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邑志(安永德)

  安溪县志
    ——嘉定志。
    ——正德志(概说。李源《前序》。詹源《后序》。)
    ——嘉靖志(概说。嘉靖八年林有年《序》。嘉靖八年黄怿序。嘉靖卅一年林有年《序》。嘉靖卅一年汪瑀《后序》。)
    ——万历志。
    ——天启志。
    ——康熙志。
    ——乾隆志。

  永春志
    ——明·嘉靖《永春县志》。
    ——明·万历《永春县志》。
    ——清·康熙《永春志》。
    ——清·雍正《永春县志》。
    ——清·乾隆《永春州志》。
    ——清·乾隆《永春州续志》。

  德化县志
    ——明·天顺《德化县志》。
    ——明·嘉靖《德化县志》。
    ——明·万历《德化县志》。
    ——明·天启《德化县志》。
    ——清·康熙《德化志》(泉州知府郝斌《序》。德化知县范正辂《序》。德化县儒学教谕方祚隆《序》。德化举人林汪远《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鲁鼎梅《序》。连如璋《跋》。告成联诗赋庆。)
    ——清·乾隆《德化县续志稿》。
    ——民国《德化县志》。

安溪县志

  安溪县自宋至清,历经七次修志。

  一、南宋·嘉定《安溪县志》

  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安溪知县周珒(江西弋溪人)编修,由当时安溪县印书局刊印,为安溪第一部县志。见载于明·嘉靖《安溪县志》。今已无存。

  二、明·正德《安溪县志》

  概说

  明·正德《安溪县志》,龚颖修辑,今无存,从后来续修的《县志》中考知。

  龚颖,字栗夫,江西吉水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安溪知县。正德十五年(1520年)倡修《县志》,并亲自修辑,正德十六年告成。时安溪教喻邹鲁(字至道,广东南海人,正德十四年到任)、训导涂耿(字仲介,江西丰城人,正德十四年到任)协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颖》)

  尚宝司少卿、晋江人李源竹坡)为作《前序》,按察副使、安溪祥华人詹源为作《前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源詹源》)

  李源《前序》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序》收录“旧县志前序[李源(晋江人,员外郎)]”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前志序》亦以“正德十六年尚宝司少卿晋江李源序”收载。文曰:

  “旧县志前序

  李源(晋江人,员外郎)

  安溪,古清溪。当邑之阳,溪流清莹,顺下如驶,故曰安。安者,顺也。或曰:‘恶其声之类于非族,故易之。’易之,嫌名也。其地舟车所通,贸迁化居,不以山溪之限;民乐耕纺,士俊警尚意气,此安溪之大观也(康熙志略“此安溪之大观也”)。隋此(康熙志略“此”)置场,南唐使请于太府,遂县之(康熙志为“南唐县之”)。六百年来,志书有无(康熙志为“无有”)修废。

  正德辛巳(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庚申,侯患之(康熙志无“患之”),揖师生而进之曰:‘县志,古列国史也。匪古匪今,匪今匪后,尔师生亦此之忧乎?’用是事事不怠,毋废前闻,毋略后观,三越月而草已具。

  侯过竹坡之居以序请。

  予闻之,小史掌邦志,《周官》则有;东汉之初,诏南阳撰作《风俗》;则知县与天下,昔人不以大小广狭详略也。侯其以天下视安溪哉!夫古今之氏史家者,自三代以还可数也,惟司马氏称实录焉,侯其以西汉纪安溪哉!侯诺以往。又三越月,志以成告(康熙志作“告成”),而索《序》之价纷矣,遂书此以归之,侯志也(此3小句康熙志作“遂书以归之”)

   侯名,戊午(弘治十一年,1498年)榜,好学而文,政知所先,江西吉水人。(此行康熙志作“侯名,吉水人。登江西戊午榜,好学而文,政知所先。”)

  詹源《后序》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序》收录“旧县志后序[詹源(邑人,副使)]”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前志序》亦以“邑人、按察副使詹源序”收载。文曰:

  “旧县志后序

  詹源(邑人,副使)

  安溪县志(康熙志作“安溪志”),志吾安溪一县之事也。修之者,令吾县吉水之栗夫也。与修事者,吾邑博南海之至道、丰城之仲介也。

  安溪之为县,与夫志之所以修,其详已见于地官郎李竹坡先生序矣。侯谓予邑人也,当缀数语于后。

  予惟今之吏蔚有声称为能者,不过知事事于簿书期会之间,讼狱赋税之末而已;其能知以典章载籍为事者,盖寡矣。间有及之者,又率纷工糜费于一切无益之虚文而已;其能知以政体治道所关、人心风化攸系者为事焉,益又寡矣。

  侯负通敏之才,出自贤科,令吾安溪甫期月,理治之暇,即慨然念安溪为邑僻在一方,旧未有志,无以鉴古规今,善今垂后,遂与二、三同志修辑以传。举其志,则一邑之文献风土之事备,虽今可古,而后可今也。是可以观焉,可以兴焉,勉焉,修焉,通变宜民焉,从善舍恶焉。自一邑推之郡,自一郡推之天下,而莫不然焉。其于政体、治道、人心、风教,所补岂小小哉!

  其视夫纷工糜费于无益虚文者,相去何如哉!故夫事簿书、期会、讼狱、赋税,以取能声,稍有才者,皆足以办之。至于志之修(康熙志略“其视夫……志之修”),非(康熙志作“是非”)有达远知要之识、光明正大之心、宏博渊源之学者,不能及也。吾侯其有此耶,观志者当考而自得之。”

  三、明·嘉靖《安溪县志》

  概说

  明·嘉靖五年(1526年),安溪知县黄怿(字德和,浙江萧山人)到任;嘉靖八年已丑(1529年),黄怿主持重修《安溪县志》,聘其师林有年(字寒谷,莆田人,官至御史,时已卸任)纂成,分“地舆、官制、学校、人物、公署、祀典、文章、杂志”8大类,但未刊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怿林有年》)

  至嘉靖卅年辛亥(1551年),安溪知县汪瑀[安徽歙县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到任]主持接修,仍请林有年主纂,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年)成,即现存嘉靖《安溪县志》。较之嘉靖八年志稿,内容作了变动。

  其间,林有年先后两次主纂,修成时年已89岁。

  该志书原存于宁波天一阁,1963年4月由上海古籍书店重新影印发行。

  嘉靖八年林有年《序》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序》收录“安溪县旧志序[林有年(莆田人,副使)]”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前志序》亦载“嘉靖八年莆田副使林有年序”,文曰:

  “安溪县旧志序

  林有年(莆田人,副使)

  安溪尹德和承宪札以修志事役于予,予屏居囊山,罹疴困,曷称耶!辞历四浃辰矣。德和复走使笃叙师弟情义,予窃喜其脱凡知要,道行矣。遂肩舆戒途,越十一月甲午至安溪,寓东岳宫。山谷盘纡,林木藰莅,古胜迹也,乃事事焉。

  德和屡款近抒意,商榷可否,且曰:‘欲知天地之道,民俗之宜,而为政之缓急先后焉;欲知职官之贤否,而为政之取舍劝惩焉;欲知学校之兴舍,人物之盛衰,而为政之转移设教焉;祀典,欲知之崇之,而解咎涵休焉;惠政,欲知之举之,而宣风布德焉;事有关于政务者,皆欲知之,而为政之因革,用助聪明之弗逮焉;非志曷知,志容缺乎?’呜呼!俗之吏,惟私焉急限,于缩月肉者曰非业。若德和,可谓达治体者矣。

  安,小邑也,文献残落,漫无所稽。乃集诸乡都耆民授以簿,簿以类分,令其考注,期以盈旬,仅得十之一二。而复考之典籍,询之学校,欲其详且公也;虽老农樵牧,亦下侦之,欲其见闻无遗也。穷搜博采,夙夜事校阅,编辑成书,厘为十卷,其目五十有四。德和嘱予叙。

  夫志,志一邑之事。邑之志,犹国之史。曹、滕小国也,邾、莒则又小矣。史固不以小而废之也。安邑里不满二十,制度具矣,鉴戒昭矣,损益之机,亦概可审矣。续之,尚友君子式是而求其故,则更化图治,亦未必无小补焉。以一邑之小,而例之天下,亦可也。

  志始举于棠陵?公,继而督学公视学至安溪,于风化惓惓焉。叹曰:‘兹吾职也。’乃命工寿之梓,为后日文献之征云。”

  嘉靖八年黄怿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序》收录安溪县志后序[黄怿(县令)]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前志序》亦载明·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黄怿,文曰:

  “安溪县志后序

  黄怿(县令)

  成周盛时,内史掌八柄之法,外史掌四方之志。厥后王纲弛纽,周微矣,而犹知所尊者,史官在也。志之裨于治如是夫!今郡邑之志,即外史所掌者。

  安溪自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迄今五百余载,历代政务因革不同,地僻而道存焉,职卑而责重焉,户不百而风远且大焉。虽无似,稔知邑志关于化理者大,顾力未逮耳。

  嘉靖己丑(嘉靖八年,1529年)春三月,承宪副棠陵公命,延林寒谷先生柄其事。寒谷,吾师也。初以疾辞,强而后可。乃仲冬乙未踵安溪,适邻饥,粟直腾涌,先生恐病民,叹曰:‘事不可以已,容可缓乎?’故操觚提椠,夜以继日,关治理者悉之,涉怪诞者略之,疑而无所稽者阙之。移事属类,立纲分目。自仲冬乙未抵季冬丁丑,浃四旬而志告成,速矣。阅而读之,其事核,其文雅而婉、而阐、而警励益严。

  呜呼!经载道,史纪事,然事亦道也。天道式是而昭,地道式是而立,人道式是而备。可以劝,可以惩,可以风天下后世,是叙志意也。

  庸书于末简。

  嘉靖卅一年林有年《序》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前志序》收录嘉靖卅一年(1552年)林有年《序》,曰: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林有年

  志,曷以志?王政也,史是也。盛周时,内史掌四方志。周微矣,人犹知所尊信,固史在焉。汉唐而下,王会三辅有图,方舆寰宇有志,迨明《大一统志》始备焉。

   安溪,小邑也,曹、滕、邾、莒,则又小矣,史固不可以小而废之也。安溪县治,自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建置,历今六百余年,厥土惟沃,掌地成田。王梅溪王十朋谓‘民淳事简,易治之地’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嘉靖戊子(嘉靖七年,1528年),萧山知县事,卓有廉能声,为百城表。叹曰:‘志关风化,安溪独缺,非司百里者之责乎?’次年已丑(嘉靖八年,1529年),辱承宪副公豪请修安邑志,余素蒙雅爱,劼辞不获,买舟渡仙溪,至安之东岳宫而事事焉。稽旧志,询故老,又质公于学校,穷搜博采,毕勚颖泓,竟两阅月而成。首地舆,次官制,学校、人物、公署、祀典、文章、杂志又次之。总其纲,分其目,已入梓矣。

  辛亥(嘉靖卅年,1551年)夏四月,又承都宪前参政有纂续前志之役,惓惓焉;顾阿阳老矣,蓐食间欲授简,则不胜悚息;欲避席,似有孤王公志意;姑从命。未几,时方置校抗旌,备武御寇。月余,请命太守,公曰:‘今还兵已税介,元元得安堵处业矣,况志关风化,不可湮落,俾文献无征。’侯乃咨度邑庠典教,以庠生主恕,不远数百里,敦请弥笃,可谓知所重而深达治体者矣。自顾选软迂疙,逫惟艰。

  延至壬子(嘉靖卅一年,1552年)季夏,始得庠生志孝主恕持其条旅申,集自己丑以后,志中事迹灿然备具,余属意展阅,参校绪正,移事属类,编入于各款目之下。政务之损益,人物宦业之臧否,悉该载无遗焉。

  后之有民社者,讲求其故,转移枢宰;产其地者,向往前修,力求嗣响;固大有机焉者。昔司马文正公集古今治乱成败之迹,以资天下后世之治;抑斯志也,其亦郡邑资治之鉴与?辄忘荒陋,诠次成书;若综理规措,通行翻刻,则又廉能邑长力也,余蒙成而已耳。僭书于简首,式昭厥后。

   时年八十有九。”

  嘉靖卅一年汪瑀《后序》

  明·嘉靖《安溪县志》原书《后序》

  “安溪之有志,昉于正德辛巳(正德十六年,1521年),而重修于嘉靖己丑二十五年(?已丑年应为嘉靖八年,1529年)于兹矣。

  窍惟土地人民之数,与夫风俗之移易,政治之沿革,月异而岁不同焉者。当如古列国之史,随时采记,以备一统区宇之盛。固周官大司徒佐王扰邦国之意也。

  岁丁未(嘉靖廿七年,1547年)承之安溪,则求《县志》而观之,见土地人民之盛焉,风俗之淳焉,政治之简焉,自谓可以卧治也。抵任既期月,不孚于所闻者多矣,是书也,可传信耶。

  辛亥(嘉靖卅年,1551年)之夏,承(原书下缺)

  四、明·万历《安溪县志》

  明·万历廿四年(1596年)安溪知县章廷训(安徽泾县人,万历廿二年[1594年]到任)主修,教喻滕养志(江苏溧阴县人)、训导胡世之(福州人)协辑。书已失存,只留下章廷训的一篇序言。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前志序》收录章廷训《序》,曰:

  “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邑令章廷训

  夫安溪之有志,始于正德辛巳(正德十六年,1521年),修于嘉靖戊子(嘉靖七年, 1528年),又修于壬子(嘉靖卅一年,1552年)。自地舆以至杂志,凡八卷,其目五十有三,盖详哉其识之矣。迄今年久残落,漫无可稽;且也有大关于邑治风教者,未之记载,殊为阙典。余深慨焉,思所以修之,而力未逮也。

  适我皇上加意文献,令天下各府州县志俱解一部,送部备考;太府罗阳公亟命县重修之。余乃谋于学谕养志、训导尧元。二君偕诸生吴登孙一凤辈进曰:‘志虽未备,而旧版尚有存于学者。’令人检视之,得其十之二三。于是博采舆论,又质公于学校,于所可因者存之,所未有者增之。若城池之创造,三坛之重建,文章节义之迭兴,人物宦业之杰出,悉该载无遗焉。越数月,而翻刻之工就矣。

  斯志也,虽因旧以有成,而事核文直,四十余年声名文物之盛,灿然毕具,盖亦可以备观览者,然余特补其阔略云尔。若操是非笔削之柄,以信今传后,则俟后之君子,而余未敢僭也。观志者,幸无我罪焉!”

  五、明·天启《安溪县志》

  明·天启元年(1621年)修成,现已散失。

  由两任安溪知县主修:起修的是贺瑞(湖南湘乡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到任),接修的是王用予安庶,广西灌阳县人,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到任),晋江何乔远(字稚孝,号匪莪)主辑成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何乔远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纪秩》收录何乔远记曰 :“湘乡,佩懿体道,轨则敷文,治县三年,政教修明,民俗和阜,乃留心邑乘,命晋江何乔远志之。乔远厘为七卷,列为十八目。起手季秋,竣事孟冬,是为万历四十七年已未之岁(1619年)乔远谨识。”

  清源郡人吕图南、安溪知县王用予、安溪人李懋桧心湖)作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吕图南李懋桧》)

  “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春三月清源郡人吕图南序”(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前志序》收录)曰 :

  “《清溪志》者,志清溪之山川、土田、民风、建置与文若献也。

  秉其事者,稚孝 先生也。先生博极群书,慕古修道,材宏而笔无曲,志之信也。

  始之者,清溪邑侯君也。始君郑重邑乘,而属之先生,方属草而君行矣。

  成之者,灌阳侯也。侯方下车数月,不急办期会,而即委刻事于诸生黄曦陟氏。

  亟成此志者何?一邑之典章,参错不整,次当吾世而名士大夫高节懿章不表录,如椽之笔委诸纸上,为政者之过也。曙其大也。刻成而南寓目焉。其义例,自原县分野至纪秩,凡十八则。览之,灿如也,秩如也,彬彬乎备哉!

  盖仲尼孔子尝论述夏、殷而致叹杞、宋之文献。彼伤当时之君卿大夫不能有所别识发明,令天下之遗迹名宪,不获前耳目而举,后耳目而传,遂尔泯泯者,尽杞、宋也。乃其自矻矻洙、泗间,则以《礼》、《乐》、《易》、《诗》、《书》、《春秋》为文,以祖述宪章为献,而以万世为系。故当仲尼而命文献,实难其人。即礼之,官之,良史之董狐,博物之子产,君子之蘧瑗,好恶与同之丘明,遍观六代礼乐之季札,皆身遇仲尼而得其褒赞。则之数君子者,固一代烂然之文献也。

  夫文献而山川、风俗、兴建名迹、大官贵人乎?此可按名籍而胪列者也。凡文而不擘画朝家,指切邪正;献而不麟凤郊薮,鸿仪世宙;识者虽载笔,不惬志焉。文而擘画指切,献而麟凤羽仪,则一郡一邑之文献,固天下之文献也。何也?贾生 治安数策,可以洛阳之文目之乎?长孺古社稷臣,可以濮阳之士目之乎?天下一大方隅也,古今一大簿帐也。

  郡邑而天下,则无负郡邑志;郡邑而天下,则无负志郡邑。与杞、宋并时者,小至邶、鄘、卫,微咏片简,世知有邶、鄘、卫也。然则授事兹方,与其杞、宋之也,毋若邶、鄘、卫之也。吾观太史公司马迁书成而欲藏之山川,山川亦不杞、宋矣。禹穴、二酉,非是书不知是山。又令太史濡毫时,而即有杀青播之通都大邑者,太史更不言藏矣。王平子行陈留郡而问士人,吏以蔡子尼江应元对,因叹赏此邦有风俗。则子尼应元者,陈留之文献,而停车一问,姓名弥香,平子亦识所以传之耶?

  稚孝先生,世方捧古文辞盘皿与之,而躬行一本之 仲尼 正学,自身具文献矣。尝承台使者陆瑞亭氏《闽志》委,诠次数载,已脱稿,特未授梓。又尝修《泉郡志》。兹志清溪,其一支也。清溪多君子,不具论。如詹汝钦詹仰庇汝钦,安溪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仰庇》)父子侍从,侃侃天下大计,直声在隆、万间; 李克苍 氏以一郎署,上书言事,无所不指斥,白首偃蹇,斯岂复一郡国士哉?侯不顷刻忘斯志也,亦君家平子停车问士人意也。

  余故论其大而为之序。”

  “邑人李懋桧序《序》”(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前志序》收录)曰:

  “清溪山峻而水洌,其水至武荣与他水汇,独莹然如碧,故得名清。其民安土乐生,不作浪游想,故又改名安。唐初不著,入五代则令君詹敦仁开山,与名贤周太朴(周刘子真刘乙莫逆啸咏,文运渐辟。入宋则张圣行张读圣行,安溪人)始制科,为清献赵抃谥清献)文肃李陃谥文肃)黄门苏辙所知,而文运乃振。至我朝菁莪化广,有布衣蒙玺书赐秩赉金者,自先旌义始。嗣是人物鹊起,科甲蝉联,文运骎骎盛矣。岂非灵杰机候有固然不爽者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敦仁周朴刘乙张读李陃》)

  是志也,父母原始其事,至父母安庶始竣役。披图按籍,搜遗文,纪盛事,则我年友何稚孝笔也。稚孝名山著书,有笔如椽,《闽书》、《泉志》皆出其手,宜其雅驯也。懋桧于清溪为桑梓,用敢有言。

  吾闽通中原最后,于闽之中有清源,于清源之中有清溪,贤圣踪迹,疆埸胜事,固不及百之一。志也者,所以备千载之语林者也。然中州戎马之场,驰驱之往迹,至今日而杳然者,何可指数?千余年来勃郁之气,焕然大辟。泉于天下固方幅遇,独遗清溪哉?考亭曾经此地,标境品目,自有韵致。王父母下车,质直有文,平易而惠。莅政期月,百废俱兴。复属意志林,茹采缣素,将使幽峦湛壑之所产,与名地等埒,盖于椠楮中寓作兴焉;并使后来莅兹土者,知沿置有宜,登耗有数,官守有迹,流品有评,而山川愈有奇,士民愈有赖,作兴至意,宁直一时之光哉?因不揣固陋序之。”

  “知安溪县西粤王用予《序》”(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前志序》收录)曰:

  “盖前令君之志安邑也,经始于正德,修圯于嘉靖二朝,而重加笔润,迄今新上绍极,又阅几三十春秋矣。剞劂虽存,挂漏可虞,谁尸邑事,不无固陋之恧焉,而未得所当,怦焉且惧。乃蒙桐江京卿匪莪 先生以赴召余晷,手编是录,且命庠彦黄子曦 持以示予。

  予读而卒业唯唯,起曰:‘安溪于泉州为属邑,而介漳、泉之冲,虽壤幅褊小,然《禹贡》、《周·职方》,非志国邑者之所权舆也哉?自后世观之,为有鄙细而俚俗者矣。夫田赋高下之异等,坟垆、黎赤之异壤,九镇、九泽之异名,固应列而载之。至筱簜,箘簵、淮蠙、江龟、海错之纤细,苟切于利器用而阜民生,辨阴阳而蕃孳息,不以秽杂见遗,则安溪之志可知。重以匪莪先生之操觚提椠,出其黼黻皇猷、丹青帝载者而垂意邑志,讵曰安邑褊小无可志也?凡邑中地舆、官制、学校、人物、公署、祀典、文章、杂绪,总纲分目,罔不纂集成编。所谓体详事核,言直文蔚,焯焯来祀。邑不朽而志不朽,志不朽而先生之立言之德,俱一日而千古矣。 ’

  予不文,何能为役?其邑与志颠末,俱载于老师及心湖 先生之弁端,而捐资锓梓,则邑有司责也。

  志成,妄为之言于简末。”

  六、清·康熙《安溪县志》

  12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安溪知县谢宸荃(河北安肃人,康熙十年到任)主修,聘南安人洪龙见纂,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修成。后县内失存,仅北京图书馆存书较完整;1986年9月,安溪县志办从北京复制一套回来,1987年2月誊印196套行世。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纪秩》载:宸荃,北直安肃人,任安邑,竭虑国计,尽瘁民瘼,于壬子冬奉诏敕颁五条,纂修《大一统志》,据安溪县十八里里长张望奎邓生邺陈储陈槐孙基詹义居等佥呈,爰命南安洪龙见,博访绅衿乡耆,旁搜轶事,进稿于公集其成。乃因先令湘乡公命郡先生镜山 公修前志,十八则分隶五条之下,踵而增之,为十二卷。时皇清·康熙十二年癸丑之春。 ”

  泉州府知府王者都、知安溪县事谢宸荃、福建分守兴泉兼巡海防道李光座、翰林院编修李光地作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者都谢宸荃李光地》)

  王者都《序》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原志序·序1》王者都《序》曰:

  “自南唐·保大三年(应为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安溪之称县于是始,阅宋、元、有明以至我朝,其间建置损益,亦可得而悉数也。仆来守泉,会奉部檄直省各修志,于是郡邑咸有事于此,而安溪令君遂成邑志,予读而善之。

  夫安溪,岩邑也。壤接汀、漳之交,箐密蒙丛,民朴而野,有唐、魏之俭陋。乃近者民不安生分,好讦讼,喜淫巫。此岂习俗然欤?抑有以致之耶?君踵前书,以成此志,美善不遗,纤悉必备;所以纪兴废,励风俗,其亦有取于是哉!

  偶以行部至此,叹古人之风流咸在吾目。彼凤山者,非紫阳朱熹所题诗处耶?龙湖者,非西山真德秀西山所祷雨处耶?至于仁贤君子,接踵如林,而皆得彪炳于是书之内,览者亦当比絜于琅玡之编,颉颃于陈留之志矣,君其勉之哉!后之续今,犹今之续古,使后世讴思者次于詹敦仁陈宓之后,则庶几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真德秀詹敦仁陈宓》)

  时大清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1673年)立秋后一日。

  泉州府知府古沛年家侍生王者都顿首拜撰。”

  谢宸荃《序》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原志序·序2》谢宸荃《序》曰:

  “邑设安溪,自南唐始。而安溪之有志,则自胜国正德(正德十六年辛巳, 1521年 )始也。厥后一修于嘉靖之己丑(嘉靖八年,1529年),再修于嘉靖之壬子(嘉靖卅一年,1552年),而丙申(万历廿四年,1596年)、辛酉(天启元年,1621年)复为增缉,志亦綦备矣。独是辛酉迄今五十余年,其间陵谷虽无变迁,而此外不无损益。况我国朝鼎建以来,邑虽小,可无增修以备一邑文献乎?兹者更际我皇上加惠宇内,欲周知天下户口、扼塞之要,以昭一统盛事,垂亿万世无疆之征,令各郡县仿秦、豫通志款式,详订成书。宸荃也敢不夙夜兢兢以仰副维新之治乎?

  但文武两闱,执事榕城,至仲冬始得取旧志而读之,远稽近采,于所已备者重加考核,未备者斟酌增补。越冬及春,三阅月而事告竣。文采虽远愧班、马,体裁则恪遵功令,从此山川、土田以及文章事实,庶几皆斑斑可考。上之备秉银管修国乘者之采择,泰山沧海,窃自同于细流土壤矣。下之俾邑人士眷兹风土,鉴于先型,务本勤生,以裕家室之谋;息争止讼,以培忠厚之基;读书循理,以成礼让之俗。朴者农而秀者士,无虚余三事教诫之心。于斯志也,更不无惓惓焉,岂曰弹丸黑子,可勿是究是图也哉?遂濡笔而并授之剞劂。

  康熙十有二年岁维癸丑(1673年)仲春之吉。

  同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安溪县事、前授广西庆远府荔波县知县、安肃谢宸荃谨序。”

  李光座《序》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原志序·序3》李光座《序》曰:

  “昔人有言,作史之难,莫难于志,班、范而下,盖阙如也。史以志称,自陈寿始,而所载独纪传,名实牴牾,识者讥之。今郡邑之志,则星土、名物、官师、贤隽、贡赋、风谣,莫不具载,虽以志名,实该全史,珥笔从事,胜任綦难。我国家奄有四海,声教翔洽,郡县之志,各纂葺成书,以上于所司。匪特黼黻太平,润色鸿猷,盖将以备参稽、考谣俗,会车书而大一统也。

  安溪为泉郡支邑,适上谷令出宰兹土,因征文考献,从簿书期会之暇,编辑成书。其分野、疆域、山川、土田,则史氏之志也;仕宦政绩、士女懿行,则史氏之传也;其官师临莅,贤隽登庸,莫不年经月纬,则史氏之表也。一展卷而灿然不遗,秩然不紊,举五十余年之废坠而修明于一旦。盖踵前志而折衷之,可以称信史矣。

  考安溪初造,始于周·显德间。其山峻,其水洌,澄泓凝碧,厥名清溪。相传民俗率安土敦仁,不作浪游,是以宋宣和间更今名。向者考亭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常过而乐之,其遗风余泽犹有存者。诚使出治者绎清之名,待治者思安之义,将见郅隆之治,淳庞之俗,复见于今日。史氏秉简而书之,昭垂国史,副在有司。后人读其志,因以想见其邑,则安溪弹丸之区,且首为采风者屈一指矣。

  志成,问序于余,因走笔弁其简首。

  时康熙癸丑(1673年)秋仲之望。

  赐进士出身,福建分守兴泉兼巡海防道布政使司参政,今升江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奉敕提督云南学政大梁李光座撰。”

  李光地《序》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首·原志序·序4》李光地《序》曰:

  “今天子聪明旁瞩,欲周知民生休戚之故,户口殷凋之所,风俗变易之理,吏治更化之功,诏直省所在辑志乘,上于天府,将以资乙夜之览,而施化裁焉。吾闽郡邑,各应时而成书。

  夫山川、物产、人物、沿革,此在圣人知之可也,不知庸何害?今滨海数郡,三十年氛沴之中,气数蹇厄,颠连未休,兽迁鸟举,哀嗷于中路,是宜遇长沙而恸,遘东门而图者矣。虽九重讲诵之余,屡顾轸问,然堂上万里,亦安知一隅危支惫以至于斯?

  侯起名进士,来宰吾邑三年,政将成,兹所为志甚具。侯生长日月之旁,出既为天子整顿之,入当为天子敷陈之,计言之藏于臆者,不知其几也。独是志书格于义例,使惨怛愁忧之形无由附见编端,具具而因,具具而完,此亦慈惠之心所悲悯而不自怿者也。虽然,势之所拘,不可卒抗,则尽其意而已矣。

  吾邑自敦仁启治以来,世有贤侯。而本名德君子,报政以后,卜隐于佛耳山下,遂蕃其子孙于此。吾祖,当明宣德间尚义赐爵,用逻尉调绾邑符,南面临其桑梓。一事在七百年上,彼君我而侣我,而民不惊;一事在二百年上,彼侪我而莅我,而民不忌。于今志乘咸彪炳焉。其处心积虑,不过自尽其当日之意,而岂谓其传之勿斁也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敦仁李森》)

  夫意之所储胜于言,言之所纾胜于文,他日恭逢临轩之问,侯其写所臆而对焉。吾之望侯,尚未有已也。

  翰林院编修、年家治弟李光地顿首拜书。”

  七、清·乾隆《安溪县志》

  共八册,有卷首和正文12卷。

  编修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安溪知县庄成(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八年到任)在考亭书院設局,主持续修《安溪县志》,已离任的福州府屏南县知县沈钟(江苏武进人)和浙江嘉兴县生员李畴同纂。提督陕西广西学政、安溪人官献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官献瑶》)为之序,庄成亦有序。

  庄成任安溪知县时,政修事举,民气以和。经当地士绅恳请,庄成主持修志。该志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较完整地保存安溪历史风貌,现在许多研究安溪历史的材料均源出于此。

  现国内北京图书馆等多处有存书。安溪见到的原志有两部,一部存于县档案馆,一部存于感德棠棣村张更生处。1987年7月,由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断句,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官献瑶《序》:

  “《春秋》内外传称,左史倚相能道国之训典,而六卿之贶韩宣子也,赋诗不出乎《郑志》。古人动必称先则昔,乐其所自生,而不忘其本,厚之至也。叔季记丑物博,叩以寰中高山、大川、深林、邃谷,与其地所产之名人巨公,暨乎骚流逸客,下及珍禽,异卉,纤微琐细之物,历历能道之。至生长最近之故实、反置之不论,或论之不详。夫数典而忘其先,昔人之所禁也,后人则易地而迭相诮,贵远贱迩,舍本图末,人心之偷,有由来矣。

  今于侯之重辑吾安溪志也,再三复而肃然焉。侯莅安邑六载,政修事举,民气以和。佥曰:‘邑旧有志,久且湮,将以待吾侯乎?’侯果谂之学博范君,复协询于众,乃聘鹿坪静斋载笔焉。佐以乡先生之能者,凡五阅月而程竣。上溯前志,于兹八十有余年矣。

  嗟乎!兹八十年中,是我国家丕显重光。久道化醇之昌期也。固宜户口日以蕃,物产日以阜,官方民俗日以登于上理。《记》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夫川岳一也,蒸气为云,必待阴阳之和而后出;出则澍雨之降也,不崇朝而遍天下。其于人也亦然。天佑我朝。涵和储精,驯而积之,至于圣祖御极之年,可谓大顺矣!时则笃生吾邑李文贞李光地公,明良相契,一德一心,卿云霖雨,视《大雅》所赓有加焉。海内于今数夹辅者,必曰安溪。而公传经翊道之书,既历四纪,远而弥耀。于是仰嵩生、思岳降者,辄驰神于龙津凤麓之区。吾安溪之山若增而高,水若增而深,而卓拔奇伟之士,无有亲疏遐迩,闻风而蔚起,咸以为天下之文章,莫大于是也。则又将因文以征献,纂旧而绍闻。然则斯志之修,何可一日缓?浸假而修于八十年以前,亦无由大书特书若斯之美而可爱,爱而可传也。时乎!时乎!侯之政修事举,知所后先,兹其一端矣。

  工既讫,侯自为之序,谓余宜有述。予尝服膺今制府辽海公之言曰:‘举典期可征诸事,载言期可施诸用。’夫志以考事,事以布令,令以立功,后之人且操管而书侯之遗爱于无穷焉!若予,则里人也,方将稽典诵志,藉侯以免于昔人之讥。用附末简,谨告桑梓,无忘忠敬之义云尔!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加一级、纪录二次、前提督陕西广西学政,治年弟官献瑶顿首拜撰。”

  庄成《序》

  “邑志者,即一邑之史也。山川、人物、民风、吏治,胥于是稽焉。孔子谓杞、宋之无征,由于文献之不足。若是,志安可缺欤?我安邑肇造于南唐,历宋、元、明,至正德间而始有志,其间缺略,已不可问。嗣是续修于嘉、万,再修于天启,迨国朝康熙十有二年,重复增修,固已有成书矣。第迄今又逾八十余载。尚未议及。

  备员兹土,窃幸躬逢盛世,薄海内外,一道同风,而志乘一书,独我安邑缺焉不讲,用是深惧。奈自分非作史才,不敢遽任其事。今年秋,适地方绅士再三谆恳,爰允其请,设局于考亭书院,敦请邑中贤士大夫共相校订,分其节目,第其次序,删其繁芜,补其缺略,汇为若干卷,分类若干,凡五阅月始告厥成,而志乃大备。

  噫!此皆诸绅士矢公矢慎,不惮辛勤广搜博采之力,予敢攘为己功乎?惟是莅任数载,碌碌无所表见,或可藉是以告无罪云尔,因援笔而书于简端。

  时乾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嘉平月,邑令阳湖庄成药轩氏书。”

永春志

  明·嘉靖《永春县志》

  明·嘉靖五年(1526年),永春知县柴镳聘请同安林希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编修《永春县志》。从该志引述中得知,在此之前曾编修过一次《县志》,但已散佚。

   据明·万历《永春县志·后序》可知,嘉靖卅三年(1554年)聘莆东荆游续修《永春县志》(已佚)。

  明·万历《永春县志》

  12卷。明·万历四年(1576 年)永春知县许兼善聘晋江朱安期重修。

  清·康熙《永春志》

  10卷。清·康熙(1662—1722年)永春知县郑功勋聘漳浦蔡祚周和邑人宋祖墀重修,康熙廿三年(1684年)刊。

  清·雍正《永春县志》

  清·雍正八年(1730年)续修《永春县志》,已佚。

  清·乾隆《永春州志》

  35卷。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永春知州杜昌丁聘请黄任(永福人)、黄惠编修。泉州图书馆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杜昌丁》)

  清·乾隆《永春州续志》

  《永春州续志》,亦称《永春州志》(清·乾隆五十二年版)、《永春直隶州志》。首1卷,正文16卷;分13门97目,约35万字。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三月永春直隶州知州郑一崧始修,颜璹林为楫等纂。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修竣,付刊记事亦止于是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一崧》)

  《清史稿·志121·艺文2·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永春直隶州志》十六卷,《龙岩直隶州志》十六卷。郑一崧修。”

  是书继乾隆廿二年杜昌丁所修州志而纂,为升州后二修州志,补正缺误颇多,兼志所属二县,惟详于德化而略于大田。其“艺文志”中收有《留从效神道碑铭》及雍正年间《吏部议覆福宁、永春、龙岩改升府州疏》。
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刊本存世。

  附:

  颜璹,字号突山,永春慕仁里(今石鼓镇社山村)人,乾隆廿八年(1763 年)进士,曾任安徽泾县知县。

   林为楫,有异才,善属文,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永春州举人。历平和凤山训导、仙游教谕、福宁教授。林为楫朱珪门下弟子,治学行事以师为范,所至之处多得士人之望。著有《诒经堂稿》、《雪篷诗集》、《慎余集》。

德化县

  明·天顺《德化县志》

  明·天顺二年(1458年)监察御史凌辉(德化人)纂修,是第一部《德化县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凌辉》)

  明·嘉靖《德化县志》

  明·嘉靖《德化县志》,10卷。明·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德化知县许仁修,晋江蒋孔炀纂。现存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刻本和抄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仁蒋孔炀》)

  明·嘉靖辛卯岁(嘉靖十年,1531年)蒋孔炀《德化县志·序》曰:

  “明嘉靖辛卯岁《德化县志·序》(蒋孔炀

  夫志,邑史也;不可以不实录。《德化志》,永乐(1403—1424年)间邑宪尝纂集,然草创之初,百凡简遗,况经百余年损益因革尤多。嘉靖庚寅(嘉靖九年,1530年),郡守洞阳可久以志宪章攸存,容可缺乎哉!檄令邑令竹压?,委币于孔炀,重以分巡宪副浅斋?持平之命,辞以荒陋弗获,遂勉就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可久郭持平》)

  既旧志多未备,笔研莫施,大惧弗称,乃携郡人卢舟本学及邑庠生林信李宜温郑元凤陈伯容,相与匮力悉心,罔懈寒暑,考沿革,推分野,按舆图,稽官籍,论物产,步桥榭,询野老,檄黄锱,磨断碑残刻,披古庙荒山,惟恐该载弗详,考核弗精,品量弗公是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本学》)

  由是列建置、星土、封圻、里团、坊表为第一,山川、桥梁、陂、潭、池、井、泉、风俗、物产为第二,户口、土田、税粮、屯田为第三,盐课、铁课、商课、上供、支费、役法为第四,公署、坛壝、关隘、寨铺为第五,学校为第六,官制、官师、宦迹为第七,科目、人物、衣冠、盛事为第八,佛宇、神庙、古迹、古坟、高僧、羽士为第九,杂志为第十,而诗文各附于本条之下,凡十卷,而德化之事可概见矣。

  呜呼!

   晋之《乘》,楚之《椿杌》,鲁之《春秋》,亦古记事之书也。《乘》、《祷杌》善后之人,故其书不行。《春秋》删定于氏,遂列入《经》,与日月并传焉,志岂易乎哉!顾孔炀何能焉?多闻愧非胥王,博学愧非子产,虽勉强成书,而于宪章所系,犹不能遗恨焉!尚深有望于后修之君子。”

  明·万历《德化县志》

  明·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德化知县周祐(字君眷,号命初,江右南城人)编。无存。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旧序》收录沈孟化《序》曰 :

  “郡若邑各有纪乘,微论减省烦剧,皆以风土之宜,人物之考,笔而存之,征信于当世,以示来者。此盖权舆于《禹贡》、《周礼》之职方,今班孟坚之志地理所自昉矣。

  吾闽中独温陵称形胜奥区,人文渊薮,龙浔其辖下最古。治代各有书,明兴纂修者再,然往往趢趗,旁魄不足征信示后。

  邑侯南城周命初先生,下车观风考俗,抚恤民隐,振作士类,一时斐然。向风三年,满其秩以最考,迁牁牂独山刺史。以去时,余家伯备员邑博士,亦以秩满迁西平。翁忾然曰:‘以余之不榖,滥竽斯土者幸三稔于兹耳。目之所睹记,若人物之俶傥,若风教之渐濡,若山川之伟丽,岩峦之幽奇,较之往代,更宏巨而蒸闢,乌可令其文采不彰耶?’乃引新斥陈,裒益而纂修之。以一编授予,而征余言以为序。

  余惟志者,志其事而摭其实也。《禹贡》所纪田赋高下,坟垆黎赤,以至筱簜箘簵龟鱼之细;《周礼》则及于山薮、川浸、男女、畜扰之粗;而班孟坚则又详于政治、风俗、奢俭之故。总之,于奠民生、益治道而要其大,则以经济翊世、行谊表著当年者为川岳重。

  余卒业斯编,审观其郊垌绣错、里巷穇嵯之谣俗,因以知厝注所宜,控驭所急,用以恢牧爱而畅仁风。历览其峰峦之嵚嶪、淳泓而渊皦,又足以广其神识,而助发其渊轶之思,备考其缝掖冠舄之伦。如宋·苏钦之洁己奉公,林扬休之调闽政绩,郑轮郑轸林洽林瀛并以兄弟登第,所至有冰檗声,为当代仰止。明则有侍御凌辉风裁,敢言人所惮避。计部,金玉君子,时论推戴焉。合浦单辅,曾任广东合浦知县)之冰操高尚,乐会之保障琼海,南陵之却例金、清宿蠹,均之迈越时流,足传汉循良者,诚未易缕指也。此其俶傥俊伟之行,真足扬扢千古、彪炳来祀,曾何不擅其奥区之胜,挈其渊薮之精耶?侯于此,独加注存,诚有所见于其大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钦凌辉郑轮》)

  后之览者得是志,而以发鹭翿,扬凤彩,戴云、五华若增而高,丁溪、龙门若浚而深;励世风、征文献,尚亦有赖哉!又何所论其减省、其烦剧,而不与上国齿也?斯编也,即轶 班 氏,而上与《禹贡》职方并垂不朽,夫谁曰不然?

  侯讳,江右南城人,字君眷命初其别号云。

  明·万历甲辰,赐进士第、湖广参政永定沈孟化谨题。”

  明·天启《德化县志》  

  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德化知县桂振宇(号荩我)主修,博士和生员徐育元篆笔受事。今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om《泉州人名录·桂振宇》)

  ·乾隆《德化县志·1·旧序收录桂振宇明天启丁卯岁<德化县志>序》,曰:

  “夫载事之书,取传信不取传赝,而邑志更重。图绘山川,描写人物,旌既往,励将来,于是乎券。吏兹土者,举废葺颓,阐微扬幽,讨实录而参核旧编,勿沿讹袭舛,前后相蒙,亦是当官应为事。

  余下车览《龙浔志》,反覆披阅,人文递衰递盛,山川风景亦因递换。自周命初甲辰之役(万历卅二年,1604年),历二十余祀,多宜举、宜葺、宜阐、宜扬,父老乡绅所传告者,或鼎新,或复故,则微禄薄锾,无不可捐。与士民规置,两岁缮营,自谓可幸无阙。然遗芳隐迹,尚未表彰,窃欲取旧志而参补未备。乃簿书鞅掌,未遑旁及,忽而卧病,倦骨渐生,请乞归田里,尝以一局未了为歉。至三四请,而上弗许,仍守篆视事,而鞅掌如前日,竟不获寄心毫楮,修文人之业,第当人文浸昌浸炽,计不敢以此局诿后人。

  一日,命诸生操觚从事,诸生逡巡谢不敏,必欲借笔名公。余固谓忠孝节义,亦其人自足重耳,岂以名公重耶?学者游精翰墨,终岁搦管,它日纂史翼经,直行其志,岂异人任?而耳目前睹记,不能扬扢,必乞言文致,厚自谦让为?博士先生乃晋学院屡旌德行,生员育元,篆笔受事才匝月,汇次成编。

  其稿白余,余因而参核之,厘舛彰幽,千百年古迹芳名,恍从烟草消沉中顿为生色。向者簪缨纪世,兹复蝉联,未易计量。行且与大国驱驾中原,岂第政和以后诸君子哉?若前人已经扬厉,不必赘为润色,即今采摭增补,不敢谬为铺张。只此三代直心,传信而行,后有作者,考献征文,抱心相印,则此志为左券。

  明·天启丁卯,文林郎、知德化县事荩我?桂振宇撰。”

  清·康熙《德化志》

  16卷。清·康熙德化知县范正辂载瞻,康熙廿五年丙寅 [1686年]任)修,康熙廿六年丁卯 (1687年)刊。

  泉州知府郝斌、德化知县范正辂、德化县儒学教谕方祚隆、德化举人林汪远作《序》。

  泉州知府郝斌《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旧序》载泉州知府郝斌《序》曰:

  “志何昉乎?盖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之书。九邱者,九州也。九州之有志,自昔己然。迨后州分为郡,郡分为邑,郡有纪,邑有载,总括其旨,皆属为治之要在乎不没其实事,以传信于后世耳。

  我皇清宅中出治,迈古轶今。自世祖章皇帝洎我皇上御极以来,剪除暴逆,海宇乂安,文德诞敷,礼兴乐作,亦既润色鸿业矣,犹以未臻尧舜之治,内外大小臣工,皆慎选贤能,责其治,以加于民,殆与上古选德治民之道不谋而合也。间有不贤如余者,亦滥膺兹选。

  丙寅(康熙廿五年,1686年)秋八月,来守温陵。顾瞻形胜,洵为闽越奥区,人文之盛,可与江左齐驱。乃欣然而喜,复又惴焉而惧。盖惧德寡才鲜,勿能率属致治,以滋不职羞。

  是岁冬,浙甬载瞻,以巍科世胄除德化令,计深虑远,视邑事如家事,慨然以崇文教、正士习、厚民俗、课农桑、恤孤弱、诛豪猾为己任,而乐尽司牧之道焉。继则相厥所宜,揆厥所急。县署自宋·熙宁(1068—1077年)迄今,递毁兵火,虽几费营缮,究未复旧观。载瞻兴废葺坠,乃捐秩禄,创建堂宇及两廊庑,以肃民瞻。宾阳、北镇二楼,久沦榛莽,亦俱构材整备,以栖汛卒,民益赖有卫焉。若是者且勿论。爰思德化自五代始名县,历宋、元、明及我朝数十百年,其间政治之得失,人物之盛衰,山川之异同,风俗之奢俭,悉载邑乘,皆关切治道,尤宜详核。不徒拘牵故事,徇名失实,必期芟汰芜杂,标领典要,上禀王纲,有当一代令甲而后已。

  于是延致名儒,参酌考订,极其周密,草成复加咨讨,博稽编简,稍涉舛戾者,咸为厘正。若山川,则戴云之池,九仙之山,皆各探其本源,辨析无遗;若县长吏,则宋、元之有功利于民者,率多阙略,皆搜辑补入;至于学校、选举、忠、孝、节、义、文章、词赋,必核名实相副者,择焉而登,妖祥变异出于不经者,疑宁从缺。矢公矢慎,卓然成书。

  噫!夫志之纂修,岂易言哉!恒有人曰:‘斯举也,必超于人方可任,否则必不称。’又曰:‘必徇于人始可行,否则必得谤。’以故中辍者多。载瞻有见于此,是以信之笃而成之敏也,遂竣刻,以全篇请余序。

  余深喜载瞻服官甫数月,辄著成绩,历历可观者如是。夫能谋始者必克慎厥终,将见次第展其经济,以实事显于时,信于后,岂仅此数端而已?余虽不敏,亦将相率勉励,冀以共体圣天子欲臻治之意,庶几仰佐千百之什一,讵不快乎!遂忘荒陋,率以数言弁其首。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元月上浣,中宪大夫知泉州府事古燕郝斌撰。”

  德化知县范正辂《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旧序》载德化知县范正辂《序》曰:

  “夫志者,所以载一邑之政事、民物、山川、田赋之大纲也。辂处四明。家遗天一阁藏书最富,搜览简编,阅德化旧志,固知邑处万山之巅,乏土产,鲜人物,无丰功伟伐纪载旧乘。然而风美俗厚,民庶殷富,彬彬一礼乐名区地。

  丙寅(康熙廿五年,1686年)冬,恭膺简命来莅龙浔,窃见土俗非故,人民稀少,不复曩时纪载,心窃疑之。以为所见不逮所闻,思得一邑志以考证之。不意捧接宪檄,知无成书。适施张之暇,有广文、学博以一篇授余,取而读之,见其歌诗奏诵,彝教井然,采择编纂,更多详备,乃知二公之留意志事者久矣。

  今承乏兹土,虽政绩繁多,不遑厘举。无已,不得不襄厥事;无已,不得不从公余之顷,切实而考订之。

  如星分则属牛女,封城则连七邑也。邑分为里者八,里分为社者三十有九也。山则耸峙于矿岐(应为矿山岐,在德化县美湖乡阳山村,与永春、大田交界),水则朝宗于省会也。津梁关隘,兴废靡常,物产民风,简朴如昨也。城垣公廨,昔罹水圮,不复旧观;学校坛壝,近赖人功,得瞻巍焕也。典礼惟循乎旧章,田赋悉遵乎新制。序记词赋,宁切无华;古迹旧闻,宁简勿滥。此邑之大概,去古不甚相远者也。

  若夫远稽人物,则如仆射之勋名,著于史册;德安、龙州之事业,贻于社稷;马平(德化知县绪东山,广西马平人)之道学,传于奕祀;义乌(德化知县黄承讚,浙江义乌人)之教泽,洽于人心。官师之不容或略者,类如斯也。至里党先达称表表者,侍御凌辉之功伟然,太史赖垓)之文炳若,林程以尚义而划丁溪,郑沛以谦谨而号君子。其他或以文华著,或以长厚称,或以孝友重乡评,或以端方式颓俗,以至阃仪淑德,逸躅高风,指不胜屈。是与曩时之所习闻者,斐然大异,乌得不亟为表彰、律后进而扬先德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凌辉赖垓》)

  爱定卷帙,付之枣梨,阅三月而书成。因是更有思焉。夫考订编纂,之责也;搜罗采辑,缙绅先生事也。使异日者采輶轩,登史馆,俾作者慨然叹慕,曰:‘是志也,事核而该,体严而备,蔚然为一代信史之所资。’则皆属绅衿采辑之功,而非之所敢居也。

  是为序。

  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八月,德化县知县四明范正辂 载瞻氏题于龙浔官署。”

  德化县儒学教谕方祚隆《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旧序》载德化县儒学教谕方祚隆《序》曰:

  “自一画出文字,而天地、山川之奇,无不尽泄于人间,故云鸟纪官则笔之,坟典传心则笔之,举从古神圣之聚精会神,遂赫然在人耳目。《禹贡》之为书也,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至九州之贡,道土色贡篚与田赋之上下,锡土姓,声教讫于四海,无不毕载,以成天下之大观。《周礼》之为书也,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而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之中、纤悉不遗。后人因其用字奇古,《考工记》之字又聱牙而不可读,谓此书出于刘歆,尝从扬子云作奇字,故用以入经,祚隆见《周礼》典雅奥深,垂世立范,实悬日月不可刊之书,非《吕氏春秋》、《淮南》、《鸿宝》所敢追奔颉颃,岂刘歆辈之所能办也乎?是知时有今古,事有创因。圣君贤相之经营,一道同风,固与世推移而汲汲著书立言,弗忍历诸久而磨灭,其心则一矣!

  德化,岩邑也。隶于温陵,处万山之中,与尤溪,大田、永福,永春相接壤。然地脉忽而耸峙,俯临他邑,故由来人文每多俊伟超奇,地灵人杰,是耶?非耶?独邑乘历创设以迄于今,无刻本,录写相沿,弗能遍也,恐弗能久,洵此地一大缺憾事也。

  喜邑侯载瞻 先生,以巨宗名儒,携宓琴鼓龙浔之三月,殷然念之。课农训士之暇,集缙绅、耆老、诸生,网罗旧闻,取抄本而手自校,脱者补之,误者厘之,剞劂劳深,兴晨继晷。图书业就,倬汉章天。环邑无贵贱,通观厥成,相与庆之歌之。今展卷犁然,自礼乐兵农以及于祥异仙释,细大毕收,创将来未有之举。德邑缺憾,至今日而乃无憾。美哉!始基之矣。后有同志薪火相传,踵事增华,历诸久自不至磨灭。此书直与天壤相敝也。

  祚隆闻山川清淑之气,不锺于人,则锺于物。然物虽浑金璞玉、珍禽异兽、奇花文木,不得与人等。故朝廷之所褒崇,童叟之所传诵,竹帛钟鼎之所铭勒,率于人为荣。是以忠臣孝子、仁人义士、烈女贞妇,为天地立心,为国家植纪,为宗族邻党流芳。凡宾客往来其地,莫不停车驻足,存则指其门庭,曰:‘此庐是某之所居也。’殁则指其窀穸,曰:‘此冢是某之所藏也。’徘徊顾望而不忍去。所谓有仙而不在山之高,有龙而不在水之深。隶之于字,刻之于版,达之于通邑大都,是天地间一幅莫大文字。祚隆深望德邑山川人物之所可纪者,此也。

  刻成,载瞻先生命序,濡毫盟手,于是乎言。

  康熙丁卯(康熙 廿六年,1687年)孟秋,德化县儒学教谕方祚隆撰。”

  德化举人林汪远《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旧序》载德化举人林汪远《序》曰:

  “志何昉乎?考列国之风,山川、人物、政治、兴衰,皆具其志乘。权舆乎汉班孟坚作诸志,典赡精详,称一代良史,非郡邑乘比。然志名始此,后有作者,即志一郡一邑,当以一代良史才作之,始足信今而传后。

  德邑之设,七百余年。志修于凌邦辉凌辉邦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凌辉》)侍御,后庠友王夏声搜辑补之,尚多阙略。今邑侯载瞻 父台,两浙名家,斯文哲匠,弹琴莅德,取邑志新之,考订修饰,刮垢磨光,弘纲细节,灿然具备,且周咨博谋,汪远亦以末材佐一得焉。书成付剞劂,以垂不朽。

  盖侯有良史才,前司铎秀水,其邑志皆出手裁,业已悬诸不刊。今取合德志读之,典赡精核,不让班史。南丰所称‘明足周万事之理,道足适天下之用,文足发难显之情’,殆其兼之。虽然,坐而言,何如起而行,古来有学有守之士,出而司牧,地无论剧易,事无论大小,皆必办之。以长才临之,以小心熟悉其风土人情,措置施设,以展经纶。如国医于人,洞见腑脏,孰无病而宜五谷,孰有病而宜药石,皆实试之而辄效。如志所载,莆田公之经国劝农、隆安公之建塔浚溪、奉化公之劝奖士类、篦山公之独断建学,类皆以小心长才,因乎地,宜乎俗,熟悉风土人情,措置施设,以展其经纶者也。兹志之修,必详必慎,小心长才,于焉见端,而不徒尔也。

  侯为人温和宽厚,接士民蔼然如家人父子。初下车详咨民隐,风土人情熟悉于心,而传之于笔,笔之书,即以见诸行事。尝取上谕十六条为之解义,家喻户晓,叠叠忘倦;且勤于课士,累月论文校艺,不少休力,以兴起教化为已任。上佐圣天子右文之治,洵足与诸公辉映先后。然则兹志固足信今而传后,而力行善政,以期于必传,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汪远乐与观厥成,而并及之。

  谨序。

  康熙丁卯(康熙廿六年,1687年)仲秋,邑举人林汪远撰。”

  清·乾隆《德化县志》

  清·乾隆《德化县志》,18卷、首1卷。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德化知县鲁鼎梅燮堂)修,德化王必昌纂。今泉州图书馆有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鲁鼎梅王必昌》)

  鲁鼎梅《序》

  鲁鼎梅清乾隆丙寅岁《德化县志》序曰:

  “清乾隆丙寅岁《德化县志》序鲁鼎梅

  将使一代之文献列眉指掌,炳炳千百载间,何恃乎?恃有一代之史耳。然非邑各有志,则虽有良史才,亦无从按之而成书。盖史综四方之志,志备他日之史,其大小不同,同归于慎。故志者,史之原本也。天下文章莫大乎是矣!

   德化邑于万山之巅,其民朴,其俗俭,其山□(上“山”下“龙”)(上“山”下“从”),其川矗激,其泽多泉。衍其种,宜谷蔬。礼乐文章彬然古之遗,宜居是邦者多伟人也。

  鼎梅奉简命授令兹土,心焉数之。公余阅载瞻?范正辂,字载瞻所纂邑乘,深幸前此之文献,勒有成书矣。还念邑自天、崇以后,兵火屡遭,遂失藏版。范志惟凭抄本,不无因陋传讹。况自重熙累洽,而后兴废举坠,视昔有加焉,而官斯土、居斯土者,嫩迹亦日益隆。盖距令修志时,已六十年矣。即以思旧多草创,则犹有待于修;化事日新,则乐为之修;历时已久,则又不得不亟为之修也。夫幽光、潜德,譬若珠藏,等之玉韫,造物之秘也。国有其人,没弗与传,有司之过也。将欲传之,必寄其任于生长是邦者之耳濡目染,是广而搜焉,慎而辑焉,荐绅先生事也。故忘其固陋,延邑名儒王君后山辈,馆而修之。厘旧编新,目张纲举,得十有八卷,付之剞劂。盖甚幸甲子一周之文献,粗有成书,庶几备他年良史之采择也已。

  首治革,从其朔也。次疆域暨山川,辨守土,标其镇也。志建置,稽兴废也。若学校、礼仪诸册,又皆礼乐文章之所系焉。摭佚之志,无所取诸,取诸遗也。人物之纪,则凡有可表笔,以示劝善,善从长,古之训也。

  是为序。”

  连如璋《跋》

  贡生连如璋《跋》(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跋》),曰:

  “粤稽志乘,祖述麟经,载考体裁,箕裘马史。编年著代,必溯流以穷源;彰善扬徽,务信今而传后。曰纪传,曰实录,毋殆芜秽之讥;为编次,为发凡,须定不刊之则。稽占来懿迹,特著篇章;发潜德幽光,用昭突简策。半功骏业,既炳炳而烺烺;末技片长,亦鱼鱼而雅雅。端委具举,巨细兼综,方将振采寰区,宁第生辉下邑哉?

  德之志册,代有撰修。宋、元以来,残于兵,燬于火,几同夏五之无征。有明而后,订所见,考所闻,依然《商颂》之缺佚。当侯重纂,未寿枣梨(指明·桂振宇天启《德化县志》 );迨公继成,爰登剞劂(指清·范正辂康熙《德化志》)。然而亥豕多误,抑且纲目来分。躐后居前,凌乱不殊《齐纪》;挂一漏十,阙略有若《唐书》。良由采辑弗周,众长莫展,见闻未广,一卷空沿。今则历过一周,文献将愈散失,年逾六甲,修明难缓须臾矣。

  恭逢燮堂 老师台,鱼头华胄,雉尾宏才。善读父书,早与红绫之宴;克绳祖武,旋铨赤县之司。抒绣虎英奇,奏飞凫伟略。花栽潘县,无非笔底之花,锦制闽邦,悉属怀中之锦。情殷造士,化雨沐丁水之波;念切作人,春风被龙浔之野。月有课,甲乙亲填;期有程,丹黄手定。贾华董茂,疏派维严;宋艳班香,兼收勿碍。斯文章、政事并为一科,而吏治、懦林不分二族者也。

  于是广集绅士,各竞铺张;独揽裁成,并归陶铸。例缘义起,文以类从。载笔之下有精思,表扬之间皆直道。大端皎皎,果然字里流辉;末艺超超,亦尔行间生色。至于一流一峙,大造锺灵;一殖一生,化工发育。为民生之攸赖,见物力之普存。他如道书传仙佛之踪,丛谈摭遗佚之事,搜罗殆遍,照揭靡遗。从兹域中罔不耀之珍,境内无或埋之宝。阐昔人所未发,不啻束晰补亡;述前志所已传,岂等抄胥缮写?璋窃欣附骥,幸获扳龙。逢盛典而心倾,读鸿文而神爽。只愧才非欧柳,奚堪持鼓雷门?惟是笔慕江花,谬云寓书末闼。

  治下岁贡生、门生连如璋谨识。”

  告成联诗赋庆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纂修邑乘告成效柏梁体》,曰:

  “征文征献集群贤(知县鲁鼎梅),百里欢声动远天(教谕曾晋)。相后先(训导萧国琦),诗礼韬钤并敷宣(驻防把总洪信)。

  讼庭寂静分宓弦(典史王佐),乙夜辛勤汇鸿篇(浦城举人李青震)。半璧池头藜火燃(原任泸州州判吴超英),满门桃李春斗妍(原任永安训导赖铨)。

  花间捧出五云笺(原任宣城主簿陈义炽),翰墨香流丁水涟(进士王必昌)。学海文汇汇众川(举人林应祖),眼箕心发笔知椽(举人林昱)。

  纲罗百氏任贯穿(举人颜瑛),疑与阙兮信斯传(原任武平教谕、举人曾重登)。义例分明次第诠(举人李志昱),准今鉴古破拘牵(举人许应曜)。

  综来八百十四年(举人许宝三),细目宏纲总秩然(举人徐天攀)。拓开生面万峰巅(副榜贡生蔡文潝),雷封绣错袤廷(副榜贡生郑熊诏)。

  宠锡循良降日边(岁贡生温玉斗),艺林鼓舞沐陶甄(岁贡生连如璋)。倬汉为章奎壁联(岁贡生郑惠琇),桑梓光荣缭瑞烟(岁贡生陈开材)。

  阳和霭蔼被桑田(贡生连国器),士女讴吟度陌阡(贡生毛际泰)。式于仁让习俗(贡生陈时夏),月旦衡评绝陂偏(贡生林焕彩)。

  芳闺冰玉纪金钿(贡生方鹏奋),胜迹灵栖访偓佺(贡生郑文煌)。云山满幅供流连(监生黄守仁),蹑屐搘筇句似仙(监生叶乘龙)。

  生花老眼愧丹铅(九十五岁生员阿玉珩),捃摭旧闻效埃涓(八十九岁生员李云从)。残碑蠹简费钻研(七十三岁生员苏廷望),订补图经握蕙荃(七十岁生员、乡饮宾陈凤阳)。

  广搜遗稿选青钱(廪生张应宿),探得骊珠出重渊(生员谢祈出)。腹笥籍记尚便便(生员陈元斌),遍采刍荛不弃损(生员张天溱)。

  澄心商榷共勉旃(生员阿拱璧),毫端垂露思涌泉(廪生周维新)。精华朗射牛斗躔(生员赖法腾),隻字千金国门悬(生员陈其遇)。

  言言世教发蒙颛(廪生涂廷岘),寿之永久金石镌(廪生刘世庚)。银管题成锦轴鲜(生员许应暄),缥缃振彩凤冈(生员阿嵋)。

  愿藉輶轩播八埏(廪生郭观光),皇猷润色属青编(生员曾鹏程)。”

  清·乾隆《德化县续志稿》

  1卷。清·蒋履杨奇膺修,泰宁江云霆纂,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刊。

  民国《德化县志》

  民国《德化县志》,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王光张修,十阅月而成。

  王光张自为《序》,曰:

  “民国丁卯岁《德化县志》序(王光张

  吾邑志乘,自乾隆丁卯(乾隆十二年,1747年)、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一再续修,迄今百五十余年,几遭兵燹,家鲜藏书,即有父老能言大略,亦无异白首宫人说天宝遗事耳。
客冬,同学芝廷知本县事,杰三同时驻防本邑,关心文献,以重修志事属余,余时方与希渊分纂《永春县志》,未之应也。

  既而,邑中缙绅先生以舍已芸人相责,且云丁卯旧志为余先人手订成编,距今代远年湮,其间封疆有变置,户口有增减,赋役有盈缩,人物有盛衰,学校有隆替,城池兵卫有因革,桥梁陂池有兴废,正宜及时纂修,以继祖志,况夫忠孝节义文章功业,有卓乎不可靡灭者,尤不可听其湮没不传。

  余闻而滋惧,知义之不容辞也,乃归自桃源(指“永春县”),与诸君子共任厥事。时取先人手稿,朝夕规摹,盖以先六世祖,家贫力学,熟于掌故,故其修邑志也,悉本其平日读书所得,与其见闻所及,而又采两家之长,依正史体裁而叙次之,厘旧编新,纲举目张,鲁侯所称许者以此,余之所取法者亦在乎此。

  若夫搜载籍于兵火灰烬之余,发幽潜于戎马倥偬之际,实赖诸君子苦心孤诣,余不过参互考订,相与有成,即间有正其讹谬,补其阙遗,亦志所当志,去所不当志而已,知我罪我不暇计也。

  窃尝考之邑志,成于丁卯者三,今岁重修又逢丁卯,虽日事出偶然,未可信为定数。然乾隆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仅刊稿本,尚未成书;道光庚寅(道光十年,1830年),志稿进呈奉驳中止;至于光绪壬午(光绪八年,1882年),几费搜讨,仅续秩官一门;厥后甲辰(光绪卅年,1904年)则作而旋辍;民国丁巳(1917年),抵议而未行。兹当大兵之后,百废待兴,竟行询谋,佥同以是为当务之急,举百年之残缺,以十阅月成之,不可谓非天之留以有待。而余以忧患余生,得以希附末光,更不可谓非遭遇之幸也,谶曰:‘水流丁,罗簪缨。’其即应于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