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 州 铺 境

  宋——保甲制与厢坊制

  金、元——都、社(图)、隅

  明、清——铺境制

  附一:明代惠安县里社合一与保甲制度

  附二:泉州城区与附郭旧铺境稽略
   一、东隅四铺十二境
      (一)中华铺(3境):壶中境、中和境、妙华境。
      (二)行春铺(2境):行春境、桂香境。
      (三)衮绣铺(5境):广灵境、忠义境、通天境、通源境、圣公境。
      (四)胜果铺(2境):二郎境、执节境。
   二、西隅十铺二十二境
      (一)清平铺(二境):五显境、紫云境。
      (二)文锦铺(三境):联魁境、甲第境、定应境。
      (三)曾井铺(一境):妙因境。
      (四)奉圣铺(二境):奉圣境、进贤境。
      (五)铁炉铺(四境):铁炉境、芦荻境、五魁境、应魁境。
      (六)三朝铺(二境):三朝境、宏博境。
      (七)万厚铺(二境):古榕境、高桂境。
      (八)华仕铺(二境):奇仕境、华仕境。
      (九)节孝铺(一境):会通境。
      (十)锦墩铺(三境):乌墩境、忠堡境、白水营境。
   三、南隅十五铺三十五境
      (一)阳义铺(一境):熙春境。
      (二)崇名铺(三境):崇阳境、凤春境、凤阁境。
      (三)大门铺(一境):南岳境。
      (四)溪亭铺(一境):义全境。
      (五)登贤铺(一境):小泉涧境。
      (六)集贤铺(二境):大泉涧境、桂坛境。
      (七)三教铺(九境):文兴境、后城境、百源境、龙宫境、广教境、宜春境、                 玉霄境、上帝境、凤池境。
      (八)宽仁铺(一境):奏魁境。
      (九)惠义铺(二境):龙会境、灵慈境。
      (十)文山铺
      (十一)胜得铺(五境):昭惠境、佑圣境、文胜境、仕公境、松里境。
      (十二)善济铺(二境):水仙境、蓝桥境。
      (十三)育才铺(一境):真济境。
      (十四)慈济铺(五境):浦西境、浦东境、浦津境、永潮境、紫江境。
      (十五)浯渡铺(一境):浯江境。
   四、北隅四铺十四境
      (一)云山铺(二境):生韩境、联墀境。
      (二)萼辉铺(一境):白狗庙境
      (三)清源铺(七境):约所境、文胜境、小希夷境、大希夷境、上乘境、通天                 境、孝悌境。
      (四)盛贤铺(四境):彩华境、河岭境、北山境、孝友境。
   五、附郭
      (一)东门驿路铺:仁风境、东禅境、岳口境。
      (二)南门聚津铺:水仙境、富美境、聚宝境、青龙境。
      (三)柳通铺:三仙坛境、黄甲街境、鲤洲境。

  从周朝开始,基层政权单位即有乡、里、市之设。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

  “周礼司徒所属乡大夫、里宰司、市厘人诸官类,以辨民数之虚盈,而审其财蓄之聚耗。抚之版籍,富庶为先也。

  泉自宋初,始分乡、里,元、明以来复有坊、隅、都、甲之制。或异名而同实,或统属而分并。年岁丰凶、兵役动定,增之减之,之所不能无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亦载:

  “周官体国经野,近设比、闾、族、党、州、乡、达,立邻、里、酂、鄙、县,遂举闾阎、耕桑、畜牧、士女、工贾休戚,利病可考,而如今之坊、隅、都、甲亦犹是也。而官府经历必立铺递,以计行程而通声教。

  都里制,宋、元各异,明如元。国朝间有增改,铺递则无或殊。

  守土者,由铺递而周知都里、稽其版籍、察其隆替、除其莠而安其良,俾各得其隐愿。则治教礼政刑事之施……”。

宋——保甲制与厢坊制

  “乡”在秦、汉时代即已成为惯用单位名词,级别为今之大村、乡镇。据乾隆《泉州府志》载:“泉自宋初,始分乡、里。”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载:“本县(晋江县)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以后王安石的改革,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方面,其中的“保甲法”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甲法规定10家为保,50家为大保,500为都保。“保”基本上属于地方性的公共治安和准军事(民兵)保护组织,也扮演维持地方道德伦理秩序的角色。“甲”则是乡村敛收青苗和收纳租税的单位。保、甲均设有不固定的领导职位。

  但是,由于泉州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薄弱,并让位于商业贸易做要求的宽松的人员流动环境,泉州并没有建立严格的保甲制度,而只设立松散的社区管理制度。在城外乡村地区设立“五乡”,在城区依方位设“厢”“坊”

  据杨宽对北宋“厢坊制”的研究,“厢”“坊”都是基层行政单位,“厢”设有官吏(低于县),负责户籍、街道管理等;一坊约有千户以上人口,不设官吏。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金、元——都、社(图)、隅

  据乾隆《泉州府志》载:“泉自宋初,始分乡、里,元、明以来复有坊、隅、都、甲之制。或异名而同实,或统属而分并。年岁丰凶、兵役动定,增之减之,之所不能无耳。”

  金、元两朝均延袭了乡的制度,在乡之下设“社”,一社50家,其功能结合了保甲制和乡约制的主要内容。

  元朝在一些地方(尤其是需要军队卫戍之处)改乡为“都”、改社为“图”,强化了基层组织的军事性,但在其统治的大多数时间里,类似于保甲、乡约制的乡村制打破了元帝国的种族分化格局,成为制约民间社会的主要工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乡约》)

  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载:“本县(晋江县)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元分在城为三隅,(乡村)改为四十七都,共统五图各十甲。”

  “隅”以下也设一定的基层管理单位,然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无法控制当地市民。一些巨姓大族,如蒲寿庚家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在商业和政治上权利都很大,竟能把整个街区列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把街区所设的社区大门改成私家宅院之门陈垂成林胜利:泉州旧铺境稽略.泉州鲤城区地方志编委会、泉州道教文化研究会,1990)

明、清——铺境制

  明清时期,泉州城市城外乡一级设“都”“都”下统数“图”“图”下设“甲”

  明代的乡村基层组织更明确地因袭宋的制度,在社会较不稳定的地区实行严格的军事化保甲制度,强化其户籍管理和联防训练。在一般地区因袭元朝的“社”制度,提倡“乡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乡约》)、社学、社仓制度。清代,保甲制改为村甲制,10家设1甲,百甲设一总甲,功能与保甲制、乡社制没有大的差别。

  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载:“顺治年间,迁滨海居民如内地,图甲稍减。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旧。三十五年(1696年),令民归宗,遂有虚甲,其外籍未编入之户,更立官甲、附甲、寄甲诸名目。后增场一图,有立僧家分于一图。共一百三十七图。”

  经由类似于保甲制度建构起来的“铺境”体系,作为城市基层政权单位和行政区划,元代以后在泉州城内就确立起来了,明、清时期得到很大发展,从而泉州城区改造成了相对宋、元显得十分封闭的空间。

  泉州城内以城墙为基本范围,城下设“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载:元分在城为三隅……国朝增在城北隅,为四隅。”“隅”下设“铺”,“铺”下设“境”,民间简称为“铺境”

  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载:

  “城中及附城四隅十六图。旧志载三十六铺,今增二铺,合为三十八铺;

  “东隅统图四(内中华、行春、衮绣、胜果,外驿路,共五铺);

  “西隅统图四(明统图十,内清平、文锦、曾井、奉圣、铁炉、三朝、万厚、华仕、节孝,外锦墩,共十铺);

  “南隅统图四(明统图三,内阳义、崇名、大门、溪亭、登贤、集贤、三教、宽仁、惠义、胜得、普济、育才,外浯渡、聚津,共十五铺);

  “北隅统图四(国朝增,内云山、萼辉、清源、盛贤,外泉山,共五铺);

  “又新门外(柳通铺)、水门外(慈济铺)、涂门外(新溪铺)。

  “城内三十铺,附城外八铺所统乡街(驿路铺、锦墩铺、浯渡铺、聚津铺、泉山铺、柳通铺、慈济铺、新溪铺)。

  “城外分四十七都,一百一十九图,一千六百余乡。”

  铺境的功能,根据前述引文,可知:

  乾隆《泉州府志》界定三项:①“辨民数之虚盈”;②“审其财蓄之聚耗”;③反映“年岁丰凶,兵役动定”

  道光《晋江县志》界定六项:①考“闾阎、耕桑、畜牧、士女、工贾休戚”“利病”;②“立铺递,以计行程而通声教”;③“稽其版籍”;④“察其隆替”;⑤“除其莠而安其良,俾各得其隐愿”;⑥为“治教礼政刑事之施”

  可见当时国家权力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已极度发展,服务于一个正统化地方城市的维持,与宋、元时期宽松的“厢坊”“三隅”制度已相去甚远。

  与加强地方政治控制的同时,建基于深厚的宗教与民间信仰土壤之上的泉州城厢及附郭各铺、境的宫庙(供奉铺主公、境主公)在确立铺境时也开始发育,经过国家权力有形无形的推动和影响,至明代后期已经相当完整而活跃,清代初期达到极度发达而系统化。

  各铺各境都有自己的铺主、境主宫庙,祀奉着他们心中期望保境安民的神灵,形成泉州一道独特的风景。许多民俗和民间游艺形式的形成,都和铺主、境主崇拜分不开,并且在迎神赛会的娱神活动中得到传承和发展。而祸延二百余年、波及泉南七县,导致无数平民百姓家破人亡的“泉州东西佛”恶斗,则是期望保境安民的铺主、境主崇拜走向反面、造成社会严重分裂的血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东西佛》)。

附一:明代惠安县里社合一与保甲制度

  由于历史上留下来的记载十分少,因此很难知道“铺境制”在泉州城区的具体运作情形。不过,成书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的《惠安政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惠安政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政府急于加强行政监控的迫切愿望,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铺境”的制度设计与实践。

  从《惠安政书》中,可以看到:

  一、书中卷九及卷十二详细记录了保甲制度在当地的规定,据此可知里甲的头人不是地方老者,尽管照规定要尊重老人,但在正式场合的坐席,可“坐与老人之上”。保甲及里社的功能在于:①礼俗、婚丧的登记和仪式组织;②伦理纲常的宣扬;③务本、节用的提倡;④户籍登记和当地社会治安管理;⑤对扰乱纲常、治安秩序者的处罚等。

  二、据《惠安政书》,明朝基层政权建设的基本设计是要恢复周代“政农合一”的里社制。这一点在《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中也有明确的论述。

  《惠安政书·卷10》论述了与里社制合一的“社”祭演变及更改的情况:

  “惟皇制治,建府置县,画(划)乡分里,以奠民庶;乃立社稷,以教民事鬼神。社,土神也;稷,谷神也。民非谷不养,非土则谷无所殖,是以圣王修之,所从来尚矣。

  我高皇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立大社稷,统天下,司府、州、县。县有社稷,统各里,里各有社稷。具洪武礼制,又惧民不知报,作《大诰》以戒谕之。敬而不黩,故神降之嘉生。今有司惟祀县社稷,各里多废,乃立淫字,一里至数十区,借而名之曰‘土谷之神’。家为巫史,享祀无度。

  夫国制坛而不屋。天子为百神宗,祀典不载,孰敢冒而享之乎?故余毁之尽,立里神如故。呜呼!民有候,禳、礻会、荣之事,亦不患无所矣。

  兆社钅遣于里,辨方、正位,因其树而封之?按洪武礼制,每里一百户内,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州县坛制,东西二丈五尺,南北如之,高三尺(用营造尺);四出阶各三级;坛下,前十二丈,或九丈五尺,东、西、南各五丈。

  今不能然,宜因地而广狭之。坛,广则一丈二尺,狭则六尺,以法地数。坛前,不过六丈可也。缭以周垣,四门,红之。北门入,地狭,随宜一门,常扃钥之。石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坛南正中,去坛二尺五寸,上露员尖,余入土中。神牌二,以木为之,高二尺二寸,阔四寸五分,厚九分;座,高四寸五分,阔八寸五分,厚四寸五分;朱漆,青书。祭,设于坛,乘以几,祭毕,藏之。几,高一尺九寸,广一尺九寸,长二尺三寸。坛前悬鼓,以备集众行事,社祝守之。以二祭礼神:一曰祈,二日报。

  仲春社日,行祈礼,宿眠涤翟,省牲镬,三献、祝、痤,乃燕而誓。

  每岁轮一户为会首,主坛事。

  遇社(大统历社日),先期率办祭物:羊一,豕一,酒、果、香、烛随宜。

  “前祭一日,会首及预祭之人各齐。会首先遣执事者扫除,为痤坎于西北隅,深取容物。会首洗涤厨房、镬器,以净室为馔所。至晚宰牲,执事者取毛血与祭器,置于馔所(器用瓷瓦)。

  祭日未明,执事者于厨烹牲。设神位于坛上,五土居东,五谷居西;设读祝位于坛上,居中;设会首拜位于坛下,俱南向;设预祭人位于其后,引礼及诸执事人位,又于其后。执事者,实祭物于器,解牲体置于二俎,置酒于尊,书祝于版。

  祭物既备,执事者各举于神位前,燃香明烛。会首以下,各常服,盥手,就拜位。执事者尊中取酒,立于五土神位之左。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会首以下,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唱:‘痤毛血。’执事者取毛血痤于坎中,引礼会首诣五土神位前,唱:‘跪。’会首诣五土神位前,跪,举杯,执壶者斟酒。引礼唱:‘三祭酒。’会首三祭酒讫。引礼唱:‘俯伏,兴,平身。’执壶者诣五谷神位左,引礼引会首诣五谷神位前。唱:‘跪。’会首诣五谷神位前,跪、举杯,执壶者斛酒。引礼唱:‘三祭酒。’会首三祭酒讫。引礼唱:俯伏,兴,平身。会首俯伏,兴,平身。引礼唱:诣读祝位。读祝者取祝立于读祝位之左,会首诣读祝。引礼唱:‘跪。’会首跪。唱:‘读祝。’读祝者跪读讫,兴,置祝于案。引礼唱:‘俯伏,兴,平身。’会首俯伏,兴,平身。引礼唱:‘复位。’会首复位。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会首以下皆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执事者撤祭物。读祝者取祭文,焚痤于坎。

  礼毕,会饮。先令一人读抑强扶弱之誓。其记号曰:‘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礼法,毋恃力凌弱。"违者,先共制之,然后经官。或贫无赡,周给其家,三年不立,不使与会。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如不从◇及犯奸盗诈伪一切非为之人,并不许入会。’读誓词毕,长幼以次就坐,尽欢而退。务在恭敬神明,和睦乡里,以厚风俗。……

  仲秋社日,行报礼如春。亦用大统历社日,祝词改‘东作方兴’为‘岁事有成’;改‘祈告’为‘报祭’。

  祭器:用牲桶二,锅五,牲匣二,祝板一,酒尊三,各连幕,酒勺一,瓷角笺(“角笺”合一字)六,瓷碟十二,香炉一,盥盘一,綐巾一。祭品丰俭随宜,人不过出银二分,贫者半分,极贫者勿强,仍令与会。

  以六号事神:一曰告,二日祷,三曰誓,四曰罚,五曰禳,六曰会。”

  【注:祝文如下:

  “维年月日,泉州府惠安县某乡某里某人等,谨致祭于五土之神、五谷之神,曰:维神参赞造化,发育万物,凡我庶民,悉赖生植。时维仲春,束作方兴,谨具牲醴,恭神祈告。伏愿雨畅时若,五谷丰登,官赋足供,民食充裕。神其鉴之,尚享。”

  四、除了社区祭祀组织的作用外,“社”还起着类似于“乡约”的作用。《惠安政书》云:

  “凡立乡约、延教读、编保甲等,皆告于社。民自他境来,初预乡约保甲者,谓之入社,亦以告;告毕,即书姓名于籍。其有过,罚而不悛者,逐之出社,亦以告之;告毕,约正会众,于籍除名。

  凡告,社祝鸣◇◇◇约众皆至,立于坛前。社祝唱:‘跪。’约正以下皆跪。社祝抗声告曰:‘某年月日,约正某等为某事,敢告于神,惟神聪明正直,好善恶恶,凡食此土之谷者,孰不昭鉴。尚冀默相,以底成功,使善者受福,恶者受殃,无作神羞!’告毕,约正以下,皆再拜而出。

  有求则祷

  “凡民有水、火、盗贼、疾疠、刑狱等事,必祷于社。其系一乡福祥痛苦者,约正令教读为文,付社祝行祷礼。

  凡祷雨,先一日齐戒,约正等禁乡内屠宰。黎明,帅约众诣社取齐,社祝伐鼓十二声,用牲于社。唱:‘鞠躬,再拜,平身。’约正以下皆鞠躬,再拜,平身。约正诣读祝位,跪。社祝读祝文日:‘惟某月日,乡约正某等,敢祷时雨于五土之神、五谷之神。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惟神俯从民愿,某等不胜赡望哀恳之至!’祝毕,唱:‘鞠躬,再拜,平身。’约正以下皆再拜而出。次早,祷亦如之,惟不用牲。必得雨乃止。

  若雨多,求止雨,则鸣鼓百声,用牲于社。祝曰:‘雨已太多,五谷不和,人民失养,伤如之何!社灵社灵,幸为止雨,调燮阴阳,除民所苦。’礼亦如之,谢得雨。及雨止,俱用牲于社。

  有疑则誓

  父老听一乡之讼,如户婚、田土、财货、交易等不肯输服。与(举)凡疑难之事,皆要质于社而誓之。

  凡誓,鸣鼓七声,社祝唱:‘跪。’誓者皆跪。社祝宣誓词曰:‘某人为某事,若有某情,敬誓于神,甘受天殃,惟神其照察之!’誓毕,誓者三顿首而退。

  有过则罚

  凡乡约内,有违六谕,悖四礼,纠而不悛,及社学、保甲、诸人有犯者,约正等会众,以其人拱立于社,伐鼓十声。社祝唱:‘跪。’犯者跪。抗声攻之曰:‘某有某过、不悛,告罚于神,尚冀自今改于其德,神降之休。’犯者对曰:‘某不肖,少失教,以辱先人,以为族党羞,神将降殃,昭受大戮。今闻过,愿修身改之。’再拜而退。

  既罚,复不悛,约众告于神,逐之出社,除名于籍。若不肯罚与事情重者,约正等闻于有司,而不闻,发觉连坐。

  有患则禳

  淫祠既废,修齐、念经、咒水、书符,师巫之徒,终不可化者,难以诛戮,皆分遣各社,充社夫。每遇水旱疠疫为人患害之时,使之行禳礼。鬼有所归,乃不为厉。遵洪武礼制,每里一百户内立坛一所,祭无祀鬼神。岁三祭:春清明,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祭物牲酒随俗。其轮会首,及祭毕会饮、读誓等仪如里社。

  【注一:祭文如下:

  “惠安县某乡某里,里长某,承本县官裁旨,该钦奉皇帝圣旨:‘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故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必立君以主之,君总其大。又设官分职于府州县,以各长之。各府州县,又于每一百户内,设一里长以纲领之。上下之职,纲纪不紊,此治人之法如此。天子祭天地神袛及天山川,王国、各府、州、县祭境内山川祀典神袛。皆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没:其间有遭兵刃而横伤者,有死于水火盗贼者,有死后无子孙者。此等鬼魂,或终于前代,或没于近世,或兵戈扰攘流移于他乡,或人烟断绝久缺其祭祀,姓名泯没于一时,祀典无闻而不载。此等孤魂,精魄未散,结为阴灵,或依草附木,或作为妖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时。凡遇人间节令,心思阳世,魂杳杳以无归,身坠沉沦,意悬悬而望祭。兴言及此,怜其惨凄,故敕天下有司,依时享祭。在京都有泰厉之祭,在各府州有郡厉之祭,在各县有邑厉之祭,在一里各有乡厉之祭。期于神依人而血食,人敬神而知礼。仍命本处城隍,以主此祭。’

  钦奉如此,今某等不敢有违,谨设坛于本里,以三月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率领某人等百家,联络于此,置备羹饭肴物,祭于本里。无祀鬼魂等众,灵其不昧,依期来享!

  凡我一里之中,百家之内,倘有忤逆不孝,不敬六亲者;有奸盗诈伪,不畏公法者;有拗典作直,欺压良善者;有躲避差徭,靠损贫户者。似此顽恶奸邪不良之徒,神必报于城隍,发露其事,使遭官府。轻者笞决杖断,不得号为良民;重则徙流绞斩,不得生还乡里。若事未发露,必遭阴谴,使举家并染瘟疫,六畜田蚕不利。

  如有孝顺父母,和睦新族,畏惧官府,遵守礼法,不作非为,良善正直之人,神必达之城隍,阴加护佑,使其家道安和,农事顺序,父母妻子,保守乡里。

  如此,则鬼神有鉴察之明,我民无陷谀之祭。灵其无私,永垂昭格。尚享!”

  【注二:祭告城隍文如下:

  “惠安县某乡某里,里长某,率领人民某等,联名谨具状,告于本县城隍之神。

  今来某等,承奉县官裁旨,遵依上司所行。为祭祀本乡无祀鬼神事,钦奉皇帝圣旨:‘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今国家治民事神,已有定制,尚念冥冥之中,有等不在祀典之神,不得血食之鬼,魂无所依,私显灵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时,怜其惨凄,故敕天下有司,依时享祭。乡村里社,一年三祭,仍命礼请本处城隍,以主此祭,镇控坛场,鉴察诸鬼等类。其中果有生为良善,误遭刑祸,死于无辜者,神必达于所司,使之还生中国,来享太平之福。如有生为凶恶,身死刑宪,虽获善终,出于侥幸者,神必屏之四隅。善恶之报,神必无私。’

  钦奉如此,今某等不敢有违。钦依于某年某月某日就本里设坛,谨备羹饭肴物,祭享于本乡无祀鬼魂等众。然幽明异境,人力难为,必资神力,庶得感通。今特虔诚告于神,先期分谴诸将,遍历所在,招集本里鬼灵等众,至日悉赴坛所受祭。神当钦承勅命镇控坛场,鉴察善恶,无幺昭报。

  “为此谨具,状告本县城隍之神,俯垂昭鉴!谨状。”

  有庆则会

  春秋祭毕,行会饮礼,已见前。正月元夕为岁始,腊月大傩为岁终,亦许会饮于社。教读制相戒之词,以见无己太康之义。或令童生歌《七月》之诗一阕,或习士相见礼,或行投壶礼,或行乡射礼,务以雍容揖逊,敦崇古雅,须用歌咏劝酬,使人观感。不得酣唱邪典、演戏杂剧,以导子弟未萌之欲。”

  五、据泉州地方史界陈垂成林胜利两先生的文献与实地考察,泉州铺境都设庙。这些铺境庙后来供奉了不同的地方神,与《惠安政书》记载的“里社”制的“社”有很大不同。参考《惠安政书》的记载能够断定,在“铺境制”初设之时,其庙的组织原来应该与里社中社坛或社庙相一致,只是到了后来才被一般百姓改变成为民间化的神庙。而在功能上,铺境庙也应与里社坛、庙一样,起着存放户籍、组织社区大会、举行赏罚会议、办理一年数度的社区仪式的地点。“铺境制”所代表的基层行政体系已经发达到如此程度,以致于能够包容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控制的内容。

附二:泉州城区与附郭旧铺境稽略

  陈垂成林胜利《泉州旧铺境稽略》(泉州鲤城区地方志编委会、泉州道教文化研究会,1990)对明后期至清代的泉州城厢铺境及其宫庙、祀神作过系统性调查,比较清楚的有三十六铺合九十四境。

一、东隅四铺十二境

  (一)中华铺(三境)

  1、壶中境

  从钟楼的东街口至前田巷口的东街两旁,包括大道巷、邱厝巷。

  境庙为壶中庙,在前田巷口,坐南朝北,面向东街。祀关帝。始建年代不详。

  2、中和境

  从前田巷口至南俊巷口的东街两旁。

  境庙即古之粜籴庙,在府后山麓,坐北朝南,面向东街。祀护国圣王。始建于唐代,清·道光年间重修(参见《泉州寺庙·粜籴庙》)。

  3、妙华境

  范围包括前田巷、观东巷、新府口,及敷仁巷口以北的南俊巷两边。

  境庙在南俊巷,坐东朝西,面对新府口。始建年代不详。祀赵天君

 (二)行春铺(二境)

  因行春门楼得名。

  1、行春境

  从南俊巷口至相公巷口的东街两边,包括公廨巷、门楼巷。

  境庙原在行春门楼上,祀广平尊王,始建年代不详。民国拆除行春门,遂废。

  2、桂香境

  相公巷全段、糕包巷。

  境庙在相公巷南端,坐东朝西(近年拆迁东街时废)。始建年代不详。主祀紫微星君、相公爷,配祀金大巡。

  (三)衮绣铺(五境)

  铺境内有许多大官府第,如南安伯郑芝龙、文襄公洪承畴、靖海候施琅等,其官服为衮绣裳,铺因此得名。(参见《泉州人名录》各条目)

  1、广灵境

  从相公巷口至第三巷口的东街两边,包括何衙埕、洪衙埕、土地巷、后沟巷、金池巷,以及何衙埕巷口以北的菜巷。

  境庙广灵宫,又名万婆祠,祀万氏娘娘,俗称万氏妈,在菜巷中段,坐东朝西。五代·王潮请封护国英烈万氏仙妃,建庙东湖畔祀之,庙额“广灵”,后复祀于邑学宫之东,明·嘉靖间移蔡巷。因“广施灵应”而得境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广灵宫》、《泉州人名录·王潮》)。

  2、忠义境

  从第三巷口至二郎巷口的东街两边,包括第三巷、忠义巷、万厝埕、璇仔巷等。

  境庙忠义宫,在忠义巷南端,面对该巷。主祀关帝,广祀历代忠义国士,庙因而得名。

  3、通天境

  何衙埕巷口至通天宫的菜巷。

  境庙通天宫,位置面对洪衙埕(参见《泉州人名录·洪承畴》)。传建于清初。祀唐·忠臣张巡、许远。

  4、通源境

  农校旧址南边的通源巷。

  境庙通源宫,在通源巷东端,面对通源巷。祀赵天君。

  5、圣公境

  包括圣公巷、唐衙口、大菜园。

  境庙圣公宫,在圣公巷南端,坐南朝北,面对圣公巷。祀昭福侯。始建年代不详,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壁画四幅,绘制昭福侯故事(参见《泉州寺庙·圣公宫》)。

  (四)胜果铺(二境)

  1、二郎境

  二郎巷口至东城门的东街两边、二郎巷、雨亭井、二郎后街、红梅新村。

  境庙二郎庙,始建年代不详,在二郎巷东畔,东街北畔后面,坐北朝南,面向园地。祀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

  2、执节境

  包括执节巷、枯埔、梅石路中段和东段、蜂尾埔、崇福寺、东西横的广平仓、五脚亭、中营下、庄厝埕。

  境庙执节宫,在顶埔东端临茫茫园,坐北朝南,面向一峰书大沟。始建年代不详。祀相公爷(参见《泉州寺庙·执节宫》)。

二、西隅十铺二十二境

  (一)清平铺(二境)

  1、五显境

  从钟楼下的西街口至台魁巷口的西街两边、陈厝巷。

  境庙五显宫,在西街头(今泉州影剧院)。祀五显灵官。始建年代不详。

  2、紫云境

  从台魁巷口至文魁巷口的西街两边。境内有大开元寺,因寺口有“紫云屏”得名。

  境庙紫云宫,在开元寺东畔,面向街道,斜对象峰巷口。祀吴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二)文锦铺(三境)

  因升文山之锦绣而得名。

  1、联魁境

  从文魁巷口至五夫人巷口的西街两边、文魁巷、土地巷。

  境庙联魁宫,在文魁巷口。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甲第境

  五夫人巷口至甲第巷口的西街两边、五夫人巷、甲第巷全段、恭后巷、宏博巷口至象峰巷西端(三朝口)、秦衙埕东段、塔仔顶、五塔巷南段。境内有唐·科甲及第进士欧阳詹故宅而得名。(《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境庙甲第宫,在甲第巷北段,坐东朝西。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明、清均有重修。

  3、定应境

  从甲第巷口至孝感巷口的西街两边。

  境庙定应宫,在西街北圈,面向街。祀魁星。始建年代不详。

  (三)曾井铺(一境)

  境内因有宋·状元曾从龙出生地之井而得名。

  1、妙因境

  孝感巷口至甘棠巷口、孝感巷、曾井巷、小督池、孝感新村、花棚下、大春巷、五塔巷北段、甘棠巷北段。

  境庙妙因宫,在孝感巷北端,坐西向东。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四)奉圣铺(二境)

  因铺境奉祀“关圣夫子”得名。

  1、奉圣境

  从甘棠巷口至西城门的西街两边、胡内巷、胡尾巷、洋楼巷、何厝池、库房巷、奉圣巷、汤内、孟衙巷、大埕巷。

  境庙奉圣宫,在西街,面对奉圣巷。祀关帝、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参见《泉州寺庙·奉圣宫》)。

  2、进贤境

  包括富厝埕、进贤(今岭巷西段)、康乐巷、雷公厅。

  境庙进贤宫(即三官庙),在进贤东端。祀三官大帝、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五)铁炉铺(四境)

  铺境内有五代·留从效冶铁处,而得“铁炉”之名。本铺各境都在龙头山周围,古称升文山,是东接象峰山的岗陵地带。

  1、铁炉境

  铁炉庙附近,范围包括老先生巷尾至龙山寺的新门后街西端(今粮食加工厂)。

  境庙铁炉庙,原在龙头山,坐东向西。原为官祠,祀洪通判。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郡人、状元曾从龙重建,改祀应魁圣王。后变为境庙,祀吕祖、观音、苏夫人。(参见《泉州寺庙·铁炉庙》)

  2、芦荻境

  甘棠巷南段至铁炉庙西南的马路头。

  境庙芦荻庙,在甘棠巷中段,坐北朝南。祀五文昌夫子。始建年代不详。

  3、五魁境

  铁炉庙以北至五塔巷南端,全境都在龙头山及其西麓(今面粉厂)。

  境庙五魁庙,在五塔巷南端,坐北朝南。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4、应魁境

  老先生巷尾至崎羊庙的新门后街,即龙头山南麓一带(今油厂)。因铁炉庙古祀应魁圣王而得名。

  境庙应魁宫。祀福佑帝君。始建年代不详。

  (六)三朝铺(二境)

  铺境内因有宋代三朝元老留正故宅,故名。

  1、三朝境

  三朝巷、宏博巷口以东的象峰巷。

  境庙三朝宫,在三朝巷南段,坐东向西。祀玄天上帝。始建年代不详。

  2、宏博境

  宏博巷,北起象峰巷,南抵通当桥,即象峰傅府山迤西至甲第巷一带。

  境庙宏博宫,在宏博巷北端,坐东向西。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七)万厚铺(二境)

  1、古榕境

  古榕巷全段、旧馆驿、汪衙埕、大船亭、小船亭、水陆池、锦芳留、火烧衙。

  境庙古榕宫,在古榕巷西端,坐西朝东,面对古榕巷。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2、高桂境

  井亭巷全段、侍郎第、八间巷。

  境庙高桂宫,在井亭巷中段,坐东向西。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八)华仕铺(二境)

  1、奇仕境

  台魁巷(奇仁巷)、路下埕、陈厝巷、路下埕口至裴巷南端的裴巷两边。

  境庙奇仕宫,在台魁巷,面对路下埕。祀临水三夫人、妈祖。始建年代不详。

  2、华仕境

  大寺后、清军驿、草埔巷、古井巷、清军驿口至路下埕口的裴巷两边。

  境庙华仕宫,在清军驿口,面对清军驿。祀保生大帝。

  (九)节孝铺(一境)

  铺境内因有节孝祠而得名。

  1、会通境

  会通巷(又名陈厝巷,古称仕曹巷)全段。

  境庙会通宫,在会通巷北端西鼓楼边,坐北朝南,面对会通巷。祀广平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十)锦墩铺(三境)

  又称乌墩铺。下辖乌墩、忠堡、白水营等境,此外还有段家湖、沙尾下等乡村,因离城较远,故从略。

  1、乌墩境

  在西城墙至晋江溪流之间,北接白水营,南郊忠堡。

  境庙段湖宫,在本境大路东畔,面对溪。祀玄天上帝、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忠堡境

  乌墩迤南,防洪堤内外分成两个自然村。

  境庙忠堡宫,在本境大路东北畔,坐北朝南,面对临漳门。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3、白水营境

  南邻乌墩,北近公路。

  境庙白水营宫,在本境大路(新门通潘山的临溪古道)东畔,面临溪流。祀福佑帝君。始建年代不详。

三、南隅十五铺三十五境

  (一)阳义铺(一境)

  1、熙春境

  从钟楼下的南街头至奎霞巷口的南街两边、奎章巷(金砖巷)、帽巷、通政巷、螺珠巷、圆石巷(圆石巷巷口至奎霞巷口一段旧称火烧铺)、奎霞巷、九间巷、十八轧、玉犀巷、十五间巷。

  境庙熙春宫,在通政巷西段螺珠巷口,坐北朝南。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二)崇名铺(三境)

  崇名铺,地处今中山中路南段,即从花巷开始,向南延伸至涂山街十字路口的西侧一带,是古泉州城的中心地带和繁华商业区。

  1、崇阳境

  从奎霞巷口至花巷口的南街两边、承天巷西段。

  境庙广平宫,在承天巷西端崇阳门楼边,坐南朝北。祀广平尊王(本境称广平王)。始建年代不详。

  2、凤春境

  花巷口至庄府巷口的中山中路两边、庄府巷口至金鱼巷口的中山中路西畔、庄府巷、菜园头、谢衙、丁厝埕、济东巷。

  境庙凤春宫,在庄府巷西端,北向,今市委大门口南边。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3、凤阁境

  金鱼巷口至涂沙街头的中山中路西畔、金鱼巷全段、轧榜巷、山腰李、泮宫内(旧说“凤阁半境”)。

  境庙凤阁宫,在金鱼巷东端阁楼上(今路中),面对泮宫,因朝凤(朝泮宫孔庙,孔子曾自比为“凤”)而得名。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三)大门铺(一境)

  1、南岳境

  从水门巷口至指挥巷口的中山南路两边、惠存巷(旧金刚巷)、胭脂巷、南岳后街、大郎巷、吴厝埕、富埕后、灶仔巷、南岳宫巷、老庙巷(古有双忠庙,面对水门巷)。

  境庙南岳宫,在南岳宫巷东端,坐东朝西,面对该巷。旧祀宋·节度使陈洪进,后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四)溪亭铺(一境)

  下辖义全一境,境内有“溪”(王爷池、溪亭池、关刀池等数池有沟相连),温王宫东边的池中有亭,故名。

  埔庙义全宫,在今第三幼儿园内。始建年代不详。

  1、义全境

  从指挥巷口至南门十字路口的中山南路东畔、指挥巷、义全后街、义全宫巷、大隘门、寮仔街、花园头(天后路)、池仔(南菜市)、天妃宫口。

  境庙在义全后街南端,面向全街,祀相公爷。

  (五)登贤铺(一境)

  1、小泉涧境

  包括镇抚巷全段、敷仁巷、后巷、沟尾下、承天巷东段、顾厝巷、敷仁巷口内至承天巷尾的南俊巷、小泉涧巷。

  境庙登贤宫,俗称小泉涧宫,在承天巷中段,坐南朝北,面对沟尾下。祀温星君。始建年代不详。

  (六)集贤铺(二境)

  1、大泉涧境

  包括打锡街全段、扶卿巷、一文巷。

  境庙溥泉宫,俗称太子宫,在打锡街西段,坐北朝南,面对蓝桥巷。祀三太子哪吒、太乙真人。始建年代不详。

  2、桂坛境

  桂坛巷全段、伯府埕(五中门口)、西边巷、东边巷、海青亭(今华侨大厦与铜佛寺之间)、土地巷、黄门埕(九一路西段)、范志巷、道街(承天巷尾至海青亭的南俊巷两边)。

  境庙桂坛宫,在桂坛巷口南畔,坐东朝西。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七)三教铺(九境)

  境内有儒、道、释三教寺庙,故名。

  1、文兴境

  青云路、九使巷。

  境庙文兴宫,在九使巷北端,面对府学的礼门;因在府学旁,故称文兴。祀文武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2、后城境

  后城街全段、梦麟巷、祖师巷、隐居桥巷、观音亭巷、小菜巷南段、舍人巷半段至壕沟。

  境庙后城宫,在后城街东端,两面向,既向西面对后城街,又向南面对舍人巷。祀关帝(铺主)、杨家侯(境主)。始建年代不详。

  3、百源境

  百源村全境,环绕百源川池的东、南、北三边。

  境庙百源宫,在百源村巷口南畔,坐东朝西,面临池。祀朱王爷。始建年代不详。

  4、龙宫境

  龙宫巷全段、小菜巷北段(今统称龙宫巷)。

  境庙龙宫庙,在原龙宫东端,坐东朝西,面对该巷。原祀龙王,后祀城隍,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加封为昭威侯。始建年代不详。

  5、广教境

  在龙宫与百源之间,包括广教巷、路下沟。地因古有广孝观而得名。

  境庙广孝宫。祀神未详。

  6、宜春境

  宜春巷及旁支小巷、宜春新村。

  境庙宜春宫,在巷东端,西向,面对宜春巷。主祀相公爷,配祀四王府(即康、王、李、周)。始建年代不详。

  7、玉霄境

  礼谅巷。

  境庙玉霄宫,在巷东端,西向,面对该巷。祀平天圣母。始建年代不详。

  8、上帝境

  上帝宫巷,有南北纵和东西横二道,南北纵的上帝宫巷旧称田中央;该境旧时还有角落之称,如杨厝、蔡厝。

  境庙上帝宫,在东西横的上帝宫巷东段,南向。祀玄天上帝。始建年代不详。

  9、凤池境

  包括凤池巷全段、登仙桥、释雅山脚、后尾池、草埔尾。

  境庙凤池宫,在凤池巷东端,坐北朝南。祀白王爷。始建年代不详。

  (八)宽仁铺(一境)

  1、奏魁境

  西起青云路口,东至讲武巷口的涂门街两边、羊公巷

  境庙奏魁宫,在大郎巷口的涂门街,坐南朝北。祀郑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九)惠义铺(二境)

  1、龙会境

  西起讲武巷口,东至涂门城的涂门街两边、东鲁巷、棋盘园、观音巷(民权路)、灵慈新巷东半段、金狮巷、讲武巷南半段、惠义巷、傅厝巷、池尾傅、后山巷。旧时所辖南教场有“龙会七个池”的说法,即蕃佛寺池、后濠池、放生池、宫后池等。

  境庙龙会宫,在东鲁巷南端,北向,面对该巷。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灵慈境

  灵慈宫沟全段、灵慈新巷西半段、讲武巷北半段。

  境庙灵慈宫,在讲武巷中段,西向,面对灵慈宫沟。始建年代不详。祀妈祖。因元朝皇帝曾赐额泉州天后宫曰灵慈宫,故名。

  (十)文山铺

  东起涂沙街头(中十字街头),西至叠芳桥巷口的新门街两边。

  铺庙文山铺主宫,在上帝宫巷口,临街,北向。祀玄天上帝。

  (十一)胜得铺(五境)

  1、昭惠境

  北起五塔巷南端,南到新门后街的崎头庙巷口,东折至文胜宫的新门后街、塔仔下、秦衙埕西段。

  境庙昭惠庙,或称崎头庙,在崎头庙巷南段,东向,面对秦衙埕。祀福佑帝君。始建年代不详。

  2、佑圣境

  新门城口至老先生巷口的新门街两边、老先生巷。

  境庙佑圣宫,在老先生巷北端,面对该巷。祀杨大帝,同祀刘星主。始建年代不详。

  3、文胜境

  老先生巷口至铺仔巷口的新门街两边、铺仔巷、文胜宫至甲第巷南端的新门后街。

  境庙文胜宫,南向,面对文胜宫桥(铺仔巷桥)。祀文武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4、仕公境

  铺仔巷口至叠芳桥巷的新门街两边、甲第巷南端至关刀埕的新门后街、叠芳桥巷。

  境庙仕公宫,在古通津桥口,南向,临街。祀杨五郎。始建年代不详。

  5、松里境

  在新门城兜街南一带,境庙未详。

  (十二)善济铺(二境)

  因铺内有花桥真人庙保生大帝善济众生而得名。

  1、水仙境

  包括莲灯巷、水沟、上帝宫巷、舶司库巷、竹街、水门巷、楼仔下、马坂巷、十字街头至水门巷口的大街两边(旧称花桥亭)。

  境庙水仙宫,在原水门小学内,西向,面对城濠。主祀相公爷,同祀文昌夫子、观音。始建年代不详。

  2、蓝桥境

  包括打锡街口至中十字街口镇南桥(蓝桥)的南大街东畔、蓝桥巷、米粉巷、剑象巷、鲍厝巷。因古镇南门吊桥(蓝桥)得名。

  境庙蓝桥宫,在蓝桥巷北端,南向,面对全巷。祀昭国公。始建年代不详。

  (十三)育才铺(一境)

  因北宋泉州孔庙州学一度在育才坊,培育英才而得名。

  1、真济境

  包括花巷、小黄门、下林庙、许厝埕、新路埕、留府埕、关刀埕(旧称真济七个埕,待考)。

  境庙真济宫,在花巷中段,坐北朝南,址在今壕沟路上。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十四)慈济铺(五境)

  铺内有真君宫奉祀保生大帝,以其神吴真人慈济众生而得名。

  1、浦西境

  俗称一堡,境域北起码头芸(今芳草园),包括一堡街全段、柳厝巷。

 

  境庙泉郡日月太保宫(又名浦西宫),俗称一堡宫,在元朝码头,坐东朝西,面临一堡溪。祀英烈侯。始建年代不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一堡宫》)

  2、浦东境

  紧接一堡街的二堡街全段(今无“二堡”地名,旧时“二堡”轧角以西一段民居一度荒废;后建的民居,一部分归属三堡,一部分归属一堡)。

  境庙浦东宫,俗称二堡宫,旧址未详。祀吴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3、浦津境

  紧接二堡(今接一堡)的三堡街全段、桥仔头、三堡后、三堡后巷。

  境庙通津宫,俗称三堡宫,在三堡街东端、通津门城濠桥上,北向,面临壕沟。祀文武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4、永潮境

  紧接三堡的四堡街全段、后尾城边、钱宅、砌仔下。

  境庙永潮宫,俗称四堡宫,在四堡街东段轧角,南向,远临溪。原祀晏王爷,后改祀康王爷、刘星主。始建年代不详。

  5、紫江境

  紧接四堡的五堡街全段、豆生巷、金刚巷(又名皇后巷,因巷内一度有“皇后大旅社”)、指挥巷口至南门十字街口的中山南路西畔。

  境庙紫江宫,在五堡街南段,西向,临五堡溪(庙已拆,故址在原紫江小学)。主祀保生大帝(铺主),同祀武德英侯(境主)。始建年代不详。

  (十五)浯渡铺(一境)

  1、浯江境

  南门十字路口以下的新桥头全段、土地后全段、塔堂宫口全段、米埔巷、马房。本境古称浯浦。

  境庙浯江宫,在马房南端,坐东朝西,面临浯江。祀土地公(土地后因此得名)。始建年代不详。

四、北隅四铺十四境

  (一)云山铺(二境)

  境内有府后山迤西的云山(今第二医院)岗阜而得名。

  1、生韩境

  从钟楼至谯楼的中山北路两边、驿内巷、连理巷、米仓巷口以南的县后街、彩笔巷。

  境庙生韩庙(参见《泉州寺庙·生韩庙》),在连理巷口南畔,西向,面临街。北宋·名臣韩琦出生于此,宋代地方政府为纪念韩琦,建立祠庙。明·洪武初,改州治为卫署,祠废。明·万历间,泉州太守程朝京为纪念韩琦,重建该祠,设神牌祀之,并附以晋江县城隍,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县城隍庙改建,生韩庙虽保留原来名称,却变为境庙,改祀秦大帝(冥府第一殿秦广王)。

  2、联墀境

  包括镇抚司、箭刀巷、小城隍、新街全段、公亭顶、船肚、直一间林。

  境庙联墀宫,在船肚,东向,临街。祀英烈侯,配祀丘星君。始建年代不详。

  (二)萼辉铺(一境)

  1、白狗庙境

  西起北门街泉山宫口,东至白狗庙、米仓巷口以北的县后街、米仓巷、萧厝园、江厝池、模范巷、大城隍口、南北纵的广平仓。

  境庙白狗庙(参见《泉州寺庙·白狗庙》),在白狗庙巷东端,面对县后街。始建年代不详。境内有府城隍庙,祀北郡王。

  (三)清源铺(七境)

  1、约所境

  上孝悌巷口至北城门的北门街两边、都督第、破柴巷、华侨职校操场。

  境庙约所关帝庙,在都督第巷口,西向,临街。始建年代不详。约所宫原为当地铺境订立乡约和处理地方民事争端之处,后来变为境庙。主祀关帝,附祀狄娘娘。

  2、文胜境

  文胜巷西段。

  境庙文胜宫,在巷中段,西向,面对该巷。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3、小希夷境

  文胜巷东段(营房街)、曾过池南边。

  境庙元帅庙,在池东南端,北向。祀杨六郎。始建年代不详。

  4、大希夷境

  花园后、梅石路西段。大、小希夷两境之地古称希夷坊,有道观,因崇奉宋初道士陈希夷得名。

  境庙舍人宫,旧址、始建年代不详。祀舍人公。

  5、上乘境

  上乘巷全段。

  境庙上乘宫,在巷中段,南向。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6、通天境

  通天巷全段、菜园顶、芋埔公产、冯厝、六井空。

  境庙通天宫,在巷西端,东向。前殿祀张真君,后殿祀张巡,附祀吴夫人、韦夫人。始建年代不详。

  7、孝悌境

  包括上孝悌、下孝悌、纱帽石、蔡厝、公园顶、上下孝悌之间的北门街两边。

  境庙孝悌宫,原在泉山门楼,后移下孝悌巷口,东向,临街。祀伍子胥。始建年代不详。

  (四)盛贤铺(四境)

  1、彩华境

  清军驿巷口至裴巷顶的裴巷、土窟、平水庙。

  境庙彩华宫,在裴巷中段,面对平水庙。祀文武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2、河岭境

  东街华侨新村,西至进贤的河岭巷全段。

  境庙河岭宫,在巷东端,北向,面对北山。祀伍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3、北山境

  北山巷全段,南接河岭、孝悌,北临城墙,东接孝友、北山井巷。

  境庙北山宫,在北山巷中段,南向。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4、孝友境

  西南临北山,东接上乘,包括顶孝友、下孝友、窟仔池、目镜池、本厅街。

  境庙孝友宫,在窟仔池西畔,南向。祀伍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五、附郭

  (一)东门驿路铺

  因铺境贯穿古泉州陆上交通大道“驿路”而得名。下辖多境,本文仅叙原近城的仁风、东禅、岳口三境,其余从略。

  1、仁风境

  西起东门吊桥的仁风街全段、湖岸头。

  境庙仁风宫,在仁风村北,北向,原临田。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东禅境

  全东禅村,南起仁风街尾许盛石坊,北至金厝围李公祠(今汽车保修厂)。境内有东禅寺而得名。

  境庙东头宫,在本村大路南段,东向,临街。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3、岳口境

  全岳口村,南起李公祠,北至七里庵。

  境庙正顺宫,在东岳行宫路口。祀金元帅。始建年代不详。

  (二)南门聚津铺

  1、水仙境

  范围包括南门兜、城楼巷、公婆巷、天王城边、湖岸头、横街、路角头。

  境庙水仙宫,在南门兜壕沟上,西向,面临街上的水仙宫桥(原振兴小学内)。祀水仙。始建年代不详。

  2、富美境

  范围包括水巷全段(古称榉水巷)、竹树港、海关口、烘炉埕、八舍后尾、水巷尾(万寿路西南端至车桥头)。

  境庙富美宫(参见《泉州寺庙·富美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在水巷尾西端,南向,临晋江大溪,有码头。主祀萧太傅,同祀文武尊王,配祀诸王爷。

  3、聚宝境

  聚宝街全段。

  境庙聚宝宫,在街北段,东向。祀文昌帝君。始建年代不详。

  4、青龙境

  青龙街(新巷)全段、道才巷、斗门头。

  境庙青龙宫,在青龙街北端,面对全街。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三)柳通铺

  1、山川坛境

  全山川坛(讹称三仙坛)村,东起新门吊桥,西至接官亭桥。境内有山川社禝坛,故名。

  境庙山川坛宫,在本街西段,北向。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黄甲街境

  黄甲街,东起接官亭,西至浮桥头。

  境庙接官亭观音宫,明代初期始建,在接官亭边,西北向。古迹接官亭(参见《泉州史迹·接官亭》)又称“观音大士亭”,祀观音大士。

  3、鲤洲境

  又称菜公洲。全鲤洲村,东邻破腹沟,西临晋江地溪,北接三仙坛、黄甲街,南至浯江。今本境东南部撑金山,西北部称菜洲。本境乃鲤城濒晋江之洲,故名。

  境庙鲤洲宫,在菜洲西段,北向。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