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薛)

  薛令之[字珍君,号明月,唐·福建长溪县人(今宁德福安市溪塘镇廉村)。长溪人(身世。永淳二年出生于乾岑村。少结庐苦读于“灵谷草堂”。)。神龙二年进士。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开元中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唐明皇命吟屈轶草。天宝中题东宫壁诗《自悼》。谢病归。)。居乡(隐居“灵谷草堂”。量口受赐。至德元年七十四岁卒于乡。墓葬福安溪北洋泉浦山。厦门岛内薛令之墓辩。)。著述。福安祠祀(补阙祠。三贤祠。廉村明月祠。)。薛令之并无入厦辩。]
  薛沙(长溪人,曾任龙溪县尉,后迁居嘉禾屿(今厦门岛)。行状。按(清·道光《厦门志》按。民国《同安县志》按。)

  薛昱
(唐·天宝中清源郡太守)
  薛播
[唐·河中宝鼎人。天宝十一年进士。累万年令。建中元年任中书舍人,出为汝州刺史。泉州刺史(建中元年贬泉州刺史。数访秦系。优礼欧阳詹。)历晋州刺史、河南尹、尚书左丞、礼部侍郎。贞元三年卒。评价。]
  薛戎(字元夫。历殿中侍御史。权泉州刺史。福建观察副使,侍御史,刑部员外郎。河南令。历衢、湖、常三州刺史。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卒,评价。)
  薛天华
(字君恪,明·晋江人。南刑部主事、南刑部郎。出守重庆。累至广东右布政使。评价。)
薛克铭
(字金三,号讷亭,又号默斋,明·晋江人。)
  薛应锺
(字启元,号象南,明·晋江人。)、薛乔登(字善夫,号尚□,明·晋江人。)、薛乔相(字仲伊,号镜莪,明·晋江人。)
  薛舜俞[字钦父,南宋·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岛)薛岭人。绍熙元年进士。除吏部架阁,以言者罢。起江东常平干官。改知金华县。罢归,岁余卒。]
  薛舜庸[字惠父,南宋·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岛)薛岭人;薛舜俞弟。绍熙四年进士。嘉定中调龙溪尉。改分宁丞。嘉定间知古田县。徙兴化军通判,未任卒。]

薛令之

  薛令之(683—756年),字珍君,号明月,唐·福建长溪县人(今宁德福安市溪塘镇廉村);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生,故后号明月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卒。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均据“《府志》、《叶晴峰诗话》”为作传。

  长溪人

  身世

  唐代的长溪县,治所在今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辖境包括了后来的福安县。

  据高岑《三廉氏族谱》:

  薛令之的先世居于河南高阳郡(河南开封府杞县有高阳城)。

  南朝·梁武帝·天监(502—519年)间,光禄大夫·薛贺为避战乱,离开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携家自江南辗转入闽,定居长溪县西北石矶津(福安廉村旧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为氏入闽1世。

  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统一南北,称帝洛阳(隋文帝),薛贺之子薛许(2世,令之高祖),在州衙(或县衙)任户曹司理。

  至薛令之薛法超(4世),以文章名世,唐肃宗追赠其为侍讲国公。时家已迁居石矶津对岸的乾岑(高岑)村。

  永淳二年出生于乾岑村

  唐·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薛令之出生于长溪县乾岑(高岑)村,即今福安市溪潭乡廉村,故后号明月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均载(文同):薛令之,字珍君,长溪人。”

  少结庐苦读于“灵谷草堂”

  薛令之少时家贫,曾在乾岑村(今廉村)不远的城山村后灵岩山腰结庐苦读,称“灵谷草堂”
薛令之的读书生活,虽时日久远,仍可从其所作“草堂吟”诗一窥其豹。该诗《全唐诗》以“灵岩寺”为题收录,但只有前4句。高岑《三廉氏宗谱》“草堂吟”为题补全后14句。全诗曰: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家贫耽学人争笑。
  君不见苏秦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须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
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神龙二年进士

  唐·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24岁,举姚仲豫榜进士,闽人以诗赋登第自此始。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均载(文同):“神龙二年进士。闽人以诗赋登第自令之始。”

  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

  开元中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

  薛令之初授右庶子(东宫僚属,四品),开元(713—756年)中累迁左补阙(谏臣),兼太子·李亨侍读。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均载(文同):“开元中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宫。”

  唐明皇命吟屈轶草

  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诗讽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与李林甫构怨日深。

  高岑《三廉薛氏族谱》收录唐明皇命吟屈轶草”诗曰:

  “托荫生枫庭,曾惊破胆人。头昂朝圣主,心正效忠臣。
  节义归城下,奸雄遁海滨。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

  天宝中题东宫壁诗《自悼》

  天宝(742~755年)中,唐玄宗已荒于纳谏,且太子李亨李林甫不睦,身为左补阙兼太子侍读的薛令之谏路既绝,又遭冷落,备受排挤,遂题诗于东宫之壁自嘲。唐玄宗偶入东宫,见之,不悦。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均载(文同):

  “时李林甫不惬于太子,官僚冷落。令之欲讽明皇,题壁云: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按:苜蓿传自天竺,供马饲料)

  明皇览不悦,援笔题曰: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北宋《资治通鉴》也载有此事和薛令之唐玄宗的诗,还载唐玄宗在诗后“复题‘听自安者’”4字,明下逐客令。

  北宋·苏辙苏轼景仰薛令之,多次在诗中提到薛令之“苜蓿盘”。如苏辙“手植天随菊,晨添苜蓿盘。”苏轼“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

  后,薛令之《自悼》一诗收入《全唐诗》,全诗为: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著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

  谢病归

  薛令之遂谢病归。

  回乡前,薛令之寄书给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其也辞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742~755年)末年随父归乡。同时,以明经举进士的侄儿薛芳杜亦挂冠归隐。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均载(文同):令之遂谢病,徒步归。”

  居乡

  隐居“灵谷草堂”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年少时读书处“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

  【薛令之卒后,唐·咸通元年(860年)“灵谷草堂”改建为“灵岩禅寺”,仍兼作学堂之用;并“建祠于其旁以祀公”。宋、元、明、清,廉村所有入仕为官者皆出此。最鼎盛时,建有大小院落36座,聚集僧众500余人。现存寺院重修于民国初年,保留宋代风格。

  现寺中的石阶、石狮、石径全是宋代留存下来的。石雕在前殿堂基座(基座为须弥式),在须弥座踏跺两侧各有10方束腰石,浮雕狮子均雕在壶门图案中。须弥座的上枋雕刻云纹,下枭雕刻水浪纹,雕刻面积约8平方米。】

  薛令之间或就近出游或访亲会友。

  《全唐诗外编》收录有薛令之“太姥山”(位今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镇,三面临海)诗,曰:

  “扬舲穷海岛,选胜访神仙。鬼斧巧开凿,仙踪常往还。
  东瓯溟漠外,南越渺茫间。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

  《高岑三廉氏族谱》收录有薛令之“送陈朝散诗,曰:

  “诗书礼乐壮行轩,话别殷勤赠以言。三月烟花散春色,数程云水过前村。
  欲去君子交如水,自是先生道满门。已约故人青眼重,我承恩处子承恩。”

  量口受赐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均载(文同):明皇闻其贫,令有司资以岁赋,令之量口受赐。”

  至德元年七十四岁卒于乡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占领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入蜀,太子李亨等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当年七月,李亨在灵武即位,号肃宗,改元至德;遥奉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年)九月,肃宗回到京都长安,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薛令之在至德元年(756年)已卒于乡矣,享年74岁;因敕名其乡曰“廉乡”、水曰“廉水”、岭曰“廉岭”,沿用至今;故后廉村薛氏即灯号“三廉”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及肃宗即位,以旧德召令之令之已逝矣,因敕名其乡曰‘廉乡’、水曰‘廉水’。”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及肃宗即位,以旧德召,而令之已逝矣。因勅名其乡曰‘廉乡’,水曰‘廉水’。”

  墓葬福安溪北洋泉浦山

  薛令之卒葬宁德福安县溪北洋泉浦山(属溪潭镇城山村)。

  明、清《福安县志》载,薛令之“坐落于二十一都泉埔山”,宋代曾多次修葺。当地氏族谱也有记载。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重修时,墓前建有1座“清风亭”,今墓道碑犹存。墓道碑高2.3米,宽0.8米,中间分两行竖刻“有唐补阙?公之墓”8大字,上款镌“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年)十一月长至”(“长至”为“夏至”别称),下款镌“廉溪、黄澜、薛坂诸玄孙重立石”。(按:“玄孙”:第4代)

  厦门岛内薛令之墓辩

  厦门岛下张社(下忠社,今湖里区禾山街道岭下社区)西侧村边缓坡上,即今仿湖工业区东北角,双十中学枋湖校区北侧,旧有薛令之墓。1961年列为厦门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墓向坐北朝南,平面“风”字形布局,由高约0.5米的封土堆高坟莹,墓围以三合土构筑。墓碑上镌楷书“唐侍御公墓”,前款“乾隆已丑年修”(1745年)。左前方立“有唐侍御公之墓”碑。

  1997年底,因辟建枋湖工业区(后改为行政居住综合区)需要,决定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迁移重新修建。时墓葬已淹没于积水潭中,外观尚完整;墓碑断为3截,收存于家后人;原神道碑早已无存。

  该墓封土堆下距地表1米处发现长方形无券顶砖砌墓室,墓室内堆填黄褐色松土,未见杂碎砖及扰乱现象。墓壁、墓底共设12个壁龛及前后2个腰坑。墓室中出土29件随葬品,包括十二生肖俑、男女侍俑、墓兽俑等陶俑和双鱼莲荷纹银碗、双鱼纹银盏、方形铜镜、铜器柄、铁器、双系瓷罐、四系瓷罐、箕形石砚及“开元通宝”铜钱等。其中银碗采用錾刻和锤地隐起工艺,不仅表现出器底双鱼畅游水中、栩栩如生的视觉感受,而且在厚度不足1毫米的器壁上錾出细如发丝的水禽花卉图案。花纹墓砖上线条纤细流畅,集人物、翼兽、飞鸟、花卉、祥云、站鹰等纹饰于一体。石砚制作光滑规整。出土文物中不少有字刻痕。该墓为姓墓葬确认无疑,但由于没有《墓志铭》,也不见骸骨残片,墓主人难以确认,引发厦门史学界极大争议。

  经学者考证,最终得出结论,该墓主并非薛令之,而是薛令之衣冠冢;另有认为此墓纯属后世修建以资纪念之墓。

  2023年,该墓终迁建于薛岭山公园。

  著述

  薛令之生前著有《明月先生集》、《补阙集》,均佚。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均载(文同):“有《明月先生集》行于世。”

  现存诗作,仅《全唐诗》录存《自悼》、《灵岩寺》2首,《全唐诗外编》录存《太姥山》1首,高岑《三廉氏宗谱》录存《草堂吟》、《唐明皇命吟屈轶草》、《送朝散》3首。

  福安祠祀

  补阙祠

  补阙祠,亦称“富溪补阙祠”、“明月补阙祠”,位于古福安县衙大门正对面、莲池广场后隔桥处,列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厦门、同安、长泰,浙江温州、苍南以及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三廉氏公认的祖祠,是福建重要涉台文物。

  高岑氏宗谱》载:“补阙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历经盛衰,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堂号“富溪补阙祠”,祀唐·左补阙薛令之及历代祖先。

  1990年重修,增建后厅。

  现“补阙祠”坐东向西,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720平方米,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沿中轴线设3进大厅2天井,依次有大门、戏台、祠厅(享堂)、后厅(寝堂);左右两厢配有廊庑。

  大门额悬“太子太傅”竖匾。

  戏台面阔5间,进深5间。

  祠厅面阔5间,进深4间,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鹊尾脊。阶有龙陛。祠厅内悬有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会魁”匾。

  三贤祠

  三贤祠,位于福安市区中兴西街三贤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福安知县张蔚然始建,祀唐·廉村薛令之、南宋·榕头村郑虎臣、南宋·晓阳谢翱3位乡人。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祠宇今存,但“三贤”塑像毁于“文革”期间。

  “三贤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92平方米,依次有大门、天井(两侧廊房)、祠厅,周以砖砌空斗墙。祠厅双层楼房,面阔3间,进深2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楼前石铺庭院(两侧廊房),庭前门廊紧靠门墙。

  廉村明月

  廉村明月祠,亦称明月神祠”、“后湖宫”,位于福安廉村最北端,是村民祭祀薛令之场所。
“明月祠”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后失火烧毁,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

  祠中柱联:

  “灵谷白云仙人旧馆,廉溪明月苜蓿清风。”

  “吾邑三贤荣标甲座,闽中万士首破天荒。”

  祀堂正中有神龛,供奉薛令之塑像。神龛上有1块清·光绪四年(1878年)的牌匾“覆载资生”。龛旁有联:“首登皇榜,自古八闽无双士;帝赐廉明,至今华夏第一村。”

  “明月祠”还保存1对明·万历廿七年(1599年)青石浮雕香案,上雕“双龙戏珠”、“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

  薛令之并无入厦辩

  厦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厦门的历史和文化,历代学者都认为以“南为最早。
最早记载的是南宋·同安县主簿朱熹《金榜山记》(全文镌存于现厦门金榜山公园石壁),有曰:“金榜山,在嘉禾廿三都。北有岭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岭之北,薛令之孙徙居于此,时号‘南’。”肯定地说“南陈黯“北薛令之孙”,应指薛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薛沙》)

  后来,史籍对“北的记述出现分歧,今人看法也未能一致。

  一是沿用说。如明·万历《泉州府志》仍称“北薛令之裔孙”

  二是薛沙说。民国《厦门市志·古迹·薛岭》:“在洪济山西北。薛沙卜居于此,人称所居岭为;岭之南,唐·陈黯宅在焉,时号‘南’。”

  三是薛令之说。 明·何乔远《闽书》曰:薛令之自福安徙居嘉禾屿,时号‘南’。”

  薛令之名气很大,是八闽登进士第的第1人,当过唐明皇太子李亨(即后来的肃宗)的老师。还由于厦门下张地方有薛令之墓,墓碑书“唐侍御公墓”(落款“乾隆乙丑年”)。既然有墓在厦门,何乔远又是著名学者,此说一出,影响很大,后来志书多沿用。

  如:

  清·乾隆《泉州府志·薛岭》薛令之徙家于此,号为‘南’。下有觉性院,极宽敞,常住僧八九十,今圯,只存数椽。”

  清·乾隆《鹭江志》也跟着说:令之晚居鹭岛。”并列为厦门唐代文学第1人。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令之“一日徙今嘉禾里(今厦门岛,古属泉州府同安县地)。”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令之》:“徙今嘉禾里。”

  薛令之迁居厦门,和陈黯并称“南陈北薛”之说,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怀疑。而今,薛令之死葬福安,生前未曾迁居厦门,已可下定论。

薛沙

  薛沙,生卒年未详,长溪人(今福安);薛令之裔孙。曾任龙溪县尉,后迁居嘉禾屿(今厦门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薛令之》)

  行状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沙》、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沙“《府志·名胜志》”为作传(文基本同),曰:

  薛沙令之裔孙。

  为龙溪尉。居嘉禾屿,人称为(民国《同安县志》无“为”字)‘薛岭’。其南陈黯宅在焉,时号‘南’。

  五世至文偓,任司农少卿。

  宋·元佑(1086—1094年)中,裔孙颕士举贡士、著作郎。”

   民国《厦门市志·古迹·薛岭》:“薛岭山:在洪济山西北。薛沙卜居于此,人称所居岭为‘’。岭之南,唐·陈黯宅在焉,时号‘南’。”

  按

  清·道光《厦门志》按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下)·列传6·文学·唐·薛沙·按》:

  “按厦门人物,以‘南’为最古。此语始于《闽书·薛令之》,云:‘自福安徙居嘉禾屿,时号「南」。’又云:‘令之,福安人,祖为龙溪尉,因卜居焉。’

  《府志》谓‘令之登神龙二年进士。’陈黯乃会昌时人,相去百二十年,不应有‘南’之目。且令之本传不载迁同安,从‘名胜志’作薛沙较确。’其载陈黯云:‘徙居嘉禾屿薛岭。’则薛岭之名巳在前矣。《闽书》谓以令之得名,亦似也。然本传不载令之迁居同安,而《县志》、《鹭江志》载其墓在厦门下张社。

  《志》云:‘薛沙,长溪人(非福安人),令之裔孙;为龙溪尉,始迁居于此。’又考《龙溪县志·职官》并无之名。

  所说既有异同,又无可考证。

  又《清漳杂记》云:‘陈邕,神龙初进士。开元二十四年被谪入闽,自莆移漳。有四子:夷则夷锡夷行夷实。’

  《嘉禾氏谱》云:‘夷则迁嘉禾屿’,与学士薛令之同里巷,乡人遂有「南」之称。岛上「觉性院」,其所创建,今像在焉。卒,葬乌石埔内浔山。’

   然则‘南’,岂夷则令之在前,在后乎?抑后人多所附会乎?
夷则姑从阙,令之两存。

  虽流寓即家焉,若《通志》、《府志》列之‘流寓’,若《县志》列之‘外纪’,恐于体例未合;从《鹭江志》,列于‘文学’。”

  民国《同安县志》按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唐·薛沙·按》:

  “按《厦门志》云:‘厦人物以「南」最古。’此语始于《闽书·薛令之》,云‘自福安徙居嘉禾屿,时号「南」’。

  《府志》谓‘令之登神龙二年进士。’陈黯乃会昌时人,相去百二三十年,不应有‘南’之目。且令之本传不载迁同安,从‘名胜’作薛沙较确。云:‘徙居嘉禾屿薛岭。’则薛岭之名已在前矣。《闽书》谓以令之得名,亦似也。然本传不载令之徙居同安,而《县志》、《鹭江志》载其墓在厦门张社,则又确居同安。不言同安者,以唐时同安尚未县也。

  《清漳杂记》云:“陈邕,神龙初进士,开元二十四年被谪入闽,自莆移漳。有四子:夷则夷锡夷行夷实。”

  《嘉禾氏谱》云:‘夷则迁嘉禾屿,与学士薛令之同里巷,乡人遂有「南」之称。卒葬乌石浦内浔山。’然则‘南’,岂夷则令之在前,在后乎?夷则姑从阙,令之两存。

  虽流寓即家焉,《通志》、《府志》列之‘流寓’,旧志列之‘外纪’,悉于体例未合。今从《厦门志》列于‘文苑’。”

薛昱

  薛昱,唐·天宝(742—756年)中为清源郡太守。[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唐·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唐·薛昱》:薛昱,天宝中为清源太守,郡人歌云:‘郡号清源,官有清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太守·薛昱据旧《志》曰:薛昱,天宝中为清源太守,以清德著。郡人歌云:‘郡号清源,官有清德。’”

薛播

  薛播(﹖—787年),唐·河中宝鼎人。约生于天授(690—592年)年间。

  《旧唐书·卷146·列传96·薛播》:薛播,河中宝鼎人。中书舍人文思曾孙也。父元晖,什邡令,以赠工部郎中。”

  《新唐书·卷159·列传84·薛播》:薛播,河中宝鼎人。曾祖文思,官中书舍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薛播,河中宝鼎人。”

  《旧唐书·卷146·列传96·薛播》、《新唐书·卷159·列传84·薛播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天宝十一年进士

  唐·天宝十一年壬辰(752年),薛播举进士。

  《旧唐书·卷146·列传96·薛播》:

  ,天宝(742—756年)中举进士。”

  “初,伯父元暧终于隰城丞,其妻济南林氏,丹阳太守洋之妹,有母仪令德,博涉《五经》,善属文,所为篇章,时人多讽咏之。元暧卒后,其子彦辅彦国彦伟彦云扌总并早孤幼,悉为林氏所训导,以至成立,咸致文学之名。开元(713—741年)、天宝(742—756年)中二十年间,彦辅等七人并举进士,连中科名,衣冠荣之。”

  《新唐书·卷159·列传84·薛播》:早孤,伯母通经史,善属文,躬授经诸子及兄弟,故开元、天宝间,兄弟七人皆擢进士第,为衣冠光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开元、天宝间,兄弟七人并擢进士。”

  薛播举进士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壬辰(752年)。《全唐诗·卷201》收录是春岑参作于长安的《送薛播擢第归河东》赠行诗,曰:

  “归去新战胜,盛名人共闻。乡连渭川树,家近条山云。
  夫子能好学,圣朝全用文。弟兄负世誉,词赋超人群。
  雨气醒别酒,城阴低暮曛。遥知出关后,更有一终军。”

  累万年令

  薛播初补任校书郎,历万年县丞、武功令、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万年令。

  《旧唐书·卷146·列传96·薛播》:“补校书郎,累授万年县丞、武功令、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万年令。”

  《新唐书·卷159·列传84·薛播》、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均载(文同):“累授殿中侍御史,迁武功、万年令。”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3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薛播也一度陷入叛军之手。

  建中元年任中书舍人,出为汝州刺史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春,唐军剿灭叛军,历时7年又2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完全结束。
薛播温敏而裕,与人交有常,大历(766—779年)间,西台御史大夫李栖筠、礼部侍郎常衮[大历十二年(777年)擢宰相]、中书舍人崔祐甫并器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常衮》)

  及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驾崩,唐德宗继位,崔祐甫辅政,建中元年(780年)用薛播为中书舍人,出为汝州刺史。

  《旧唐书·卷146·列传96·薛播》:

  温敏,善与人交,李栖筠常衮崔祐甫皆引擢之。

  祐甫辅政,用为中书舍人,出汝州刺史。”

  《新唐书·卷159·列传84·薛播》、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均载(文同)

  “温敏而裕,与人交有常,李栖筠常衮崔祐甫并器之。

  祐甫辅政,拜中书舍人,出为汝州刺史。”

  泉州刺史

  建中元年贬泉州刺史

  建中元年(780年),崔佑甫卒,薛播以公事坐小累,贬泉州刺史。

  《旧唐书·卷146·列传96·薛播》:“以公事贬泉州刺史。”

  《新唐书·卷159·列传84·薛播》:“坐小累,贬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建中(780—783年)间,坐小累贬泉州刺史。”

  数访秦系

  薛播与著名诗人秦系是旧交。天宝(742—755年)末年“安史之乱”秦系携带妻儿到曹娥江上游之剡溪(浙江嵊县南)避乱时,曾作《会稽山居寄薛播侍郎、袁高给事、高参舍人》(《全唐诗· 卷260》)一诗寄赠薛播等人。诗曰:今为相,明君复为。宁知买臣困,犹负会稽樵。”

  建中元年(780年),秦系南下泉州府郊南安丰州九日山西峰筑室长隐,是年薛播亦来任泉州刺史。薛播频往候问,岁时致羊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泉州山川·九日山》)

   《新唐书·卷18·列传121·隐逸·秦系》:秦系……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结庐其上,穴石为研,注《老子》,弥年不出。刺史薛播数往见之,岁时致羊酒,而未尝至城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秦系客泉,频往候问,岁时致羊酒。”

  清《全唐诗·卷260收录《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一诗,作者作李嘉佑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人(今河北省赵县),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官终刺史。李嘉祐毕生足迹未至泉州,应为秦系之讹。其诗曰:“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优礼欧阳詹

  时常衮罢相,贬任福建观察使,留意奖掖后进,倡导读书习文,闽人读书之风渐开。薛播很赏识欧阳詹才华,引荐他与隐居在九日山的秦系和前宰相姜公辅交游,吟咏唱和,谈文论道,远播声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姜公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得欧阳詹,优礼之,由是知名。”

  在常衮薛播勉励敦促下,欧阳詹在贞元二年(786年)上京赴试;贞元八年放榜点士,欧阳詹名列第二,成为泉州士人登第的第一人。

  历晋州刺史、河南尹、尚书左丞、礼部侍郎

  后,经李勉李泌荐,唐德宗薛播为晋州刺史、河南少尹,又入朝任尚书左丞,不久转任礼部侍郎。

  《旧唐书·卷146·列传96·薛播》:“寻除晋州刺史,河南尹,迁尚书左丞,转礼部侍郎。”

  《新唐书·卷159·列传84·薛播》:“再迁至河南尹。以礼部侍郎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再迁河南尹,礼部侍郎。”

  贞元三年卒

  贞元三年(787年),薛播在礼部侍郎任上卒,赠礼部尚书。

  《旧唐书·卷146·列传96·薛播》:“遇疾,贞元三年(787年)卒,赠礼部尚书。”

  《旧唐书·本纪12 ·德宗上》:(贞元)三年春正月……乙巳,礼部侍郎薛播卒。”

  《新唐书·卷159·列传84·薛播》:“以礼部侍郎卒,赠本曹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卒赠尚书。”

  评价

  《旧唐书·卷146·列传96》:“史臣曰:薛播温敏有文。”

薛戎(765—821年)

  薛戎,字元夫,唐·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贞元十六年(800年)权泉州刺史。

  《旧唐书·卷159·薛戎》、《新唐书·列传89·薛戎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戎据旧《志》、参《闽书》记。

  历殿中侍御史

  《旧唐书·薛戎》:

  “薛戎,字元夫,河中宝鼎人。

  少有学术,不求闻达,居于毗陵之阳羡山。年余四十,不易其操。

  江西观察使李衡辟为从事,使者三返方应。

  故相齐映代衡,又留署职,府罢归山。

  福建观察使柳冕表为从事,累月,转殿中侍御史。”

  《新唐书·列传89·薛戎》:薛戎,字元夫,河中宝鼎人。客毘陵阳羡山,年四十余不仕。江西观察使李衡辟署幕府,三返乃肯应。故宰相齐映代衡,奏留之。府罢,复归阳羡。福建观察使柳冕辟佐其府。”

  道光《晋江县志·薛戎》:薛戎,字元夫,宝鼎人。少有学术,不求闻达,居阳羡山。江西观察使李衡辟为从事。故相齐映代衡,又留署府职。罢归,福建观察使柳冕表为从事,转殿中侍御史。”

  权泉州刺史

  贞元十五年(799年),姚南仲任郑滑节度使。监军使薛盈珍恃势欲夺军政,数谗毁姚南仲 。贞元十六年(800年),薛盈珍又诬奏姚南仲的从事马总马总被贬为泉州别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总》)

  福建观察使柳冕附会薛盈珍的权势,为进一步迫害马总,派曾为其门下从事的薛戎权领泉州刺史,令薛戎构成马总之罪。没想到薛戎为人正直,以马总无辜,不从柳冕意。柳冕大怒,构薛戎罪,置于佛寺,恣意侵辱累月,迫令薛戎诬陷马总薛戎终不屈。直至淮南节度使杜佑出面书责柳冕 ,会柳冕亦病死,薛戎方脱难,但也因此辞职了。

  《旧唐书·薛戎》:

  “会泉州阙刺史,权领州事。

  是时,姚南仲节制郑滑,从事马总以其道直为监军使诬奏,贬泉州别驾。 附会权势,欲构成罪,使按问曲成之。无辜,不从意,别白其状。

  还自泉州,盛气据衙而见宾客,遂历东厢从容而入。度势未可屈,徐起以见,一揖而退。

  又构其罪以状闻,置于佛寺,环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诱令成 之罪。操心如一,竟不动摇。

  杜佑镇淮南,知之冤,乃上其表,发书谕难方解,遂辞职寓居于江湖间。”

  《新唐书·列传89·薛戎》:

  “先是,马总佐郑滑府,监军宦人诬劾之,贬泉州别驾。

  欲除以附幸家,即使(泉州)刺史,按置其罪。曰:‘以是待我耶?我始不愿仕,正谓此尔!’不肯从,还白其状。

  怒,据案引入,叱引者曰:‘见宾客乃尔乎?’由东厢进。

  度未可屈,揖而去,囚之它馆,环兵胁辱之,累月,终不为屈。

  淮南节度使杜佑闻之,书责,会亦病死,得解,自放江湖间。”

  道光《晋江县志·薛戎》:

  “会泉州缺刺史,权领州事。

  是时姚南仲节制郑滑,从事马总以直道为监军使,薛盈珍诬奏,贬泉州别驾。附会权势,欲构成罪,使按问曲成之,不从,别白其状。

  还自泉州,盛气据衙而见宾客。历东厢从容而入,度势未可屈,徐起一揖而退。

  又构其罪以状闻,置于佛寺,环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诱令成 之罪,竟不动摇。

  杜佑镇淮南,表冤,乃发书谕难方解,遂辞职归。”

  《资治通鉴·卷235·唐纪51·德宗神武圣文皇帝10·贞元十六年(800年)》:

  “义成监军薛盈珍为上所宠信,欲夺节度使姚南仲军政,南仲不从,由是有隙。

  盈珍谮其幕僚马总,贬泉州别驾。福建观察使柳冕谋害以媚盈珍,遣幕僚宝鼎薛戎摄泉州事,使按致罪,为辩证其无辜。

  怒,召,囚之,使守卒恣为侵辱。如此累月,徐诱之使诬终不从,由是获免。”

  《旧唐书·列传103·姚南仲》:

  “贞元十五年(799年)姚南仲李复为郑滑节度使。监军薛盈珍恃势夺军政南仲数为盈珍谗毁,德宗颇疑之。

  (贞元)十六年(800年)盈珍遣小使程务盈驰驿奉表,诬奏南仲阴事。南仲裨将曹文洽亦入奏事京师,伺知盈珍表中语。文洽私怀愤怒,遂晨夜兼道追务盈,至长乐驿及之,与同舍宿;中夜杀务盈,沉盈珍表于厕中,乃自杀。日旰,驿吏辟门,见血流涂地,旁得文洽二缄,一告于南仲,一表理南仲之冤,且陈首杀 务盈

  上闻其事,颇骇异之。南仲虑衅深,遂乞入朝。德宗曰:‘盈珍扰军政耶?’南仲对曰:‘盈珍不扰军政,臣自隳陛下法耳。如盈珍辈所在有之,虽复生,抚百姓,御三军,必不能成恺悌父母之政,师律善阵之制矣。’上默然久之。授尚书右仆射。

  贞元十九年(803年)七月,终于位,年七十四,赠太子太保,谥曰贞。”

  福建观察副使,侍御史,刑部员外郎

  道光《晋江县志·薛戎》:“后召拜侍御史。”

  《旧唐书·薛戎 》:“后(贞元末)阎济美为福建观察使,备闻其事,奏充副使。又随济美移镇浙东,改侍御史,入拜刑部员外郎。”

  按:《新唐书·列传84·卢坦》:阎济美者,第进士,有长者名。贞元末,繇婺州刺史为福建观察使,徙浙西。”

  河南令

  《旧唐书·薛戎》:“出为河南令。”

  《新唐书·列传89·薛戎》:“复为藩府交奏,稍迁河南令。吐突承璀讨镇州,所过吏迎廷畏不及,治道前驱,惟戎境内按故无所治迓。留府卒犯令者,缚置狱,留守怒,遣将略出之,不与。”

  历衢、湖、常三州刺史

  《旧唐书·薛戎》:“累改衢、湖、常三州刺史。”

  唐宪宗· 元和十年(815年),薛戎任湖州刺史时,新市(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钟思染在镇北迎圣桥北堍(原德清三中旁)购得南朝·齐国·大夫朱安期墓地,报请薛戎墓建寺,建成“大唐兴善寺”;后改称觉海寺,今存。

  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

  元和十二年(817年),薛戎拜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东观察使。

  道光《晋江县志·薛戎》:“历浙江观察使。”

  《旧唐书·薛戎》:“迁浙东观察使。所莅皆以政绩闻。居数岁,以疾辞官。”

  《新唐书·列传89·薛戎》:“累迁浙东观察使,所部州触酒禁者罪当死,橘未贡先鬻者死,戎弛其禁。”

  唐·开元(713—741年)间,越州粮食充裕,普遍酿酒,沿湖官道,旗亭店肆,供应酒食。建中三年(782年),恢复酒榷,并“委州县综领,醨薄、私酿,罪有差”。元和十二年(817年),薛戎任越州刺史,发现百姓“以酒禁坐死者,每岁不知数,而生产、祠祀之家,受酒于官,皆醨伪滓坏,不宜复进于杯棬”,“即日奏罢之”。管制遂有所松动,越酒生产又有恢复。

  元稹集·卷53·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江东道观察等史赠左散骑常侍河东 公神道碑文铭》(中华书局,1982年)“旧制,包橘之贡取于人,未三贡鬻者,罪且死。公薛戎命市贡之鬻者无所禁,旬月之内,越俗无余弊。”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5·浙东》,薛戎任浙东观察使,事在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至长庆元年(821年)。

  《唐会要·卷78·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平李师道,以所管十二州,分三节度:马总为天平军节度,王遂为兖海沂密节度,薛戎为平卢军节度。仍加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仍旧为平卢军,赐两蕃使印一面。”

  民国《镇海县志·卷l5·大事记》载:“浙东观察使薛戎奏请望海镇不隶明州,许之。”镇海地处渐东沿海、甬江(古称大浃江)之口。江口有招宝、金鸡两山夹江相峙,为军事、交通要口,护卫宁绍平原,为海防要地,素有“浙东咽喉”、“两浙门户”之称。南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浃口已有驻军,称浃口戍。唐代设望海镇。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望海镇俯临大海,与新罗、日本接近,为海疆重镇。

  《唐会要·卷78·诸使杂录上》:“元和十四年(819年)……八月,浙东观察使薛戎奏:‘淮敕:诸道所管支郡,别置镇遏。守捉兵马者,宜并属刺史。其边于溪洞接连蛮夷之处特建城镇者,则不在此限。今当道望海镇,去明州七十余里,俯临大海,东与新罗、日本诸蕃接界,请据文不属明州。’许之。”

  长庆(831~824年)初,应浙东观察使薛戎奏,朝廷在翁山之“富都、安期、蓬莱三乡置尉,主斗讼盗贼税课之事”

  卒,评价

  《旧唐书·本纪16·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冬十月……丁亥,前浙东观察使薛戎卒。”

  《旧唐书·薛戎》:

  “长庆元年(821年)十月卒,赠左散骑常侍。

  检身处约,不务虚名。俸入之余,散于宗族。身殁之后,人无讥焉。兄弟五人,季弟最知名。”

  《新唐书·列传89·薛戎》:

  “卒治下,年七十五,赠左散骑常侍。

  为吏,不尚约束诡名誉,其有善,归之所部。故居官时无灼灼可惊者,已罢则怀之。

  悉奉禀赒济内外亲,无疏远皆归之。既病,以所有分遗之曰:‘吾死矣,可持为归资!’众皆哭而去。”

薛天华

  薛天华,字君恪,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闽书》、万历《府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薛天华》、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薛天华》有传。

  南刑部主事、南刑部郎

  薛天华登嘉靖廿九年(1550年)庚戌科进士,授南刑部主事、南刑部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

  “薛天华,字君恪,晋江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以南刑部郎考满入京。会忠愍继盛以论劾严嵩死,天华招同志杨豫孙董传策与漳浦朱天球往哭甚哀,治具如礼,一时有四君子之称,竟以此取怼。”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薛天华》:

  “薛天华,字君恪,晋江人。嘉靖庚戌进士。

  杨继盛以论权相死,天华与同年朱天球哭之,捐金为其殡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薛天华》:

  “薛天华,字君恪。嘉靖庚戌进士。

  授南刑部主事。满考,诣京师。适杨忠愍杨继盛忠愍以论严嵩死。天华杨豫孙董传策朱天球哭之死所,捐金为其殡殓,以此取怼严嵩。”

  出守重庆

  薛天华在南刑部任职7年余,出为重庆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七年余始出为重庆守。重庆当凋瘵后,民多流移,为申请蠲税安集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薛天华》:

  “后守重庆。

  重庆当凋瘵后,民多流亡,请蠲一年租税以复诸逃亡者。

  天全六番招讨使死,长子杨时誉袭,次子时举谋夺之,勒兵相攻,抚按檄委处分。时举阴遣人投重赂,天华械致时举,为陈国法、天伦、逆顺、祸福,时举叩首服,六番帖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薛天华》:“七年乃得出守重庆。”

  累至广东右布政使

  擢云南提学副使,晋浙江参政、广东按察使,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晋广东右布政使。以疾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

  “擢云南提学副使,晋浙江参政、广东按察使。隆庆戊辰举卓异,晋本省右布政使,卒。”

  “子应锺,令桂平,有惠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薛天华》:

  “迁云南提学副使。阐明正学,士争濯磨。

  晋广东按察使,转本省布政使。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薛天华》:

  “升云南提学副使,迁浙江参议,擢广东按察使、晋本省右布政使。历官所至,皆有能声。以疾卒。

  所著《明善斋经疑》、《居官疏义》、《诚意解》诸书。

  应锺,令桂平。”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布政薛君恪先生天华

  “天华讲学励行,所治经术务究大原。读《大学》,独信孔颖达古本;读《易》,玩先天诸图;读《春秋》四传,常以己意推寻当日事,即合注疏与否弗论也。居官所至,以清白称。其文学

  有《居乡左戒》、《守官右箴》,尤为学者所诵。

  其‘左戒’之词曰:‘毋通要路书,以务养节,则俯仰不渎;毋预尘纷事,以务养寂,则外内不扰;毋循末俗态,以务养高,则志行不羞;毋受非礼馈,以务养廉,则彼已不失;毋妄结宾从,以务养交,则戚党不弃而善汇集;毋苟出言语,以务养德,则静躁不爽而□过息;毋逐恋嗜好,以务养神,则天倪不伐而和气全;毋厌薄迟钝,以务养重,则机心不炽而真性得;毋讥讪世短,以务养福,则不忮人以见直而鬼责消;毋虚邀时誉,以务养诚,则不恕已以见贤而潜德进;毋妒嫉儁能,以务养才,则不设阱以诬善,而有奖藉之功;毋歆羡汰靡,以务养啬,则不竞侈以蠹俗,而有由礼之渐。’

  其‘右箴’之词曰:‘遇暴上,思以礼事之,则不可辱;临顽民,思以仁悟之,则不为仇;御群小,思以严远之,则不启侮;统列属,思以正率之,则不伤威。寮友有过,思隐规而公掩之,则忠不失厚;庶民有议,思静修而密弭之,则微不悛恶。受纤介之私,思以欺君为惧,则勤公愈至;叨一命之禄,思以报主为心,则举职益谨。怨者人所易怵,思精白以任之,则廷有分谤之士;难者人所易避,思委质以殉之,则朝有仗义之臣。即有偏喜,思畏天以奉之,则无溢实之赏;如有暴怒,思观理以忘之,则无淫法之罚。’”

薛克铭

  薛克铭,字金三,号讷亭,又号 默斋,明·晋江人。永乐三年乙酉(1405年)以岁贡领顺天乡荐,历崇德教谕、永福令、浙江杭州府通判,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薛克铭“采杨仪撰《志》”为作传:

  “薛克铭,字金三,号讷亭,又号默斋

  永乐乙酉以岁贡领顺天乡荐,教谕崇德。

  迁永福令。忧其俗不知书,设乡塾教之。年荒开仓赈,胥役不能为奸。来秋大稔,敛额不少溢。民德之,祀于社。邑有土司以羁縻猺、獞辖于县。猺、獞有争,土司不能直,申之县令,令贪者,饱所欲。 克铭 廉得其弊,约大事代剖,小事归司,上官以最请于朝。

  会丁内艰,服阕,升浙江杭州府通判。审鞫平,批判当。赋税善为征收,货贿察其不物。暇则以孝弟力田诵读,为郡人劝,俗遂变。杭人讴思之,□就教上司□俞卒,其子扶榇归葬焉。”

薛应锺

  薛应锺,字启元,号象南,明·晋江人,薛天华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薛天华》)。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举人,历广西桂平县令、吏部文选司主事、工部营膳司员外郎、礼部仪制司郎中、云南道监察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薛应锺“采《氏家传》”为作传:薛应锺,字启元,号象南天华子。嘉靖戊午举人,授广西桂平县。累荐卓异,升吏部文选司主事,转工部营膳司员外郎,迁礼部仪制司郎中。考满,擢云南道监察御史。所历具有廉声。”

薛乔登

  薛乔登,字善夫,号尚□,明·晋江人。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举人,任桐乡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薛乔登“采《氏家传》”为作传:薛乔登,字善夫,号尚□。万历癸酉举人,出令桐乡。持冰蘖,约己裕民,廉而有□,宽而不弛,又善治盗。都人士有二异政颂,紫溪 苏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浚》)为赞。”

薛乔相

  乔相,字仲伊,号镜莪,明·晋江人。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举人,历松溪学正、南京国子监学正、大理寺司务、户部广西司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薛乔相“采《氏家传》”为作传:薛乔相,字仲伊,号镜莪。万历乙卯举人,任松溪学正,捐俸独修棂星门。按台嘉向荐之,迁南京国子监学正,转大理寺司务,升户部广西司主事。时瑺总理户、工二曹务,持节不阿,同僚有以危言怵之者,正色曰:‘吾读圣贤书,进礼退义,得之不得,有命存焉。’国子祭酒林鹤胎诣之,曰:‘吾同志也。’遂引疾归,设义学,月课宗族子弟。”

薛舜俞

  薛舜俞,字钦父,南宋·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岛)薛岭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俞薛舜俞,字钦父,同安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2卷·姓部·列传3·薛舜俞》:舜俞,字钦父,同安人。”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俞》:薛舜俞,字钦父,嘉禾里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俞》有传。《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2卷·薛姓部·列传3·薛舜庸“按《万姓统谱》”有记。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俞“《通志》、府、县《志》、《闽书》及《道南源委》原传”为作传。

  绍熙元年进士

  南宋·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薛舜俞余复榜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俞》:“绍兴(?应为“绍熙”)中登第。”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2卷·姓部·列传3·薛舜俞》:“早工文艺,登进士。”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俞》:“绍熙元年进士。”

  除吏部架阁,以言者罢

  薛舜俞初授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教授,未上,除吏部架阁;三府交荐,差江西漕司干官;尚书省核时改派往吏部,任掌管帐籍文案的架阁库官,但因遭人非议而作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俞“教授南剑州,未上,除吏部架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2卷·姓部·列传3·薛舜俞》:“教授南剑州。”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俞》:“教授南剑州,未任。三府交荐,差江西漕司干官;堂审除吏部架阁,以言者罢。”

  起江东常平干官

  后,薛舜俞起江东常平干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俞“以言者改江东常平干官,振荒,多所全活。”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俞》:“后起江东常平干官,与其长李道传赈荒,多所全活。”

  改知金华县

  薛舜俞改知浙江金华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俞、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俞均载(文同):

  “改知金华县。

  守、督宿逋苛峻,舜俞引谊力争,宽期示信,民悉乐输。”

  罢归,岁余卒

  在金华知县任上,薛舜俞被罢归,仅岁余卒于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俞

  “罢归,岁余卒。

  晚年问学益淹贯,里居教授门人,多通显者。有文集及诸书三百余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2卷·姓部·列传3·薛舜俞》:“晚年学问淹贯,为文长于表启,有文集三百余卷。’”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俞》:

  “卒。

  舜俞问学淹贯、议论磊落,挟负才气。仕数龃龉,里居教授;门人多通显。著有文集及《易抄》、《诗书指》三百余卷。

  祠乡贤。”

薛舜庸

  薛舜庸,字惠父,南宋·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岛)薛岭人;薛舜俞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薛舜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庸薛舜庸,字惠父,南宋·同安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2卷·姓部·列传3·薛舜庸》:舜庸惠父。”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庸》:薛舜庸,字惠父舜俞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庸》有传。《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2卷·薛姓部·列传3·薛舜庸“按《万姓统谱》”有记。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庸“《通志》、府、县《志》”为作传。

  绍熙四年进士

  绍熙四年癸丑(1193年),薛舜庸进士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庸》:“继其兄舜俞登第。”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2卷·薛姓部·列传3·薛舜庸》:“继其兄舜俞登第。”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庸》:“绍熙四年进士。”

  嘉定中调龙溪尉

  嘉定(1208—1224年)中,薛舜庸调龙溪县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庸、《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22卷·薛姓部·列传3·薛舜庸》、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庸均载(文同):“调龙溪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漳州府·漳浦县》:“尉厅在府城之北环珠门外。宋·嘉定(1208—1224年)中尉薛舜庸修,嘉熙三年(1239年)项公泽重建。”

  改分宁丞

  薛舜庸以赏改分宁县丞。(分宁县,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庸》:“以赏改分宁丞。”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522·薛姓部·列传3·薛舜庸》、·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薛舜庸均载(文同)“改分宁丞。”

  嘉定间知古田县

  嘉定(1208—1224年)间,薛舜庸知福建古田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庸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522·薛姓部·列传3·薛舜庸均载(文同):

  “知古田县。

  前此农民牛死,输钱于官。舜庸叹曰:‘民不幸失牛,又责其财,是重困也。’立命除之。

  增邑庠廪饩,建阁藏书,以惠生徙。”

  ·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薛舜庸》:

  “嘉定间知古田县。

  民间牛死,例输钱于官。舜庸叹曰:‘民不幸丧牛,又责入钱,是重困也!’立命除之。

  增廪饩,建阁藏书,以惠生徒。”

  徙兴化军通判,未任卒

  后,薛舜庸徙兴化军通判(今莆田市),未任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薛舜庸》:“通判兴化军,未上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522·薛姓部·列传3·薛舜庸》:“徙通判兴化军。”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宋·薛舜庸》:“通判兴化军,未任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