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国桢
【字君祉,号阳山,明·晋江青阳人。
晚居泉州郡城旧馆驿中段北潘巷(现属井亭巷)】

  晋江人。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会稽令。
  征拜给事中。
  累至云南、江西左右布政。
  河南右布政。
  擢副都御史。
  晋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北京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九年丁内艰归,不复出。
  “七老同游”。

  卒
    ——万历卅二年卒于家。
    ——四代二品。

  评价。

  庄国桢(1527—1604年),字君祉,号阳山,明·晋江青阳人;嘉靖六年(1527年)生。晚居泉州旧馆驿中段北潘巷(现属井亭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等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综述“旧《郡志》、新《郡志》、黄文简撰《墓志》”为作《传》。

晋江人

  庄国祯曾祖父庄宜传,祖父庄安期(曾任训导),父庄偁,母杨氏,继母陈氏;是王慎中的女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安期王慎中》、《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青阳氏家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庄国桢,字君祉,晋江人。少奇颖,王遵岩?慎中器之,妻以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庄国祯,字君祉,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庄国桢,字君祉。”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会稽令

  庄国桢举乡试第46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庄国桢35岁,登壬戌科会试第9名进士。授会稽(浙江省绍兴)令,署山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会稽令。

  出诸生赵日新于冤狱,赞直指;倡行条鞭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嘉靖壬戌进士,授会稽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嘉靖壬戌进士,授会稽令,署山阴。”

征拜给事中

  庄国祯以政绩升户科给事中,转工科给事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以卓异征拜给事中。

   先后疏论大臣如郭宗皋游震得迟凤翔,皆夤缘有奥援者。”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

  “征拜给事中。

  先后疏大臣郭宗皋游震得迟凤翔,皆夤缘有奥援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

  “以卓异征拜户科给事中,转工科。

  先后疏谏游宴,抨大臣夤缘奥援。”

累至云南、江西左右布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出浙江按察佥事,迁江西参议、广西副使,复改视江西学政,累迁广东按察使,转云南、江西左右布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

  “出为浙江按察佥事。

  改视江西学政。直指使者沿例收士入闱,既撤,悉充国子员,国祯坚持不听。

  寻转江西左布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

  “出为浙江按察佥事。时倭警初平,持以镇静,与民休息。

  迁江西参议、广西副使,绥靖永宁叛猺。

  改视江西学政,迁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云南右布政,转江西左布政。”

河南右布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丁外艰,服除补河南。

  值两河大祲,白两台请发临德仓,改折漕粮三岁,倣赵阅道荒政选丞倅分地经理之,民藉以全活甚众。

  潞邸新开,中贵人莅事,所为裁经费、汰浮冗,无少假借,事以就绪,而民亦不告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

  “后补河南。

  值两河大祲,请发临德仓,改折漕粮三岁,仿赵抃荒政选丞倅分地经理之,民以全活。

  潞邸新开,中贵人用事,国祯裁经费、汰浮冗,无少假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丁外艰,服除,补河南。值大祲,请改折漕三岁。讲求荒政,裁经费,汰浮冗。”

擢副都御史

  擢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以资望擢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先一年水,次年大旱,复以河南例题请改折;计部初犹难之,再疏得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

  “擢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连年水旱,复以河南例题请改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

  “擢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捕除安庆、赣州乱寇。”

晋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北京户部右侍郎

  晋南京刑部右侍郎,旋改北京户部右侍郎(二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晋南京刑部右侍郎,旋改户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晋南京刑部侍郎,旋改户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晋南京刑部左侍郎,改北户部。”

万历十九年丁内艰归,不复出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庄国祯63岁,在北京户部右侍郎任上,因母丧,丁内艰归乡。(据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黄山书社,2009)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以内艰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庄国祯“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以内艰归。”

  回乡后,庄国祯即从青阳迁居泉州府城旧馆驿中段北潘巷(现属井亭巷),后世称庄国祯故居为“侍郎第”。从此不再复出。

  据黄凤翔《通议大夫户部右侍郎阳山?公墓志铭》(《田亭草·卷16》),庄国祯在位时“不屑借誉养交”,致仕后依然“居常所过从不过一二故人厚善者”

“七老同游”

  “七老”,指庄国祯和同样致仕的“平生相与周旋欢好”的6位旧交好友。据清·光绪丙申《四续增修溪黄家谱·卷8·七先生同游名号爵里》,有林云程(汝宁知府)、欧阳模(广西副使)、黄凤翔(南京礼部尚书)、詹仰庇(刑部右侍郎)、林乔相(副都御史)、黄思近(云南参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云程欧阳模黄凤翔詹仰庇林乔相黄思近》)

  从万历廿六年(1598年)起,“七老”结伴遍游泉州周边名胜古迹,史称“七老同游”。仅在万历廿六年(1598年)八、九、十3个月中,可以准确考知的“七老”结伴出游就有4次,此外还有多次结伴出游,最后一次是登游九日山。

  “七老同游”时题咏了不少游诗。万历卅二年(1604年)二月,“七老”将登临活动中所写的诗篇结集刊印,名《山游吟稿》,庄国祯黄凤翔分别作前、后《序》。这年年底,庄国祯逝世了。

  庄国祯《序》实际是这次活动的小结,这和他发起人和组织者的身份切合。

  庄国祯有曰:

  “盖自有是郡以来,一丘一壑之奇,他人不能尽,而予数人者,殆兼有之,信足乐矣。幽赏未己,发之咏歌,固其所也。”

  “兹游兹咏……表郡中山水之胜,而志吾侪一时相与追随之谊,其必有闻于后可知也。”

  他还特别将《山游吟稿》和一般的宾朋燕集倡和作了区别:

  “未可与两者同日而论。”

  认为:“诸君子行业文章,为世琬琰,视江左风流文雅,直将轶而上之。”“昔梓泽、兰亭之游,其人往矣,而至今又有能道之者,以当日相与赋诗,若所为记序之文在耳”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山游吟稿》)

  万历卅二年卒于家

  万历卅二年(1604年),庄国祯卒于家,年78。赐祭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卒年七十有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卒年七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会魁、侍郎、祀乡贤庄国桢墓:在南安二都黄右头山。”

  庄国祯卒后入泉州府乡贤名宦祠,并在东街行春门外为其立“中丞开府”石牌坊1座。

  四代二品

  庄国桢有子4:懋当懋华懋仪懋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子懋华懋声。”

  懋华,万历已丑(1589年)进士。

  懋仪,以文荫光禄寺丞。

  懋声,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

  庄国桢终任北京户部侍郎(二品),朝廷例赠其祖父和父亲为河南布政使(正二品衔),而庄国祯次子庄懋华后来任湖广左布政使(正二品)等职,人称庄国祯一门“书香门第,四代二品”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2·侍郎庄阳山先生国桢》:

  国桢器度端凝,貌宽和而衷严整,有屹然不可夺者。所至守官尽职,循级而登,不屑借誉养交以营速化。性坦夷,乐道人善;非意之加,恬然不挂胸臆。每谓昔人‘理遣’、‘情恕’两言,终身诵之可也。

  为文喜典重深厚而厌钩棘,为诗喜舂容雅浑而薄纤巧,大都得遵岩王慎中遵岩之指授为多。岁时伏腊,率宗之子孙敬共祀事。每与人语,好称引国家典制、往哲节概行谊、祖先以来积功累行之迹,旁及今昔人情善败隆汙之变,听者耸然感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居常所过从,不过一二故人厚善者。当路诸公及门,未尝峻拒,利病未尝不以告;里党有负枉不能直者,语次间为直之,然不任受德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庄国桢》:国桢器度端凝,宽和严整,乐道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