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寺

【德化县美湖乡上漈村西北部龙湖山】

  南宋·僧自超开基太湖山
     ——太湖山。
     ——僧自超身世(12岁出家为僧,师从天石崧和尚。镡津开悟)。
     ——开基太湖山。
     ——坐化。
  南宋·绍定法善等始创殿堂称“龙湖寺”
     ——法善等始创“龙湖寺”殿堂。
     ——附:龙湖胜迹。
  元·至顺普庵传入奉为镇殿祖师
     ——普庵行状。
     ——宋、元、明七次诏封。
     ——传入龙湖寺又分衍至晋江林口。
  明代
     ——嘉靖重建。
     ——明代诗词。
  清代。
  现代第3次重建。
  龙湖寺香火分布

     ——三代祖师香火分布。
     ——普庵祖师香火分布。
     ——附:台湾分炉寻祖记事。
  现规制
     ——概说。
     ——迎客亭。
     ——山门。
     ——天王殿。
     ——大雄宝殿。
     ——祖师殿。
     ——卧佛殿。
     ——其他。
  古今题联

  龙湖寺,或称“龙湖岩”。位于德化县美湖乡上漈村西北部龙湖山顶(古称“太湖山”,属县西“小尤中团”新化里),祀三代祖师,是三代祖师·僧自超开基圣地,是龙湖派系的共同始祖寺。是德化县境内建筑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寺庙,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与戴云寺程田寺香林寺并称德化“四大古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戴云寺程田寺香林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德化县·龙湖岩》:“龙湖岩,在(县西)小尤上团。”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龙湖寺》:“龙湖寺,在新化里太湖山,亦名‘金碧峰’。”

  “龙湖寺(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僧自超开基太湖山

  太湖山

  龙湖寺,位于德化县美湖乡上沶村西北部的龙湖山。

  龙湖山古名“太湖山”,又名“飞舡山”、“金碧峰”古属县西小尤中团新化里,距戴云山西里许,处美湖、春美、大铭3乡交界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太湖山、戴云山》)

  太湖山海拔1350米,四山环绕,旁有十二峰罗列,高低错落,连绵不断,古木参天,绿茵遍地,风景幽雅。山顶平凹如舡,故亦名“飞舡山”;凹处有池,称“太湖”,俗称“龙湖”、“青草湖”,阔丈余,一碧如镜,景幽太空。湖外转北处有一泉水,从石涧流注,点滴如珠,春不盈,冬不竭,名“碧水池”,龙湖寺就建在金峰碧水之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德化县·太湖山》:“太湖山,四面崔嵬,其顶平广数丈,上有池,阔丈许,影涵太空。(在县西小尤中团)”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太湖山》:

  (戴云山)西里许曰‘太湖山’,盘踞数里,形势峻拔,四面崔嵬,上有奇峰罗列十二。

  山巅平广数丈,内有池丈余,影涵大虚,一碧如镜,因名‘太湖’,俗曰‘龙湖’,又名‘青草湖’。

  山形如舡,亦名‘飞舡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太湖山》:

  “太湖山,四面崔巍,旁列十二峰。

  其顶平凹如船形。有池阔数丈,一碧如镜,影涵太空,名‘青草湖’。

  其山亦名‘金碧峰’,‘龙湖寺’在焉。

  左为新化里,右为尤中里。与矿山崎正相对。

  宋·特奏黄奎诗:‘一带回环底处山,势如飞楫下平川。须知欲到菩提岸,好是常悬般若船。缆向龙湖弘利济,撑从苦海度人天。当年普照如乘此,无复须巾撒向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奎》)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龙湖》:“龙湖,在新化里太湖山。四面崔嵬,旁罗列十二峰,山顶凹处似船。”

  自超身世

  三代祖师·自超(1164年—1203年),是宋代福建禅门临济宗高僧,其身世生平,赖辉辑录《龙湖灯谱·“三代祖师”行记》、明·河明《补续高僧传·卷18·护法篇·宋·维琳传·天石附》、清·乾隆《德化县志》、《金山五口族谱》、等资料有载,虽所述有所讹误与混肴,但基本脉络还算清晰。现辨识整理如下:


  12岁出家为僧,师从天石崧和尚

  僧自超,俗姓,名,法号自超,祖籍福建省永福县(今永泰县)仁义里下姑保,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初四日辰时生于德化县上涌莹格墩(现德化二中校址),12岁出家福州侯官(侯官县,治所在今福州市区)水西石松寺,师承天石崧和尚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自超》:自超,姓氏,旧《志》作张道源,又名克勤。”

  赖辉辑录《龙湖灯谱·“三代祖师”行记》载:

  “师贯在福建省永福县仁义里下姑保,俗姓,名,法号自超(南)·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十二月初四辰时生于德化县上涌莹格墩。

  幼奇颖,见佛生欢;稍长皈向佛心益坚。

  年十二(即淳熙二年,1175年)辞亲出家,嗣南京少平寺天石崧和尚,执经侍三载,深昧其道。”

  此记述有几点需要辨识:

  ①南京少平寺

  后人或以此“南京”为今“南京”,误。

  北宋末,金兵南侵,“东京”(开封)陷,靖康二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登基,建都商丘,始称“南京”。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南京”又沦陷于金国。

  《行记》是南宋自超圆寂后由僧众整理成章的,后才由赖辉辑录入《灯谱》。故所称“南京”,应指长江北面商丘地区及附近大部国土,包括“少室山”等佛教圣地。或认为“南京少平寺”就在河南少室山。

  而今“南京”,在宋称“建康”,元、明称“建邺”、“应天”等,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方始对应以“应天府”“南京”

  ②天石崧和尚

  亦称天石和尚,是自超为僧后的师傅。

  明·河明《补续高僧传·卷18·护法篇·宋·维琳传·天石附》有传曰:天石者,福州侯官水西石松寺僧也。绍兴十年(1140年),栽松三本于石上,自刻石云:‘一与寺门作名实,二与山林作标致,三与游人作阴凉。’题诗云:‘偃盖覆巖石,岁寒傲霜雪。深楖蟠茯苓,千古饱风月。’寺初名‘石嵩’、后名‘石松’者以此,天石亦可想见也。”

  石松寺至今留存天石和尚《真松碑》墨宝石刻。

  可知天石崧是福州侯官(侯官县,治所在今福州市区)水西石松寺僧,符合自超12岁就近入寺为僧嗣天石崧和尚的说法。

  《行记》之所以称“南京少平寺天石崧和尚”者,则为僧团对上师尊称或传记的表达惯例,有连带冠以上师出家、得道(得戒)寺院一并称呼的传统,和将法名加法号第一个字连起来称呼的习惯。因之,应该是天石崧原于“南京少平寺”出家,后碍于宋金战乱、国土濒危而入闽居“石松寺”的,则自超在福州“石松寺”出家自明。

  同时,淳熙二年(1175年)自超12岁辞亲出家时,北方地域宋、金两国一直处于拉锯争战状态,宋都也已从“南京”(商丘)迁临安府杭州。12岁的自超不可能在战乱中只身去“南京”(商丘)学佛。

  镡津开悟

  赖辉辑录《龙湖灯谱·“三代祖师”行记》述及自超镡津开悟天石证悟一事。

  “镡津”在广西藤州,是《镡津文集》作者契嵩大和尚的出生地,而契蒿和尚是宋朝最有影响的僧人之一。

  关于“镡津开悟”,有两说:

  一是自超曾从石松寺远游“镡津”而开悟。

  二是自超是读了《镡津文集》而开悟的,如此,则可能曾从石松寺远游杭州灵隐寺,因为契嵩大和尚成书《镡津文集》于灵隐寺。契嵩和尚在洞山得法,石松寺法脉也源于曹洞宗。此说较可信。

  自超于“镡津开悟”后即返见天石以求证悟。赖辉辑录《龙湖灯谱·“三代祖师”行记》有曰,自超法师“毗舍浮佛”示现证知者为天石和尚,向后人印证自超法师“毗舍浮佛”示现的依据,源于福州侯官石松寺。《行记》中还记载着自超天石和尚多次精彩的应机禅语,正是两位大德高僧禅悟的对证。

   天石和尚出禅定后告知自超夙缘何在,置青草于钵中,曰:“龙起西方,遇水兴波,遇湖则止。”

  开基太湖山

  自超自淳熙二年(1175年)12岁出家福州“石松寺”,嗣天石崧和尚执经侍3载,已开悟,后遂遵师嘱,云游闽界,遍历名山。赖辉辑录《龙湖灯谱·“三代祖师”行记》载:“遵师嘱‘龙起西方,遇水兴波,遇湖则止’,遍历名山。

  淳熙十一年(1184年)[一说庆元四年戊午(1198年)],忽一日,自超法师梦异人导往德化太湖山(龙湖山)。此处正值石松寺西面(仅稍稍偏南),山顶时有“青草湖”,又逢乡人殷勤挽留,遂剪茨结室居焉,为“龙湖寺”之始也。但这“龙湖寺”的前身,仅一庐草房,住山也仅自超1人而已。

  于是,自超在龙湖山选结道侣,请求经签,道行高超,广行施济,治瘴疾,保丰年,功德无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龙湖寺》有曰:“宋·绍定(?)间僧自超建。”

  赖辉辑录《龙湖灯谱·“三代祖师”行记》载:

  “忽一日,梦异人导往太湖山,见古木流泉回非凡境,即登龙湖山观之,四山环抱,一水纤回,宛然一小天竺转绎。

  时有里人陈惠佐章元嘉,留师驻锡,舍田充为香供,于是剪茨结室(此为寺之始也),延结道侣,请求经忏,道行高超,广行施济,治瘴疫,保丰年,功德无量。”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德化县·龙湖岩》:“昔有僧林自起(“林自超”之误)者居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自超》:

  “遇异人于九窦溪,使负之渡,乃曰:‘我泰山佛,传汝心印。’自是灵通。

  尝夜梦异人,导往泰湖山,见古木流泉,迥非凡境。乃登山创龙湖寺居焉,时绍定庚寅岁(绍定三年,1230年,?)也。”

  【按:上引文中所谓“绍定间”、“绍定庚寅岁”创建龙湖寺的记述有讹。自超择太湖山草创居所(龙湖寺前身)是在淳熙五年(1178年),而“绍定间”、“绍定庚寅岁”则是自超传人法善等始建殿堂塑像以供奉三代祖师·自超,称“龙湖寺”,奉自超为龙湖寺鼻祖。参见下文“南宋·绍定法善等始创殿堂称龙湖寺”

  坐化

  南宋·嘉泰二年壬戌(1202年),自超于太湖山(龙湖山)坐化,阳寿卅九。今“坐化台”仍存。

  赖辉辑录《龙湖灯谱·“三代祖师”行记》

  “宋·嘉泰二年壬戌十二月初四辰时,师手执火炬,团坐吟诵:‘叹似空中一篷,风来应物忘霜,今朝放火烧尽,万代碧天佛堂。’又忏曰:‘祀我者仁人,尽我者天命。’遂坐而化,寿三十有九(现存有坐化台)。

  是时紫雾结顶,神光贯天,跏趺不倚,颜色若生,至初八日荼毗[“荼毗”:梵语的发音,又作“阇鼻多”(du bi duo),佛教用语,意为僧人火化],告遍四方,来观者不下千人,闻其颂语,睹其坐化,无不啧啧,以为再生佛也。
自此四维倾心,漳、泉、兴、福、汀、延捷于影响,四方都来朝圣,香火兴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德化县·龙湖岩》:“后化去,祈祷多应。”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自超》:“……后示寂。”

南宋·绍定法善等始创殿堂称“龙湖寺”

  法善等始创“龙湖寺”殿堂

  自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自超坐化后,至绍定三年(1230年),承钵天衣法善法性法宝和尚在善信陈惠佐章元嘉支持下,弘恢基址,伐巨樟盖造殿堂,建木瓦结构的寺堂2座,始称“龙湖寺”,塑像供奉自超,后世尊崇为“临济正宗,龙湖法派,万代碧天——卓锡开基碧水三代祖师,成为龙湖寺鼻祖。

  赖辉辑录《龙湖灯谱·“三代祖师”行记》法善和尚袭衣钵,任塑镇殿金身,祈晴祷雨,求男嗣,保丰年,治病患,遣灾瘴,随叩随应。历万劫而不古,运百福而长今。泽群生,济后世,祖师之神通也。后世尊崇为‘临济正宗,龙湖法派,万代碧天——卓锡开基碧水三代祖师’。”

  所谓“三代祖师”,《龙湖灯谱》、清·乾隆《德化县志》、《金山五口族谱》等记载:三代祖师毗舍浮佛转世现身。”毗舍浮佛为贤劫七佛中的第3位佛,故信众称其为“三代祖师”“三代浮佛”

  淳祐十一年(1251年),举行“三代祖师”成佛50年庆典,来自大田、永春、南安、安溪、晋江、漳平、龙岩、永定、兴化、长汀、延平等地的四方信众参加,将36尊祖师塑像迎回本境,建庙奉祀,自此三代祖师分炉遍布八闽。

  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龙湖寺两殿俱立,香火兴旺。

  附:龙湖胜迹

  ·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龙湖》:

  “宋·绍定庚寅(绍定三年,1230年,?),僧自超梦异人导至此山(太湖山),因建寺居焉。

  寺前一湖,莹碧如镜,亦名‘青草湖’,尝产青莲花。

  明·里人张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堒》)

  ‘五百神仙拥此峰,黄金削出宝芙蓉。祗园昔日明霞布,福地今朝紫雾封,古树栖残听法鸟,春池梦觉护禅龙。毫光远向云间度,晓色先开半夜钟。’

  ‘微笑当年法眼开,龙湖祖意自西来。花前香色依然在,座上玄机不用猜。水演真源分复合,田多妙果种还培。云关远挂天边月,笏地今知镜有台。’

  湖外稍下处,有卓泉水从石涧流注,点滴如珠,春不盈,冬不竭,一名‘碧水池’。俗传僧自超开凿水源,伐石作笕,缘岭而上,欲令倒流入寺。今石迹犹存。

  颜廷榘诗:‘高崖有碧泉,林密觉境囝。住僧相导引,扶携乃能至。苔湿怯石滑,藤交冠屡系。俯见水澄莹,不盈亦不匮。一酌心自清,久坐神亦悸。过幽不敢留,还步犹恐踬。支木忽超越,回首弥玄邃。传言有神通,此事亦云异。总在天地间,真源偶相值。探幽复凭高,至理斯可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李云阶诗:‘寻幽到卓泉,共坐水之浒,泉从石罅来,滴滴细如缕。四序任挎移,不盈亦不窭。自是有神功,昙云润厥土。涧草晴逗香,丛林阴啸虎。杳霭亚枝垂,苍苔封石古;兴至好呼卢,不用作伛偻。醉卧羽衣傍,翩翩孤鹤舞。归路八禅林,扣关问六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云阶》)

  张岜诗:‘万仞峰头妙窍通,真源点点出空中。天河水向云间落,石乳香从色外融;谷口霏微常带雨,湖边清冷自生风;传言一杓多灵变,隐钵龙归应有宫。’
湖西普陀山上有化台,僧自超坐化处。

  国朝·庠生赖宁远诗:‘攀跻直上最高峰,俯瞰平湖烟水浓。七九丹成云满塔,化台是处悟玄踪。’”

元·至顺普庵传入奉为镇殿祖师

  元文宗·至顺(1330—1331年)间,普庵由江西宜春传入龙湖寺,奉为“镇殿祖师”之一。

  普庵行状

  普庵(1115—1169年),俗姓,名印肃,宋·袁州宜春(今之江西省宜春市慈化镇余坊村)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十一月廿七日生。父余琢(字君器)、母黄氏,墓尚在。

   印肃少时喜佛乐善。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出家寿隆院,师正贤和尚甚器之,授《法华经》。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落发填牒为僧,受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法号普庵

  绍兴廿三年(1153年)奉府请,主持慈化院。绍兴廿六年(1156年)七月因寿隆院住持僧正贤和尚顺寂,又奉檄兼管寿隆院。乾道二年(1166年)一月至乾道四年(1168年)十二月,主持新建禅寺——南泉慈化寺。

  乾道五年(1169年)七月廿一日面壁而逝,十一月一日金身入塔,享年五十有五。

  现江西宜春市慈化镇西南约1里处南泉山,保留普庵祖师主持修建及历朝重修的慈化寺遗迹。解放后,慈化寺被慈化镇粮站占用,1991年重归佛门,前后2殿得以重修,前殿再塑普庵祖师金身,中间建有鼻涕钟楼1座,后殿供奉如来诸佛。寺内存有文物多件,如白牛塔、鼻涕钟、千人鼎等。

  宋、元、明七次诏封

  普庵祖师圆寂后,因“灵验事迹彰著,护国佑民有功”,得到宋、元、明3朝七次诏封。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五月,因祈雨辄应,宋理宗诏谥为寂感禅师

  淳祐十年(1250年)二月,再次祈雨止旱,宋理宗诏封为妙济禅师

  宝祐三年(1255年)十月,因祈止京都瘟疫,宋理宗诏封为真觉禅师

  咸淳五年(1269年)四月,因祈雨止旱,宋度宗诏封为昭贶禅师

  元·大德四年(1300年)七月,元成宗因感恩宠,加封为大德禅师

  皇庆元年(1312年)三月二日,元仁宗加封为惠庆禅师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赐建“龙亭阙牌”,并在阙牌上为慈化寺题额“天下第一禅林”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十三日,明成祖加封为“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

  传入龙湖寺又分衍至晋江林口

  普庵祖师元文宗·至顺(1330—1331年)间,由袁州传入德化龙湖寺已有明文记载,但何时又由德化分衍至晋江林口,时过境迁,已无从查考,然从晋江市罗山镇林口村保存的五色旗中“师出龙湖寺”及旧祈安堂对联中“源于龙湖”等迹象及几次往德化龙湖寺进香谒祖事例,可认为林口村普庵祖师由袁州而德化再衍林口是事实。

  普庵祖师香火来林口后,保境安民,十分灵圣,民间流传着许多祖师显灵故事。

明代

  嘉靖重建

  赖辉辑录《龙湖灯谱》载,龙湖寺在明·嘉靖(1522—1566年)之前为曹洞法脉,即源于“三代祖师”本人承袭的福州侯官“石松寺”法脉,石松寺的法正是曹洞宗。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龙湖寺的主体建筑两殿毁于火,一度衰落。

  2年后,尊美村(今美湖村)人林正旺施田舍山,募众第2次重建,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肇工,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竣事。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龙湖寺》:“明·嘉靖间毁,里人林正旺施田舍山,募众重建寺,极宏敞,多奇花异木。”寺僧尊林正旺为檀越主。

  此后,经世代四邻各村民众艰苦创业,寺庙逐渐扩大,拥有寺堂3殿(金刚堂、释迦堂、祖师堂),以及门亭、僧舍、翰墨楼、香客房、斋堂等一系列建筑共99间,规模宏大,殿堂辉煌,香火再度昌盛。时殿堂4根点金大柱,每根直径达55公分,今尚存。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8·摭佚志》:“新化里龙湖寺,旧有洪钟,每撞击,声闻邑治。明季时,知县某命移于龙浔山之醒龙楼。舁至中途,寺僧追及,以指弹之三,初弹铿然,再弹哑,三弹无声矣。既而,多方敲击,竟不鸣。清·康熙间钟犹存。”

  明代诗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龙湖寺》收录“明·大宗伯田一俊诗:‘湖内问天星宿低,花成紫盖雪成泥。今朝咫尺通龙座,下土群山伏马蹄。佛国如瓯金作界,神仙有舄鹤同栖。楼头日辇真堪捧,直到上方第一梯。’”【按:田一俊(1540-1591年),字德万宾扬,号钟台中台钟峰,明·大田梅岭卅五都(今上京镇隆美,梅林)人。隆庆二年(1568年)会试会元(第1名),殿试二甲第3名进士,万历十七年(1589年)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后转左侍郎教习庶吉士、掌翰林院。《明史》有传。】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明)》收录明代题龙湖寺的诗词有:

  “《过龙湖寺》(知县李元龙):‘登山云是旧龙湖,僧去千秋云水孤。三代纷然空过鸟,一官淡若从飞凫。经花色色欢同寂,禅意深深有若无。即向九仙峰顶去,只悬片念湛冰壶。’”

  “《登龙湖寺》(詹仰庇):‘万壑天风足下生,绿崖攀磴一僧迎。金峰历历皆秋色,碧水淙淙是处声。云外香台留佛骨,湖边青草得龙名。山灵不负十年约,五岳今方属尚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游龙湖三首》(颜廷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不慕僧真爱道真,金峰碧水映千春。龙宫高起三天界,华盖遥临八座人。河近斗牛悬几席,境幽萝薜挂衣巾。共言汗漫游方处,莫笑年来老大身。’

  ‘金碧峰头青草湖,龙眠水底月明孤。真仙为塔千花累,曼叟耽山一杖扶。白日凌空天共远,清宵对榻梦应无。妙香不断青莲净,倒浸星辰在玉壶。’

  ‘我从方外结闲缘,迢递寻游己耄年。福地布金惟长者,高情何意得诸贤。肴来好共香厨馔,酒至如添玉井泉。兴尽下山回首望,白云片片水潺潺。’”

   “《游龙湖寺二首》(邑举人、同知李云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云阶》)

   ‘万仞峰头有洞天,丹崖蜕骨几千年。望来回合芙蓉落,踏遍巉岩荔薜牵。鸣磬犹悬山外日,披衣曾挂竹梢烟。招游半是神仙侣,一任清宵共醉眠。’

  ‘化城幽傍碧湖开,喜拉高人杖屦来。绣佛长斋偏送酒,友生合趣更浮杯。夜阑梵语空中落,兴剧新诗云外裁。借令瀛洲堪共老,宁辞拼醉恣徘徊。’”

  “《游龙湖步韵》(林枢):‘冉冉云光绕足生,祗园深处数峰迎。山因秋霁连天碧,泉为风高作雨声。百尺龙湖惟有月,千年佛骨亦虚名!共游拼得香山老,依永犹然纪太平。’”

  “《游化台龙湖寺》(林火鼎(“火鼎”合一字)‘晨起问灵异,缘崖披薜萝。传言留佛骨,空此听樵歌。兴尽山中日,归忘手上柯。一尘今未了,回首白云多。’”

清代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清初·邑人李道泰《游龙湖》诗,曰:

  “《游龙湖》(邑进士、知府李道泰):

  ‘结梦皆湖峤,前身应是僧。思深春色绿,渴忆石流冰。云寺舟藏谷,香厨酒若渑。笑余贪笔墨,未解作经誊。’”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道泰》)

现代第3次重建

  至廿世纪50年代,龙湖寺香火微弱。70年代“文革”期间,佛像被毁,殿堂被拆,文物散失,古刹成一片废墟。

  1980年农历正月初,上漈人林兴校林仁爽林和平父子及林仁德林让堂等人联合,在龙湖寺原址兴建“诚心楼”,香火复燃。

  1982年12月,林兴校邀请龙湖寺权属“九保”集资1270元,重塑三代祖师普庵祖师释迦观音诸佛像8尊,开眼定位供奉;还开辟简易公路。

  1985年农历五月初六,在48代寺僧万年和尚林兴校主持下,邀请“九保”代表集会,成立“龙湖寺筹委会”,因时机不成熟,筹建工作没甚进展。

  1994年10月,台湾三代祖师联谊会李荣一会长、台湾嘉义龙湖宫林逸民寻找佛祖追踪至龙湖寺,对重建龙湖寺均表迫切心愿。

  1995年2月,林仁礼林兴校林悌设林兴桥等人在上漈村再次邀请“九保”代表集会,成立“龙湖寺修建筹备会”,着手宣传联络等工作。3月,由德化县政协主席李孝仪、副主席梁丁云、县台工部长王联碧、县政府办宗教科长廖书宪等人牵头,邀集林让评林植民林兴尊李孝信等人一同到上漈村,正式成立“龙湖寺修建理事会”和筹建处,推选林仁礼为理事长,陈志纯为筹建处第一主任,聘请一批较有名望的人士为顾问和名誉理事长。会上还制定了《龙湖寺修建简章》、《龙湖寺修建财务管理制度》,接着由美湖乡政府呈办审批手续。

  1995年春,德化县政协主席李孝仪致信台湾嘉义龙湖宫林逸民,说明德化县美湖乡等地乡亲发起重修龙湖寺,并已成立修建董事会及筹建处,附近村民开始开道路、建桥梁,县交通局、财政局等答应补助部分款项,重建架构略有规划。请台湾地区三代祖师联谊会各庙宇鼎力支持,并寄去龙湖寺修建简章1份。台北市德化同乡会郑点金也积极邀请台湾地区人士共襄盛举。

  5月,泉州市宗教局正式批准修建龙湖寺。

  7月,成立“美龙公路指挥部”。8月8日动工开辟7.2公里简易公路,至11月5日修通。当天,在台湾三代祖师联谊会李荣一会长带领下,台北宝宁宫、嘉义龙湖宫、台南祖师及屏东福隆宫、清水宫等一行21人组成的拜香团由德化县政协主席李孝仪、县台工部长王联碧等陪同,首次驱车登临龙湖寺,参拜三代祖师及观摩坐化台、佛墓等圣迹,龙湖寺为台湾三代祖师诸庙的发源地得到确认。

  1996年1月9日(农历乙亥年十一月十九日),举行龙湖寺重建奠基仪式,启动第3次重建;台湾嘉义龙湖宫林逸民代表“台湾三代祖师联谊会”参加典礼。6月主殿设计图纸经筹建处审议通过,7月中旬正式施工。

  龙湖寺及景区建设总计投资8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用于庙宇建设300多万元,新开公路及路面硬化投入近500万元。

  在重建龙湖寺及完善旅游设施过程中,德化县和泉州市交通、财政部门先后拨款22万元,支持修建公路。还得到了香港、印尼、新加坡、台湾地区等地信众的慷慨捐助,总额达700多万元。如旅港同胞林若糖捐资220万元,南安诗山旅印尼侨亲余柏林捐资15万元(此前已捐资50万),以胡嵌渊为代表的新加坡九峰岩理事带头捐资修路,台湾5座分炉宫庙捐资50万元新台币,中国台湾德化同乡会等也有捐资等。

  重建工程除构建庙宇外,还修通盘山公路20多公里;添置诸佛像40尊,其中2001年由云南省瑞丽市购回缅甸产汉白玉佛24尊,分别为三世尊佛3尊、十八罗汉18尊、童男童女2尊(供奉于大雄宝殿),如来卧佛1尊(供奉于卧佛殿)。

龙湖寺香火分布

  龙湖寺是三代祖师开基圣地,是龙湖派系的共同始祖寺,龙湖寺三代祖师和镇殿祖师之一普庵祖师香火传衍福建省9个设区市,以闽南地区为盛;在明、清时期,还随先民足迹,传薪广东、台湾、香港,远播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今海峡两岸有分炉寺庙200多处。

  龙湖寺的香火分布,据不完全收录,如:

  三代祖师香火分布

  龙湖寺是闽台众多三代祖师寺庙的发祥地,还有许多寺庙配祀三代祖师

  台湾省

  “三代祖师”在台湾省各地信徒众多,建庙奉祀的主要有:

  台北县树林镇光荣街宝宁宫。

  台北县平溪乡顺安宫。

   嘉义县鹿草乡碧潭村龙湖宫:明末,大陆先民陆续移台开垦,叩请龙湖寺“三代祖师”显灵,保佑东渡“平安发展,日后乡亲来聚,人丁繁衍,财力渐丰”。至清·康熙廿五年(1686年),他们集资在台建“碧潭龙湖宫”。据台湾省嘉义县鹿草乡碧潭龙湖宫《龙湖灯谱暨三代祖师行纪》载:“明季末年,经族亲友朋议定,东渡台湾恭请闽南地区神威显赫、佑被众生之‘三代祖师’及‘清水祖师’,因‘三代祖师’发迹道场在闽南德化金峰碧水龙湖寺,故命名‘龙湖宫’,寓有不忘本源之意。清代中叶,医药欠缺,百姓疾苦,信众风闻‘三代祖师’神威灵感,为苍生消灾解厄,争相恭请,扶辇问乩。岁月悠悠,神威显赫,人丁旺盛,物阜财丰。”

  台南市善化区光文里龙文庙:主祀的三代祖师,系明末郑成功复台时,郑成功的部属自大陆祖庙迎请金身来台的“护营佛”

  台南市小新里祖师庙:创立于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一说嘉庆元年,1796年)。祀奉的三代祖师神像,是由小新里姓先祖李报本郑成功来台时先期请来的。

  台南市枋寨乡梅山坛。

  屏东县新园乡瓦窑村福隆宫。

  屏东县九如乡玉水村清水宫。

  高雄市普玄宫。

  高雄市三龙宫。

  泉州市

  南安市(11处):诗山镇前山村石庵室,社坛村石仓庵,坊前村兴龙宫、护龙宫、回龙宫,声东村龙清堂,西尚村龙泉堂,五埔山宝光堂、新宝堂,民主村水尾堂;罗东镇湖内村福坑堂。

  安溪县(3处):龙门镇上汤村广惠堂,虎丘镇金榜村兴福堂,蓬莱镇九峰岩。(按:安溪县主供和配供“三代祖师”的寺庙共有40多座。)

  永春县(9处):吾峰镇枣岭村宴福宫、梅林村下池宫,蓬壶镇汤城村登真殿、美内村福兴堂,五里街镇仰贤村凤龙殿、大羽村大羽宫、湖屈村东埔宫,石鼓镇桃联村石墨宫,仙夹乡德田村龙湖宫。

  德化县(20处):美湖乡上岸村集福庵,洋坑村东埔岩,阳山村白岩,斜山村长兴宫,美湖村双溪庵、水尾宫、隆福庵,上漈村福成庵、厦井庵:大铭乡联春村睦联堂、大铭村乐安亭;赤水镇锦洋村锦水庵;春美乡梁村村檀兴宫;浔中镇丁溪村崇道宫,宝美村程田寺、祖龙宫,西墩村缨溪宫,土坂村飞龙宫、僚公宫;盖德镇林地村迎仙宫。

  莆田市

  仙游县(1处):城关镇富洋村龙兴堂。

  三明市

  大田县(6处):济阳乡石坑村普济庵,大儒村儒州庵,上丰村尾洋宫,泮林村泮林宫;吴山乡樟溪村昭灵宫;城关新兴寺(已毁)。

  普庵祖师香火分布

  台湾省(1处):屏东县枋寮梅山坛。

  鲤城区(1处):承天寺。

  晋江市(4处):罗山镇林口村祈安堂,东石镇郭岭村福庆庙、营厝村不二庵,永和镇古厝村新宫。

  石狮市(1处):祥芝镇东园村普庵公庙。

  附:台湾分炉寻祖记事

  龙湖寺是台湾三代祖师寺庙的祖庙,有多处分炉(见上文“龙湖寺香火分布·三代祖师香火分布·台湾省”),信徒众多。台湾还成立有“台湾三代祖师联谊会”,每年各寺庙轮流作东,聚会1次。

  以前,台湾虽然各三代祖师庙宇香火兴旺,但由于年代久远,先民历经多次迁徙,信徒却不知三代祖师来源,有心发扬祖师之神灵,却无脉可寻。台湾弟子遍查访问佛、道教及庙宇、神明记载等有关书籍,均无所获,最后仅在“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各省地方志及福建通纪中见到略有所载。信徒还曾到河南登封县、福建漳州等地寻访,亦无所得。

  1993年,台湾嘉义龙湖宫林逸民到安溪县赤岭访祖时,见当地民众亦多奉祀三代祖师,并倾听长者细说祖师显灵、济世神迹,然亦无人能知祖师从何而来,仅知是“湖头”“龙湖”,即托当地亲友利用闲暇时间到处探寻,至1994年春,台湾三代祖师联谊会会长李荣一、台湾嘉义龙湖宫林逸民等终于根据清·光绪十年(1884年)在德化县美湖乡上漈村金碧峰上所遗三代祖师碑记”文所载,初步确认德化美湖龙湖寺系三代祖师信仰发祥地。

  1994年秋,林逸民李荣一会长到德化寻根谒祖。在当地人林兴桥引导下,徒步2个多小时到达龙湖寺参拜三代祖师林兴桥讲述了当年龙湖寺之宏观,香火鼎盛,各地登山参拜之人络绎不绝,龙湖神迹,常显灵验,可惜于70年代寺宇被拆除,古迹遭破坏。如今虽偶有虔诚人士前来膜拜,但因路况不佳,登山不易,膜拜之人已不足当年千份之一。当地人林仁礼藏留1册《龙湖灯谱》,内载三代祖师生平史迹及各年代龙湖寺修建经过。林逸民随即将此书复印带回台湾,加以宣传。

  1995年春,德化县政协主席李孝仪致信林逸民,说明德化县美湖乡等地乡亲发起重修龙湖寺,并已成立修建董事会及筹建处,附近村民开始开道路、建桥梁,县交通局、财政局等答应补助部分款项,重建架构略有规划,邀请“台湾奉祀三代祖师联谊会”各庙宇鼎力支持,并寄去龙湖寺修建简章1份。台北市德化同乡会郑点金也积极邀请台湾地区人士共襄盛举。

  1995年11月,在李荣一会长的带领下,台北宝宁宫、嘉义龙湖宫、台南祖师庙及屏东福隆宫、清水宫之主任、副主任委员、干事及热心人士等16人,以虔诚之心齐登龙湖寺参拜。时从美湖乡至龙湖山的公路业已修通,车队可直达龙湖寺。他们登上金碧峰参拜三代祖师,再攀右山仓岑参观祖师坐化台及佛墓,佛墓上祖师石刻佛像栩栩如生。回程后,在美湖乡政府举行座谈会,商讨修建龙湖寺有关事宜,各庙宇的主任们均表示强烈的赞助意愿。

  1996年1月9日,林逸民代表台湾地区联谊会参加了龙湖寺重建奠基典礼,并从曾任龙湖寺住持纪提师父处得到了崇圣天湖岩及文明灯谱各1册,内载龙湖寺一脉相承历史渊源及三代祖师生平史变,将之影印携回整理,加上原《龙湖灯谱》共3份装订成册,分送各庙宇,供研究龙湖寺三代祖师的历史参考。

  1996年元月30日,德化县政协主席、德台民间交流协会会长李孝仪,县台办主任、德台民间交流协会副会长王联碧等4人,应台湾顺天护国宫管委会主任委员袁金水邀请,到台北、基隆、宜兰、桃园、新竹、台中、嘉义、彰化、台南、高雄、屏东等主要城市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交流。2月4~6日,在台湾地区“三代祖师联谊会”会长李荣一何长贵林逸民陪同下,参访了龙湖寺三代祖师分衍在台湾地区的5座主要宫庙。各宫庙均组织盛大欢迎队伍,安排专场座谈会。座谈中,谈到他们曾多次到大陆,走访几个省份,最后在德化龙湖山寻到三代祖师开基佛祖地,并为共商复建龙湖祖殿出谋献策。经李荣一会长与各庙宇主任委员会商议,各捐新台币10万元,总计50万元;同时决定每年组团前往龙湖寺参访朝圣。台湾《中国时报》于2月6日刊载《三代祖师牵线两岸宗教交流》专题报道。

  1996年10月25日,由德化县政协主席、德台民间交流协会会长李孝仪牵头,举行“龙湖寺历史研讨会”。台湾地区“三代祖师联谊会”会长李荣一率100多人参加研讨,本省龙岩、大田、仙游、南安、晋江等地也派代表参加,会上交流了10多篇文章及有关资料,台湾各寺庙负责人也均在会上发言。经过研讨论证,各地都认同龙湖寺是三代祖师的发祥地。

  近年来,台湾信众每年都组团到龙湖寺谒祖进香,德化县龙湖寺也曾多次组团到台北、台中、台南等地的三代祖师宫庙联络交流。

现规制

  概说

  1995年以来,龙湖寺先后建成迎客亭、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卧佛殿、综合楼和斋堂、放生池。仅祖师殿、大雄宝殿、天王殿的建筑面积就有1050平方米,殿宇坐南向北偏西18度。

  从美湖乡出发,沿1条蜿蜒但却十分平整的6米宽、双车道水泥新路开车行驶约10多公里,即至金碧峰下龙湖寺。

  迎客亭

  迎客亭,位于临近寺庙路旁的小山巅上。

  亭高约8米,六角形,6根石柱支撑,伞状亭顶,琉璃红瓦,葫芦置顶。亭内设有石桌椅,供游客稍事歇息或走棋对弈。

  迎客亭四周,林海波涛,天籁恍惚,远眺山景,美不胜收。

  山门

  山门矗立在迎客亭旁,巨大恢弘。

  正面拱顶,2条足踩祥云的青龙互拥着1座7层功德宝塔;石楹梁雕画“八仙过海”故事,中间端书“龙湖圣地”4个金色大字。

  山门白色石柱4根。正面镌有宋·嘉泰(1201—1204年)、淳祐(1241—1252年)年间2位龙湖禅师书写的对联:法善撰:“玉卵含生,包括三才之气象,地辟天开;金铛粉碎,坐观万里之江山,人归佛化。”自超撰:“步入山门,放弃尘缘,俗尘宏开觉路;登归圣地,提起正念,善心悟正禅机。”背面则是曾任国家侨联副主席李欲晞和德化县政协原主席李孝仪所写诗联。

  天王殿

  天王殿是山门内第一重殿。

  殿前有一奇特的浮杉池。池正中8米斜插着一棵出水面1米多高、皮表已朽然其心坚实的大杉木。相传此为林自超坐化后,弟子为建龙湖寺奉祀,因大木料缺乏,祷告祖师作法,把小木棒投入此池,变成杉木浮上水面,这是的最后1根。奇特的是,800多年来,这根杉木总是不见腐烂。

  天王殿中正面供奉弥勒菩萨;背面供奉韦驮,面朝大雄宝殿护法。东西供奉“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两侧新建有钟鼓楼2座。

  殿宇为重檐芜殿式,屋顶红色琉璃瓦,雕刻飞龙彩凤和各种鸟兽虫鱼、花卉人物。

  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左侧供奉观音菩萨,右侧供奉地藏王菩萨,两侧还有童男、童女和十八罗汉。三世尊佛分别高1.8~1.92米,童男、童女分别高1.2米,十八罗汉各高1米,均为汉白玉质,2001年从缅甸购回。

  殿前有香港林若糖女士署名的1幅对联:“龙盘胜踪,峰奇峦秀,集天地正气;湖汇甘泉,竹翠松青,聚日月精华。”

  祖师殿

  祖师殿,同字壳砖石结构,四点金穿斗抬梁式“皇宫起”建架,八卦式“法海”,镶嵌“飞人”

  殿前廊树镂空石龙柱,蟠龙交错如织,雕刻精美。

  殿中左上方悬挂明末·翰林院侍读学士赖垓题写的“贝叶龙持”古匾,右上方是“檀越生祠”匾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

  正殿主奉三代祖师,右侧是三代祖师副身,左侧供奉达摩禅师和檀越主林正旺神像、山魈公神位;并奉普庵祖师观音伽蓝等。

  三代祖师雕像为当代知名雕塑艺术家苏清河亲手雕塑。为成功塑制三代祖师雕像,苏清河还专程赴台湾嘉义鹿草碧潭龙湖宫,将三代祖师塑像拍成照片,回来后仔细揣摩。

  卧佛殿

  卧佛殿,位于距龙湖寺不远处的后湖,坐北向南,是2001年新建佛殿,为新加坡众善信捐建;9月22日竣工剪彩。

  殿宇由枣红色琉璃瓦覆盖,屋脊耸立宝塔,雕龙画凤、金碧辉煌。殿高8.3米,长14.6米,宽10.18米,建筑面积154平方米。

  殿内供奉2001年从缅甸购进的释迦如来汉白玉卧佛1尊,身长4.5米,高1.5米,重7吨,造型优雅、神态雍容,佛教界人士一般认为,此是泉州迄今最大的汉白玉卧佛。

  其他

  寺内立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龙湖宝地”碑刻。

  寺后满山古树参天,枝繁叶茂,翠绿欲滴。

  入山门后,有新辟的“九龙游”人行步道,全长约3000多米,由宽近1米、长约1米多的青石板材铺就而成。人行步道环龙湖寺,绕山而行可登上金碧峰。登级而上,有怀化亭、三代祖师坐化台、“佛墓”、碧峰亭等景观古迹。

  “坐化台”位于怀化亭边,为石雕石垫,相传是三代祖师坐化处。垫座圆形,高20厘米,周边雕9朵花卉;第2层为坐垫,呈八角形,每个角雕一莲叶;后竖一碑,镌楷书“坐化石”3字。

  “佛墓”三代祖师墓地,位于两小山峰相对的大凹地,四周绿树栱绕,墓塔枕山,山势庄严,状如莲花。墓前平地,绿茵似锦。佛塔石雕,须弥座式,分13层,雕佛6尊,顶置葫芦,葫芦口上雕制祖师塑像。

  碧峰亭位佛墓不远处,新建,红色。

  卧佛殿旁有一古道称“百二阶”,实际足有数千阶石级,艰险难行,只能勉强挤过一个身子。沿此古道,可至北山东侧的后山沟大石壁处的“碧水泉”。史载:此泉“苔湿怯石滑,藤交冠屡系,俯见水澄莹,卓水从石涧流注,点滴如珠,春不盈,冬不竭。一酌心自情,久坐神亦悸。过幽不敢留,还步犹恐踬。”此泉甘甜清冽,相传三代祖师化身前,每日登石阶到此沐浴净身,并携回泉水煮茗。后在此开凿水源,供寺内饮水,现引水石槽犹存,“碧水池”3字仍清晰可见。此泉现已被引至龙湖寺池中。

  修通盘山公路20多公里。立于金碧峰环顾四围,近看,春美、美湖、赤水、大铭、上涌等德化西半片的乡镇就在脚下;远眺,大田、永泰、永春等邻县隐约可见。

古今题联

  现遗存《龙湖寺灯谱》3本,记载留下的许多墨宝,有当时知名人士赖垓李道泰李元龙张堒李云阶颜廷榘等人的序言、题诗、题联、题匾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李道泰李云阶颜廷榘》)

  龙湖寺古今部分题联有:

  明·左长史颜廷榘“碧澄澄自卓锡引来,曾把杨枝遍洒;金烁烁从须弥移至,且随云路徐登。”

  明·

   “个中凿水穿山,到处清光逢妙相:海上惊涛怪状,移来金碧作奇观。”

  “圈有别有天,非九非三非一;悟后拈来地,亦金亦碧亦青。”

  “禅家别有图书府,记宝居然乾墨林。”

  清·封承德郎郑杨“少平飞锡碧峰头,紫气冲天,迁化惊来太守;古刹凌霄青草里,法云满地,食福播尔万方。”

  清·德化知县李元龙

  “龙湖天近星辰大,碧水山高世界清。”

  “湖中草满师传偈,洞里春来天雨花。”

  台湾嘉义龙湖宫、举人林文涛“龙岗发祖,层峦寺耸钟金碧;湖水分支,屈曲溁洄注玉潭。”

  台湾嘉义黄其禄“龙虎雄蹯壮踞,仰瞻金碧辉煌,寺其胜美;湖山飞锡渡怀,宏愿禅宗法会,佛乃称尊。”

  其他还如:

  “光悬金碧千秋色,瑞结旃檀百世香。”

  “驻锡定金峰,天辟龙湖成佛国;飞船横碧水,人从牛诸问天堂。”

  “湖海倒文鐏,玉镜故悬垂白榻;风花迷觉路,金轮返照出红尘。”

  “法眼生花,碧水一池开九品;圣胎度草,金峰万丈现三身。”

  “山开临济之宗,象教会元同入室;道倡无生之祖,龙门高第快联芳。”

  “身付行云流水,心同明月清风。”

  “金碧峰佛日高悬,光明世界;龙湖寺法轮大转,普利人天。”

  “金碧峰前,四面云山来天地;龙湖寺里,千秋胜迹焕人文。”

  “龙泉常润,池藏千峰秀;湖水长流,月涌尤溪光。”

  “龙岩凤岭,天开神运留胜迹;湖水仙泉,法展宏图利人寰。”

  “龙岗施法雨,佛道弘扬宗风永振;湖水映祥云,法轮大转慧日高悬。”

  “龙脉北来,祖印高提,宗风丕振气度久;湖泉东去,法轮大转,佛日增辉源流长。”

  “龙舟航远,泛师祖广施慈善,德行无价;湖水流长,衍闽台普济吉祥,福泽有蕴。”

  “八百年遗迹协力兴土,龙湖寺重新气象;数千里信徒同心奉佛,金碧峰别有风光。”

  “盛世建新寺,锣响鼓响钟响炮连响;太平修古迹,地欢天欢人欢佛更欢。”

  “龙舞千年,三祖门徒跨两岸;湖浮万仞,普庵弟子居八闽。”

  “龙腾雾霁,金峰峦绿春盈满;湖涨船高,碧水池青冬涌泉。”

  “龙盘碧水,昔朝鼓响重钟响;湖隐金峰,今日佛缘复人缘。”

  “铄铄龙湖寺常碧,悠悠古刹钟长鸣。”

  “龙卧高冈,奔腾佛祖地;湖成明镜,映照法禅天。”

  “龙树春华,禅林重开景象;湖池秋实,佛子再布慈悲。”

  “龙潜雾海,殿堂钟鼓萦梵境;湖嵌云天,金碧液泉映佛光。”

  “龙光煊佛殿,湖镜照禅房。”

  “龙门通圣地,湖水净禅心。”

  “祈求强国,又有贤臣安社稷;惟愿富家,且无逆子忤爹娘。”

  “龙气钟灵,佛光临梵宇;湖山呈秀,翟黛染僧衣。”

  “龙口青草池旁,卓泉流注留胜迹;湖西白云山上,高僧坐化忆禅踪。”

  “龙象护名区,梵宇香花供宝相;湖山留胜迹,池塘青草涌灵泉。”

  “龙性制能驯,好使施霖宣佛法;湖波清可鉴,偶从印月悟禅机。”

  “龙盘金碧峰,威显中外;湖凝龙湖寺,神灵闽台。”

  “龙跃吉地人物杰,湖映碧天山川灵。”

  “龙聚金峰,宝刹宏开西北界;湖凝玉镜,佛光普照东南亚。”

  “龙吞泰岳江河雨露,湖藏星辰日月精华。”

  “证果普陀山,功告化台,金身宝座,是龙湖之佛祖;皈依现在佛,诞登彼岸,正觉法门,为善信之尊师。”

  “心印佛陀,圆觉悟真一乘显师;皈从大乘,现身又是三代祖师。”

  “龙腾碧水何异天竺,湖漫玉莲正是梵宫。”

  “仁人奉祀年年是,天命迁时处处香。”

  三代祖师涅盘金碧峰,威镇华夏;龙湖宝刹峥嵘新化里,誉驰乡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