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志

  乾隆《鹭江志》
    ——纂修于清·乾隆卅一至卅四年(薛起凤主纂。薛起凤题诗。蓝应元序。廖飞鹏序。嘉禾里序。黄名香《鹭岛志引》。曾朝英跋。
    ——《鹭江志》整理本[廿世纪八十年代自荷兰得残本复印件。1998年整理出版乾隆《鹭江志》(整理本)。《鹭江志》(整理本)目录「卷首。抄本残卷。辑佚补缺。附。」。2020年12月再版。]
  道光《厦门志》
    ——道光十二年兴泉永道周凯总纂而成。
    ——道光十二年周凯《自序》。
    ——道光十五年高澍然《序》。
    ——道光十九年陈化成《序》。
    ——道光十八年卢凤琴《序》。
    ——道光十九年孙云鸿《序》。
    ——道光十九年“玉屏书院”刊印。
    ——1996年3月鹭江出版社再版。
    ——内容与目录(书首。正文十六卷。
    ——附载二。

  民国《厦门市志》
    ——民国三次修志未果。
    ——1999年5月整理出版《厦门市志(民国)》。
    ——2022年7月再次整理出版《民国〈厦门市志〉余稿》。
  现代《厦门市志》
    ——首轮《厦门市志》。
    ——二轮《厦门市志》(1996—2005)

乾隆《鹭江志

  纂修于清·乾隆卅一至卅四年

  薛起凤主纂

  乾隆《鹭江志》始修于乾隆卅一年(1766年),乾隆卅五年(1770年)开刻;由薛起凤主纂,黄名香杨国春参与分修。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序一(李永裕)》(一九九七年三月于厦门)有曰: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纂修的《鹭江志》,是厦门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是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该志由鹭江文士薛起凤主纂,黄名香杨国春参与分修,分门三十,订卷为四,志前有序二,志末有跋。志成,曾朝英汇集《八景图诗》、《艺文补遗》附之,故后人有五卷之说。

  纵观全书,篇幅虽小,体例初备,言简意赅,举凡当时厦门的山川城郭,市廛关津,风景人物,学校典章,巡狩防御,踪迹故实,俱收其中。它成为我市独立的地方志书雏形。
《鹭江志》道光(1821—1850年)年间尚存,实为周凯《厦门志》之嚆矢,后竟亡佚。”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序二(林仁川)》(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三日作于厦门大学海滨新村)有曰:

  “《鹭江志》是厦门今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始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冬开刻。

  主编薛起凤,海澄人,迁居嘉禾里,‘乾隆三十年乙酉举人’,‘尝与黄莲士诸人结云洲诗社’,‘岛中称风雅焉’。黄名香杨国春参与分修。黄名香,嘉禾里人,‘喜吟咏’。杨国春,厦门竹土巠(“土巠”合一字)人。三人经数载之搜罗,凡厦门山川、城郭、风土、人物、学校、典章之设,巡守防御之制,以及创建源流,盛衰沿革之故,无不一一备载。

  该志忠实地记载了康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乾隆(1736—1795年)时期厦门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为研究厦门历史提供十分珍贵的文献。”

  薛起凤题诗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抄本残卷·薛起凤题诗》曰:

  薛起凤题诗:

  ‘万派争流一岛横,衣冠自昔有贤声。
  向来未得窥全胜,此日图中指掌明。’

  梧山 薛起凤书”

  蓝应元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抄本残卷·蓝应元序》曰:

  “鹭江前未有志也,驾部黄荔崖始有《嘉禾名胜记》之撰。山川源委,颇得其详,而风土人物盛衰沿革之故,未及焉。梧山君独起而任之,阅四岁而书始成,递简问叙于余。(按:《鹭江志》整理本缺“鹭江前未有志也……梧山君独起”,再版时据《福建通志》补。)

  思鹭岛自历代至我朝,人文辈出,何此书独阙也?意者山灵有待,非三都两京之巨笔莫与属乎!夫志者记也,在国曰史

  在郡邑曰志,即方隅记录,皆关治化所存,必其书足以传古信今,而后贵焉。

  今观君《鹭江志》一书,分门三十,订卷为四,义例大概本诸郡邑乘,而阐微正谬,则独出苦心搜罗,一字一句,必确有可据,非徒择无稽之说,莽卤记载已也。余所谓足以传古而信今者,其薛君此书之谓欤,山灵待之,果得其人矣。

  抑余又闻之,士之抱济世才者,出则有功于生民,处亦无负于梓里。君以经济才,家居待用,便能为乡土生色,他日者出而体国经野,措施事业,以黼黻太平,自可于此书中卜之也。

  余不文,愧无以应君之请,而乐附数言并为之贺。若夫鹭岛之形势,山高海阔,地灵人杰,志书备载,余亦无容多赘。

  乾隆己丑(乾隆卅四年,1769年)孟冬二日,年家眷同学弟蓝应元拜序。”

  【按:蓝应元,字资仲,号古萝,漳浦县张坑人。清·乾隆廿五年庚辰(1760年)进士,历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卿、礼部侍郎。乾隆卅二年(1767年)丁父忧,归家葬父后,被厦门“玉屏书院”聘为山长。】

  廖飞鹏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抄本残卷·廖飞鹏序》曰:

  “吾闽十郡二州,地多滨海,而鹭岛则为全省诸水道之要冲,四面环海,群峰拱护,可为舟楫聚处,港中舳舻罗列,多至以万计,虽穷陬僻壤之士,无不愿以一游为快,海国巨观,至此极矣。

  自唐·薛君珍薛令之君珍陈希儒陈黯希儒以儒术倡起,历宋迄明,人文辈出。至我朝振兴以来,特设提军镇守,更移兴泉永道驻扎,至治覃敷,风行俗化,而岛中三十里许地,遂成文物声名之区。特以地属泉郡同邑,仅附载于郡邑乘,而未有全书,终难免语焉不详之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薛令之陈黯》)

  吾友梧山 君数载搜罗,勒成此书,凡山川城郭、风土人物、学校典章之设、巡守防御之制,以及创建源流、盛衰沿革之故,无不一一备载。

  余披读之下,见其分门序事,井井有条,不觉欣然慰曰:快哉此书。今而后,凡穷陬僻壤之士,携一卷入深山,皆得时时览夫海岛雄观。而不但此也,鹭岛自海氛而后,沧桑一变,翻卷传闻,皆不无舛错,即生长斯土者,又岂能尽悉其源委。君此书一出,始可了然于心目之间,则其有功于吾桑梓之地也,岂浅鲜哉。

  固乐为之序。

  同门弟廖飞鹏顿首拜题。”

  【按:廖飞鹏:清·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举人。祖籍龙溪,迁厦门霞溪,主讲于“玉屏”、“丹霞”书院。】

  嘉禾里序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抄本残卷·嘉禾里序》曰:

  “鹭门与金门对峙,皆同邑海屿也,而鹭为尤胜。

  汉、晋以来莫考已。自陈黯公避黄巢乱,徙厦金榜山,以文场老,宋·朱子簿同邑,景仰高山,临履其地,镌诗于读书室以赞之,而嘉禾遂有先儒过化风。历宋迄明,师友渊源,绳绳继继,斯文迭起,名士振兴,如林少卿以诗文行世,杨仁甫以廉洁擅名,傅国鼎以经济著声,林负苍以清高见重,祀之乡贤,列之县志,推许当时,流传奕世,庶几不愧海滨邹鲁之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陈黯朱熹》)

  池直夫池显方直夫《大同赋》云:‘又有嘉禾,弥迤鹭门。洞天迥异,自辟乾坤。突起洪济,古德迹存。南陈北薛,桃李成村。阳台云锁,金榜虎蹲。五老截辝(“截辝”俱“山”字头),钓矶潺浚。仙洞鹤岭,子晋吹笙。地灵人杰,科甲云屯,有明征也。至若海潮环绕,风涛出没,四时变幻,景态万千,即一隅可以尽宇宙之大观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池显方》)

  国初海氛四起,郑成功踞其地四十余年,其间城池宫室,兵戈焚毁,而鹭江遂成战场,亦一时之厄也。万中庵万正色号“中庵”)疏复两岛,施靖海靖海将军·施琅继莅斯邦,十年生聚,十年教诲,市井乡都,诗书振响,少习长成,甲科辈出,而武职戎功又指不胜屈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郑成功万正色施琅》)

  盖气运流转,品汇咸亨,如花之着地,逢春得雨,甲坼勾萌,无不各畅其生机矣。若夫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田园日辟也,市肆日闹也,货贿财物日增而日益也,宾客商旅日集而日繁也,四夷八蛮,道里所通,舟车所济,则又日往而日来也。昔先儒有言曰:‘五百年后,十浯洲不及一嘉禾。’理或然也。夫天眷地钟,而又当升平之盛,文教覃敷,人才继起,将见紫阳朱熹之教泽长存,而之芳徽不替,宁第与浯洲比美哉。”

  黄名香《鹭岛志引》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抄本残卷·卷之一·鹭岛志引(黄名香)》曰:

  “鹭岛距同邑七十里,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诚海疆要地也。国朝承平百有余年矣。海氛永靖,重熙累洽,郡有乘,邑有志,而鹭岛事迹略而不详,不无遗珠之憾。

   吾友梧山 君、竹杨君,生长斯地,慨然以鹭志为任。于是招予同修,网罗掌故,参考见闻,分门三十,订为四卷,经始于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而志成。

  夫嘉禾一岛,大不过三十里,在唐则为衣冠之地,宋则为文公朱熹过化之区,而元而明,人文辈出。至我朝百余年尤称极盛,其中典章人物,盛衰沿革,风信潮汐之时候,内港外洋之异同,海防之制,防御之道,山水之清奇,人烟之稠密,市廛之交错,鱼盐之入贡,以及风云月露,草木禽鱼,毕著于编。非特夸其淹贯,实以征国家太平之景运,岂非不朽之事哉。异日采风有使,于是编实有借焉。

  子不文,于分修之暇,爰题数言以为引。”

  曾朝英

  乾隆卅五年庚寅(1770年),《鹭江志》开刻,曾朝英为作《跋》。曾朝英,清·同安县嘉禾里人(今厦门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有文名,工书画,兼精篆刻。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抄本残卷·卷之三·曾朝英跋》:

  梧山?先生,淹贯古今,著《鹭江志》四卷,于山川、风土、人物固已搜采无遗矣,以名胜八景未及备载,并杂见诗文,有宜登选取者尚多,将汇成一卷续之。而弼臣克若,素耽风雅,遂并出赀付剞劂,于以见先生不遗余力,而二子之好善,能成其美也。

  时庚寅年仲冬,晚弟曾朝英顿首拜跋。”

   《鹭江志》整理本

  廿世纪八十年代自荷兰得残本复印件

  《鹭江志》既佚,早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有关部门与卓识学者即多次登报征集,终无所获。直至80年代,归侨陈增唯和厦大林仁川教授才分别从荷兰莱顿大学得馆藏之《鹭江志》残本复印携归。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序一(李永裕)》(一九九七年三月于厦门)有曰: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部门与卓识学者即多次登报征求,终无所获。

  八十年代,荷兰归侨陈增唯先生曾将荷兰莱顿大学馆藏之《鹭江志》残本复印,赠与厦门大学图书馆收藏,惜未广为人知。

  未几厦门大学历史系林仁川教授赴荷开会,得见该残本,喜而又复印携归,并赠与厦门市图书馆一本。”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序二(林仁川)》(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三日作于厦门大学海滨新村)有曰: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港城市。早在唐代,已有内陆人民迁居岛上。宋、元时期,开始在岛上驻兵防守。明代中叶,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厦门作为月港的外围港而兴起。明末清初,由于氏海商集团的苦心经营,厦门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在厦门设立闽海关正口,使厦门成为海上贸易的通洋正口和对台航运的专门口岸。康熙(1662—1722年)末年,海上贸易虽然一度受阻

  但康、雍、乾时期厦门的海上贸易还是十分兴盛的。厦门海商远涉重洋,出没东西洋各个港口,外国海商也连翩而至,厦门港出现‘番船往来,商贾翔集,物产麇至’的繁忙景象。时人廖飞鹏在《鹭江志》的序文中写道:‘鹭岛则为全省诸水道之要冲,四面环海,群峰拱护,可为舟楫聚处,港中舳舻罗列,多至以万计,虽穷陬僻壤之士,无不愿以一游为快,海国巨观,至此极矣。’

  但是,有关前期厦门地区和厦门港的记载,我们通常能见到的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印的周凯《厦门志》,而乾隆(1736—1795年)年间修订的《鹭江志》长期没有见到。

  1986年11月我到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出席国际会议及访问期间,在汉学院图书馆书架上发现《鹭江志》,心里十分高兴,在汉学院院长许理和(音译)教授和吴荣子馆长的同意和支持下,复印携归故国。当今社会有一股不正之风,发现珍贵史料,藏之高阁,秘不示人,以垄断为能事。为了冲破这种恶习,我回国后即将《鹭江志》经常提供志趣者翻阅、使用,并复印一部送给厦门市图书馆收藏。最近,又获知八十年代初,荷兰归侨陈增唯先生也曾复印残本携归,但并未产生应有影响。”

  1998年整理出版乾隆《鹭江志》(整理本)

  清·乾隆薛起凤主纂的《鹭江志》,经“厦门文化丛书编委会”1979年邀请江林宣李熙泰等整理,1998年由鹭江出版社出版整理本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序一(李永裕)》(一九九七年三月于厦门)曰:

  “厦门文化丛书编委会与鹭江出版社鉴于其(指《鹭江志》)较高文献价值,为发挥其应有作用,乃请李熙泰同志为主加以整理,重新出版。其残缺之卷二、卷四则根据现存目录,自《厦门志》、《同安县志》辑佚补缺,以完全貌。容有未洽,姑待后之继续发现。”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序二(林仁川)》(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三日作于厦门大学海滨新村)有曰:“现在,《厦门文化丛书》编委会决定组织力量,开卷整理,并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发行。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后跋(陈照寰)》(一九九七年夏于厦门)有曰:

  “《鹭江志》成书之日,厦门不过同安县之一里耳,作者能够体察它的重要,预见它的发展,撰志以遗后人,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巧著先鞭。尽管前人对该书也曾有过求全的议论、不足的遗憾,但毕竟动摇不了它厦门志书的滥觞的地位,抹杀不了它地方珍贵文献的价值。我们关心厦门史志,就应该给它以一定的历史地位,固无须奉之若经典,更不该弃之如敝履。也许正是由于缺少这么一种态度,在周凯《厦门志》问世之后,《鹭江志》竟在海内亡佚,遍求不获。

  古人说:‘礼失求诸野。’我们却是‘书佚得自夷’,‘厦门文化丛书编委会’同仁欣闻林仁川教授自荷兰携回该书残本的复印件,迅即决定将其整理付梓,并将校订重任委之李熙泰副主编。熙泰谨严审慎,繁剧自任,为弥补残本所缺的卷二、卷四,诚邀江林宣副馆长参照残存目录,自《厦门志》、《同安县志》等书中辑录补佚,以期恢复全貌,并在署名方面作谦退之处理,非热爱厦门文化者,不克臻此,良足多也。”

  《鹭江志》(整理本)目录

  《鹭江志》(整理本)分卷首、抄本残卷、辑佚补缺、附4部份,其目录为:

  【卷首】

  目录。序一:李永裕。序二:林仁川。凡例。

  【抄本残卷】

  薛起凤题诗。蓝应元序。廖飞鹏序。嘉禾里序。

  卷之一:总图。鹭江山水形势记(杨国春)。鹭岛志引(黄名香)。总论(薛起凤)。厦门城。庙宇。关津。山川。街市。河池。租税。保甲。寺观。

  卷之三:风俗。流寓。品行。节烈。土产。

  附一:八景图。

  附二:艺文补遗。

  【辑佚补缺】

  卷之二:职官。防圉。衙署。仓廒。科甲。明经。武隽。戎功。书院。坊表。坟墓。释衲。古迹。

  卷之三:品行。文学。方技。

  卷之四:艺文。杂记。

  【附】

  有关《鹭江志》研究资料。索引。后跋(陈照寰)。

  2020年12月再版

  《鹭江志(整理本)》,2020年12月由鹭江出版社再版发行。2020年11月,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为作“再版后记”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再版后有曰:

  “《鹭江志》是厦门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之一,是了解厦门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地方历史文献。该书是在清·乾隆年间由薛起凤主纂、黄名香杨国春分修而成。现存乾隆《鹭江志》虽为残本,但其关于厦门建城时间、人物传、厦门古代物产和厦门名胜古迹等的记载,多为其他史书或志书所缺,因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1998年首次出版的乾隆《鹭江志(整理本)》(以下简称《鹭江志)),是在《鹭江志》残本的基础上,根据残卷中的目录从《厦门志》及《同安县志》辑佚补缺完成的。‘整理本’付梓后,成为研究厦门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也为热爱厦门历史文化的读者提供了一部珍贵著作。然其从1998年出版至今已有20多年,第一版早已售罄,各方读者常常致电索书,再版的呼声很高。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对《鹭江志》再版高度重视,2020年7月,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决定组织再版《鹭江志》,同年11月《鹭江志》整理本定稿,交付印刷。

  此次再版,近80岁高龄的原整理者江林宣老师不辞辛劳逐字审核,修改谬误,并查阅大量史书,补齐第一版‘蓝应元序’中所缺十余字。正是因为有文史专家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诸多有识学者和海内外读者的关心,《鹭江志》才得以从成书到再版。”

道光《厦门志》

  道光十二年兴泉永道周凯总纂而成

  清·道光九年(1829年),闽浙总督孙尔准拟重修《福建通志》,道光十年(1830年)发檄通知福建各地地方官提供资料,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字芸止芸皋)奉檄采访,因而乘时纂辑,道光十二年(1832年)编成《厦门志》、《金门志》(有合称《厦、金两岛志》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凯》、《泉南著述·泉州邑志·金门志》)

  编撰人员:

  清·道光《厦门志·纂修<厦门志>姓氏》:

  “纂修厦门志姓氏

  总纂: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

  分辑:闽清县儒学教谕凌翰、辛巳科孝廉方正候选县知县陈荣瑞、署福建水师提督中军参将孙云鸿、同安县廪生林焜熿

  总校:壬午科举人吕世宜

  分校:丁酉科举人林鹗腾、平和县监生庄中正、龙溪县生员杨廷球。”

  道光十二年周凯《自序》

  清·道光《厦门志·自序周凯》:

  “自序

  地之有志,尚矣。一统志而外,有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他如名山大川,亦别有志纪其盛也。

  厦门,宋曰‘嘉禾屿’、明曰‘中左所’,同安县十一里之一里耳;广袤不及七十里,田亩不及百十顷。区区一岛孤悬海中,有志何也?

  盖自台湾入版图,我国家声教所暨,岛夷卉服悉主、悉臣求朝贡而通市者,史不绝书。厦门处泉、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故武则命水师提督帅五营弁兵守之,文则移兴泉永道、泉防同知驻焉。贾商辐凑,帆樯云集,四方之民杂处其间,涵濡沐浴乎圣神之化者,百有余年;士蒸蒸而蔚起、民蚩蚩以谋生。虽一里也,而规模廓于一邑矣。

  以道光十年(1830年)冬观察闽南,政事余闲,披览载籍,二府、一州、一厅、九县之志,莫不备具。适重修《通志》,奉檄采访近闻。得薛起凤《鹭江志》而读之,所载皆当日时事,并及诗歌,而于政事之要,未暇详备;殆笔记、杂记之书,未可以云志。因复网罗散轶、搜摭群言 ,稽之《会典》、征之案牍,与士林诸君子相考订。

  越二年而书成,凡十有六卷,名曰《厦门志》。惜边地狭隘,文物无多;自宋以上,唐有陈希儒陈黯,字希孺薛令之二人,余无概见。惟于本朝掌故,庶几赅举,用备后来者之遵率。夫以监司奉命巡视斯邦,二年于兹矣。自问无所建白,且于二府、一州厅、县之志未遑重修,顾戋戋于岛中之志,亦足自形其陋也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黯薛令之》)

  大清·道光十二年岁在壬(1832年),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富阳周凯撰。”

  道光十五年高澍然《序》

  ·道光《厦门志·》:

  序(原题《厦金二岛志·序》)

  道光十五年(1835年)春三月,《福建通志》成,澍然将去福州而归。念厦门周芸皋观察澍然好友,此去息影衡庐不复出,不可以不别;遂之厦门。

  居数日,观察出手撰《厦、金二岛志》示澍然澍然受而卒业,赞于观察曰:‘是志也,志同安县马巷厅二里尔。语地大小,尚不得比《县志》;然实关天下之故焉,厥功伟矣!’

  观察曰:‘何言之夸也。’

  曰:‘我国家拊有台湾,化獉辟莽,海道大通;比内郡东南数千里,声息顺风数日可达。台湾无事,则内郡晏然,而粤之潮、浙之定海、江南之上海俱寝戈息戍,同乐太平。往者郑氏据二岛,取台湾于贺兰,兵不血刃;康熙十九年,我督臣姚、抚臣吴、提臣万、杨统大师收二岛,于是靖海侯施以一旅拔澎湖,陈兵海上,郑氏以降。是台湾扼东南四省之要,二岛又扼台湾之要也。谨案《春秋》,书城缘陵不系杞、城虎牢不系郑;传者谓关天下之故。夫缘陵、虎牢,亦杞、郑一地尔;然则二岛虽县、厅一里,固今日之缘陵、虎牢也。以为关天下之故,殆不夸也。’

  观察曰:‘然。’属为序。

  因录前语申之曰:‘志列图、表、略、考、传、记,总目六、分目十四,又各系小目,既详且核矣;而于兵防、线道、台运、关赋,尤留心焉。吾意是书出,官司得识其职、人民得实其泽,胥吏无所藏其奸,岂惟纪载,乃吾观察治谱也。通志虽周一省,而握要以治,恐未肯以此易彼;志何论大小哉!澍然之来也,方快泛海惬平生志;读是编,又不免望洋之叹此行殊不虚也。’

  光泽高澍然撰。”

  【按:

  高澍然,字时埜,号甘谷雨农,清·光泽人。

  嘉庆六年(1801年)中举,但会试不售,乃出资捐得内阁中书。在京供职半年,丁父忧归。

  道光九年(1829年),闽浙总督孙尔准重修《福建通志》,先拟聘高澍然为总纂,固辞,让与翰林陈寿祺,只就分纂之职,负责编写《宦绩录》及水利部分。陈寿祺突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二月病故,众推高澍然为总纂,续成全书,共400卷。

  原“儒林传”未收郑光策,而陈寿祺死后,高澍然即将陈寿祺补入。此事引起回福州养病的署江苏巡抚梁章钜不满。郑光策梁章钜的老师和岳父,梁章钜乃联合省绅数人,向闽浙总督程祖洛、学政陈用光陈述此书缺点有五:一为儒林混入,二为孝义滥收,三为艺文无志,四为道学无传,五为山川太繁。《福建通志》稿遂被搁置交审,高澍然亦愤而辞职回里,教授学生。

  高澍然善为古文辞,兴泉永道台周凯钦佩其文,曾亲自拜谒,执礼甚恭。后来,高澍然主讲厦门“玉屏书院”3个月,继主光泽县“杭川书院”和邵武府“樵川书院”。道光廿一年(1841年)卒于家。】

  道光十九年陈化成《序》

  清·道光《厦门志·序》,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撰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曰:

  

  道光四年(1824年),予奉天子命,镇金门;至十一年(1831年),又奉命提督全闽水师,建牙厦门。时官兴泉永道为富阳周芸皋先生。先生负文章经济才,前由史馆出守襄阳,迁黄德道,移官于此。下车即访三郡志,兴利除弊,政声四起,阖厦商民尤便之。其为人坦亮无城府,遇有公务,予辄喜与商榷,前后共七载。

  暇时,尝语予曰:‘厦门东抗台、澎,北通两浙,南连百粤;人烟辐辏、梯航云屯,岂非东南海疆一大都会哉!乾隆间,鹭江固已有志矣;特繁冗与疏漏交讥,凡形胜、兵防、吏治、民生一切要略皆阙,是不可不广其纪述,以为一方文献。’予极怂恿之。

  会宫保孙平叔制军奏修《通志》,檄征郡、邑乘,备志局采。先生遂广集群书,延绅士征君雪航孝廉文藻都尉仪国、诸生林逊甫,分门辑纂,自总厥成。而先生迁台澎道去,故未付梓。

  客岁,署厦防同知大令凤琴与予所延教读师孝廉香沙读之,喟然曰:‘是芸皋先生一生精力所存,不可不为蒇厥事,以示不朽。’予喜成人美,爰捐俸以为之倡。

  夫厦为予所治地,山川、阨塞、边防、要辖与夫军民、风土情状,日往来于胸中。忆自海氛告警、鲸鲵鸱张,予时方从诸将戮力行闲,荡瑕涤秽;先生固未莅斯土,即莅此,亦军书旁午,无遑及也。幸数年萑苻潜踪,得从容讨论于铃阁余闲。菲才如予,亦获时聆其教益;岂非三生幸事哉!独惜其人已往,不及亲见付梓为可恨耳。然书成,后之官斯土者,观先生之纂述、资先生之治理,流连反复,如见先生之风采绪论;不唯先生之文章不朽,而惠泽亦垂于无穷矣。九原有知,不且冁然泉壤耶?至于是书旨要,舍人已详其言,兹不复赘;故第叙其交谊及书之缘起颠末如此。

  道光十九年(1839年)八月,钦命福建省水师提督军门莲峰?陈化成陈化成莲峰序。”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化成》)

  道光十八年卢凤琴《序》

  清·道光《厦门志·序》,署厦防同知卢凤琴撰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曰:

  

  泉之领县五,其烦而剧者,曰晋江,曰同安;厦门,则又同安一隅耳。然四面环海,于金门为犄角、于漳郡为咽喉。故自提军五营而外,兴泉永道驻焉,厦防同知亦驻焉。

  富阳周芸皋先生,以道光十年(1830年)官兴泉永道,而凤琴以十二年(1832年)令晋江、后又令同安,皆于先生为属吏;日有所咨、月有所请,先生不以为愚,教且诲焉。其时《厦门志》已成,谓凤琴曰:‘自予来此,于民无德。然阅二十四月而成此书,于治之要领、民之利病,颇自详悉。’凤琴时唯唯而退,第志不敢忘。

  凤琴来官厦防同知,先生已辞世矣。思其人,读其书,考其风俗,条其教令,然后知先生所谓无德于民者,大有德于民也,且有裨于后之官兹土而莅兹民者也。先生没矣!民之思先生如昨也。先生之书之不可没如此其章章也,乌可不刊之以寿世、寿先生哉?

  于是观察半樵将调江南,凤琴亦将回任晋江,与提军莲峰陈化成莲峰谋刻之。观察为文弁诸首,而使凤琴继之。凤琴记前惠安县君重修《县志》书成,尝丐先生为之序,序以先生重也;凤琴何敢序先生文哉!然以凤琴为先生属吏,受先生之教,被先生之遇,敢执‘卑不颂尊’之义,一以不文辞;亦岂所以报先生也哉!遂序之。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冬十月,署厦防同知卢凤琴撰。”

  道光十九年孙云鸿《序》

  清·道光《厦门志·序》,署福建水师提标中军参将事、后营游击孙云鸿撰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曰: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年)赵谷士先生主讲‘紫阳书院’,谓云鸿曰:‘厦门不可无志。’时云鸿氏《鹭江志》对。先生曰:‘夫志叙事纪实,体例谨严;必明于义法、习于典故,是之谓志。氏书于史例未合,备采拓可也。’乃谋诸观察竹泉而不果。

  庚寅(道光十年,1830年)云鸿以承荫通判兼袭世职,入京,蒙恩准袭世职,发标回厦。会观察芸皋先生议修《厦门志》,司马心斋孝廉文藻征士雪航茂才逊甫云鸿以应。云鸿自分武夫,不习文事,固辞;观察不之许。于是各分门类,云鸿为辑兵制、海防、番市、纪兵、山川、津澳,观察以为可;其分域、艺文、职官、选举、列传、列女传、风俗则皆孝廉、征士、茂才所为;其船政、台运、关赋则据诸案卷,观察总而正之。凡二十四月而成,时道光壬辰(道光十二年,1832年)也。将谋付梓,适观察调任台湾,遂以副本留孝廉西村处。

  越次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观察竟卒于官。噫!是书为观察历年苦心,竟不得遹观厥成也哉!

  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年)云鸿权中衡参戎,西村设绛署中,出所留稿本,提军莲峰陈化成观察半樵共观之,咸嘉叹谓:‘有裨政要,宜梓行。’遂各倡捐廉俸,嘱司马师竹云鸿共蒇厥事;仍嘱西村取所誊本,合稿本两相对勘付刻。盖提军与芸皋观察共事七年,同寅协衷,尝共倡修‘玉屏书院’;今又与半樵先生完芸皋观察生平未了之心,岂非极不朽盛事哉!

  所异者,是志之作,议自谷士先生;讫壬辰(道光十二年,1832年),而书成于观察,中间相去二十余年,是何其时之久也!初作志时,西村不与其事;书成,藏诸其家。今复七、八年,始任校正之役。又何其事之巧也!若云鸿,则以受芸皋观察知,自初事至今,不敢不勉。所谓‘以此始者以此终’,非欤?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十月,调署福建水师提标中军参将事、后营游击、世职骑都尉、军功加一级仪国?孙云鸿序。”

  道光十九年“玉屏书院”刊印

  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由泉、厦文武人士捐款,《厦门志》交厦门“玉屏书院”刊印行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玉屏书院》)

  清·道光《厦门志·捐刻》:“捐刻: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黎攀镠、福建水师提督军门陈化成、厦防同知蒋镛、署厦防同知卢凤琴、署福建水师提督中军参将孙云鸿。”

  1996年3月鹭江出版社再版

  《厦门志》经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1996年3月由鹭江出版社重新出版,书名?《道光厦门志》。

  其《后记》曰:

  “本书一如《金门志》(《台湾文献丛刊》第八○种),原有卷首所载各图(共七幅),除祗有舆图一幅外,余概略去。他如目录与正文标题之文字、‘职官’、‘选举’各表之次序等,亦均照例加以整理。

  又本书原刊本于‘道光己亥秋七月开雕,板藏「玉屏书院」’(见原刊本扉页里面)。按己亥为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距著者周凯谢世后已两载,书末并附载有《皇清诰授通议大夫加按察使衔福建台湾道周公墓志铭》(吴德旋撰)及《公祭周芸皋先生文》两文,兹仍一并附刊于后,备供参考。”

  内容与目录

  道光《厦门志》约30万字。为厦门第1部真正意义上的志书。以官方角度笔撰,观点广博衡平。

  书首

  有诸人《序》(见上文),可见《厦门志》编纂和刻印的来龙去脉。

  有“凡例”、“征引书目”

  还编入“《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4篇。

  正文十六卷

  正文16卷,有图、略、考、表、传、记、志等7种体裁形式:

  卷一、图载:厦门图,御碑亭图(附:宸翰),万寿宫图,朝天宫图(附:匾额),风神庙朝宗宫图(附:匾额),玉屏书院图,紫阳书院图。

  卷二、分域略:沿革,形势,山川(寺观、古迹、石刻附),都图,街市(墟集附),塘埭,津澳,铺递,官署,书院,仓廒,祠庙,坊表,坟墓(附)义冢,(附)育英堂。

  卷三、兵制考:历代建制,职官裁设,兵额裁设,汛防,会哨,操演,班兵,官俸,兵饷,优恤,马匹,战船,军器。

  卷四、防海略:建置,汛口,汛地,炮台,岛屿港澳(附:潮信、风信、占验、台澎海道考、南洋海道考、北洋海道考)。

  卷五、船政略:战船,商船,渔船,小船,洋船,番船。

  卷六、台运略:额数,配运,专运。

  卷七、关赋略:海关,户口,田赋,盐课,地税,船税,渔课,渡税。

  卷八、番市略:东洋,东南洋,南洋,西南洋。

  卷九、艺文略:书目,疏,咨,论,议,书,记,序,志铭,诗。

  卷十、职官表:明职官,国朝职官(一),国朝职官(二),历代职官。

  卷十一、选举表:宋选举,明选举,国朝选举,(附)国朝封爵。

  卷十二、列传(上):宦绩,武功,忠烈,孝友。

  卷十三、列传(下):义行,文学,隐逸,寓贤,方技,方外。

  卷十四、列女传。

  卷十五、风俗记:岁时,俗尚。

  卷十六、旧事志:纪兵,丛谈。

  附载二

  末有“附载”二:一为吴德旋撰《福建台湾道公墓志铭》,二为《公祭周芸止先生文》。

民国《厦门市志》

  民国三次修志未果

  民国年间(1912—1949年),厦门曾经3次修志,均无结果。至1949年完成民国《厦门市志》初稿,还来不及修改定稿即解放,修志工作停顿。初稿共35卷,全都保存于市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仍一直无法最后定稿。

  1999年5月整理出版《厦门市志(民国)》


  廿世纪末,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人员对民国《厦门市志》初稿进行整理,对对未被收录,或已收录但被删节改写的540余篇采访资料,认真甄别,订正错谬,然后按照原体例,各归其类。

  它所收录的资料,对研究民国时期厦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如:书中的“抗战期间厦门忠烈事迹”,载录“厦鼓同胞被害忠烈表”和“忠烈事迹调查表”,有力地揭示日寇的法西斯暴行;列入“社团志”“鼓浪屿工部局历届华人董事、委员一览表”、历届“鼓浪屿华人议事会职员表”,是研究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重要史料;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厦门地方人士的传记,其中多出自家族后人或亲友之手的墓志、行状,均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这一部方志的特色。此外,这部志书还记载不少旧地名、或已消失了的老景点,可作为追寻史迹的依据。
1999年5月,整理后的《厦门市志(民国)》,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2022年7月再次整理出版《民国〈厦门市志〉余稿》

  后又经厦门市图书馆主编,何丙仲曾舒怡整理,2022年7月以《民国〈厦门市志〉余稿》书名,由鹭江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共三十三卷(另加附录),55.7万字。

现代《厦门市志》

  现代,两轮修撰《厦门市志》。

  首轮《厦门市志》

  1983年6月,厦门市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动员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广泛搜集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先后完成了一批专业志、部门志及专题资料汇编,为市志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1997年起,厦门市根据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确定断代至1995年,加快市志编纂进度,全体编纂人员夜以继日,辛勤笔耕,字斟句酌,数易其稿。

  该《厦门市志》前后经20年的编纂,终成600余万言之洋洋巨帙,分为5册,2004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是解放后第一部全面反映厦门历史和现状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其门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采编之审慎,文字之凝练,堪称“一方百科全书”

  二轮《厦门市志》(1996—2005)

  第二轮《厦门市志》(1996—2005),时首轮《厦门市志》的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05年。经过长达13年的编纂工作,于2020年底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编纂完成。全书分上、中、下3册,约420万字,方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