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庚

超人西岩,谥“忠毅”,
清·泉州府同安县人翔风里十二都后莲保侯滨村人
(今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道后滨社区后滨自然村)

  乾隆卅六年武进士。
  初宦,累至乐清协副将。
  乾隆五十二年署海坛镇总兵,坐邻民误指,褫职归。
  福康安奏起用,补海坛游击。
  乾隆六十年累至铜山参将。
  嘉庆二年迁澎湖协副将。
  嘉庆二年旋继擢定海镇总兵。
  授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

    ——嘉庆五年授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
    ——嘉庆九年秋以浙江水师提督总统闽、浙两省水师。

  嘉庆十年夏调福建提督。
  复调浙江提督

    ——嘉庆十年复调浙江提督。
    ——嘉庆十年秋贻书浙江巡抚清安泰。
    ——嘉庆十一年二月以蔡牵犯台湾事诏夺花翎顶戴。
    ——嘉庆十一年四月连败蔡牵、朱濆于福宁外洋、台州斗米洋。
    ——嘉庆十一年阿林保密劾李长庚逗留事件。
    ——大星屿之役。
    ——小结。
    ——嘉庆十二年十二月廿五日战殁于广东黑水洋。

  后事
    ——嘉庆帝下诏褒恤。
    ——嘉庆十三年九月葬同安马巷坪边山之原。

  著述。
  祠祀

    ——同安“昭忠祠”。
    ——马巷“四忠祠”。
    ——宁波“昭忠祠”。
    ——金门“昭忠祠”。

  评价
    ——清·陈寿祺评。
    ——时任浙江巡抚阮元评。
    ——清·吴嵩梁诗赞。
    ——《清史稿》评。

  马巷李长庚故居。

  李长庚(1751—1807年),字超人西岩,谥忠毅,清·泉州府同安县人翔风里十二都后莲保侯滨村人(今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道后滨社区后滨自然村);乾隆十五年(1751年)生。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公讳长庚,字超人,一字西岩,泉州同安人。曾祖思拔,祖宗德;父希岸,寄籍彰化县学生。三世赠皆如公官。”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

  李长庚殁后,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为作《壮烈伯李忠毅公传》,收录于阮元《揅经室二集·卷4》。

  时人陈寿祺为作《李忠毅公神道碑文》,详叙李长庚功状。民国《同安县志·卷25·艺文·碑文》收录李忠毅公神道碑文(陈寿祺)”,有曰:“公女夫、宁波同知陈大琮来京师,请文于碑。寿祺,公乡人,且史官也。谨次功状之实,以昭示来世。”

  《清史稿·列传137·李长庚有传。

乾隆卅六年武进士

  乾隆卅五年庚寅(1770年),李长庚乡试武举人,乾隆卅六年辛卯(1771年)连捷武进士。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公于兄弟次三,幼倜傥异常,稍长习骑射,慨然有当世志。弱冠以武学生举乾隆三十五年乡试,明年成进士。”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乾隆三十六年武进士。”

初宦,累至乐清协副将

  李长庚初授蓝翎侍卫,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出为浙江衢州营都司,擢提标左营游击,迁太平参将,再迁乐清协副将。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授蓝翎侍卫。(乾隆)四十一年出为浙江衢州都司,擢提标左营游击,迁太平参将,再迁乐清副将。”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授蓝翎侍卫。出为浙江衢州营都司,累迁乐清协副将。”

乾隆五十二年署海坛镇总兵,坐邻民误指,褫职归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坐误,褫职归。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林爽文之乱,檄入闽,权海坛镇总兵。所辖南日、湄洲,故盗薮,公至,捕除之。

  会邻民被劫,误指海坛,坐削职,遂归。”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乾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邻海有盗,误指所辖界,坐褫职。”

福康安奏起用,补海坛游击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散家财募乡勇,率子弟操舟入海,擒盗首从数十,复擒盗大岞,公自是有致命之志矣。

  顷之,郡王福文襄福康安文襄定台湾,遂访水师将才,礼异公。公慷慨请曰:‘长庚破家为国,舟及军食、军械一不资官,惟火药非私家物,愿便宜得调。’文襄许之。

  初,闽盗林明灼等入浙海,戕一参将,吏莫能捕。以属公,不三月皆获,奏起游击。”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罄家财募乡勇,捕获巨盗。

  起用,补海坛游击。”

乾隆六十年累至铜山参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长庚权铜山营参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补海坛右营游击,仍权铜山事。乾隆六十年(1795年),迁铜山参将。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权铜山营参将。

  后四岁(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补海坛右营游击,仍权铜山事。

  (乾隆)六十年(1795年),安南艇盗阑入闽,傍近骤骇,公率战舰八击之象屿,追北及三澎。贼来扑,舟师未集,麾兵士急伏艡中,候贼炮尽,突过其东,发一炮歼之。日暮,望数艇踵至,令列舰衔舻,迤若长蛇。比晓,东西迭转斗,大挫之。”
迁铜山参将。

  自乾隆季年,安南内乱,招濒海亡命劫内洋,以济饷为患,粤东土盗凤尾、水澳两帮附之,遂益肆扰。五十九年(1794年),夷艇始犯福建三澎,长庚击走之。”

嘉庆二年迁澎湖协副将

  嘉庆二年(1797年),李长庚迁澎湖协副将。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今上即位之二年,由铜山参将擢守澎湖副将。”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嘉庆二年(1797年),迁澎湖协副将。”

嘉庆二年旋继擢定海镇总兵

  嘉庆二年(1797年,李长庚旋继擢浙江定海镇总兵。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未几,迁浙江定海镇总兵。

  定海更盗患,婴城守。公条上缉捕事于总督、故大学士书麟,多施行。于是攻盗衢港、北越、山东登莱,又攻盗普陀洋,又攻盗潭头,斩获多。

  当是时,凤尾群盗诱夷艇百余据浙江岛澳,而巨盗蔡牵林阿全等名号,以数十舶交海中,当事者特急忽艇患,日夜程督,公乃击之温州三盘澳,还拔他将之被围者,锋锐甚,贼宵遁。南追至竹屿,过粤、闽之交甲子洋,乃返。

  上闻,慰谕曰:‘李长庚素勇,追剿力,然风涛险阻,稍持重不可轻进。’又诫总督玉德曰:‘李长庚为水师杰出,宜用于要处,莫令往返奔波,徒劳无益也。’

  公致书都督苍保,大略谓:‘定海、黄岩、温州三镇,宜更抽战船,专督帅, 假便宜,励赏罚,加口粮,足薪米,稽要隘,断火药,遏籴汲,益募丁壮,增调水兵,稍变通成例,权利害而勿惜小费。’其言皆中机要。

  五年(1800年),击贼功最,赐花翎。

  夷艇大入浙江,巡抚阮元奏以公总领水师。遂申军约,别徽帜,严号令,明进退疾徐之节。曰:‘吾熟水战,不如法不可欺也。’

   夏,扼夷盗于松门。飓风作,覆其艇几尽,献俘千,磔伪侯伦贵利。自是夷盗不复践浙海,他土盗亦寝蹙,而蔡牵扰闽海剧张。

  其冬,公南下,剪水澳盗及党。”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嘉庆二年(1797年)擢浙江定海镇总兵。

  三年(1798年),迭击洋匪于衢港及普陀。

  四年(1799年),凤尾帮引夷艇入温州洋,败之,赐花翎。

  五年(1800年)夏,夷艇合水澳、凤尾百余艘萃于浙洋,逼台州。巡抚阮元奏以长庚总统三镇水师击之,会师海门。贼泊松门山下相持,飓风大作,覆溺几尽,其泊岸及附败舟者皆就俘,获安南伪侯伦贵利等四总兵,磔之,以敕印掷还其国。”

授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

  嘉庆五年授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

  嘉庆五年(1800年),李长庚擢福建水师提督,嘉庆六年(1801年)寻调浙江水师提督。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嘉庆)六年(1801年)冬,授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是年(嘉庆五年,1800年),擢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

  安南乌艚船百余号,总兵十二人,分前中后三队,所获四总兵,其后队也。未几,安南新阮内附,受封守约束,艇匪无所巢穴。其在闽者,皆为漳盗蔡牵所并,有艇百余,粤盗朱濆亦得数十艘。,同安人,奸猾善用众,既得夷艇,凡水澳、凤尾诸党悉归之,遂猖獗。阮元长庚议夷艇高大,水师战舰不能制,乃集捐十馀万金付长庚,赴闽造大舰三十,名曰‘霆船’,铸大炮四百余配之。连败等于海上,军威大振。

  (嘉庆)八年(1803年)窜定海,进香普陀山,长庚掩至,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遣兴泉永道庆徕赴三沙招抚。

   玉德遽檄浙师收港,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浙师追击于三沙及温州,毁其船六。

  畏‘霆船’,贿闽商造大艇,高于‘霆船’,出洋以被劫报,得之,渡横洋,劫台湾米以饷朱濆,遂与之合。”

  嘉庆九年秋以浙江水师提督总统闽、浙两省水师

  嘉庆九年(1804年)六月廿七日,温州总兵船被蔡牵盗匪掷火焚烧,包括温州总兵胡振声在内的官兵俱被杀害。事闻,嘉庆帝即下令以后所有闽、浙捕盗船只的水师,由浙江提督李长庚总统,并知会浙江、江南各督抚、提、镇派弁兵于所在洋面一体缉捕(《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130》)。

  闰六月,李长庚率水师船46只抵达澎湖、金门。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嘉庆)九年秋,命公为闽浙水师总督,温州、海坛二镇为左右翼,专捕

  公议:‘贼掠船于商,船高大,仰攻不便,当禁海商毋擅造巨舶,巨舶毋出口,贼所掠止千斛之舟,乃无能为矣。’又自创火攻船,颇仿明人子母连环船法。”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嘉庆)九年(1804年)夏,连(舟)八十余入闽,戕总兵胡振声,诏治闽将不援罪,长庚总统两省水师。

  秋,共犯浙,长庚合诸镇兵击之于定海北洋,冲贼为二,自当,急击,逐至尽山。以大艇得遁,委败朱濆怒,于是复分。”

  嘉庆九年(1804年)八月,玉德再次上书,以温州总兵被害官兵缉盗不力,请将李长庚手下武将邱良功等49人一并革职留任、革去顶带,各令戴罪立功。

嘉庆十年夏调福建提督

  嘉庆十年(1805年)夏,李长庚调福建提督。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嘉庆)十年,夷艇挟群盗,朱濆窥金、厦,漳、泉戒严。因入淡水,迫台湾。复授公福建水师提督。

  出厦门,引去。”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嘉庆)十年夏,调福建提督。

  长庚至,遂窜浙,追败之青龙港,又败之于台州斗米洋。”

复调浙江提督

  嘉庆十年复调浙江提督

  嘉庆十年(1805年),李长庚复调浙江提督,本人须继续留在福建,速靖海洋,俟剿捕蔡牵后再赴浙江赴任;而福建水师提督一职,由广东提督许文谟担任。(《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146》)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仍调浙江。”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复调浙江提督。”

  嘉庆十年秋贻书浙江巡抚清安泰

  嘉庆十年(1805年),清安泰自江西巡撫調任浙江巡撫。《清史稿·列傳·卷145·清安泰》:清安泰……嘉庆十年,擢江西巡撫,調浙江。”

  秋,李长庚即贻书清安泰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其(嘉庆十年)秋,贻书巡抚清安泰曰:

  蔡牵有船八九十,而长庚所统兵船仅相抵。浙江尚有邱搭小肥宾等盗船三四十,而三镇兵船亦仅相抵。自揣兵力犹未足胜贼,用兵之道,知彼知己,谋出万全。

  长庚自督府奏定,勒限一年以来,趋蹈艰险,横戈直前,出入死生,徒劳无成者,缘闽浙洋面三千余里,所在兵力单软,祈恃长庚一军往来逐捕,顾肩失股,贼反以逸待劳。前奉中旨,勿事尾追,今日之病,实在于此。

  窃谓两省宜各厚集艨艟隶之两提督,使不分畛域,首尾策应,勿予贼暇,庶稍有豸。’”

  嘉庆十一年二月以蔡牵犯台湾事诏夺花翎顶戴

  李长庚蔡牵三沙,军食尽,且篷缆战具皆败,乃诈降督府,备缮舟船战具。

  嘉庆十一年(1806年)正月,蔡牵重整旗鼓,乘间合百余艘犯台湾,自称“镇海王”,还一举攻入凤山县城。嘉庆帝命满洲正黄旗人赫舍里•赛冲阿为钦差大臣,李长庚许文谟等提督、总兵均受节制。

  二月,李长庚率水师攻打占台的蔡牵据点,先是烧毁各类匪船,又海上夹攻,击沉盗船6艘,歼擒200多名海盗,但蔡牵终夺鹿耳门北汕口逃脱。

  三月,嘉庆帝谕军机大臣对玉德弹劾李长庚一等海上将官一事作出裁示:李长庚许松年蔡牵逃脱,有疏虞之罪,革职治罪,皆有应得。但姑念一时无带兵之人,夺花翎顶戴,免其革任,令戴罪立功。玉德要求将兵李景曾、副将王得禄、署副将邱良功革职治罪的提议没有被采纳,而是革去顶带,随同李长庚等戴罪立功。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公追三沙也,贼食尽,篷缆战具皆败,乃遣党诈乞降督府。督府不虞也,辄遣吏招抚,而飞檄趣舟师入犄。公勿动,贼以间缮备去。

  之围台湾也,陷凤山,据洲尾,凿巨舟塞鹿耳门阻外援,结奸万余人大掠。公令扼隘口,遣将绕出其腹背夹攻,连破之。已而贼乘潮从北汕逸。

  事闻,夺翎顶。

  而公固逆知港道辽阔,贼众我寡,尝从督府乞济师,不时应,故失。”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嘉庆)十一年(1806年)正月,合百余艘犯台湾,结土匪万余攻府城,自号‘镇海王’,沉舟鹿耳门阻援兵。长庚至,不得入,谍知南汕、北汕、大港门可通小舟,遣总兵许松年、副将王得禄绕道入,攻洲仔尾,连败之。

  二月,松年登洲仔尾,焚其藔,反救,长庚遣兵出南汕,与松年夹击,大败之。无去路,困守北汕。会风潮骤涨,沉舟漂起,乃夺鹿耳门逸去。

  诏夺花翎顶戴。”

  嘉庆十一年四月连败蔡牵朱濆于福宁外洋、台州斗米洋

  嘉庆十一年(1806年)四月,连败蔡牵朱濆于福宁外洋、台州斗米洋,并疏言蔡党一直未能尽歼,实与闽浙总督玉德不力有关。

  嘉庆帝认为,玉德在闽浙7年,不整顿水师,不认真捕盗,养虎为患。蔡牵攻台之后,既不亲自渡海作战,又不多派官兵进剿,仅给李长庚增派了两三千人去台湾,延误军情,且当军需紧要之时,自己置身事外,将一切棘手为难之事诿之他人。这时又接温承惠李长庚的奏折,知玉德还阻碍李长庚要求造更大的船只之事后,便将玉德革职逮治。闽浙总督一职由阿林保代任。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嘉庆十一年,1806年)四月,蔡牵朱濆同犯福宁外洋,击败之,追至台州斗米洋,擒其党李按等。

  长庚疏言:

  逆未能歼擒者,实由兵船不得力,接济未断绝所致。

  臣所乘之船,较各镇为最大,及逼近船,尚低五六尺。曾与三镇总兵原预支养廉,捐造大船十五号,而督臣以造船需数月之久,借帑四五万之多,不肯具奏。

  且海贼无两年不修之船,亦无一年不坏之槓料。桅柁折则船为虚器,风篷烂则寸步难行。乃逆贼在鹿耳门窜出,仅余船三十,篷朽硝缺;一回闽地,装篷燂洗,焕然一新,粮药充足,贼何日可灭?’

  诏逮治(闽浙总督)玉德,以阿林保代。”

  嘉庆十一年阿林保密劾李长庚逗留事件

  李长庚不耻阿林保等人舞弊行为,不愿与之为伍,且当面提到石三保聂人杰案,直接开罪阿林保。因此,李长庚不被阿林保及闽、浙地方官员容纳。

  嘉庆十一年(1806年),李长庚至福建,因文武官吏未协剿,惧得罪,交谮李长庚阿林保因衔李长庚,遂抅蜚语,八月三上疏密劾李长庚“逗留”不进,称拆阅李长庚温承惠的信件,怀疑李长庚未经允许私行回署,又未追海盗到远洋将其歼灭,提请朝廷将其革职治罪。

  嘉庆帝不即信,诏浙江巡抚清安泰密察。清安泰为疏辩称李长庚并无私回衙署、捏饰报军情等事。事明,嘉庆帝震怒,切责阿林保

  秋,李长庚蔡牵舟师于渔山,受伤,事闻,复还翎顶。

  阮元《壮烈伯·李忠毅公传》载:“总督阿林保禄至闽,闽官交谗,阿林保上书密劾。”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渔山之役,贼瓦石火箭如雨,公力战,数被创。

  当是时,总督玉德以罪谪戍边。代阿林保因衔公,抅蜚语,遂劾公。而巡抚清安泰颂公战功章寻至,诏复公冠顶,而切责劾者。”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既至福建,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奸接济,惧得罪,交谮长庚阿林保密劾其逗留,章三上,诏密询浙江巡抚清安泰

  清安泰疏言:‘长庚熟海岛形势、风云沙线,每战自持柁,老于操舟者不及。两年在军,过门不入。以捐造船械,倾其家赀。所俘获尽以赏功,士争效死。八月中战渔山,围攻蔡逆,火器瓦石雨下,身受多创,将士伤百四十人,鏖战不退。贼中语:「不畏千万兵,只畏李长庚。」实水师诸将之冠。’且备陈海战之难,非两省合力不能成功状。

  时同战诸镇,亦交章言长庚实非逗留。

  仁宗震怒,切责阿林保,谓:‘朕若轻信其言,岂不自失良将?嗣后剿贼专倚长庚,傥阿林保从中掣肘,玉德即前车之鉴!’并饬造大同安梭船三十,未成以前,先雇商船备剿。长庚闻之,益感奋。

  是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击贼于渔山,受伤,事闻,复还翎顶。”

  关于清安泰疏辩事,《清史稿》清安泰本传记述更详。

  《清史稿·列传·卷145·清安泰》:

  (嘉庆)十一年,海寇蔡牵犯浙洋,赴温、台防剿,严杜接济,贼樵汲俱穷,窜去,诏褒之。

   总督阿林保劾提督李长庚因循玩寇,下清安泰密察。

  疏言:

  长庚忠勇冠诸将,身先士卒,屡冒危险,为贼所畏。惟海艘越两三旬若不燂洗,则苔黏旐结,驾驶不灵,其收港非‘逗畱’。

  且海中剿贼,全凭风力,风势不顺,虽隔数十里犹数千里,旬日尚不能到。是故海上之兵,无风不战,大风不战,大雨不战,逆风逆潮不战,阴云蒙雾不战,日晚夜黑不战,飓期将至,沙路不熟,贼众我寡,前无泊地,皆不战。

  及其战也,勇力无所施,全以大炮轰击,舩身簸荡,中者几何?我顺风而逐,贼亦顺风而逃,无伏可设,无险可扼,必以钩镰去其皮网,以大炮坏其舵身篷胎,使舩伤行迟,我师环而攻之,贼穷投海,然后获其一二舩,而余舩已飘然远矣。

  贼往来三省数千里,皆沿海内洋。其外洋灏瀚,则无舩可掠,无岙可依,从不敢往,惟遇剿急时始间为逋逃之地。倘日色西沈,贼直窜外洋,我师冒险无益,势必回帆收港,而贼又逭诛矣。且舩在大海之中,浪起如升天,落如坠地,一物不固,即有覆溺之虞。每遇大风,一舟折舵,全军失色,虽贼在垂获,亦必舍而收。洎易桅竣工,贼已远遁。数日追及,桅坏复然,故常屡月不获一战。

  夫舩者,官兵之城郭、营垒、车马也。舩诚得力,以战则勇,以守则固,以追则速,以冲则坚。今浙省兵舩皆长庚督造,颇能如式。惟兵舩有定制,而闽省商舩无定制,一报被劫,则商舩即为贼舩,愈高大多炮多粮,则愈足资寇。近日长庚剿贼,使诸镇之兵隔断贼党之舩。但以隔断为功,不以擒获为功。而长庚自以己兵专注逆坐舩围攻,贼行与行,贼止与止。无如贼舩愈大炮愈多,是以兵士明知盗舩货财充积,而不能为擒贼擒王之计。且水陆兵饷,例止发三月。海洋路远,往返稽时,而事机之来,间不容发,迟之一日,虽劳费经年,不足追其前效。

  此皆已往之积弊也。非尽矫从前之失,不能收将来之效;非使贼尽失其所长,亦无由攻其所短。则?奸济贼之禁,必宜两省合力,乃可期效。’

  奏上,诏嘉其公正。由是益乡用长庚清安泰之力也。”

  嘉庆帝终于明白,蔡牵海盗集团数年未能被剿灭,与地方官员不作为、对李长庚众多牵制甚至排他,有莫大关系,但是对于总督与提督之间的不和,嘉庆帝也无可奈何。

  嘉庆十一年(1806年)之后,闽浙总督阿林保、福州将军赛冲阿上报朝廷的奏折中,即使不断上报剿灭蔡牵同伙,也很少提及李长庚的战功,而王得禄邱良功则不断被阿林保赛冲阿提到。如嘉庆十一年(1806年),赛冲阿奏报清水师在鹿耳门洋面围攻蔡牵,大获胜仗。兵部称未出洋督剿的赛阿冲一切调度得宜,王得禄邱良功等人则因军功分别提升为总兵与协副将。在嘉庆十一年之后闽浙官员向朝廷的奏报中,很少再提及李长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得禄邱良功》)

  大星屿之役

  ·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大星屿之役,断贼舟大桅,毁其篷,围急,而公舟亦摧于浪。粤援绝,故止。

  上闻,切责粤帅,叙公功。”

  小结

  ·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公自以总兵讨,岁余,东击之南盘,掩之白犬洋,败之旗头至东霍山,乘胜至尽山。

  以提督二岁,乘之象山,东薄之东沪、蹙之三沙,北蹑之南麂,手纵之浮鹰;以总统踰三岁,邀于马迹,东及于黄垅轰之。贼复自淡水,北覆之青龙港,□之斗米洋。战三昼夜,东熸之台湾州尾,焚其舟数十。北走而东,蹶之张坑,掀商艘出虏者。复北折而南,克之调班洋,合诸镇兵围之渔山,再踣之竿塘,破之三盘。贼东走,逐之东,涌反而北,又窜而南,跐之广东大星屿;凡斩首八十余级,殪擒数千人,得贼从子一人,头目十余人,俘器械、炮火万计。

  上知公不遗余力,且功簿无虚饰,累诏嘉之。”

  嘉庆十二年十二月廿五日战殁于广东黑水洋

  嘉庆十二年(1808年)十二月,李长庚率舟师追蔡牵至广东黑水洋,中敌炮,殒命,年58岁。

  ·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其岁与粤帅剿他盗,竣,还浙江。请暂理军政,上不许,遂行,与家人诀曰:‘吾不灭贼,誓不返矣!’

  于是合金门、福宁二镇兵南击

  及之广东黑水洋,贼才三舟矣。火攻,乘风挂其艄,公奋欲登者三,几获。俄,风大起,水立,舟中皆倾眩,飞炮中咽及额。是日日昃殒。垂危,犹左手持刀,右执盾,目怒视如生时。”

  “嘉庆十二年(1807年)冬十二月二十有五日,浙江提督公帅师剿海盗,死之。”

  “生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春秋五十八。”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嘉庆)十二(1807年)春,击败于粤洋大星屿。十一月,又击败于闽洋浮鹰山。

  十二月,遂偕福建提督张见升入澳,穷其所向,至黑水洋。

  仅存三艇,皆百战之寇,以死拒。长庚自以火攻,船挂其艇尾,欲跃登,忽炮中喉,移时而殒。

  时战舰数十倍于贼,见升庸懦,遥见总统船乱,遽退,乃遁入安南外洋。”

  上面提到的福建提督张见升,原于嘉庆五年(1800年)接替邹经任台湾水师协副将,后经阿林保举荐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李长庚之死,与阿林保总督及张见升有极大的关系。阮元《壮烈伯李忠毅公传》直指张见升本庸懦,又窥总督意,颇不受提挈,及是远见总帅船乱,遂率舟师退。张见升的后退,使蔡牵不仅再次逃脱,还使李长庚命丧蔡牵之手。

后事

  嘉庆帝下诏褒恤

  嘉庆十二年(1808年)十二月李长庚既殁,事闻,嘉庆十三年(1809年)正月嘉庆帝诏褒恤追封三等壮烈伯,赐谥忠毅,予祭葬。李长庚,著加恩追封伯爵,赏银一千两经理丧事;并著于伊原籍同安县地方,官为建立祠宇,春秋祭祀。其灵柩护送到日,著派巡抚张师诚亲往同安代朕赐奠。”还着子孙后代世袭伯爵16次,完后给予“恩骑尉”罔替。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事闻,上震悼,诏追封三等‘壮烈伯’,予世袭,谥‘忠毅’,给丧事,命福建巡抚往迎其丧,摄奠,建祠其县,数勅水师将士为公复仇,恩礼笃异动天下。”

  “无子;养子廷驹,武举人,早卒。闻于朝,以所抚同姓子廷钰嗣袭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钰》)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上震悼,褒恤。初拟俟寇平锡以伯爵,乃追封三等‘壮烈伯’,谥‘忠毅’,于原籍建专祠。”

  嘉庆十三年九月葬同安马巷坪边山之原

  嘉庆十三年(1808年)九月十八日,李长庚葬马巷后滨村坪边山之原,福建巡抚张师诚亲临主持御祭葬。

  完事后张师诚覆旨曰:

  “福建巡抚臣张师诚跪奏为李长庚灵柩由粤迎护到闽、臣遵旨前往恭代赐奠已竣、恭折覆奏、仰祈圣鉴事:

  窃臣会同督臣阿林保具奏提督李长庚卫师追剿逆、在粤洋中炮身故一折,钦奉上谕:李长庚办贼有年,所向克捷,今殁于王事,必当优加奖励,用示酬庸……并查明伊子现有几人,其应袭封爵候伊子服阕之日,交该督、抚照例送部引见承袭。钦此。

  仰见皇上笃念劳臣,恩施逾格,荣昭祠祀,赏与世延,非特李长庚九原忠魄,顶感鸿恩,即在洋各提镇将弁官弁等,亦无不倍加奋感,均思灭贼立功。

  臣跪诵恩谕,不胜钦感。”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越明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九月,葬公同安坪边山之原。”

  李长庚墓址毁于“文革”。后来,仅遗的2尊墓前石狮和1碣墓道坊上的幡蟠龙透空圣匾,被征集到同安博物馆;一些墓地铭文石构件,如“钦赐祭葬”石刻等,被搬回“伯府”故居保存。

著述

  李长庚常以诗言志,著有《水经战略》、《诗文遗稿》等作品。

  李长庚殁后,其从子李增皆将《水经战略》整理为《外海水程战法纪要》出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增皆》)

祠祀

  同安“昭忠祠”

  同安“昭忠祠”,位于同安县城西门附近(今同安区大同街道三秀街上),专祀李长庚

  嘉庆十三年(1808年)九月十八日,李长庚的葬礼和“昭忠祠”落成同时举行。

  清·王宗炎李忠毅公祠堂碑记》载:“祠宇落成,楹桷舄梴(“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椽子)、堂庭广邃”;“祠堂枚枚,在海之隈”;“公归其乡,云旗往来”;“俎豆尸祝,以庙享之”

  解放后,同安“昭忠祠”拆作“红旗馆”,即旧的同安县文化馆

  马巷“四忠祠”

  马巷“四忠祠”,位于原马巷厅三府衙侧,紧靠养心堂(今翔安一中高中部西北部),清·光绪(1875—1908年)间由马巷厅通判黄家鼎倡建,祀李长庚邱良功陈化成邱联恩。因年久失修,早已夷为平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邱良功陈化成邱联恩》)

  黄家鼎,光绪十年(1884年)代理台湾凤山知县、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马巷厅通判,曾补录《马巷厅志》。

  宁波“昭忠祠”

  李长庚两任浙江提督时,均开府宁波。浙江提督公署位于宁波府治以南广济桥以东(今宁波市广济街56号,宁波市卫生学校门诊大楼)。

  嘉庆十二年十二月(1807年)李长庚战死黑水洋后,其亦师亦友的阮元复任浙江巡抚,回到了浙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到浙江提督衙门追思,为李长庚提督建“昭忠祠”

  宁波“昭忠祠”位于宁波市区中山西路庄家巷口“天宁寺”大殿右侧。

  【“天宁寺”原称“国宁寺”,创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年),民国初改名“天宁寺”。该寺屡毁屡建,主体建筑已不存,原寺前左右两塔,现仅存右塔,即今天宁寺塔(左塔崩毁于清·光绪年间)。】

  阮元《戊辰(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办贼至宁波,为前提督壮烈伯·李忠毅公建昭忠祠,哭祭之》诗数首,收录于阮元《揅经室四集·诗·卷8》。

  有曰:

   “甬上重来特建祠,旧时部曲竟依谁?铃辕月冷将军树,泮水苔深叔子碑。
  如此致身真不恨,为何赍志也休疑。麦城久合家签,仿佛英风满庙旗。”

(按:“麦城”:指关羽走麦城死难。)

  其三曰:

  “六载相依作弟兄,
  节楼风雨共筹兵(乙丑以忧去浙后,总督每掣公肘,致有粤洋之变)。
  手中曾击千舟盗(公与所共击灭攻散,如水澳、凤尾、补网、卖油、七都等帮,前后不下千艘),
  海上如连万里城。
  绝吭原知关气数,
  寄牙早已断归情(公在洋封所落齿寄夫人以身许国恐无归榇也)。
  谁怜伯道终无子,
  好与恩勤待馆甥(公无亲子,袭爵者族子也。其女婿、同知陈大琮从公久,知盗情,余奏留浙江补宁波同知)。”

  另,在宁波“昭忠祠”前(今“天宁寺”遗址),还有专门纪念李长庚李忠毅公祠”,是阮元来宁波时所新建,当时的邑令周镐写了碑记《谒李忠毅公祠题壁诗》。

  金门“昭忠祠”

  金门“昭忠祠”,位于金门“妈祖庙”,原李长庚属下、金门总兵许松年建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安葬与祭祀海上死去的英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松年》)

  主祀李长庚,配祀定海镇兵罗江太、温州总兵胡振声、广东平海参将王国泰、海门参将陈名魁、烽火守备黄志辉、台湾协中营把总许攀桂、外委武国梁李合成等官兵。

  金门“昭忠祠”毁于1963—1964年间。当时蒋介石巡视金门,指示金门地区试办国民教育。1964年,选址在后浦南门兴建金门县立金城初级中学,动员“国军”工兵部队,将“妈祖庙”、“昭忠祠”及周遭墓坟夷平,作为金城国中的校地。

评价

  清·陈寿祺

  清·陈寿祺李忠毅公神道碑文》:

  “公天性知兵,尤长水军。 衽□涛,□霜雹,袒锋镝,身大小百余战,所向披靡。贼私相戒曰:‘不畏千万兵,但畏李长庚。’其慑服如此。天下知与不知,皆以为今之。然所与同心者,公、公而已,它督部多不相中,骤之,制之,□之。提孤军奔命,四涉万里,往往客主不相接,发凋齿豁,卒罹□鳄,悲已!

  然而公将兵在外十数年,上未尝识公面,独排箕舌,洗箧书,始终倚公如长城。其生也爱之,其死也哀之。盖古名将不易得之于其君,天下又以感公之遇也。

  或又以公之勇,功隳旦夕,贼罪巨于海而网数漏,何也?岂天欲俾公尽瘁, 以彰忠烈而后已耶?

  公卒逾年,提督王得禄邱良功,竟以闽、浙舟师毙海上。总兵许松年亦已毙贼朱□。弟义子小仁,先后举党降。然则天子之威德,公之英灵与文武吏士之所以为公雪愤者,皆可知矣。昔汉灭蜀,追念来歙;越巂夷降,赐岑彭家;晋平吴策,告羊祐庙;唐扫荡河洛,原功,绘形凌烟。今公功方百世祀,天下无一日不恩公,公何恨哉?

  公所至,尝修学校,赈饥施棺,置义冢,善拊吏士。今大帅得禄松年之属, 皆公所荐拔,盖又仁智儒将也。”

  “铭曰:

  ‘茫茫大瀛,实生鲛鼍。去来闪尸,血人于波。
  天子命我,楼船峨峨。剪此朝夕,齿我天戈。
  雷砰霆激,奔骇妖魄。乘风簸涛,因而反□。
  黄头之军,南北寡授。苍兕苍兕,触涉艰难。
  胄虱十霜,饥不暇餐。志业未竟,先摧师干。
  陇西确虏,昆邪恐亡。新息介介,壶头卒僵。
  公知国恩,安知福祸。惟帝念忠功,报勋优大。
  鼓鼙琴瑟,听之立懦。登于明堂,功宗曰可。

  时任浙江巡抚阮元

  时任浙江巡抚阮元为作壮烈伯·李忠毅公传》,赞李长庚“好读书,究弢略,为诗古文。”

  清·吴嵩梁诗赞

  清中叶号称“诗佛”吴嵩梁(1766—1834年)诗赞李长庚,有曰:

  “将军殉国成孤忠,左手诗刀右握盾,魄力已尽犹争雄。”

  “百战威名草木知,千秋大功河山伟。”

  《清史稿》评

  《清史稿·350·列传137·李长庚》:

  长庚治军严,信赏必罚,自偏裨下至队长水手,耳目心志如一,人人皆可用。与阮元同心整厉水师,数建功,为玉德所忌。

  阿林保之至闽也,置酒款长庚,谓曰:‘大海捕鱼,何时入网?海外事无左证,公但斩一酋,以首报,我飞章告捷,以余贼归善后办理。公受上赏,我亦邀次功,孰与穷年冒风涛侥幸万一哉?’

  长庚谢曰:‘吾何能为此?久视海船如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

  阿林保不怿。既屡劾不得逞,则飞檄趣战。长庚缄所落齿寄其妻,志以身殉国。

  既殁,诏部将王得禄邱良功嗣任,勉以同心敌忾,为长庚雪仇。二人遵其部勒,卒灭蔡牵,竟全功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得禄邱良功》)

  《清史稿·350·列传·卷137》卷后评述:

  “论曰:

  东南海寇之扰,始末十有余年。惟浙师李长庚一人能办贼,以闽帅牵掣而阻成功,然长庚忠诚勇略闻于海内,上结主知,庙算既孚,乃专倚畀。洎闽、浙合力,贼势浸衰,不幸长庚中殒,而王得禄邱良功等以部将承其遗志,卒歼渠魁。

  粤将惟黄标可用,而未尽其才。

  百龄乘闽、浙殄贼之后,剿抚兼施,遂如摧枯拉朽。

  要之海战惟恃船坚炮利,与断接济而已,循之则胜,违之则败。得失之林,故无幸哉!”

马巷李长庚故居

  李长庚故居,位于今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道后滨社区后滨自然村。因李长庚卒后追封三等“壮烈伯”,亦称“伯府”。尚存。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是典型的闽南普通民居建筑,朴实无华。后屡有修葺。

  故居坐东朝西,前后2落大厝,中有天井及两侧榉头(廿世纪80年代翻建),大厝南北两边各有1列“护龙”(护厝)。红砖民居样式,土木、砖石结构。现总面宽21米,总进深19.8米,占地面积约310平方米。

  原门前立有2对旗杆石。

  前落大厝悬山顶,抬梁式梁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正中大门额悬“伯府”匾。设有门厅。

  后落大厝硬山顶,面阔3间11.4米,进深3间10米,内高5.1米。原为穿斗式梁架,1998年因火灾烧毁,檐廊屋顶重修。厅堂中有李长庚塑像,还悬有“总统闽浙”、“武进士”、“武魁”牌匾。

  两侧护厝现仅存南侧1列,面阔5间,进深1间。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故居地上摆放着一些石块,其中1块镌有“钦赐祭葬”字样,系原李长庚墓前牌坊(已毁)石构件;以及其夫人墓地表建筑部分石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