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桥梁(金溪桥) 【金鸡桥。南安市丰州镇金溪江(金鸡江)之上,横跨晋江。】 北宋末南宋初始造舟浮桥 金溪桥,亦称“金鸡桥”,位于晋江县四十七都,在南安县一都(今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下晋江金溪江(金鸡江)之上,横跨晋江,南连金鸡山,北濒九日山,连接丰州、霞美两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附一金溪》、《泉州山川·九日山》) 晋江上游东、西溪,在此处汇合,地称“双溪口”,江称“金溪”,因阳光照耀下常波光粼粼,故名。金鸡渡是古代安海、石井北上到古南安县治丰州(按:古代一直到抗战前,南安县治在丰州)的必经之地,是宋、元时期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称“梁安古港”。 明·万历《泉州府志》:“金鸡桥,在(南安)一都九日山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南安县·金鸡桥》:“金鸡桥(县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城外附近之桥·金溪桥》:“金溪桥:在四十七都。”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金溪桥,在一都九日山下。” 北宋末南宋初始造舟浮桥 金溪江上本无桥可通,只有古渡,称“金鸡渡”。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始建浮桥,未几复为水所坏。 造浮桥者有3说,以江常说可考,余2说疑讹传。 南宋·建炎元年或北宋·宣和二年江常说 江常,字少明,北宋末南宋初·惠安人(或作“南安人”);后住泉州郡城(亦为晋江县治),亦作晋江人。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宣和(1119—1125年)间,江常自京师丁母忧归,南宋·建炎元年丁未(1127年)卜其母墓地于南安县(时县治在丰州)金溪渡南岸,南安知事造金鸡渡浮桥以利通行(时造船相连,在船身铺上木板)。后江常官至知兴化军、知福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江常》) 南宋·洪迈《夷坚丁志·卷11·金溪渡谶》: “泉州南安县金溪渡,去县(时县治在“丰州”)数里,阔百许丈,湍险深浚,不可以为梁。旧相传谶语云:‘金溪通人行,状元方始生。’郡人皆欲副其谶,姓金者多更名通行,姓方者更名始生,然莫有应者。 江给事常自京师丁母夫人忧,归泉南。建炎丁未(建炎元年,1127年),卜墓地于渡之南岸,工役者日有履险之劳。南安宰事江公谨甚,命暂联竹筏为小桥,仅可轻车往来,未几复为水所坏。 是年实生梁丞相(梁克家),所谓通人行之语,其应如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明·万历《泉州府志》:“宋·宣和二年,邑人江常造浮桥。”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南安县·金鸡桥》:“宋·宣和间,邑人江常始建浮桥。” 北宋·宣和间江谨常说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宋·宣和间,邑人江谨常始建浮桥。” 北宋·宣和间江松、江谨说 或说,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有乡贤江松、江谨造船相连,在船身铺上木板为浮桥,通商两岸。 南宋初傅伯成《题金鸡渡》 傅伯成(1143一1226年),字景初,号竹隐,谥“忠简”,南宋·晋江人,祖籍南安县;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成》) 南宋·傅伯成《题金鸡渡》:“长江抄天末,照此两山青。落日寒湖上,苍烟孤艇横。” 南宋·乾道八年僧继辨始建桥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僧继辨始建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城外附近之桥·金溪桥》:“宋·乾道八年僧继辨建。” 南宋·嘉定间僧守静倡创石墩木梁桥 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泉州郡守叶廷珪命延福寺僧守静募款,在金鸡渡建石墩木梁桥。后真德秀继任守泉,大力续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廷珪、真德秀》、《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守静》) 时桥长117丈,广2丈,石墩17座,巨木为梁,墩为睡木沉基,两墩间距约6丈半,上压巨石条叠砌而成。桥上竖柱横梁,钉桷盖瓦,上有屋盖,成廊屋93间,下有护栏。 明·万历《泉州府志》:“嘉定间,僧守静始建石桥,长一百余丈有奇,上构亭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南安县·金鸡桥》:“嘉定间,僧守静倡创石墩十有七架,木梁,覆以亭,长一百余丈。”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 “嘉定间,僧守静倡创石墩十七,架木梁,覆以亭屋,长一百丈有奇。” “又郡守真德秀有《募建桥疏》,邑人刻为石碣(石碑原立于桥头,后佚)。别拓一庵曰‘接待庵’。” 宋末重修 南宋末重修 南宋末期,桥被洪水冲毁,延福寺僧惠魁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 明·万历《泉州府志》:“后水决其半,僧惠魁重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南安县·金鸡桥》:“后水决其半,僧惠魁修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后圮于水,决其半,僧惠魁重修。” 南宋·咸淳七年傅定保《题金鸡桥》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傅定保《题金鸡桥》颂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定保》) “松间遥路紫云堆,几劫江山气数回。徒倚栏杆怀往事,满溪惟见野花开。” 元·大德又建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元·大德(1297—1307年)僧灵应建。” 元·欧阳至《题金鸡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至》): “寻诗谢客登山去,载酒庞公上冢回。落日金鸡桥上过,瘦筇间拔碧云开。” 明代修废不一 明代,金鸡桥多次水毁,还先后经历10次大火,10次均毁于火灾之中,屡废屡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南安县·金鸡桥》:“明时修废不一。” 洪武卅一年重修 明·洪武卅一年(1398年),泉州知府胡器重修金鸡桥渡,并登临九日山远眺金溪,写下“云影半岩来紫帽,江流一道透黄龙”诗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器》) 永乐元年毁于火 明·永乐元年(1403年)年末[或说永乐九年(1411年)],金溪桥毁于火,仅存石砌桥墩。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明·永乐元年毁。”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永乐九年,金鸡桥灾。” 成化十一年复建 泉州知府徐源命南安知县马燧复建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泉州知府徐源率部巡察至金溪,见金鸡桥尽毁,两岸居民涉水而过,多有怨言,即命南安知县马燧筹划复建,并委派精明能干且德高望重的老者黄裳监督、乡贤黄葵、陈继明募款赞助。未久桥成,而徐源已丁忧去,未及庆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源》)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成化十年(?应为“成化十一年”,见下文朱鉴《金鸡桥记》)郡守徐源重建。” 此次复建,较前更为宏伟壮丽。明·万历《泉州府志》载:“墩十有七,每墩架挑木九十有九,铺巨梁有十。上则建长亭八十三间,旁则翼遮屏三十有四。” 朱鉴《金鸡桥记》 朱鉴为作《金鸡桥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鉴》) 朱鉴《金鸡桥记》略曰(黄柏龄《九日山志》收录,晋江地区文化局、文管会,1983年2月): “泉之南安县西数里许有大溪,古名金鸡渡。环溪之前后有金粟、紫帽、清源、翠屏诸山。东则翼以黄龙江,西则殿以飞阳庙。郡邑之胜概,于是为最。 谶云:‘金鸡通人行,状元方始生。'宋·宣和(1119—1125年)间,给事江公常因葬母造舟浮桥,建炎丁未(建炎元年,1127年)始告成。梁文靖公克家适生。年久舟废,嘉定(1208—1224年)年间,郡守叶廷硅命僧守净慕缘为石墩,架以木梁,覆以楼阁,人便甚焉。是时文靖公名魁天下,其言是徵也。永乐(1203—1424年)初,梁阁没于灾,仅三五石墩存焉。 今成化乙未(成化十一年,1475年),太守徐公欲修缮之,有二师李、王生者,告云水深数丈,无容措手足,未可为也。公乃率同僚友往视,果如言。 数日,王生走报云:‘沙涨数丈,功可举也。'公又与同僚友往视之,复如言。乃鸠工市材,命知县马燧、经历钟强、阴阳正术李永董其事。与凡趋事施帑者,咸出于欢心。迨兹岁五月朔日落成,沙忽退去,水深如故。然则桥之作,殆有数欤!其规模视昔有加,墩十有七,每墩架挑木九十有九,铺巨梁有十,上则建长亭八十三间,傍则翼遮屏三十有四,雄哉斯桥也。 太守以记请,予曰:‘先正谓平政君子,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若太守公其知所以为政欤!'” 成化十五年九日山石佛亭后摩崖石刻 另,在九日山石佛亭后岩壁,有刻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的摩崖石刻,涉及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金鸡桥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文曰:“金溪桥,(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郡守叶(叶廷珪)命僧募缘成桥以通行人。至国朝永乐癸未(永乐元年,1408年)回禄。至成化乙未(成化十一年,1475年),郡守徐公源按郡,见桥圮,人病涉,命县令马燧召匠计工再造,委能干耆老黄裳督之,黄葵、陈继明募缘助之。桥成,徐公以忧去,未及庆成。逮己亥夏,黄裳、黄葵、赵柔、洪昆请僧纲司前都纲迪菴禧赞桥落成,集诸山僧众智心、德严、静敏(“敏”下“心”字底)等于石佛岩结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廷珪、徐源》) 【注: 成化十八年亭坏,重修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亭阁又毁,泉州知府陈勉重修。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成化)十八年亭坏,郡守陈勉修。” 弘治六年坏,又修 明·弘治六年(1493年)金鸡桥又坏,泉州知府李哲、南安县令黄济又修。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弘治六年坏,郡守李哲、邑令黄济修。” 正德四年再毁于火 明·正德四年(1509年),金鸡桥再毁于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均载(文同):“正德四年,金鸡桥灾。”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正德四年毁。” 万历十一年王豫议拆桥址为坝址未果 南宋以来,晋南大片农田依靠沙塘、盈塘、洑田塘等古老水利工程灌溉,而这些工程由于水源短缺、工程失修等原因,不能抗御旱涝灾害侵袭,农业经常因灾失收欠收,民议历来有“破金鸡,灌晋南”的设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盈塘、洑田塘》)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泉州佥事王豫正式上议,将大火残存桥址拆墩筑坝截流,凿渠引水灌溉晋江南乡农田(基本上就是今天旧金鸡闸和南渠的蓝本)。后因王豫调任他处,该工程计划就此搁置。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万历十一年,佥事王豫议开溪引水,达晋江南乡,拆桥址为坝址,坏过半。” 万历廿一年重修 黄克晦曾赋诗慨叹 因金溪桥久未重修,明·万历(1573—1620年)间布衣诗人黄克晦曾赋诗感慨曰:“桥断天鸡何处舞,江空野鹤有时闻。” 【黄克晦(1524—1590年),字孔昭,号吾野山人,万历十八年(1560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南安县令蒋如京按旧制重修 明·万历廿一年癸巳(1593年),南安县令蒋如京(或作“蒋如金”,字弘溪)重修金鸡桥,恢复旧制,次年竣工,两岸复通。蒋如京、黄凤翔各有《重建金鸡桥记》述其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如京、黄凤翔》)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二十一年邑令蒋如京累基架梁覆亭,一如旧制。” 万历廿二年蒋如京《重修金鸡桥记》 明·万历廿二年甲午(1594年)金鸡桥竣工后,蒋如京自撰《重修金鸡桥记》。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7卷·艺文志2·记》收录“万历癸巳重建金鸡桥记(明·蒋如京,邑令)”,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亦以“《重修金鸡桥记(万历癸未)》(明·邑令蒋如京)”收录。文基本同,曰: “金鸡桥,宋·宣和(1119——1125年)间造浮桥,嘉定(1206—1224年)间垒石墩,梁以木而屋之。递毁递修,载在郡乘中。迨今距正德四年(1509年)毁,阅又有(“阅又有”民国志作“又阅”)几十春秋矣。梁毁,石墩犹在。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有当道(“当道”:掌权者)惑于险说者,欲澌渠灌南方斥卤(“斥卤”:盐碱地),兴违众(“违众”民国志作“建众”)之役,拆墩为坝,会檄去乃止。完未拆者三墩而已,人益绝望,是桥无复兴理。每部使者至,询问民疾苦,耆老请益甚(“益甚”民国志作“益力”),然司(“然司”民国志作“有司”)益难,莫敢动也。 余不敏,承乏(“承乏”:暂任某职的谦辞)斯邑,诸废坠者,每于公余渐次修举及重建。‘秦君亭’落成(民国志脱“成”字)之日,余乘高寓目焉,则九日山之从双阳而来者,尽于‘一眺石’,若将舒翅展翮(“翮”:翅膀),盘舞而南。而圭峰山之拥紫帽而突者,奔于金鸡山,若将昂头耸肩,跳踊而北。两情相授,而一水经络潜穿其间,周围抱以诸峰,诚山川血脉所关。若有桥为之联合(民国志无“合”字)其隔而媾其交,何啻涉险一便而已(民国志无“而已”2字)?余始慨然信斯役之不可已(“不可已”民国志作“不可以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秦君亭、一眺石》) 有坊里徐士采、黄尚稷(民国志作“洪尚稷”)、柯莲毓、洪有缵等,复陈其利。顾工役浩奢,上供既不可捐赎锾,又以积谷饥民所待命也。乃有称前令夏碧泉(夏汝砺字碧泉)筑城时故事,按籍计产,出率钱,设扑满,栏水道税船及往来行旅渡者,若搬运(民国志无“若搬运”3字)则诸民夫更(“更”民国志作“可更”)番役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城·古南安县城·明·嘉靖始建县城》) 余曰:‘是其事宁无强所不欲哉?本以利民而强之,为德几何?’ 余悉不用,先捐俸以倡斯民(民国志无“斯民”2字),为(“为”民国志作“又为”)募簿五十余,委坊里,约正副,就民题之,有无多寡随愿。又为簿绍介晋江寅丈兰(“丈兰”民国志作“文兰”)皋应公,以请于彼县之士大夫,得赀(“赀”民国志作“资”)若干。 余喜斯役之可成也,乃敢以闻于上,而抚院许公、按院刘公、兴泉道(“兴泉道”民国志作“兴泉永道”)杨公、太守汪公,不以余不胜任,俯而听余。杨公、汪公又各捐俸助赎(“助赎”民国志作“补助”)有差。 余乃祷神揆日(“揆日”:选择时日),庀具(“庀具”:修备材料)鸠工。果有神明相余,营度之日(“果有神明相余,营度之日”民国志作“果有神明,余营度之日”),石墩在中流者深不可测,众惧难错趾,一夕而水涨沙平。昔徐公源、李公哲修建时,亦有斯祥,数固不偶云。 规画既定,诸工匠诣官授直,令六七耆老分功而督。而吾寅丞江君景浩、寅簿傅君懋霖、典史吴国定、巡简吴宗贤,轮日监之,不动官帑半镪,不役民间一夫也。? 工始于万历癸巳年(万历廿一年,1593年)十一月十二日,成于(“成于”民国志作“迄于”)甲午年(万历廿二年,1594年)八月十五日。桥成,远近观者,冠盖士女拍塞无虚日。笙歌喧沸,灯球烛天,知民心之欢也。余始不揆以蚊力当任,今而后可幸无罪。 子曰(“子曰”民国志作“孔子曰”):‘未信而劳其民,以为厉己也。’又曰:‘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南安民幸而安余,然余亦安敢自必其必无兴厉,可必于民而不可必于上?如上听稍移,一中蜚言,余且为罪府,安所仰(“仰”民国志作“俾”)成乎?惟是上下交赞(“上下交赞”后民国志有“克告成功”),盖山川勃发之灵奇辏而假手于余,余适数数会(“适数数会”民国志作“适当其会焉”),其(民国志无“其”字)敢自以为功也? 今士民独宾宾然构祠、传像,俎豆余于桥北玄武之后,余安敢无怍(“怍”民国志作“作”)?爰立石记兴桥始末及有大功于兹者,上而两院,下逮耆民,皆书其爵里姓名于左。其诸助赀(“赀”民国志作“资”)少者,不能悉书,榜其数于各乡约所。 是记也,非今日之为,亦诏来者,知虑始之艰,无忘修治之也云尔。” 万历廿二年黄凤翔《重修金鸡桥记》 明·万历廿二年甲午(1594年)金鸡桥竣工后,黄凤翔为撰《重修金鸡桥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7卷·艺文志2·记》收录“《万历癸巳重建金鸡桥记》(明·黄凤翔,榜眼,尚书)”,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重建金鸡桥记》亦以“《重建金鸡桥记(万历癸巳)》(明·黄凤翔,榜眼,尚书)”收录。文基本同,曰: “余岩居萧散(“萧散”:犹“潇洒”),每凌波浮鹢(“鹢”:头上画着鹢的船,亦泛指船),弭棹(“弭棹”:停泊船只)扶筇(“扶筇”:扶杖),徙倚‘翠光亭’,陟九日山云(民国志无“云”字)顶,望驶流中叠石若累棋,或完或圮,则金鸡桥故址在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寺周围古迹·翠光亭》) 桥南临金鸡山,东距武荣邑治仅二里许,往来如织。盈盈一水,若锁扃阈,隔藩篱。冠盖者系骑停车,负担者驰肩企踵;招招舟子刺蒿回翔间,有褰裳徒涉者。 余睹而叹曰:‘国氏乘舆,宁无动念水涸成梁(“成梁”:修建桥梁)之政,莅兹土者谓何?’盖今天下物力诎(“诎”:穷,尽),法网密矣。曩岁輶轩四出,括赎锾以实内帑。嗣乃按籍上供,若征两税,当官者摇手触禁,奚暇论绳墨(“绳墨”:规矩;法度)之外。矧人心多辟烦,谤易腾,宁独于思煽谣,即染指之讥(“染指之讥”:因沾取非分利益而受到讥刺),且从而阴议。其后守土吏邮传厥官,忧谗缩手,有自来矣。 武进蒋侯莅武荣者阅四载,廉明岂弟(“岂弟”:和乐平易),百废具兴。尝修禅寺以虔祝厘(“祝厘”:祭神祈福),移谯楼以撤障壅,创‘隐君亭’以旌遗逸,黎庶乐趋,闾阎(“闾阎”:平民居住的地区,民家,泛指民间,也指平民百姓)弗扰。 一日,有请建金鸡桥者,公奋然任曰:‘吾责也。’遂列状于两台。司郡兵宪容县杨公、郡太守休宁汪公、推守武进刘公方广宣朝廷德意,子惠元元,爰力主其议,首捐俸为士民倡。丞江君景浩、簿傅君懋霖协议赞襄(民国志无“首捐俸……协议赞襄”),郡邑士民咸乐输赀助(“赀助”民国志作“资助”)焉。 遂乃择吉鸠工,市材辇石。经始于癸巳年(万历廿一年,1593年)十一月十二日,竣事于甲午年(万历廿二年,1594年)八月十五日。桥一百一十七丈,广二丈,覆以屋瓦九十三间,表以棹楔(“棹楔”:门旁表宅树坊的木柱)二。规制弘丽,结构完密,行者胥手额称庆。 盖兹役有三善焉: 古者龙见戒事,迄于日至而毕,蔪不妨稼穑以患郊廛;今官为募役,农狎于野,万宝告成之期,适与桥成(民国志无“成字”)值,一善也。 昔贤论荒政,欲兴工作,聚失业之人;比岁灾荒,室如悬磐(“悬罄”:悬挂着的磬,喻空无所有,极贫),自兹役兴而程佣酬直,民藉宿饱,二善也。 人情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乃斯役输镪戮力,信不为厉,非有征发期会,而奔若流水,捷若转丸,三善也。 夫萃是善(“善”民国志作“三善”)者,以营兹举,固宜其惠泽弘济,兆庶永赖哉! 先是,古谶有云:‘金鸡通人行,状元方始生。’宋·嘉定(1208—1224年)中,吾郡梁文靖公(梁克家谥“文靖”)应之矣。说者谓吾郡人文昌炽,当有应斯桥嗣兴者。兹听诸冥漠,顾诸公利济之功,不可无纪。 【梁克家,字叔子,谥文靖,南宋·泉州晋江人,建炎元年(1127年)生,绍兴卅年(1160年)廷试第一(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余固陋,叨典笔札,因记其事而系之以铭,曰: ‘汤汤河流,畛域道侧。揭焉厉焉,望洋太息。 万历四十三年重修 概述 万历廿一年(1593年)重修金鸡桥恢复旧制不久,金鸡桥腐蚀倾圮。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南安知县赵时用(字霖宇)重修。柯有裴[万历十年(1582年)泉州举人]有《金鸡桥记》述其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万历)四十三年,邑令赵时用重修。尽撤桥亭而栏以石,中构三栋以备行憩。两岸建坊,北曰‘虹联地轴’,南曰‘龙见天衢’。” 柯有斐《万历乙卯重修金鸡桥记》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7卷·艺文志2·记》以“《万历乙卯重修金鸡桥记》(明·柯有斐,户部郎中)”、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以“《重修金鸡桥记》(万历乙卯,明·柯有斐,户部郎中)”收录(文基本同),曰: “金鸡桥肇自有宋,其间兴废不具论,第就吉日所(民国志无“吉日所”3字)由废而兴者,备述以志不朽。 桥建亘百十八丈,横宽二丈;桥分十三洞,每洞相距八丈或七丈六尺有奇。往岁邑侯蒋公弘溪鸠工修筑,架亭其上,费金千余。阅二十春秋,而桥亭及梁日倾以圮,行者凛凛惧焉。 岁当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桥坏日甚,滨于断绝。邑侯赵霖宇公悼民病涉,锐意葺之,而集思采谣,议者盈庭,或谓无亭不能蔽雨,或谓有亭势且张风,或谓积灰不能疏水,或谓叠石势必压木,甲可乙否,漫无定议。 不佞某耄年(“某耄年”民国志作“年耄”)无所可否,第受成于主者之命而已。盖此桥全收四县双溪之水以达瀚海,两峰峙立其旁,高风巨浪,撼山摧崖,非若新浮桥之平波赴海,地势宽而水势稍杀也。 客岁仲秋,余不佞(民国志无“不佞”2字)与邑绅黄受我(黄懋中,字有及,号受我,南安丰州人。)诸君,随父母同至桥,相度所坏几何。自陆登舟,往回(“往回”民国志作“往还”)数四。舟首甫东,而桥亭轰轰有声(“有声”民国志作“一声”),不移时而亭倾数十间(“亭倾数十间”民国志作“桥亭数十间颓然于洪波中”)。旌旆方抵县,而报亭坏(民国志无“坏”字)者踵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懋中》) 赵侯慨然曰:‘亭无风而坏,神告我矣,岂可(“可”民国志作“可以”)复延岁月?'已而怃然念:‘以(民国志无“以”字)比岁荐馑,民力竭矣,以济人者扰人,吾弗忍也。'乃捐俸银百五十金,继以锾赎。 佐政李亦捐俸金十两助其费。邑缙绅士民续有慕义而输工者。 乃召耆民黄鸣昌(“黄鸣昌”民国志作“黄鸿昌”)等市巨木,而令耆民柯乾夫等董其役,剔其腐蠧而苴以新木,斥其污土而砌以灰砖;两旁栏石二百四十丈,中构桥亭三间,以便游憩。凡五阅月而功成,费镪三百余而事竣(“费镪三百余而事竣”民国志作“费镪三百余贯”)。 是役也,神洽而民获永济,皆侯一视之力与独断之功也。 是为记。” 史继偕诗 史继偕(1553—1629年),字世程,号联岳、莲岳,谥文简,明·晋江大房人,居晋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头)。万历廿年(1592年)登进士第,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历宦神宗、光宗、熹宗3朝,天启元年(1621年)官终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偕》 明·史继偕《金鸡桥》: “逶迤远势卧长虹,西引地形接郡雄。一日舆梁思惠政,万年舟楫属神功。 崇祯三年圮于水,重修 概述 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金鸡桥墩圮于大水,南安知县李九华重修饰新,又以长廊覆盖桥上,亭屋增至93间;全长117丈,宽2丈,规制宏丽,结构完密,逾于往昔。周维京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维京》)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崇祯三年大水,墩圮。知县李九华重修,凡上梁下墩,旁翼中亭,焕然一新。” 周维京《重修金鸡桥记》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7卷·艺文志2·记》以“《崇祯庚午重修金鸡桥记》(明·周维京,进士,通政)”、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以“《重修金鸡桥记》(崇祯庚午,明·周维京,进士,通政)”收录(文基本同),曰: “金鸡自诸山发源而下,据笋江之上游,建瓴急泻,山川灵气所渟滴也。 溪之有桥也,实自宋·嘉定始。历我明,吏斯土者先后修葺之,累石架木,覆以亭,屋(“屋”民国志作“量”字)长百余丈。厥后不戒于火,仅石墩齿齿存耳。 迨万历十一年(1583年),吾泉兵使者拆石为坝,以达水道,墩坏过半,盖桥运之百六也。二十一年(1593年),县尹蒋公如旧制稍葺之。四十三年(1615年),县尹维扬赵公尽撤桥亭,筑石墩,其旁覆两翼,中构一亭以备行憩,南北各颜之崇碣,俨然玉蝀,大观也。 崇祯三年(1630年),巨浸触墩,渐将倾圮,行者患焉。幸邑侯李父母来莅兹邑,过而叹曰:‘斯非前人已就功绪耶?若之何晏坐而视其坠耶?且及今不图,后益冲决,何政之为也?’于是捐俸鸠工,令耆民洪邦杨等董之。凡上梁、下墩、旁翼、中亭,渐见圮端者,咸力鼎之。十阅月而功告成(“功告成”民国志作“蒇工”)。 诸绅衿士民共乐观其成,而又喜其成之之易也。然使为政者不凛一其难于胸中,虑及他日,则安能奋然而勇为?今日之易,倘或玩狃其易,务在循文兴事,戒徒庀工之际,一切稍容其苟且,则其势不得不遗后人以难,于是邑中息讴而郑国无政矣。侯于难易之几,灼不逾时(“灼不逾时”民国志作“烛之了如”),戴星肃给(“肃给”民国志作“出入”)之暇,移注其精神于此,以故指麾一动而百灵效应,其在戒令劝勉之下者可知。 凡侯所为收功于易者,皆他日其难,一念有以成之;然在今日之难,尤翕然为士民所共知者。盖不筑舍,难;不后时,难;费靡帑出,役靡农妨,难;知人而诚任之,无扑抶(“扑抶”:杖击﹐鞭打)呼召之扰,难;功成而垂之永久,毋隳(“隳”:毁损)前人已竟之绪而克有功焉,又难之难者也。 桥去圭峰寺咫尺,余以习静,时往来听禅空说法,暇则共步桥上,水天一碧,慨然有怀前人创始之功,至睹所为圮端者,徘徊焉,默默思一转语焉,乃未几而长虑先之政通者,果不异人意哉?故因耆民之请记而为稽其来历,侈侯之迹。若侯之善政种种,则又(民国志无“又”字)载在通国之口碑,不能尽也。 侯讳九华,别号滑疑,登崇祯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江右之新昌人。” 林孕昌诗 林胤昌,或作林孕昌,明末清初·晋江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累官至北吏部文选郎中。入清不仕,讲学于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 “《晚步金鸡桥月取韵各赋七律四首(晋江林胤昌,进士): ‘谁将玉镜挂江浔,一望烟光草树深。影落虹桥披匹练,风来兔魄散流金。 清初毁 顺治五年毁于兵 清·顺治五年(1648年),郑成功同清兵争据泉南,战火纷飞,桥毁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南安县·金鸡桥》:“国朝·顺治五年毁于寇,梁尽坏,石墩亦尽圯,今以舟渡。”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清·顺治五年毁于寇,梁尽坏,石墩皆圮。” 康熙四十一年复修 清·康熙四十一年(1693年),南安知县李延基重修金鸡桥,金溪两岸再次互通。 【李延基,字介持,号肯堂,奉天镶蓝旗籍宛平人,康熙卅二年(1693年)知南安县事。在任十余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延基》】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康熙四十一年,知县李延基建。” 隐士陈石钟有诗《李邑侯新造金鸡桥》颂曰: “巧匠工成巨浪吞,弦歌暇日度高轩。何须鸟鹊秋前坠,恍似龙螭雨际翻。 康熙五十三年又毁于火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又毁于火,从此设舟摆渡。 民国《南安县志·卷7·营建志4·桥渡·金溪桥》: “越十二年火。 咸丰间,黄世晃重修第四桥基,惜未成功。 今以舟渡,民甚病之。” 清诗 陈桂洲诗 陈桂洲,字文馥,号修堂,清·南安三都西坡人。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官终顺天府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桂洲》)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题金鸡桥(七绝)二首)》(陈桂洲,进士): ‘九日山涵碧水流,虹桥横锁一溪秋。金鸡唱彻人间晓,惊起卧龙霄汉游。 龚显曾诗 清·龚显曾《金鸡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显曾》) “高士峰前云影迟,石墩齿齿半倾欹。君看春水尽情缘,正是离人欲别时。” 〖注: 傅以贞诗 傅以贞《题金鸡桥》: “高士峰前草色萋,汀沙云影共迷迷。何年古迹空流水,此日长虹驾远溪。 现代重建 由于年久失修,解放初,古金鸡桥只剩桥墩。 1965年10月~1967年8月实现“破金鸡,灌晋南” 1954年秋旱,晋江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组织晋江49个村、近万名群众,自金鸡桥遗址处下动工挖掘从南安金浦村到晋江青濛村11.5公里渠道,实现了“破金鸡,灌晋南”。 196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来访泉州,对“破金鸡,灌晋南”一事欣然歌颂,撰、书长达150余字的《金鸡水利工程记》。写完碑文后,见宣纸还剩余2行空间,又提笔添加了“金鸡唱,灌青阳。晋江入渠,浩浩荡荡。益地增产,幸福无疆。金鸡吟,产黄金。内涝归海,海波不侵。党之功德,天高海深”小诗。“金鸡水利纪念碑”现立于晋江市区青阳。 1965年10月~1967年8月在古金鸡桥遗址上兴建金鸡拦河闸 1963年至1965年,旱灾频频发生,福建省委、晋江地委决定在山美水库尚未复建之前,先行在古金鸡桥遗址上动工兴建金鸡拦河闸工程。1965年10月,金鸡拦河闸(旧金鸡拦河闸)兴工,工地上最多时人数达12000余人;1967年8月基本完成。 金鸡拦河闸是晋江下游重要的水利枢纽,整个拦河闸主要采用花岗岩砌筑而成,总长327米,设水闸28孔,每孔净宽10米。第1孔水闸下游建船闸1座,闸墩上游建人行桥1座。 1979年11月~1981年10月在金鸡拦河闸闸墩上增建公路大桥 1979年11月,南安县政府在金鸡拦河闸闸墩上增建公路大桥(即旧金鸡大桥),1981年10月正式通车,沿用至今。 金鸡桥东起霞美镇金山村,西至丰州镇旭山村,总长328米,共31孔(净跨10米的28孔,8米的3孔),桥面宽8米;下部结构为石台墩,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空板梁。 2005年4月~2007年4月在下游500米重建金鸡拦河闸 2004年,旧金鸡拦河闸因为在防渗、消能和抗震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而被鉴定为三类闸,同时旧金鸡大桥被鉴定为三类桥,急需除险加固或重建。 2005年4月,金鸡拦河闸重建工程在旧金鸡拦河闸下游500米的地方正式动工,2007年4月下闸蓄水。 新闸总长744米,共有水闸15孔、旱闸27孔,正常蓄水位7.5米,兴利库容1260万立方米,枯水期可增加供水量近1亿立方米。旧金鸡拦河闸的功能完全由新金鸡拦河闸取代,成为晋江下游水资源配置中心。 维修改造旧金鸡大桥 在古金鸡桥遗址的旧金鸡大桥经维修改造后,2011年1月开放小型车辆通行,桥的两头设置有安全水泥岛,防止大型车辆过往。 2014年4月起,旧金鸡拦河闸闸室部分及闸门板等设备被逐步拆除,交通桥及桥面以下工程结构被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