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社学

  元代。
  明代

    ——明·洪武诏令广置社学。
    ——明·弘治时泉州府置社学39所。
    ——明·嘉靖德化县设有社学11所。
    ——明·嘉靖安溪县记有社学36所。
    ——明·万历时泉州社学。
    ——明末没落。

  清代
    ——官府重视。
    ——泉州社学重新发展(晋江县。南安县。惠安县。安溪县。同安县。永春县。德化县。)
    ——清·同治后衰落消失。

  社师的遴选与社学的教学内容
    ——社师。
    ——教学内容。
    ——社学教学目的(教化。补儒学生员。)

  附一:香山社学(德化县香林寺左路东楼花厅)
  附二:文峰社学
(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
    ——明·隆庆创办文峰社学于文峰宫。
    ——明·崇祯迁至前黄祖祠。
    ——清·光绪改办文峰书院于文峰宫。
    ——变革。

  附三:义学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社学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曰:“社学者,一社之学也。百又十户为里,里必有社,故学于里者名社学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春及》、《泉南著述·泉州邑志·惠安县志·万历·叶春及《惠安政书》》)

  社学是中国古代政府积极倡导的一种地方教育形式,广泛设立于全国各地,尤以乡村更多。它有别于官府创办的官学(如县学、府学等),又有别于私家创办的书院等,是一种里、社创办的自治性质的启蒙学校,相当于现在的民办小学。

元代

  《元史·食货志》载:元世祖·至元廿三年(1286年) ,朝廷颁布立社法令,其中规定:“诸县所属村庄,五十家为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立为社长。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闲使弟子入学。如学文有成者,复审官司照验。”

  元代,由于朝廷直接下诏令各地创办社学,积极倡导,各地社学得到较大发展。泉州社学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是元代泉州社学的创设情况,史书上仅有寥寥数语,因而已很难弄清当时的规模及其他相关情况。”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教育》:齐鲁书社出版,2005)

明代


  明·洪武诏令广置社学

  明代社学的广泛设立,始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曰:“《太祖实录》‘洪武八年正月丁亥’条载,太祖谕旨中书省曰:‘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习于学,是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打着恢复古代小学制度的旗号,实际上继承和发展了元代设立的社学制度。”

  此后,朝廷不止1次下诏要兴办社学,同时严令各地不得干预社学的创办,阻碍社学的发展。

  在朝廷的诏令下,泉州的地方官积极响应,各县纷纷建立社学,在继承元代的基础上,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明·弘治时泉州府置社学39所

  明·弘治二年(1489年)黄仲昭《八闽通志·卷44》载泉州有社学39所:

  晋江县15 所:中和、圣泉、晋安、紫云、临漳、文兴、罗英、镇雅、荣寿、徐山、静顺、潘江、杨茂、和光、圆通。

  南安县4所:集贤、育材、集英、文会。

  同安县8所:擢贤、桂林、蓝田、刘山、湖北、白礁、平林、丹砂。

  永春县4所:上场、儒林、寿峰、龟龙。

  安溪县4所:龙津、清溪、蓝湖、儒林。

  惠安县4所:登龙、忠恕、信义、行满。

  明·嘉靖德化县设有社学11所

  明·嘉靖九年(1530年),德化县曾设有社学11所。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社学(附)》:

  “按:社学之设,仿古党、庠、术、序之制也。明·洪武(1368—1398年)初,诏天下里社创立。正统(1436—1449年)间,复敕提学官及州县牧严加课督。嘉靖九年(1530年)请于提学副使贲亨 公,斥各里团淫祠为之,并处置其资用。然贫儒衣食于书,每辗转求为教读,而奸巧之徒,且以社学与游士为市,渐致废弛;不数年,复转而为梵宫道字矣。姑按旧志列之,以见一代之制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仁》)

  大卿社学,在县南张墘乡。一座五间,东西两廊前三架,廊后空地一亩,外门楼一座。

  良太社学,在宏祠乡。前临大溪。

  济山社学,在英山社。一座五间,门楼一间。

  南洋社学,在新化里。中二间,东西各三间,门楼一座,旁屋二间。

  朱紫社学,在清泰里。一座三间,前门东西厢房各一间。

  梅峰社学,在梅中里。中一间,东西各二间,前堂一间。

  三峰社学,在梅上里下涌乡。一座三间,前门一间,东西厢房各一间。

  桂林社学,在东西团贵湖里。一座三间,东西厢房各一间,前门一间。

  万峰社学,在汤泉里桂林坊。一座一间,东西厢房各一间,门楼一间。

  伏虎社学,在汤泉里。一座三间。

  瑞科社学,在小尤中。一座一间,东有小厅,西有讲堂;厅后房二间,前有拱桥。

  以上俱嘉靖九年(1530年)设,后俱废。”

  明•嘉靖安溪县记有社学36所

  明•嘉靖(1522—1566年)《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社学》记有本县社学36所。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社学》:

  “侍御社学,在县治西隅。原一座淫祠改建。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县周鼐买民园再盖一座。今合为前后二座,后留旷地一厢,以便游息。

  汇征社学,在县治东隅,原一座。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县周鼐再盖一座四间。今已堆坏。

  会元社学,在县治西北隅。

  石堂社学,在长泰里。

  罗洋社学,在长泰里。

  厚安社学,在永安里。

  埔土寻(“土寻”合一字)社学,在永安里。

  狮子社学,在光德里。

  真觉社学,在光德里。

  桥头社学,在新康里。

  赤岭社学,在新康里。

  官桥社学,在依仁里。

  下汤社学,在依仁里。

  归湖社学,在依仁里。

  杨合社学,在新溪里。

  吴庄社学,在新溪里。

  源口社学,在龙兴里。

  上坑社学,在龙兴里。

  溪尾社学,在崇善里。

  店尾社学,在感化里。

  宫前社学,在崇善里。

  崎兜社学,在感化里。

  苦乾社学,在感化里。

  东乾社学,在来苏里。

  郭坂社学,在来苏里。

  上房社学,在常乐里。

  左槐社学,在感德里。

  霞川社学,在感德里。

  蓝田社学,在还集里一图。

  进德社学,在还集里一图。

  南斗社学,在还集里二图。

  玉湖社学,在还集里二图。

  杉洋社学,在崇信里。

  多卿社学,在崇信里。

  举溪社学,在龙涓里。

  净惠社学,在龙涓里。

  县社学原有龙津、清溪、蓝溪、儒林四所,废久。嘉靖八年(1529年)十二月,督学贲亨临视。知县黄怿白将在坊淫祠钱江庵改建汇征社学,四圣宫改建侍御社学,玄坛宫改建会元社学,乡间社学亦各有建。尝考其社师,以司训教云。”

  明·万历时泉州社学

  万历(1573—1620年)《泉州府志》在记述社学时,仅依隆庆(1568—1572年)旧志列载以下社学名称:

  晋江县失列。

  惠安县有厚俗、南门、龙盘、香山等9所。

  安溪县有侍御、汇征、会元、石堂、罗洋、厚安、埔浔等36所。

  永春县有文兴、云龙、迎晖、西门等13所。

  德化县有大卿、济山、南洋、朱紫等10所。

  同安县有擢贤、桂林、福星、蓝田等9所。

  明末没落

  社学在明代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时兴时废,至明末已不再往日辉煌。

  泉州各县的社学也是徒有虚名,读书风气日益下降,社学已成为顽劣子弟的游玩场所。

  上引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社学(附)》有曰:“贫儒衣食于书,每辗转求为教读,而奸巧之徒,且以社学与游士为市,渐致废弛;不数年,复转而为梵宫道字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仁》)

  现代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教育》(齐鲁书社出版,2005)述曰:“晋江县的社学不是成为‘博欢酣饮’。就是被豪族大家所把持,如不行贿就不能入学。南安县的社学也存在着与晋江一样的弊端。惠安县的‘奸巧之徒至挟社学与游士为市’,其他县的社学也徒有其名,‘古者小学之法废绝’。”

清代

  官府重视

  入清,由于官府非常重视,社学又得到重新发展。

  清·顺治九年(1652 年),清廷下谕:“每乡置社学一所,择其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补充社师,免其差役,量给养赡,提学按临时,造姓名册申报查考。”(《清会典事例·学校·各省义学·卷396》/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清·雍正元年 (1723年)又下诏:“州县设学,多在城市,乡民居住辽远,不能到学。照顺治九年例,州县于大乡巨堡各置社学,择生员学优行端者补充社师,免其差役……如社学中能文进学者,将社师从优奖赏;如怠于教习,钻营充补,查出褫革,并该管官严加议处。”(《清会典事例·学校·各省义学·卷396》/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泉州社学重新发展

  由于有朝廷的三令五申,又掀起一股兴办社学的热潮。泉州各地地方官也纷纷响应,积极在各地创办社学,从而使这时期泉州各地的社学大盛。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各县并设有义学、社学。”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州及各县并设有社学。”

  成书于乾隆朝的《泉州府志》[成书于乾隆廿八年(1763年)]、《永春州志》[成书于乾隆廿二年(1757年)]和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有如下记载:

  晋江县

  乾隆《泉州府志·卷1415载,晋江县6所,分别为青阳、安平、石狮、法石、洛阳、河市。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晋江县•社学》:“社学:一在青阳市,一在安平镇,一在石狮亭,一在法石街,一在雒阳社,一在河市街;俱雍正二年(1724年)新设。”

  南安县

  乾隆《泉州府志·卷1415载,南安县有武荣铺、潘山铺、仕基铺、黄龙乡、埔头乡等30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社学》:“社学:一在武荣铺,一在潘山铺,一在仕墓乡,一在黄龙乡,一在埔头乡,一在竹坑乡,一在金□乡,一在彭□□乡,一在格外乡,一在□□乡,一在浯洋乡,一在官园乡,一在罗溪乡,一在洪濑街,一在长岭乡,一在王塘埔,一在玉华街,一在洙渊乡,一在石跳乡,一在官田乡,一在娘仔桥乡,一在溪尾街,一在霞美乡,一在深坑乡,一在塘上乡,一在大营街,一在文斗店乡,一在朴兜乡,一在□浔乡,一在青石;俱雍正二年(1724年)新设。”

  惠安县

  乾隆《泉州府志·卷1415载,惠安县有厚俗、南门、龙盘、香山、马泷等22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惠安县•社学》:

  “社学:

  曰马珑,曰鳌塘,曰北灀,曰上杜,曰苏坑;今俱废。

  雍正二年(1724年)新设十三所:一在弦歌铺,一在登墉铺,一在庆泉铺,一在□田铺,一在盘龙铺,一在前郭铺,一在琼田铺,一在埔林铺,一在通津铺,一在崧林铺,一在驿□□,一在樟柿铺,一在王孙铺。”

  安溪县

  乾隆《泉州府志·卷1415载,安溪县有侍御、汇征、会元、石堂、罗洋等36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社学》:

  “社学:

  曰侍御,曰汇征,曰会元,曰石堂,曰罗洋,曰厚安,曰浦浔,曰狮子,曰真觉,曰官桥,曰赤岭,曰桥头,曰下汤,曰归湖,曰杨舍,曰吴庄,曰源口,曰上杭,曰溪尾,曰店尾,曰£前,曰崎兜,曰苦干,曰东墘,曰郭□,曰上房,曰在槐,曰霞川,曰蓝田,曰进德,曰南斗,曰玉湖,曰杉洋,曰多卿,曰举溪,曰□惠;今俱废。

  雍正二年(1724年)新设在崇善里。”

  同安县

  乾隆《泉州府志·卷1415载,同安县有擢贤、桂林、福星、蓝田、白礁等13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同安县•社学》:

  “社学:

  曰擢贤,曰福星,曰桂林,曰蓝田,曰湖山,曰平林,曰丹砂,曰刘山,曰白礁;今俱废。

  雍正二年(1724年)新设四所:一在灌口墟,一在马家港,一在金门所,一在中左所。”

  仅以同安县所辖“浯屿”(今金门县)而言,至清·道光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4·规制志·社学》载,社学有:

  “湖山社学,在十七都。

  平林社学,在十八都。

  丹砂社学,在十九都(府、县《志》云:‘国朝定鼎后,久废。《沧浯琐录》以为宋时设。’)

  后浦社学,在东门;名‘上学’。

  浦边社学,名‘下学’(雍正二年奉文设立,今废)。”

  永春县

  乾隆《永春州志·卷12载,永春县有文兴、云龙、迎晖、西门等14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永春县》:

  “社学:

  曰文兴,曰云龙,曰迎晖,曰西门,曰儒林,曰上场,曰龟龙,曰□,曰长安,曰文章,曰西陵,曰五□,曰蓬壶;今俱废。

  雍正二年(1724年)新设在二十五都华严室。”

  德化县

  乾隆《永春州志·卷12载,德化县有大乡、良太、济山等8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德化县》:

  “社学:

  曰大卿,曰济山,曰南洋,曰朱紫,曰梅□,曰三□,曰桂林,曰万□,曰伏虎,曰瑞科;今俱废。

  雍正二年(1724年)新设在石杰社。”

  清·同治后衰落消失

  清•同治(1862—1874年)间,据现代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教育》(齐鲁书社出版,2005)所述,泉州府计有社学103 所、永春州33所。

  其后,由于自身的问题,加上义学和各种私塾的广泛兴起,社学就逐渐衰落了,至清末就基本消失了。

社师的遴选与社学的教学内容

  社师

  在社学中任教者称“社师”

  上引《元史·食货志》元世祖·至元廿三年(1286年)诏令中有曰:“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社学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记载的遴选“社师”的资质、程序、奖惩更为具体和具备操作性,曰:

  “社师”必须是有知识、通晓四书五经、品德行为端正的生员儒士才可充任。“所请教读,必学行兼备,端重有威。生员儒士,不用罢吏及非儒流出身之官,或丁忧生员,与因行止被黜者。其四方流寓,踪迹无常.尤当精择。”

  “社师”遴选程序,须先由里社父老选出,然后经由官府考核后,才能出任,并要履行1套聘请礼仪。“前期腊月,父老择其宜教读者,闻于有司。有司试之,选其学行著者,开岁正月父老率钱具礼,遣书聘之。”“俟县选中,父老率钱,每个无过三十文,多则绢一匹,侑以羊酒,少则布一匹,侑以鹅酒。择子弟受命,齐赴其家,再拜以请。教读辞,复拜固请。诺,乃复命。届期,父老会各父兄躬请其家,再拜迎之。”

  对“社师”的师表师德,要求:“教读一方师表,非渺小矣。以身为本,冠毋免,衣毋袒,毋苟颦笑,毋奴其颜,毋婢其膝,毋趋事有司。”

  同时,还根据社师的行为表现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和表扬。“小则读法而禁劘之。大则闻于县而罪斥之。诬捏容隐并罪。善有大小,必扬必核,大者县,小者亭。”

  上引清·顺治九年(1652 年)的诏令中,也提出:“择其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补充社师。”

  教学内容

  进入社学学习的,一般是8到14岁儿童。

  儿童进入社学后,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

  明·洪武廿年(1387年)以后,又要求学习《御制大诰》和律令,以便使其熟悉本朝的法令制度,达到威慑的目的,从而培养安分守己的良民。“洪武二十年,令民间子弟读《御制大诰》,后令为师者率其徒能诵《大诰》者赴京,礼部较其所诵多寡次第给赏。复命兼读律令。”徐溥李东阳《明会典·卷76》/《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75·政书类》:台湾商务印书馆。)

  社学的教学内容为“六行”、“六事”、“六艺”,是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使学生学会看书、写字、算数,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社学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六行”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六事”即洒、扫、应、对、进、 退,“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每天分为“早学”、“午学”、“晚学”

  “早学”主要是教以诵书。练习句读,以能背熟为主,不求读多,以《孝经》、《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材,不用《千字文》、《百家姓》、《游学诗》。

  “午学”主要是学习诗歌、写字、算学, 其中写字是最重要的,以《诗经》为范本练字;每五日学1次诗歌,可以免写字,每五日学1次算学,但是要照样写字,年龄大的就按《九章算法》学,年龄小的则教一到十等基础的算学知识。

  “晚学”是温书,温习早、午所学的内容;学礼仪,学习冠礼、婚礼、祭礼、射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投壶礼;每五日要学习古人的嘉言善行一章,如《黄春扇枕》、《陆绩怀桔》等。

  社学教学目的

  教化

  元、明、清时期的社学,“把宋以前仅限于州县的官学扩展到乡村。明、清两代的统治者,从加强全民教化的目的出发,对社学的重视超过元代,在某些年代,曾达到一定规模,并在官民之间形成一种制度和传统,被普遍接受与推行,对基层教育的普及与加强.包括对民间向学观念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提高都曾起过一定作用。”王豫生《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补儒学生员

  社学也为县学、州学提供了一批批有良好基础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补为童生并进补为生员。
明·正统元年(1436年)的诏令有曰:“其后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社学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也有所记载:“虽以三十里为邑,然至邃谷,读书之声不绝。每选学宫弟子,抱艺就有司而试者不下千人,盖斌斌盛也。”

附一:香山社学

  香山社学,旧址在德化县香林寺左路东楼花厅,创办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过去作讲堂的壁间有古联1对:“听讲应有神,大地好从湖水渡;闻香知无隐,前峰喜作莲花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香林寺》)

  北宋时,泉州德化北区葛坑、田地、湖头、蔡岩、桂阳等处乡村是属尤溪县辖,尤溪属延平府。延平是“闽学四贤”之地,乃李侗罗豫章杨时朱熹理学活动中心,故府学、书院遍布各县乡。

  因此,在明·建文二年(1400年),原来是穷乡僻壤的德化桂阳、曾坂、田地、湖头等地乡人,为培养本乡子弟,与香林寺和尚商量,在香林寺东楼花厅创办“香山社学”,初收学生30多人。

  香山社学培养当地乡村生员,直至清初,出了不少有名人才。社学毕业后做官的又往往报答母校之地香林寺。

  香山社学培养的生员中,以明代中宪大夫凌辉最著,在朝廷任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凌辉》)

  凌辉从小在香山社学就读。作广东监察御史期间回到母校,见香林寺东楼旧损破败,作诗1首:“重上危楼思豁然,倚栏点缀旧山川。身超世界尘嚣外,目断中天杳霭边。郁郁苍松经岁月,萧萧翠竹洒风烟。回思昔日登临处,瞬息如今又十年。”

  因此,明·宣德元年(1426年),他的同年曾坂的曾灏创建寺内观音楼时,凌辉献出收来的租谷100担维修祖殿及方丈住室,不忘师恩。

  同时,凌辉还请封创寺僧人许了他郑道徽为祖师公。

  明·祟祯七年(1634 年),香山社学后来的生员苏嗣卿方如蕃苏维见林排开严其林凌潜夫林俞卿等7人同是24岁,同一年生日,因受张溥于在苏州虎丘开“复社”大会的影响,也成立“同庚联谊会”。这恐怕是泉州府最早的同学会学生组织。

  香林寺僧人和历代住持也十分支持社学,香山社学学生与和尚住在一块。有个来此访游的进士以为这不像正规书院,便讥讽教书先生曰:“儒释共一堂,弟子三千,俗界三千,问和尚何以为尚?”先生随口应道:“门墙高楼仞,学士十八,罗汉十八,请先生他处谋生。”来人自觉失言没趣,乃自嘲自解曰:“真是佳走(“跳蚤”的泉音)跌倒干。”

附二:文峰社学

  文峰社学,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文峰”是前黄氏的堂号,也是前黄的代称。

  明·隆庆创办文峰社学于文峰宫

  “社学”是古代地方政权奉朝廷诏命在乡间设立的“教童蒙始学”的学校,性质为官倡民办。凡拟聘的教师,一律要经县提学官考选合格后才能录用。

  明·隆庆二年(1568年),前黄村东部始建文峰宫。万历元年(1573年)秋,前黄氏即依文峰宫创办文峰社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文峰宫》)

  惠安知县叶春及[隆庆四年至万历二年(1570—1574年)任]《惠安政书》载:“县北忠恕乡德音里六都的社学有:芹水(今前黄镇三朱村芹坑)、文峰(今前黄镇前黄村)、后彰(今前黄镇后张村)、师古(今前黄镇古县村)……”

  文峰社学是1所前黄氏的宗族学堂,凡当地15岁以下的“蒙童”皆可入学。当时教学是《百家姓》、《千字文》,兼经、史、历、算,同时教学朝廷颁发的“制御大诰”及其“律令”等。

  文峰社学每天分3个阶段教学,早上大多温习诵读课文,中午教学诗书、算术,夜晚传授礼仪、道德、经史。

  明·崇祯迁至前黄祖祠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黄云蒸倡建前黄祖祠(“前黄祠堂”),文峰社学迁至祖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前黄祖祠》)

  清·嘉庆《惠安县志》载:在明、清期间,“乡间更有‘义学’和‘社学’,多用谷或私资设立以教导民间子弟,时惠安诸乡先后有厚禧、南门、文峰(前黄)……等社学。”

  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由于新式学堂兴起,文峰社学宣告解散,历经2个朝代共328年,培养了前黄村大批文武人才,如黄文惠黄云蒸黄瑶观黄元亨黄开先黄瑞鳌黄正元等。期间,由于官方投入办学资金极少,办学经费均由民间筹集,故此有时难免筹资不足,在短时间内暂时停办;但从总的看,大多时间还是在办学之中,停办仅仅是极短暂的时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惠黄云蒸黄瑶观》)

  清·光绪改办文峰书院于文峰宫

  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秋,文峰社学解散后,创办文峰书院于文峰宫。

  文峰书院的性质,变为房族募资而开办的私塾学校,即由房族主持人购置“学田”,收取耕种租金,作为办学经费。

  上课时间与“社学”相同,教材除部分与“社学”一样外,还增添《三字经》、《孝经》等。

  民国八年(1919年)底,文峰书院停办,其办学历时18年多。

  变革

  民国八年(1919年)底文峰书院停办后,民国九年(1920年)秋,在前黄村土楼自然村黄素土楼(黄素石楼,前黄土楼)的三楼大厅堂内,创办“前黄高级小学”,与坝头小学、锦山小学并称惠北最早的公立小学。前黄高级小学每天分早上、上午、下午、夜晚4段上课。夜晚大多教学书法、绘画、音乐(如唱歌,二胡、琵琶、洞箫等乐器的演奏技巧等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黄素土楼》)

  民国十年(1921年)春,“前黄高级小学”的校址从黄素土楼”“前黄氏祠堂”开办。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末,因经费问题停办,是年秋,仍“前黄氏祠堂”创办“前黄育英小学”,取代“前黄高级小学”。这是“前黄合隆税典”主人黄汝碧黄朝栋合办的私立小学,大部分办学资金由黄汝碧支出,小部分由民间募捐。民国廿九年(1941年)秋,前黄、三朱等村改称“昆山乡”“前黄育英小学”改称“昆山中心小学”,性质仍为私立学校。

  1950年春,原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的“盟心社”在三朱村后山自然村续办“昆山中心小学”,办学经费由民间筹资而来,仍属私立学校。1950年年夏,“昆山中心小学”只在三朱村后山续办1个学期就结束了。

  1951年秋,创办“前黄小学”“前黄氏祠堂”,公立民办,经费主要由民间筹资。1956年秋,因在三朱村创办“公立群山小学”,原“前黄小学”降为初级小学,只上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称“前黄初级小学”,性质转为民办。1960年秋,“前黄初级小学”转为公立民办的“群山小学前黄分校”,上小学一至四年级课程。

  1964年秋,“群山小学前黄分校”改为“前黄中心小学”,择址前黄村西南部另建校舍,是1座完整公立小学,办有小学一至六年班级。1971年秋,该校附设初中一至二年班级,改称“前黄学校”。1982年秋,撤消“前黄学校”,复名“前黄中心小学”,原附设的初中班级转入“三朱中学”

附三:义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晋江县•义学》:“义学,原设讲堂在龙头山,雍正六年(1728年)知县唐孝本增设在南门外宝海庵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南安县•义学》:“义学,一在城南,一在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