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国桢
【字君祉,号阳山,明·晋江青阳人。
晚居泉州郡城旧馆驿中段北潘巷(现属井亭巷)】

  晋江人。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会稽令。
  征拜给事中。
  累至云南、江西左右布政。
  河南右布政。
  擢副都御史。
  晋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北京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九年丁内艰归,不复出。
  “七老同游”

    ——概说。
    ——游晋江“虎岫岩”、“永宁卫城”、大孤山。
    ——游晋江“草庵”、“灵源山”、安海“神仙观”。
    ——游南安官桥五峰山、“片瓦寺”。
    ——游安溪蓬莱“清水岩”。
    ——游清源山。
    ——游南安新丰寺因雨半途而归。
    ——夜游报恩寺。
    ——登游九日山。
    ——结集《山游吟稿》。

  卒
    ——万历卅二年卒于家。
    ——四代二品。

  评价。

  庄国桢(1527—1604年),字君祉,号阳山,明·晋江青阳人;嘉靖六年(1527年)生。晚居泉州旧馆驿中段北潘巷(现属井亭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等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综述“旧《郡志》、新《郡志》、黄文简撰《墓志》”为作《传》。

晋江人

  庄国祯曾祖父庄宜传,祖父庄安期(曾任训导),父庄偁,母杨氏,继母陈氏;是王慎中的女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安期王慎中》、《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青阳氏家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庄国桢,字君祉,晋江人。少奇颖,王遵岩?慎中器之,妻以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庄国祯,字君祉,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庄国桢,字君祉。”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会稽令

  庄国桢举乡试第46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庄国桢35岁,登壬戌科会试第9名进士。授会稽(浙江省绍兴)令,署山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会稽令。

  出诸生赵日新于冤狱,赞直指;倡行条鞭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嘉靖壬戌进士,授会稽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嘉靖壬戌进士,授会稽令,署山阴。”

征拜给事中

  庄国祯以政绩升户科给事中,转工科给事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以卓异征拜给事中。

   先后疏论大臣如郭宗皋游震得迟凤翔,皆夤缘有奥援者。”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

  “征拜给事中。

  先后疏大臣郭宗皋游震得迟凤翔,皆夤缘有奥援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

  “以卓异征拜户科给事中,转工科。

  先后疏谏游宴,抨大臣夤缘奥援。”

累至云南、江西左右布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出浙江按察佥事,迁江西参议、广西副使,复改视江西学政,累迁广东按察使,转云南、江西左右布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

  “出为浙江按察佥事。

  改视江西学政。直指使者沿例收士入闱,既撤,悉充国子员,国祯坚持不听。

  寻转江西左布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

  “出为浙江按察佥事。时倭警初平,持以镇静,与民休息。

  迁江西参议、广西副使,绥靖永宁叛猺。

  改视江西学政,迁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云南右布政,转江西左布政。”

河南右布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丁外艰,服除补河南。

  值两河大祲,白两台请发临德仓,改折漕粮三岁,倣赵阅道荒政选丞倅分地经理之,民藉以全活甚众。

  潞邸新开,中贵人莅事,所为裁经费、汰浮冗,无少假借,事以就绪,而民亦不告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

  “后补河南。

  值两河大祲,请发临德仓,改折漕粮三岁,仿赵抃荒政选丞倅分地经理之,民以全活。

  潞邸新开,中贵人用事,国祯裁经费、汰浮冗,无少假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丁外艰,服除,补河南。值大祲,请改折漕三岁。讲求荒政,裁经费,汰浮冗。”

擢副都御史

  擢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以资望擢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先一年水,次年大旱,复以河南例题请改折;计部初犹难之,再疏得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

  “擢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连年水旱,复以河南例题请改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

  “擢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捕除安庆、赣州乱寇。”

晋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北京户部右侍郎

  晋南京刑部右侍郎,旋改北京户部右侍郎(二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晋南京刑部右侍郎,旋改户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晋南京刑部侍郎,旋改户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晋南京刑部左侍郎,改北户部。”

万历十九年丁内艰归,不复出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庄国祯63岁,在北京户部右侍郎任上,因母丧,丁内艰归乡。(据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黄山书社,2009)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以内艰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以内艰归。”

  回乡后,庄国祯即从青阳迁居泉州府城旧馆驿中段北潘巷(现属井亭巷),后世称庄国祯故居为“侍郎第”。从此不再复出。

  据黄凤翔《通议大夫户部右侍郎阳山?公墓志铭》(《田亭草·卷16》),庄国祯在位时“不屑借誉养交”,致仕后依然“居常所过从不过一二故人厚善者”

“七老同游”

  概说

   “七老”,指庄国祯和同样致仕的“平生相与周旋欢好”的6位旧交好友。据清·光绪丙申《四续增修溪黄家谱·卷8·七先生同游名号爵里》,有林云程(汝宁知府)、欧阳模(广西副使)、黄凤翔(南京礼部尚书)、詹仰庇(刑部右侍郎)、林乔相(副都御史)、黄思近(云南参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云程欧阳模黄凤翔詹仰庇林乔相黄思近》)

  从万历廿六年(1598年)起,“七老”结伴遍游泉州周边名胜古迹,史称“七老同游”。仅在万历廿六年(1598年)八、九、十3个月中,可以准确考知的“七老”结伴出游就有4次,此外还有多次结伴出游,最后一次是登游九日山。

  游晋江“虎岫岩”、“永宁卫城”、大孤山

  万历廿六年戊戌(1598年),庄国祯71岁,突发游兴,邀请同样致仕的好友游赏“虎岫岩”(位今石狮市),得到响应。黄凤翔《登孤山塔赋》:“戊戌之秋,司徒招游虎岫岩”(《田亭草·卷20》: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2018)。从此,开启了泉州文化史上的1次重要活动的序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虎岫寺》)

  黄凤翔还说“虎岫岩”那里“庭户峦壑,肺腑烟霞”黄思近说那里“夜色中宵连海碧,潮声八月起波雄”。诸老在这里游赏、谈天、饮酒、赋诗,枕着潮声入眠,体验了1次惬意的神仙生活。

  离“虎岫岩”不远,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基地“永宁卫城”,还有大孤山和山上的“关锁塔”,都是登临望海之处。“七老”离开“虎岫岩”后,继续在这两处游览盘桓,写下不少诗篇。黄凤翔还写了1篇《登孤山塔赋》。过了数天,才回到泉州家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卫城·永宁卫》、《泉州古塔与石经幢·关锁塔》)

  这次出游的体验如此之好,以致“七老”决定,把这样的游览继续下去,结伴遍游泉州周边名胜古迹,史称“七老同游”。“七老”并定出规则:①以意选胜。泉州周边或山或海,峰洞泉石佳胜不少,路途也不远。下次去哪里,由各人推荐,大家确定。②迭为宾主。每次出游1人任“会主”,1人任“馔主”,7人轮流。③以诗记游。体裁仅限七律,以求整齐。虽然黄凤翔说“无诗可也”,但事实上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游晋江“草庵”、“灵源山”、安海“神仙观”

  当年重阳节,诸老决定把第2次出游的目标定在“灵源山”。日程是经“草庵”小息,九月九日到灵源登高,再到安海“神仙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灵源山》、《泉州宗教·摩尼教·草庵》)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七老”去的时候,此地已经颇为荒凉。“七老”“草庵”的诗,只留存2首:

  黄凤翔诗:

  “琳宫秋日共跻登,木落山空爽气澄。细草久湮仙桥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临丹灶,洞里云根蔓绿藤。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峻嶒。”

  黄思近诗:

  “信屐薛萝觅胜游,山亭荒草自芳幽。仙人遗迹留苍壁(指摩尼教十六字真言摩崖石刻),古木空碑挂石头。
  停慧壶觞陶物幻,徘徊兴发逐云浮。从今苔藓谁为扫,独闭烟霞听夜啾。”

  灵源山离“草庵”约6公里。“七老”游灵源的诗,只存黄思近2首,其中“坐灵源听松亭”云:

  “晚翠落霞淑景开,天成谷口绿云洄。晴阴影乱飞龙舞,夕飓声敲拂地来。
  为爱轻涛漂玉露,时同偃盖坐青苔。灵脂紫液流兼满,好酌松醪待月回。”

  安海原有“天妃宫”,万历二年(1574年)刚由乡绅黄菊山募建为“神龙观”,或称“神仙观”。各种版本的《安海志》、《安平志》,都以《士贤游神仙观》(“士贤”应为“七贤”形近之讹)收有“七老”的诗(独缺庄国祯的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天妃宫·安海天妃宫(神龙观)》)

  游南安官桥五峰山、“片瓦寺”

  九月下旬,又游览南安官桥的五峰山(五峰岩)和顶峰的“片瓦寺”(亦称“一片寺”)的。“片瓦寺”旁巨石上留有他们的记游刻石:“万历戊戌秋九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楷书。其中没有黄思近,他因“尘事”牵缠而未能同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五峰山》、《泉州儒道释寺庙·一片寺》)

  游安溪蓬莱“清水岩”

  冬十月,除黄思近仍然缺席外(本已上船,不知何故又中途折回),其他“六老”同游安溪蓬莱清水岩,各咏七律1首留念。《清水岩志》收有诸老诗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水岩·安溪蓬莱清水岩》、《泉南著述·泉州镇志、专志·专志·清水岩志》)

  同时,在千年樟木“枝枝朝北”旁镌下摩崖石刻:“万历戊戌冬十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水岩·安溪蓬莱清水岩·摩崖石刻·《六老同游》崖刻》)

  途中,“六老”还经过一处胜境,即安溪县城的凤山。山上有“东岳寺”、“凭虚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凤山》、《东岳寺·安溪东岳寺》)

  游清源山

  明·隆庆三年(1569年),詹仰庇以言事贬归,即选中清源山“巢云岩”,亲自规划设计,兴建别墅,泉州知府朱炳如、同知丁一中、推官李焘、按察司副使乔懋敬一道,都从资金、政策各方面给予支持(黄凤翔《《田亭草·卷7·巢云书院记》)。

  “七老”游历清源山,主要应是探访“巢云岩”

  “七老”有诗留存,如:

  “谁构禅居此一阿,逍遥从昔羡詹何。亭流曲水堪环座,石老盘松可倚歌。
  和郢客来芳草碧,闭关人定白云多。只于岩际寻真隐,何事沧洲制芰荷。”

  詹仰庇答以诗:“会得群公多道气,故来空谷一班荆。”(“班荆”:朋友坐地相聚)

  此外,“七老”还走过“老君岩”、“清源洞”、“南台”、“弥陀岩”,都有吟咏。

  清源山之游的时间并无明载,但从“七老”的诗句“飞斝狂呼明月饮”庄国祯诗)“茗园谷雨烹泉乳”黄思近诗)“十六夜玩月”(黄思近诗题)“曲涧泉添宵雨急”詹仰庇诗)“疏雨平原人去尽”黄凤翔诗)等,大致可推测应在万历廿七年(1599年)春的某一个农历十五。

  游南安新丰寺因雨半途而归

  新丰寺,位今南安金淘镇的南丰村,古时从晋江乘船溯东溪而上,至码头镇诗口渡,陆行不远即可到达。
“七老”出游“新丰寺”,并不顺利,因一场雨不得不半途而归。

  黄凤翔有诗自嘲:

  “雨过山庄翠黛横,青樽闲对白鸥倾。欲攀松桂吟招隐,却话桑麻学偶耕。
  溪碓喧时秋水急,樵歌归处暮云平。空庭花鸟堪心赏,何必驱车问化城。”

  夜游报恩寺

  某年中秋,“七老”夜游“报恩寺”

  黄思近《中秋夜游报恩寺》诗1首留存:

  “上方古殿白云间,一日攀跻一日闲。曲径纷披苔藓合,幽林宛转石纹斑。
  寺中法磬随风至,洞口孤僧戴月还。携酒今秋须尽兴,几时共醉入深山。”

  “七老”所游“报恩寺”在何处不详,因志书所见以“报恩”为名的寺、院有多处,仅南安就有3座:

  一在三都(今丰州埔头村)。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报恩院》:“报恩院,在三都。唐·大观间建。院有尼名重筠者舍愿造菩萨像数盈万,未及数而卒,其父黄详成之。”

  一在十四都。陈国仕编《丰州集稿》收录陈国试《黄旗山报恩禅寺记》:“邑之十四都黄旗山……山之腰有‘报恩禅院’,志乘失考,殆即唐·天成(天成是五代·后唐·明宗·李亶年号,926—930年)中僧文浩所建之‘报慈院’,《郡志》载在天竺山。”

  一在卅都。·康熙《南安县志·卷5·疆域志》:“云台山,属三十都,王延彬别馆也……下有荐国报恩禅院。”

  ·乾隆《泉州府志》在三都“报恩院”条后附有黄凤翔诗1首,内容与黄思近诗题吻合,应是兹游之作。诗曰:

  “虚岩秋半吐明蟾,宝地良宵盛事兼。木末悬灯真火树,雨余瀑布似晶帘。
  酣歌一曲元猿啸,徒倚孤亭玉露沾。但使公开净社,何妨沉醉有陶潜。”

  登游九日山

  登游九日山是“七老”最后1处结伴出游之地,时间不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

  实际上,此行只有“六老”黄思近仍然半途而归,但他写了《泛舟拟游九日山舟中作》、《泛舟拟游九日山,隔风,欧阳八山欧阳模八山)、黄仪庭黄凤翔仪庭)、詹咫亭詹仰庇咫亭)发兴陆往,余不能从》2首诗,表达遗憾心情。

  结集《山游吟稿》

  “七老同游”时题咏了不少游诗。万历卅二年(1604年)二月,“七老”将登临活动中所写的诗篇结集刊印,名《山游吟稿》,庄国祯黄凤翔分别作前、后《序》。这年年底,庄国祯逝世了。

  庄国祯《序》实际是这次活动的小结,这和他发起人和组织者的身份切合。

  庄国祯《序》有曰:

  “盖自有是郡以来,一丘一壑之奇,他人不能尽,而予数人者,殆兼有之,信足乐矣。幽赏未己,发之咏歌,固其所也。”

   “兹游兹咏,……表郡中山水之胜,而志吾侪一时相与追随之谊,其必有闻于后可知也。”

  他还特别将《山游吟稿》和一般的宾朋燕集倡和作了区别:“未可与两者同日而论。”认为:“诸君子行业文章,为世琬琰,视江左风流文雅,直将轶而上之。” “昔梓泽、兰亭之游,其人往矣,而至今又有能道之者,以当日相与赋诗,若所为记序之文在耳”

  《山游吟稿》今无存。“七老同游”的一些诗篇,也只能通过府、县志的山川志、庙宇志、艺文志而流传。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黄思近7世孙黄重光有《山游吟稿》抄本。光绪廿二年(1896年),笋溪氏续修《溪黄家谱》,黄重光抄本的部分内容被收入家谱的“艺文志”,但格于谱例,只收入黄思近一人的诗,以及庄国祯的《前序》、黄凤翔的《后序》和同游者的名单,为钩沉辑佚提供了线索和基础。

  今经黄思近裔孙黄治权潜心搜集,“七老”《山游吟稿》诗篇仅得55首,其中庄国祯2首、林云程4首、欧阳模4首、黄凤翔10首、詹仰庇8首、林乔相4首、黄思近23首。

  万历卅二年卒于家

  万历卅二年(1604年),庄国祯卒于家,年78。赐祭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卒年七十有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卒年七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会魁、侍郎、祀乡贤庄国桢墓:在南安二都黄右头山。”

  庄国祯卒后入泉州府乡贤名宦祠,并在东街行春门外为其立“中丞开府”石牌坊1座。

  四代二品

  庄国桢有子4:懋当懋华懋仪懋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子懋华懋声。”

  懋华,万历已丑(1589年)进士。

  懋仪,以文荫光禄寺丞。

  懋声,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

  庄国桢终任北京户部侍郎(二品),朝廷例赠其祖父和父亲为河南布政使(正二品衔),而庄国祯次子庄懋华后来任湖广左布政使(正二品)等职,人称庄国祯一门“书香门第,四代二品”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国桢器度端凝,貌宽和而衷严整,有屹然不可夺者。所至守官尽职,循级而登,不屑借誉养交以营速化。性坦夷,乐道人善;非意之加,恬然不挂胸臆。每谓昔人‘理遣’、‘情恕’两言,终身诵之可也。

  为文喜典重深厚而厌钩棘,为诗喜舂容雅浑而薄纤巧,大都得遵岩王慎中遵岩之指授为多。岁时伏腊,率宗之子孙敬共祀事。每与人语,好称引国家典制、往哲节概行谊、祖先以来积功累行之迹,旁及今昔人情善败隆汙之变,听者耸然感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居常所过从,不过一二故人厚善者。当路诸公及门,未尝峻拒,利病未尝不以告;里党有负枉不能直者,语次间为直之,然不任受德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国桢器度端凝,宽和严整,乐道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