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同安县

  置县前。
  五代·闽国置同安县

    ——闽国·龙启元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
    ——疆域。

  宋代
    ——宋仍旧制。
    ——设3乡33里。

  元代
    ——元仍旧制。
    ——改33里为44都。

  明代
    ——明依元制。
    ——整合为3乡11里(概说。在坊里。宋·永丰乡地域。宋·绥德乡地域。宋·盛明乡地域。)
    ——疆域。

  清代
    ——清因明制。
    ——乾隆四年析置马巷厅
    ——疆域。

  民国。
  现代。

置县前

  同安县,汉·候官县地。西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时,许濙奉旨平越,驻师营城(今同安小西门)。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地设晋安郡(郡治位今南安市丰州镇),同年又分晋安郡地置县,因域内有“梅山”,古名“同山”,其地古称“大同”,遂名“同安县”,“同安之名始此”。当年又裁撤并回晋安郡。

  隋为南安县地。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永丰、明盛、绥德、武德4乡置大同场,属南安县,场治即后来的同安县城;大中十一年(857年),在大同场设嘉禾里(今厦门岛)。

  唐·乾符三年(876年),从大同场析出武德乡置武德场(今长泰县)。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古迹·同安故城》

  “本南安县地。”

  “《寰宇记》(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四乡置大同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同安县》:

  “本汉·候官县地。

  晋析置东安县,属晋安郡。

  隋为南安县地。

  唐析南安四乡,置大同场。”

五代·闽国置同安县

  闽国·龙启元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癸己(933年),闽王·王鏻王延钧)称帝,建闽国,号闽太宗,改元龙启,升大同场为同安县,领永丰、明盛、绥德3乡,隶属泉州府。同安县建制自此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同安故城》:

   “五代·(指“闽国”)置县。”

  “福州(指“闽国”)伪命,己亥(?应为“癸己”之误)岁升为同安县。”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同安县》:“五代·唐复为同安县,属泉州。”

  疆域

  时同安县东西广115里,南北袤135里,辖境包括今厦门市全境(除海沧区海沧街道、新阳街道、嵩屿街道、翔安区莲河村外)、金门县及龙海区角尾镇等地,地形图犹如1只梭子蟹,故闽南民间俚语曰:“南安一条篾,晋江一块碟,同安一只蠘(音qi,义“螃蟹”)。”

  此后沿设,至清末基本稳定。

宋代

  宋仍旧制

  宋仍旧制,同安县先后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驻地均在今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同安县》:“宋……仍旧。”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同安故城》:

   “《寰宇记》(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县在泉州西南一百六十二里。……”

  “《九域志》(北宋·王存主编《元丰九域志》):在州西南一百二十五里。”

  设3乡33里

  宋代,同安县设永丰乡、绥德乡、盛明乡3乡,统33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同安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宋分三乡,统三十三里。”

元代

  元仍旧制

  元依宋制,属泉州路。(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同安县》:“……元……仍旧。”

  改33里为44都

  元代,同安县改33里为44都。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同安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元改里为都。”

明代

  明依元制

  明依元制,属泉州府。(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同安县》:“……明仍旧。”

  整合为3乡11里

  概说

  明代,同安县在县城增置“在坊里”,统2隅3图;在乡为11里,统34都50图。直至清·乾隆四年(1775年)析置马巷厅,同安县的里都基本沿此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同安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国朝分在坊为二隅;在乡为十一里,统都三十有四。凡为图五十有三。”

  在坊里

  在坊2隅,统图3。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同安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

  “国朝分在坊为二隅……

  南北隅,统图一。

  西南隅,统图二。”

  宋·永丰乡地域

  宋代的永丰乡地域,包括今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汀溪镇、新民镇、莲花镇、西柯镇,翔安区新圩镇的后埔、古宅、金柄等村。明代分长兴里、从顺里、感化里、归德里4里,统7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同安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

  “从顺里(在县西一十里):一、二都统图二。三都,四、五都,各统图一。

  长兴里(距县一十里):一、二、三都统图一。

  感化里(距县一十里):六、七、八都统图一。

  归德里(距县二十里):九、十都统图一。

   (上三里俱在县北。以上四里宋俱统于永丰乡。)”

  宋·绥德乡地域

  宋代的绥德乡地域,包括今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翔安区内厝镇、马巷镇、新店镇、新圩镇的新圩、诗坂以南各村,厦门岛,大嶝岛、小嶝岛,泉州市金门县(今治权属台湾)。明代分同禾里、民安里、翔风里、嘉禾里4里,统31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同安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

  “同禾里(距县一十里):四都、五都、六都、七都,各统图一。

  民安里(距县三十里):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各统图一。

  (上二里俱县南。)

  翔风里(在县东南六十里):十二都统图一。十三都统图二。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各统图一。十七都、十八都各统图三。十九都统图二。二十都统图一。

  嘉禾里(在县西南七十里):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各统图二。

  (已上四里,宋俱统于绥德乡。)”

  宋·盛明乡地域

  宋代的明盛乡地域,包括今厦门市集美区、海沧区,漳州市龙海市的角美、白礁等村。明代分仁德里、安仁里、积善里3里,统12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6·地理·乡都·泉州府·同安县》[始刊于明·弘治庚戌(1490年)]:

  “仁德里(距县三十里):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各统图一。

  安仁里(距县四十里):十四都、十五都,各统图一。十六都统图二。

   积善里(距县七十里):十七都统图一。十八都统图二。十九都、二十都,各统图一。

   (已上三里俱在县西,宋俱统于盛明乡。)”

  疆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地理·疆域·泉州府·同安县》(刊行于弘治三年,1490年)

  “同安县,在府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东抵南安县界,西抵漳州府龙溪县界,广一百一十五里;南抵大海黄牛澳,北抵安溪县界,袤(南北距离)一百三十五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地理·里至·泉州府·同安县》(刊行于弘治三年,1490年)“同安县,东至南安县一百二十里,西至漳州府一百五十里,南至大海八十里,北至安溪县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晋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深青驿六十里,东北至康店驿六十里,西北至漳州府长泰县八十里。”

清代

  清因明制

  清代,因明制,属泉州府。(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同安县》:“皇清因之。”

  乾隆四年析置马巷厅

  ·乾隆四年(1775年),析置马巷厅。

  疆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同安县,府西南百三十里。西至漳州府百五十里,西北至漳州府长泰县百二十里。”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疆域考·同安县》:

  “在府治西南一百三十里。

  东至南安县小盈岭界四十里,西至漳州府龙溪县子父岭界七十五里,南至大海黄牛澳八十里,北至安溪县龟洋岭界五十五里,东南至南安县欧岭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漳州府龙溪县冲农头界七十五里,东北至南安县九溪旧隘界四十里,西北至漳州府长泰县竹隐村界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同安县隶属南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南路道易名厦门道,同安县隶之。当年1月,自同安县析出嘉禾里(今厦门市区)及金门岛、大嶝岛、小嶝岛置思明县;民国四年(1915年),又析思明县大小金门岛、大小嶝岛及周边岛屿设金门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同安县直隶福建省。

  民国廿二年(1933年)11月“闽变”,“福建人民政府”在福州成立,厦门岛建置为特别市,同安县隶属兴泉省。

  民国廿三年(1934年),隶属福建省第五督察区。

  民国廿四年(1935年)4月,析出同安县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同安县改隶福建省第四专员公署。

现代

  1949年9月同安解放后,先后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泉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泉州)、晋江区专员公署、晋江专区。

  1953年11月,析同安县集美乡归厦门市,改设集美镇。

  1957年4月,析同安县灌口区锦宅、金山2个乡归龙溪县(今龙海市)。7月,合集美镇、灌口区的11乡及岛内禾山乡为厦门市郊区,设厦门市人民委员会郊区行政办事处。

  1958年7月,同安县从晋江专区划出,归厦门市。

  1970年调整行政区划,同安县又划入晋江专区。1971年3月,划南安县大嶝公社及石井公社的莲河、霞浯2个大队归属同安县。

  1973年,同安县复归厦门市,从此脱离泉州。

  1987年7月,从厦门市郊区划出禾山乡,更名集美区。

  1997年5月1日,“撤县设区”,撤销同安县,改为厦门市同安区,地域不变。

  2003年9月,又析出同安区东部的新圩、内厝、马巷、新店、大嶝5镇和大帽山农场,基本是古同安县翔风里与民安里为核心的地域,设立厦门市翔安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