云外收。月静遍看尘界海,风吹不断上方秋。更怜双树无家客,忘却形骸可自由。”

  (按:罗陀洞,又称“罗祖洞”,位于辽阳市文圣区东南太子河北岸云台山南麓。为唐代在东北地区开凿的唯一石窟,占地80亩,有大小18洞,殿堂80间,内塑3米以上佛像50多尊、小佛像70多尊。“文革”毁。)

  巡按真定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

  “居二年,复奉命按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裁罢中贵人榷木税。

  漕河不通,当事请开新河自南河至留城,久无效。上疏请督责之,饬吏士增堡置障,边境肃然。

  先是,北兵尝入犯,冲颓边墙千余丈。事闻,肃宗怒,下吏议。而边臣谬上功,兵部冒尝格,复奋然抗疏,请按诸罔者,中外惧然惮之。

  有贵人子横暴,吏不敢问。廉其实,收系狱。当道力为营解,持不少贷,数日死。”

  隆庆元年黄州太守

  黄襄为御史不避权势,权贵惮之,乘间齮龁。隆庆元年(1567年)放外,出守黄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

  “时与同为御史者,有岭南庞尚鹏,号为不避权势,与齐名。而权贵挟怨,乘间齮龁(“齮龁”:侧齿咬噬,引申“毁伤”、“倾轧”)

  隆庆元年,向所疏论本兵方为冢宰,出守黄州。黄人闻其名,咸懔懔惕息(“惕息”:战兢恐惧而喘息)

  迨下车,则问民疾苦,治务在抚循而已。

  民苦册籍影射,为精核,得漏粮千余缗,以现粮差赋额,民便之,著为令。

  听讼一讯立剖,即遣去。民为语曰:‘公决讼如剖冰,昔日聚粮今半斤。’”

  陕西苑马少卿,太仆寺卿,罢归

  黄襄任黄州太守2年,遣为陕西苑马少卿,后遭诬,坐解职。久之补职山西,行太仆寺卿(正四品)。因黄襄任黄州太守时不附结张居正,任职山西行太仆寺卿时逢张居正秉政,会“大计”(考核外官),张居正抓住黄襄登记账册问题,请旨将黄襄罢职。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

  “又二年,迁陕西苑马少卿。后有诬者,坐解职。

  久之得白,补山西行太仆寺卿。

   是时,江陵张居正秉政,旁近郡多蔓附之。守黄时,居正为翰林,不能结之。及为冏卿,会大计,诠曹无注考,居正直取中旨罢

  江陵(人称张居正江陵相”)败,有追数其罪者曰:‘曩行太仆寺卿臣,疏逖之臣也,不挂吏议,陛下何讵谛此?远臣不足任,遽取旨罢之哉!’相作威福,此可见矣。”

  居家

  黄襄致仕归家,移居洋美村加洋自然村,后裔以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

  归,大布之衣,粝粟之饭。先世遗赀,尽裒(“裒”:聚集)与诸弟,而嫁娶其子女。家世族齿蕃衍,增拓祀田以追崇始祖。即族人婚娶丧葬,咸取给焉。

  居恒左图右史,自宾朋过从外,悉屏谢公门请谒。

  所著有《四书易经集说》藏于家。”

  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十一月十八日卒,享年72岁。明·黄凤翔《田庭草·藉》关于黄襄有载:“公享寿七十有二。”“治瑩于其邑二十三都石阖山之原。”

  眷属等

  明·黄凤翔《田庭草·藉》关于黄襄有载:“配李氏,继配沈氏,赠封皆孺人,均贤而克(义“能”)相公者,子男五,女四,孙男九。”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子俱举于乡。,唐县知县。”

  《美林氏族谱》载:

  黄襄李氏,谥淑惠;继室沈氏,谥淑慈

  黄襄堂弟黄国裳,号龙岗,赐官广东巡检、县丞、主薄、王府审理(正六品)。

  黄襄有5子:

  长黄培祯,郡庠生。妣傅氏,南京留守司官员之女。

  次黄培萃,郡庠生。妣王氏,云南参议王时俭孙女,庠生迋望女。

  三黄巍,榜名培祺,字以恒,号古亘,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举人,初署宁德教谕,秩满升唐县知县。妣张氏,广东博罗知县张泰(字守为)之女。子2:长仕瑛,次维璟黄维璟,字仕崑,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举人,军参事,海澄知县,因私放施琅郑成功所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维璟》)

  四黄岑,字台楚,或作胤楚,由泉州府学中式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年)举人。

  五黄培禴(或作培崙),郡庠生。妣陈氏,江西佥事陈学伊之女。

  明·何乔远的评价

  明·何乔远《闽书》曾对黄襄评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襄》:

  何乔远曰:

  为人简重寡合,中心洞豁无他。其强毅之气,屹然不可屈。不能周旋媕婀(“媕婀”:即“媕娿”,无主见,犹豫不决),是以仕不逢世。

  其居乡,施德尚义,不以贵势挠人;为御史,则岳屹霆击;为太守,则风恬雨和。所谓体用双孚,权实互备,先辈君子也。’”   

  附一:黄襄《纶音叙》

  《美林氏家谱》收录黄襄(号龙源《纶音叙》一文,曰:

  “《纶音叙》

  龙源子曰:此王章也。《礼》云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綍。所以,昭宣祖德荣显宗功者也,其义不亦重乎?其惠不亦溥乎?’今夫士以经术起家,介一命之爵为天子使,三年课最酒铨部程,其勋积执牍上奏,幸赐俞允爰命,儒臣撰词,中书誊制,符卿传玺下所,诰封其父,爵如官,逮及母,妻封号赫赫。然荣矣,岂非余之志愿,世所称吉祥善事者哉!

  龙源子曰:曰:余祖以农业起家,僻处山谷,笃于行谊,历上世以来敦质于诗书之业,未有以科目显者。迨赠御史钧溪公始延师塾,群族子弟而课之学,嘉靖庚子(嘉靖十九年,1540年)良烛中寒,二君惧以童穉,列弟子员,诗书之兴自兹始越。乙已(嘉靖廿四年,1545年)岁余,与中宏相次入学,循后寝盛,岁丙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余领乡荐,迨己未科(嘉靖卅八年,1559年)始成进士,余惧不类,用是兢兢,叨以御史秩满。诰赠父钧溪公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母杨氏、妻陈氏 咸赠孺人,而余与妻沈氏各封诰。共领纶音者,亦饰以金错朱文,别椟藏之。祖庙以荣,主赐而贻后昆,岂不称为异数哉。

  自余罢归田里,未有继起,乃中宏贡于择宫,选建安县学训导,寻升封川县学教谕,愿哉,忠信卓然师表,且其才优从政,奈天夺之年,竟卒于官,是可惜也。

  弟以赀,入为吏,初选广东巡检,历升主薄,县丞长官司,经历王府审理正,明王爷 小吏。以吏受职二十余年,所至以贤能称。迨归家,无三百金之产,此其行谊荦早,尤世所难者。

  昔高皇帝以科贡吏员者,为今甲三途,并用余家三籍登仕,并得善名不玷,清议孰非,祖德之流,光山川之钟美哉!

  后,余儿培祺以《易经》登壬午科,儿以《礼记》登辛卯科,其余子孙庠序国学,彬彬柴出,且有待也。”

  附二、洋美村古厝

  廿世纪50年代,因美林社区低洼地带被洪水淹没,后裔便将黄襄的神主牌请往洋美村加洋自然村,供奉于1座年代久远颇具规模的闽南古大厝内。

  大厝外观基本完好,前有石埕。门口有4尊石狮,高不足半米,外观稍有风化,但五官还清晰可辨。左侧石狮旁,一石碑立于门前。碑文述黄襄生平,还镌有清·宣统科考拔元黄毓清题字:“祖孙父子伯侄兄弟连登科第。”

  后落大厝因廿世纪60—70年代的1场大火,已基本焚毁,屋顶均用铁皮替代。后落大厅供奉黄襄画像,上方悬匾:“明·嘉靖进士、太仆寺少卿、监察御史黄襄 龙源。”

黄巍

  黄巍,榜名培祺,字以恒,号古亘,明·南安县廿三都清歌里美林村人(今南安市美林街道美林社区);黄襄第3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襄》)

  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乡试举人。

  初署宁德教谕,捐资建文昌阁,月出私橐为会以劝课诸士,蠲新进之贽以惠贫者。

  秩满,升唐县知县。 时矿使绎骚,民敬岁侵,躬循阡陌,浚水利,捕蝗虫,问疾苦,革地税数百金,复缮完雉堞,不费民一钱,一时名隽皆其赏拔。

  积资五载,声腾九剡,竟以清介龁綺干时。

  罢归,啜菽饮水,萧然自得,其祖居邑之二十三都,岁时谒祖,则与宗族乡党修孝友,明齿让,一切外事不问云。

  妣张氏,广东博罗知县张泰(字守为)之女。

  子2:长仕瑛,次维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维璟》)

  《府、县志》、民国《南安县志》“人物志”有载。

黄瓒

  黄瓒(1490—1581年),字宗献,号后溪,明·晋江笋江人(泉州郡城临漳门外黄甲街);弘治三年(1490年)生。

  身世

  黄瓒属泉州紫云氏南安房,其祖黄晋卿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由南安芦溪黄山头迁居泉州笋江,遂为笋江氏,至为第7代。

  嘉靖二年(1523年),黄瓒第进士,同榜的还有一位邻居陈中翰,泉州郡守高越拜贺两家,赞曰:“对宇望衡,俱登黄甲。”时人荣之,遂将此街命名为“黄甲街”。今黄甲地名犹存,但该处几年前已经全部拆建为“笋江公园”了。

  明·嘉靖二年进士,官至琼州知府

  正德五年(1510年),黄瓒乡试中举人。

  嘉靖二年(1523年)第进士。

  授户部广东清吏司主事,随迁本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湖广清吏司郎中。虽“精敏毖慎能其职”,但因“不善脂韦”(不懂阿谀或圆滑),未能进一步升迁。

  嘉靖九年(1530年),补江西赣州府知府。嘉靖十一年(1532年),丁养母忧归。

  嘉靖十四年(1535年)服厥,补广东琼州知府。嘉靖十七年(1538年)任满,致仕返乡,时48岁。

  优游林壑四十余载

  筑园笋江之右

  黄瓒归乡后,筑园笋江之右,日邀宾朋唱和,恣厥栖迟。

  嘉靖十八年(1539年),黄瓒在笋江溪后故里营建“江楼”

  黄瓒《江楼初构》诗记其事:

  “海上风帆归去来,江头楼阁倚云开。乞身只为愁多病,违世分明愧不才。
  老向烟霞结洛社,闲寻花鸟上吟台。欲将清兴随流水,好进西山河朔杯。”

  黄瓒挚友王慎中《过黄后溪“江楼”十首》(《遵岩集》)叙“江楼”之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巍基孤起凌苍巘,巧构相扶瞰绿波。列牅洞开掀玉宇,帘高卷近银河。’

  ‘绮疏窈窕栖云气,珠缀玲珑荡水纹。四序风光随户纳,千家烟火隔墙分。’

  ‘危栏面面牖双双,闲坐闲行总对江。欸乃一声何处发,微风吹过到南窗。’

  ‘白浪如山潮拥来,长江东去海门开。天连极浦鸟飞尽,日落空林船正回。’

  ‘环撑绣拱欺霞绚,四出琱檐碍鸟飞。日月升沉前后闼,阴阳向背北南扉。’

  ‘鶗鴂声藏斑竹岸,揭车香满白沙洲。美人独倚江楼暮,浑似潇湘木叶秋。’

  ‘曲槛回廊备四时,晓烟夕月尽相宜。群山端为开图障,江水直堪变酒池。’

  ‘水面层楼如涌出,波心复磴若乘空。玉□倾残人在镜,瑶琴鼓罢曲随风。’

  ‘陌上纷纷来往多,楼中隠隠动笙歌。行人回首陌头望,天上人间奈若何。’

  ‘崇山遥枕带清流,显敞兹方信寡仇。昔日仲宣徒作赋,竟非吾土岂销忧。’”

  “江楼”也是黄瓒的读书楼。明代泉州浮桥人、宰相李廷机,与黄瓒幼子黄思新,年幼时曾一道在“江楼”读书,后在隆庆四年(1570年)同年乡试中举。李廷机《笋溪氏祠堂记》曰:“予居笋江之西,相隔一水耳。幼学时受先生青盼,获从心溪思新心溪读书于先生之‘江楼’,朝夕侍侧,教养备至,铭于心不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嘉靖卅七年因“倭患”迁居泉州西街甘棠里

  嘉靖(1522—1566年)中期,泉州地区“倭寇”猖獗。“倭寇”为了进入泉州郡城,将“石笋桥”作为进攻重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古桥梁·笋江桥》)

  嘉靖卅八年(1559年)三月,“倭寇”竟然通过了“石笋桥”,抢掠桥东的溪后、黄甲街一带。聚居此地的笋溪氏,损失极其惨重。黄瓒的宅第“倭寇”也被倭寇焚毁,荡然无存。

  时黄瓒已70岁,十分愤概,赋《笋江被倭焚扰,江楼荡然无存,时移居郡西甘棠里,因作忆江楼志感》诗述其事:

  “忆昔江楼风景多,伤心赤烧恨如何。当年佳丽拟黄鹤,今日煨残空碧萝。
  愁见凫鸥迷旧渚,忍看燕雀失归窠。衰迟犹叹逢多难,何事梦惊未息戈。”

  黄瓒被迫迁居城内西街甘棠里(今甘棠巷)。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黄瓒第3子黄思近中进士,乃筑宅,额曰“青云世第”。(“文革”后宅废,只存宅中池塘“溪后池”地名。)

  万历元年诰命亚中大夫

  隆庆四年(1570年),恩准重宴鹿鸣。

  万历元年(1573年)遇登基恩诏加一级,诰命亚中大夫。

  黄瓒优游林壑40余载,“年逾九秩,耳聪目明,啖嚼不异壮岁,人对弈至丙不休,徒步可数里许,见之者以为飘飘乎真仙人也。”

  万历九年卒

  万历九年(1581年),黄瓒偶染微疾而卒,寿91岁。

  子5:思可思通思近思逑思新;女3。

  其子孙历代科甲:

  第3子黄思近,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思近》)

  5世孙黄士£(“羽弋”合一字),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

  6世孙黄良庆,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进士。

  7世孙黄焕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解元,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进士,翰林。

  11世孙黄裳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进士。

  其余举人代不乏人,秀才、贡生则难于计数。

  故黄裳华成进士后题“青云世第”联云:“四百年诗书贻后,十一世科甲承先。”

  《后溪诗集》中的泉州“倭患”信息

  黄瓒生前著有《后溪诗集》。时人陈琛王慎中称其“诗唐字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王慎中》)

  嘉靖“倭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而泉州是受害最深的城市之一。地方志书虽对此记载颇多,但细节不及。《后溪诗集》中留存的涉及“倭患”的大量作品,以当时人写当时事,可弥补史书不足,最为引为注意。如:

  反映广大城乡的苦难

   《登石山楼》:

  “江村处处盗如林,鼙鼓江城戍色深。抱膝翻思梁甫啸,登楼何若仲宣襟。
哀哀野哭千家雨,惨惨浮云万里阴。何处鸡声催起舞,可怜白发已萧森。”

  《倭寇断桥有感》:

  “忆昔仲宣赋四愁,不禁风雨飒惊秋。侧身天地伤多事,揽涕江湖抱隐忧。
  万树破巢无鸟度,千村流血几时休。可怜猛士奔江没,翻遣将军断桥头。”

   《和庄石山寒食二首》:

   “‘紫陌红尘车马纷,暖风啼鸟隔林闻。花飞急雨春将暮,柳拂轻烟晓未分。
  野哭千家空烬土,荒邱寒食半为云。嗟君无处登先陇,同此悲凄泣我群。’

  ‘孝子思亲感蓼莪,瞻云长在紫山萝。纸灰化蝶飘风断,泪血啼鹃洒雨多。
  节值清明花觧笑,春深芳树鸟能歌。只缘寇难残邱垄,痛结中肠涕若何。’”

  【按:庄一俊,字君斐,号八石山人石山,进士,官至浙江参议,是黄瓒好友之一。“倭患”时,“倭寇”掘出他母亲的棺木,庄一俊只好倾其所有,用黄金把灵柩赎回,放置到城下,寇平后再重新安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一俊》】

  不满官军的表现

  在“倭寇”的凶焰面前,明军屡屡败退,官员束手。黄瓒对此极为愤慨,赋《伤乱偶题四首》,其中3首写道:

  “江山摇落秋初冷,城阙萧疏夜转漫。北极星辰遥入望,南州云物半凋残。
  草莱有客空悲愤,禄食何人欲济艰。老我此身兵革外,雨晴独眺水邉山。”

  “艰难避地烟尘际,萧瑟悲秋云树间。白发那堪时丧乱,青云惟羡鸟飞闲。
  愁看落日中原惨,吟倚西风一剑寒。闻道莆兵又格闘,谁将谈笑便登坛。”

  “风尘澒洞悲秋至,落日孤城倚剑看。云净星河临棨戟,月高鼙鼓动关山。
  空闻虎旅提兵急,未见蛮酋投首还。独抱杞忧惊节换,请缨无计欲摧颜。”

  为晋江县令卢怀莘鸣不平

  卢仲佃,字汝田,号怀莘,浙江东阳人,嘉靖卅五年(1556年)进士,授晋江县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卢仲佃》)

  卢仲佃预见倭寇即将入侵,提前进行防御,新筑安平城,修缮深沪、乌浔二巡司,还反对上司以军备为名对百姓加税。但却在泉州抗倭最吃紧的嘉靖卅八年(1559年)十一月被平调福安知县。虽然晋江民“陈牒挽留者数千人”,还是改变不了他的离去。

  调离的原因,志书不载,但黄瓒组诗《送卢怀莘被谗八歌》揭露了原因,是为人所谗害。诗中有句:“崆峒倚剑试新硎。”“时危谁复问疮痍?”“邑蓍生祠留蔽芾,卧攀寇辙动江关。”“不有雪霜经屈折,安能受变成才良。”“彼谗人者太无良。”

  烈士暮年,壮心未已

  “江楼”被毁那年,黄瓒已经70岁了。时局如此不堪,黄瓒多次发出“何处鸡声催起舞,可怜白发已萧森”、“独抱杞忧惊节换,请缨无计欲摧颜”、“明月绕栏秋色净,酬歌谈剑夜光寒”的感慨。

  因此他对俞大猷戚继光傅应嘉等抗倭将领寄予极大的期望,写了不少热情的诗歌如《题山海奇勋》、《赠俞虛江》、《送参戎靖寇》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傅应嘉》)

黄思近

  黄思近(1530—1607年),字与仁,号似山,明·南安人;嘉靖九年(1530年)生。

  《福建通志》、《泉州府志》等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思近“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嘉靖卅一年进士

  黄思近是琼州守黄瓒第3子,母邱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思近》:黄思近,字与仁,号似山,琼州守之子。”

  氏先祖居南安芦溪黄山头杏仁树,元季移居晋江县卅四都浮桥溪北笋江里(位临漳门外,该地因黄瓒科甲得名“黄甲街”),为泉州紫云氏南安房笋江派。

  嘉靖廿七年戊申(1548年),黄思近18岁,入南安县学。

  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年),22岁,中式举人。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思近》:“嘉靖壬子举人。”

  后因倭乱,嘉靖卅八年(1559年)随父移居泉州郡城西街甘棠里(今甘棠巷)。

  嘉靖卅一年壬戌(1562),32岁,殿试二甲进士。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思近》:“壬戌进士。”

  初授分宜知县

  初授江西分宜知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思近》:

  “授分宜知县。”

  “及令分宜,(前任首辅严嵩故里也。

  相虽谪,余焰犹热,朝论尚未释忿,欲有所深求。思近不以敌相余焰而曲法,亦不以朝论深求引绳而批根。

  其时为郡推者某,思近同年也,伺氏子里居动静,挽思近助为齮龁,不应。郡推寻阴揭氏子,置大辟,而郡推得擢铨司。江西人衔而思报,泾阳李肃敏司察议摧之,以问思近,对曰:‘此自理官所得为,若此议行,似为凶人释憾。’肃敏叹服。”

  万历十八年累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思近》:

  (分宜知县)秩满,(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35岁)擢户部主事(户部浙江司主事)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年,36岁)榷武林(今杭州)关。除税样例金,越人遂以思近廉洁,与少宰杨时乔称为‘两水部’,赞其清也。

  (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38岁,迁本部郎中。)

  (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41岁)出守(湖北)襄阳。有榷税,往时在事者岁数榷,思近官二载一至耳。江陵相柄政,终不通尺币。[按:张居正,江陵县人(今湖北荆州市),官至首辅,习称“江陵相”。]

  (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43岁)丁内艰归。

  (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46岁)释服,再守(江西)饶州。严束淮王府私人,毋敢肆。

  (万历六年戊寅,1578年,48岁)转江西兵备副使(江西按察使分巡南赣兵备道)

  (万历九年辛巳,1581年,51岁,迁)云南参政。丁外艰,中蜚语,余姚公知其诬,白之,得落职。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55岁)服阕改广东参议(广东布政使司参议)。督府吴襄惠时使兼署诸道篆。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年,57岁)迁云南副使(云南按察使副使)(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60岁)参政(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授大中大夫)。旬宣六诏,先后六年。旦夕所奏记:‘中丞则以滇之帅重,宜裁跋扈之渐;滇之缅蕃宜开三面之网,不者将滋桀骜,开杀戮。’万里之内可念也。”

  万历廿一年致仕还乡

  万历廿一年癸巳(1593年),黄思近63岁,致仕还乡。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思近》:“既自免归,与同郡诸公游历山水,娱情咏歌。”

  万历廿六年(1598年),黄思近庄国祯发起和邀请,与林云程欧阳模黄凤翔詹仰庇林乔相共7名泉州府致仕官员,结伴遍游周边名胜,吟诗作记,留下“七老同游”佳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国祯林云程欧阳模黄凤翔詹仰庇林乔相》)

  万历卅五年

  万历卅五年丁未(1607年),黄思近卒,寿78岁。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思近》:

  “年七十八卒。

  “弟思新,弥勒知州。”

  黄思近卒葬南安丰州后田村金星山家族墓地。清·光绪续修的《氏族谱》有曰:黄思近“葬南安二十一都后田金星山”

  黄思近古墓葬包括黄思近夫妻合葬墓1座和黄思近副室吴氏杨氏合葬墓1座,两墓相邻约60米,形制相同,均为典型明代风格,全石结构。

  墓地原规模甚大,占地2400平方米,最初有墓庵、墓道、墓坊等,墓坊上还有御赐的圣旨牌“恩荣”。主墓碑方方正正,高2.26米,宽2.34米,厚0.4米,但并无一字,内庭也有近百平方米,还有墓桌、石狮柱、外庭等。

  今主墓墓道及牌坊已毁,尚存部分约30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像这样年代明确、墓主知名、规模宏大、墓制典型、风格鲜明、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墓,在泉州已属少见。

  2009年3月列入南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在册。

  2011年,因修建高铁泉州站前东西大道,黄思近古墓葬已整体迁移。

  评价

  黄思近为官32年,在退休前和退休时3度得到皇帝的嘉奖和清华砚、白羽扇、云锦蟒缎、金钱的特别赏赐。

  《泉州府志》黄思近“遵职循法,坦衷真意,于上下朋友咸宜,人谓‘古君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思近》:

  思近天性淳实,宦辙所至,不求赫赫之名;与人交,不作熙愉态;遵职循法,坦衷真意,于上下朋友咸宜,人称为‘古君子’。

  思近黄瓒同年,或谓一见可内补,思近曰:‘内外王臣也,某听主爵之所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