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李—上卷)

  李森(字俊茂,号朴庵。身世。好义。剿邓茂七农民军:授清漳九龙岭巡检。安溪源口巡检、摄永春、德化、安溪县令。身后。清·李清馥按。附:清溪李氏家世。)
  李兆庆[字赖甫,号维念,明末清初·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
  李煜(字秉常,号勤斋,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清·康熙《安溪县志》载。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李亮(字文诚,号东臯,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
  李镗(字时和,号罗峰)
  李澜(字子观,号中蓝,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清·康熙《安溪县志》载。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李仕亨(字克澹,号仍朴、迂叟,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清·康熙《安溪县志》载。清·李清馥《闽 中理学渊源考》本传。)、李仕弼(字君佐,明·晋江人)、李仕观(字克宾,号洞庵,明·安溪人)
  李栻(字克俨,号怀蓝,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清·康熙《安溪县志》载。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李桢(字克辅,号幹宇,明·安溪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清·康熙《安溪县志》载。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李鸣阳(字克仪,号瑞峰)
  李光龙(字蟠卿,号在明,晚号余隐,明末清初·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清·康熙《安溪县志》载。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李光坡(字耜卿、皋轩,别号茂夫,清·安溪湖头人。家学渊源。上防海策。壮岁专意《三礼》。入京。精于历算。天性至孝。卒。)、李光墺[字广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光型[字仪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光埌[字赐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光益[字利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光垤[字阜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光斗[字枢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
  李清植
(字立侯,别号穆亭)、李清时(字授侯,号蕙圃)、李清芳(字同侯)、李清馥(字根侯)
  李日蚃[又名“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字省甫,号白轩,清·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与李光地密送蜡丸疏。导清军保泉州:授副将。奏《平海机宜疏》。福建水师总统,左都督、邵武副将。台湾安平镇副将。永州镇总兵官。年老乞休,卒于家。评价。后裔(十子。孙。附:从子。)]、李日燝[字葆甫,号渔仲,明末清初·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早年。聚乡勇平义军。不仕,归老林泉。评价。]、李日晔(字咸甫,号旭寰,明·安溪县 感化里人[今湖头镇])
  李锺伦(字世得)、李钟旺(字世蕡,号艮湖。行状。方苞为撰《墓志铭》。)
  李焻(字洪著
,又字元驭李瀚(字元直,号毅庵) 、李待问(字献衷,号葵孺,或作字葵儒,谥忠定。身世。历知连城、沙县。知晋江县。累官至户部尚书。卒于家。其他。)、李先春(字克建,号念次,清·安溪县 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李琎(字文用,号懒斋,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

李森

  李森,字俊茂,号朴庵,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

  清·李清馥李森10世孙)《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旌义李仆庵先生综述陈瓛《送公之官序》、朱简斋撰《墓志》、陈绍功撰《本传》、《县志》为作《传》。

  身世

  李森先世豪富,他继承祖业,复经营盐铁,收益更丰。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义行·国朝李森》:李森,感化里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巡检·李森》:,字俊茂,号朴庵,感化里人。少慷慨,有志尚。读书猎大较,不数数占毕间。席先资,田数万亩,粟数万钟;计山百区,出木数千万章;僮千指。益尽力居积。乃计岁入,捐粟千斛别窖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旌义李仆庵先生》:

  公讳,字俊茂,号朴庵

   先世肇于唐江王·元祥之后,迁江南,分居於泉之安溪感化里(今湖头镇)。高(高祖)、曾(曾祖)皆隐德;大父(祖父)则成公,洪武初应诏举孝廉,授将仕郎,判大名府内黄县簿;父宗江公,修身慎行,不乐仕进,拻拓田庐,以遗安于子孙。

  公少慷慨,有志向。早岁从师猎涉经史,事亲奉公,式由其道;二亲谢人间事,礼仪毕备,追慕未尝顷刻忘也。

  公席先世遗产,复自居积日起。”

  好义

  李森轻财重义,賙穷恤匮,又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天顺(1457—1464年)中,地方官具名上报,朝廷旌表“尚义”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义行·国朝李森》:“慷慨有谋略,乐善好施。凡邑之亭廨、桥梁,修建居多。尝出粟二千石赈济,诏旌‘义民'。”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巡检·李森》:

  “凡亲戚朋友,若里中矜人娶者、嫁者、病者、葬者、火若盗者,咸取给焉。他有缓急,随事赈赡,各极意去。

  郡太守欲修治堂,管库不给,以谓慨然任之 , 无有简便,遂壮大观。则又佐修郡学,已治邑治堂若邑学如本郡。

  (正统六年,1441年)一日过剑口(建口)渡,见行人病涉,曰:‘兹延(延平)、建(建州) 、汀(汀州)、邵(邵武)四郡所取道也。’庀匠石,酾水为二十梁。工未就,有老人语曰:‘盍塔诸?’言已不见。塔之。

  复建莆田江口桥,修郡中东岳行宫及贤妙观,创五帝殿寝,祀为檀樾。复为本邑建龙津、凤池等二十五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龙津桥、凤池桥》),龙津、清溪等宫、狮子等岩凡九所。复辇木浮海,助建福州芝山寺。前后费不赀,而长者之名闻于闽中。

  天顺中,应诏出粟五千石赈济,又慕义输边三千石,朝旨旌为‘尚义’,锡文绮二。森诣阙进方物称谢,命羊酒宴劳之。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旌义李仆庵先生森》:

  “轻财重义,賙穷恤匮。凡遇假贷贫不能偿者,悉焚券契;丧不能举者,终不能敛者,即助以赀;舍药以资贫病。

  一日道经邑之剑口川,见负担者涉水被溺,其心恻然,询诸故旧,曰:‘是路正当延、汀、漳(漳州)、泉(泉州)要冲,何不作舆梁以济之?’众皆以无资辞。公遂发心捐赀造桥,至再不就,间忽逢老人有言曰:‘此溪险急难成,长者欲造此桥,须先造石塔以镇之。’言讫不见。公依言表浮图数级,而桥告成。

  又往莆(莆田)造江口大石桥;本邑复造龙津、凤池等二十五桥。

  正统(1436—1449年) 间 ,协造本府黄堂(泉州府府衙)及本邑(安溪县衙)琴堂,又修郡庠(泉州府学)黉门及本邑(安溪县学)大成殿,以至东岳(泉郡东岳行宫)五帝殿、元妙观及一应神祠圣像,莫不助资理妆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学、安溪县学》、《泉州寺庙·东岳宫、元妙观》)

  【安溪县湖头溪的马上滩、渊滩,巨石阻塞,水从石罅流出,无法通航。正统(1436—1449年)间,李森雇工凿使深,水运始通泉州,从此湖头便成为内安溪各乡物资的集散地,日滋繁荣。

  还捐建清溪宫、狮子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清溪宫、泰山岩)。

  又将木材浮海,远运福州,助修芝山寺。】

  正统(1436—1449年)中,遭岁饥荒,应诏出粟五千石赈济;又慕义输边三千石。

  有司具名以闻,诏旌义民(旌表“尚义”),诣阙谢复,拜赐赠帛酒馔,由是闻望颙昂,声誉益彰方岳。”

  邓茂七农民军:授清漳九龙岭巡检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巡检·李森》:念承平久,即萑符不逞,曷以应卒?戒家僮饬兵杖,习拳勇。乡落盗先后发,有酋徐子通苏隆黄宗成等数十徒,悉擒杀之。沙、尤寇掠泉,森率敢死士掩击,生俘酋党魏崑玉褚良宗等百余人,招抚及夺回被虏亡算。宁阳侯陈懋、保定伯梁宝、刑部尚书金濂等上功,授漳州九龙岭巡检。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巡检》:“天顺中:李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旌义李仆庵先生

  “郡邑循例交荐授官保障乡邦,疏累上核,实命未下。

  适沙(沙溪)、尤(尤溪)寇发邓茂七农民军攻入泉州、安溪),公以‘旌义’奉檄,统乡之义勇子弟数千剿殄。

  总兵官具功次奏闻,授清漳九龙岭巡检。舆论咸以为未足以偿其敌忾之绩,而公处之泰然,且曰:‘三世荷列圣子惠洪恩,兹值梗化陆梁,当捐躯戮力服勤皇家,不避艰险、冲冒矢石,固分内事也,岂可计资秩之崇卑哉!苟能尽职万一,则诠衡自有公论。’闻者莫不壮其志,而期于远大也。

  濒行,薇垣名卿守令将师咸以礼饯,旌其折冲防御之劳,晋江亲旧友契供帐于石笋江之浒。时处士素知公者,撰《序》以华其行,景泰元年庚午(1450年)九月也。”

  安溪源口巡检 、摄永春、德化、安溪县令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巡检·李森》:“顷之,从安溪民请,调源口。永春、德化前后缺令,监司署摄,多惠绩。亦尝摄本邑事,捐资修公署,建仪门,百废为之一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旌义李仆庵先生》:

  “(景泰)三年(1452年),从安溪耆民请,调公源口渡(安溪源口巡检)。至则建厅事、修房舍,以绥兵卒。

  永春、德化前后缺令,监司命公摄其篆。公所至多惠绩,二邑咸讴颂之。

  已,摄安溪,则修公馆,整仪门,以安吏民,数年之间邑政具举,凡百废坠焕然一新。”

  身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旌义李仆庵先生》:

  “天顺癸未(天顺七年,1463年),暑雨弥月,大浸稽天,公所建剑口及龙津三大桥圯。公冒雨省视,太息曰:‘百年之功尽于此乎。’由是民病复涉。公因之抑郁成疾,遂至不起。

  公自微有官迄白首大都,折节为义,矜已诺,其急人之困先于己,公事既毕,然后乃尝酒食,人以是严重之,计五十年无旷时虚岁,公其性命于功的者乎!

  里中人视公犹父望、公家若库庾,尊之不名,称朴庵长者。即有竞,不从邑令讯,而信长者之言化。

  逮其弟俊德,咸骈为义。

  公生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年)二月,卒天顺七年癸未( 1463 年)八月,享年六十有六。

  娶氏,本邑感德处士之女,有贤行。

  子五人。公既不得志于儒,别立书塾,置书田,积书万卷,课诸子;五子皆赋质超颖,凡异卓犖,咸有衣冠。长,义官先逝;仲煜,受书于户部主事、莆阳黄声仲,刻志学问,应庚午乡试中式,后为南丰令;,承事郎;,散官不就;,贡太学,为南雄司理。”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巡检·李森》:

  “胞弟却砮,咸骈为义,别有《传》。

  氏子孙称曰‘旌义公’。平生嗜义好施,所建造庙堂、桥梁等百十大事,计经营五十年,无旷时虚岁,盖性命于功德者乎。后明季乙亥岁,郡堂倾挠,复抡材清溪,得大木一,合抱轮囷,足任主器,则向所遗也。神物有待轮奂苞茂,人谓氏造郡堂者再,斯不称故国乔木哉!”

  李森墓在安溪湖头镇湖四村上西埔。糯米灰三合土构筑,石墓碑阴楷“旌义朴庵公墓”,坐北朝南。另有衣冠坟,亦在上西埔,石构,制作较精致,坐西朝东。

  原李森于泉州城东门外东岳行宫口立有牌坊。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 年),李森裔孙、宰相李光地为纪念其八世祖李森献谷赈饥及饵平邓茂七军的德政,上奏朝廷,康熙帝御笔赐“急公尚义”坊额,重修牌坊,后人称“急公尚义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泉州牌坊·泉州府城古牌坊·李森“急公尚义”坊》)

  清·李清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旌义李仆庵先生》:

  “按:

  公事实见于邑、郡《志》、《清源文献》、绍功撰《本传》,详哉其言之矣。

  《家谱》中‘家传’之外,亦绍功所撰《传》为详。而都宪朱简斋所撰《墓志》,《谱》中未及录刻,只有公及妣氏《迁墓记》;而处士 所撰《公之官序》,亦未及登载。二稿藏于从祖茂夫先生家,前岁于从弟处持出抄录。

  盖陈瓛先生,字微仲,号柏崖,为明初高士,性孝友,不求闻达,宣德间累召不起,号为徵君,载在志乘。要其人为不苟作者,且此公笔札殊少,亦吉光片羽也。

  简斋 公当日负硕望,其所志皆精核,今此稿集中亦未载。

  兹就陈绍功先生稿本及郡、县《志》之外,再节录二先生昔时撰述,略补《本传》所未登载云尔。

  再按:

  朱简斋先生《学稿》:天顺七年(1463年)十月十六日,往湖头祭公,诗曰:‘乘兴相邀吊故人,不辞艰险不辞辛。湖头红日湖间雨,林外青山林下津’云云。又题云:‘同寺丞 、太守、知州陈惠、提举贺文、通判陈睿,往安溪湖头吊祭朴庵 公。’

  读此,知公当时所交契者皆硕彦旧德,志乘俱有《传》。表表而一时气类之同,远从吊唁,仰见公之德谊所孚矣。

  清馥谨识。”

  附:清溪氏家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清溪氏家世学派》:

  “尝读曾祖伯渔仲先生李日燝渔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日燝》)叙族谱系略云:

  ‘余家世相传,系出唐江王之后。曩甲午见族人参军孔文于延平,手家乘相示,自武阳流移之后,数世昭穆具存,其散处他州者,记次甚有序,谓余为其宗人,盖灼灼也。

  归检旧谱,读李森朴庵自序称:先世家尤溪,尤为延属邑。窃意 孔文 为不谬。夙闻,奉常曾经田阳,奉羊豕登绝巘祭所谓先庙者,子孙村朴业樵渔,所居里名翰林崎,在大田县治之东十里,大田未建,昔隶尤溪,嗣后在明检讨亦过而拜焉。问其高年,具称一支徙湖头,在季元之世然。

  则祖距前祖未远,所闻有据,合诸斯言,殆不诬也。’

  清馥谨按:

  渔仲先生所叙,皆系始祖以上者。

  今据旧谱,断自君达公为始祖。君达公,感化里河洋保人,元·泰定二(1325年)置田庄贯常乐里,而住在清溪蓝湖之感化里。其溪据湖之端,水流而下,其色蓝,故曰蓝湖也。

  二世祖名号无传,惟旧木主题干五位。

  三世祖玉山公,行善好施,老而弥笃。

  至六世祖旌义朴庵府君李森朴庵,力行仁义,家声始大。

  再世而第二子南丰令公李煜李森次子),举景泰庚午(景泰元年,1450年)乡荐,受书于户部主事莆阳声仲,刻志问学,诗书之泽已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煜》)

  迨万历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公之五世孙心湖先生懋桧李懋桧心湖始登甲科,由是人文踵起,遂称安溪名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懋桧》)

  尝考正(正德)、嘉(嘉靖)以前时潜修亮节之士,亦有应述者。如纪善先生李亮,清风夙学,望著乡闾,载在志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亮》)

  至前修所品待,如九世祖罗峰府君李镗罗峰受知于孟中中蓝先生李澜中蓝,受学于元伟瑞峰先生鸣阳李鸣阳瑞峰 ,从游于履丰。其亲师问学,皆有派别可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镗李澜何炯李鸣阳庄履丰》)

  逮隆(隆庆)、万(万历)以降,心湖李懋桧心湖诸公。盖心湖先生立朝忠谠清修,有进退大节; 仍朴先生仕亨李仕亨仍朴怀蓝先生李栻怀蓝以《易》学相师授;而幹宇先生李桢幹宇,有循声亮节,与衷一李光缙衷一相友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懋桧李仕亨李栻李桢李光缙》)

  若吾高祖念次府君,卓犖好义,敦说诗书,有李森朴庵遗风,其树义尤宏远矣。

  若余隐先生,明季遗献,实曾祖伯渔仲公、先曾祖惟念公受业之师也。”

李兆庆

  李兆庆,字赖甫,号维念,明末清初·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李光地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8·孝友·国朝孝友1·李兆庆“《安溪志》参氏《家传》”为作传,曰:

  “李兆庆,字赖甫,号维念,安溪人。

  兄弟六人,皆力学著声。兆庆天性至孝,尤笃嗜正学。当明季,多蓄书,及同郡诸公讲解,教授诸子。为诸生,属文不拘绳尺,淹博宏深。屡试,辄高等,食饩于庠。

  是时闽海弗靖,甲族大家往往不能自保。兆庆族聚乡里,设立教条,闾党兢兢奉约束,远近赖之。乡人有沦于贼者,倾赀赎之;初不问其识与不识也。

  岁乙未(顺治十二年,1655年),家陷于贼。时兆庆仲兄日燝募死士薄贼垒,凡数十战;经年,贼势穷促,走漳州降,竟全其家属。脱难后,徙旧里,揵户却扫,课子弟诵读。

  辛丑(顺治十八年,1661年)贡于乡。甲辰(康熙三年,1664年)自京师还里,修宗祠,定春秋祭期。远祖坟墓久湮,按谱牒访求,并得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日燝》)

  康熙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乙卯(康熙十四年,1675年)间,滇、黔告变,八闽相继煽逆,阻声教数年。子光地以编修假归,遣使具蜡丸上报,密陈道里险易、进取机宜状,卒成恢复之功,皆禀兆庆之教也;王师入闽,上特念忠贞,有旨命保护其父母、眷属。

  康熙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御赐‘教忠’匾额;乙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赐两柱句云:‘一念怀明主,终身思旧恩。’

   平生厌绝纷华,追慕往哲;时有心得,与理学语录默相契合。故能践履笃实,大节不苟如此。

  卒,年六十有七。

  以长子光地贵,赠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子鼎征、三光垤、四光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垤李光坡》)

李煜

  李煜,字秉常,号勤斋,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李森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森》)。举景泰元年庚午(1450年)乡试,景泰五年甲戌(1454年)春闱副榜,署福州罗源县教谕,成化六年(1470年)改江西建昌南城教谕,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南丰令,致政归。

  清·康熙《安溪县志》载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景泰元年庚午翁宾榜:李煜,感化里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煜》:

  “李煜,字秉常,号勤斋

  举人,春闱副榜,署罗源县谕。值沙、尤寇乱,学宫倾毁,捐资重建大成殿、明伦堂暨东西庑。课督诸生,常礼一切谢却。

  改江西南城谕,一如罗源。

  升南丰令,询利害,悉兴除,城外筑通济桥,民免风波,众立石纪功。复建坛壝与 曾子固 书院,设铺舍,建‘众安亭’。政绩详载太史刘青斋、太常卿程广平碑。丰人祀名宦。

  今祀乡贤。时邑令钱守中于感化里河洋保为特建梯云坊,圯,柱尚存。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县令李勤斋先生》:

  “李煜,字秉常朴庵李森朴庵次子。时清溪(安溪县)科第寥如,公独自奋发,号勤斋以见志。

  举景泰庚午(景泰元年,1450年)乡试,甲戌(景泰五年,1454年)春闱副榜,署福州罗源县谕。一切谢诸生常礼,以大成殿、明伦堂暨东西庑之圯也,慨然笈家赀重建之。

  成化六年(1470年),移谕江西建昌之南城,其庀堂斋馔堂如教罗源时。

  十三年(1477年),江右直指保升南丰令。下车询民利病,为之兴除。邑城依江,旦夕假舟楫,渡人不便,即躧址鸠工,筑通济桥,延袤数百步,人德公甚,立石于桥左颂焉。已,复建山川社稷坛,壝立 曾子固 先生书院,设铺舍,建众安亭。政绩详载太史青斋 公、太常卿广平 公碑暨太学生兴造记中。

  时豸绣屡以最闻,擢有日矣,顾公非其好也,致政归。为乡名德,凡若而年。今名宦、乡贤并祀之。

  平生慷慨好施,不事家人生产。自博士至牧长二十余年,所至以清白称。宦游资用,悉从家辇致。独喜营建,造福于民,宛然先公遗意焉。”

李亮

  李亮,字文诚,号东臯,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 人。弘治(1488—1505年)中入贡,教潮阳,调四明,升淮王府纪善。正德(1506—1521年)间致政归。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李亮》:“弘治中……李亮,感化里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李亮》:李亮,字 文诚。家贫嗜学,事亲尽孝。弘治中仕淮府纪善,致归,进阶长史。淮王赐之诗云:‘论道经邦得老成,年华惊见鬓丝盈。丘园思切三章疏,鱼水难禁十载情。酒熟山中应索醉,鸥闲海上可无盟?明朝遣问须经对,莫使江都独擅名!’家居绝迹公门,士论高之。祀名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纪善李东臯先生》:

  “李亮,字文诚

  家贫,植品嗜学,事亲尽孝,邑令以孝友大书于旌善亭,见《邑志》。

  由明经教潮阳,调任四明,升淮王府纪善,正德间致政归,老进阶长史。

  淮王赐之诗云:‘论道经邦得老成,年华惊见鬓丝盈。丘园思切三章疏,鱼水难禁十载情。酒熟山中应索醉,鸥闲海上可无盟。明朝遣问须经对,莫使江都独擅名。’

  公之为纪善也,傅王世子。一日,戏捋公须,公正色拂袖,引疾抗辞,王数慰留不可。

  居家,绝迹公门,士论高之。督学公委官存问。

  嘉靖癸巳(嘉靖十二年,1533年)冬,侄妇陷贼,投水死,公年八十又一矣,为诗三章以吊之,如古风,人之长言嗟叹。

  公生平不隐恶,不虚美,其节概有如此者。

  寿八十五终,祀乡贤名宦。”

李镗

  李镗,字时和,号罗峰,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 人,李森的曾孙,李光地的高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森李光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文学李罗峰先生收录《清溪氏家谱·传》曰:

 “公讳,字时和,号罗峰

  事继母尽孝。爱诸弟,养而教之,无同异。少俊颖。

  督学孟忠行部延平,过湖,夜宿清溪宫,奇湖中山水,曰:‘是必有俊彦。’数顾问此间佳子弟:‘盍与俱来。’

  公年十三,长未四尺,踊于丛而观贵人。从高望见一少小衣服娴雅,传呼以入,公蹑级及堂,拜起有仪;试一题,即其旁立成。呈毕出,曰:‘虽其齿未也,作养则有余。’立与附庠。

  既去,留题宫壁曰:‘迢递漳平四日程,清溪夜卧到天明。年丰已喜民安堵,村静不闻犬吠声。自是山川留过客,却教风雨阻行旌。搜求俊彦充庠序,从此湖头多显名。’为公作也,题在嘉靖癸卯 (嘉靖廿二年,1543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清溪宫》)

  后三十余年,奉常成进士,族中累登科第,践班行踵,相接为达官卿相。先正(指督学周孟忠笃学清修,精爽不二,言若持券,可谓先觉。

  公治家严肃,祭先必丰洁;簋有常物,晚稍耗,当祀少一鹅,恚累旬不自怿。盖至性之厚,乡里推重,此其一端也。  

  附:文贞李光地文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识诗后:

  ‘明·嘉靖季,学使者 公取道吾乡,阻雨信宿,群儿聚观,因试以文,拔二人入泮,高祖与焉。临行留此诗,署曰‘木铎道人’。题时,乡族间发解者才一二,自后科第遂盛,今四十余人矣。长老以为诗谶,故勒石所驻山隈,不忘其志也。玄孙 光地 谨识。’”

李澜

  李澜,字子观,号中蓝,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 人;李煜姪,李栻之父。嘉靖廿五年丙午(1546年)乡荐,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谒铨为衢州府通判。

  清·康熙《安溪县志》载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正德 )二十五年丙午洪世迁榜:李澜姪。”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澜》:

  “李澜,字子观

  事父母至孝,居丧号擗如不欲生;兄殁,诸子未长,子之。平生所为,在倡义举,恤贫乏,割私田以充公祀。时时捐橐金,佐其族众婚嫁死丧之不赡给者。郡人饥,出粟数百斛赈救。

  仕衢州别驾,扫除干没,里胥不得营窟穴钱谷中相缁染。一为假守,三为假令,狱讼衰息,政教流行,第不能为容当事,当事者媒糵之。方送织造留都,闻其萌芽,即拂衣归里,敛襜帷,偃蓬帆,从衢城外过。衢父老日携壶浆江干待李使君,莫踪迹也。

  去衢既久,晋江宗伯凤翔宿衢邮邸,问邮卒:‘异时李使君治衢何如?’卒曰:‘清甚。’宗伯曰:“使君故有家,无藉衢为肥也。’卒曰:‘公见肥人不吃酒炙乎?恨不兼人啖耳。’宗伯笑颔之而叹曰:‘公!公!当于古人中求之。’

  卒而崇祀乡贤,春秋祭奠。寿八十九。以子职赠参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清·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通判李中蓝先生综述黄文简黄凤翔谥文简)撰《墓志》、《闽书》、《县志》、何镜山先生何乔远镜山撰《本传》等有关资料为作《传》,曰:

 “李澜,字子观,别号中蓝

  自幼警敏刻励。嘉靖丙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乡荐,凡九上春官弗售,至隆庆辛未年(隆庆五年,1571年),望艾矣,遂谒铨为衢州府通判。仁心为质,上下信之。尝摄郡篆,又尝假令于龙游、常山、江山、开化诸邑。谆谆晓谕,无烦钩钜,狱讼衰息,政教流行。

  倅掌钱谷,矢心冰糵,毫无缁染。性朴呐,不能与世俗低昂,适当事者媒蘖之,方送织造留都,闻其萌芽,即拂衣归里。

  杜门谢客,居五栽而子生。

  志行敦笃,事父母至孝,每先形声,迎志意曲,当其欢心;居丧号擗,如不欲生。兄殁,诸子未长,子之。平生所为,在倡义举、恤贫乏,割私田以充公祀,时时捐橐金,佐族众婚嫁死丧之不赡给者。郡饥,出粟数百斛赈救,郡人德之。

  文简凤翔尝曰:‘公里居,尝招余与司寇詹仰庇饮,仪制君(即 心湖先生李懋桧之封君在焉。公缕谭今古,间一举觞,封君侑以壶榼代劝酬,而公泊如也若不知人,间有引满浮白事者,其真朴类如此。’

  又云:‘某尝过衢邮邸问邮卒:使君昔日治衢何如?卒曰:清甚。宗伯曰:使君故有家,无藉衢为肥也。卒曰:公见肥人不吃酒炙乎?恨不兼人啖耳。宗伯笑颔之,叹曰:公,公,当于古人中求之矣。’

  镜山何乔远又云:‘公所居在喧湫阛阓中,以道自高,漻然如深山大谷,寡接于世,无竞于物,而其无名之朴,自足镇俗,而维风可谓先进君子矣。公仕本非好,出见人之求致高官大爵者,真不觉如埜人畸客见夥颐之为沉沉者尔。先生受学予先子(指何乔远之父何炯;有子举进士。’

  卒年八十九,崇祀乡贤。”

  (参见《泉州历史网 》 《泉州人名录·李煜李栻黄凤翔何乔远詹仰庇李懋桧何炯》)

李仕亨

  李仕亨,字克澹,号仍朴,晚号迂叟,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李懋桧族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懋桧》)。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乡荐,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文震孟榜进士,授户部主事;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出守嘉兴三载,引疾归。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卒。

  清·康熙《安溪县志》载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万历 )四十六年戊午戴国章榜:李仕亨……懋桧族。”“(天启)二年壬戌文震孟榜:李仕亨,嘉兴知府。”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仕亨》:

  “李仕亨,字克澹,号仍朴。自少淹究经史,早有文名。

  戊午乡举第六,成进士。授户部,监大通桥,旋督饷山西,革招买蠹规,商人立石。时二阉至,忤其意,以清白见惮而止。雁关中有病,昼见二神使稽首言:‘武穆王遣侍。’寻愈。迨出守嘉兴,知檇即王旧里,谒庙,二使俨然如前见者。

  在嘉政简刑清,郡人不谕而化。其自志云:‘不取一亏心钱,不受一无处馈。’后请归,郡绅士父老合请崇祀名宦。

  公为书生时,力学传教,名辈多出其门。族中按察、副使日晔,皆积年受业。

  所著《四书注翼》、《易本义翼》、《易解趋对》、《杂著迂言》行世。修辑宗谱,皆崇厚力本之事。老抱恙,复见前二神君稽首辞别而逝。

  崇祀名宦、乡贤。

  子熺春以明经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李仍朴先生仕亨综述《郡志》、《邑志》、《家传》等有关资料为作《传》,曰:

  “李仕亨,字克澹,号仍朴

  生性朴厚,少清苦,读书淹究经史,早有文名。

  天启二年(1622年)成进士,年已五十九矣。初授户部主事,监大通桥。

  丙寅(天启六年,1626年),督饷山西,革招买蠹规,商人欢悦。时二阉至,颇有忤言,然终敬其清白,莫能涅也。

  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出守嘉兴三载。政简刑清,凡父母子弟相为讼,俱不谴诃,而使自化。其自志云:‘不取一亏心钱,不受一无处馈。’

  觐后,即引疾归。著书课读,修葺宗谱,皆崇厚力本之事。闭户绝应接,复自号迂叟

  仕亨为诸生时,力学传教,名辈多出其门。族叔中蓝李澜中蓝延请教其子、孙日晔,皆积年受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澜李栻》)

  所著有《四书注》、《翼易本义》、《翼四书解》、《易解杂著》、《迂言编》,皆以 迂 名焉。

  崇祯丙子年(崇祯九年,1636年)卒。”

李仕弼

  李仕弼,字君佐 ,明·晋江人;蔡清(谥文庄)门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学李君佐先生仕弼》:李仕弼,字君佐,晋江人。善治经,为诸生祭酒。远从伊、洛,近守文庄,体裁自家,渊源往哲,学者师之。”

李仕观

  李仕观,字克宾,号洞庵,明·安溪人,李懋桧族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懋桧》)。万历七年己卯(1579年)领乡荐,历连城教谕、河间献县教谕、广东保昌县令,后辞官归。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万历)七年己卯陈文选榜……李仕观懋桧族。”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仕观》:李仕观,字克宾,号洞庵。笃于孝友。食饩有年,及贡,领乡荐。署连城谕,与诸生讲学论道,不督常仪。补河间献县谕,恪守师模。擢广东保昌令,刑清政平,入觐称职。仕观固解绶,诗酒自娱,家四壁,时论称之。后崇祀乡贤。”

李栻

  李栻,字克俨,号怀蓝,明·安溪县 感化里(今湖头镇) 人,李澜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澜》)。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乡荐,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周延儒榜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出守维扬、潮阳,转升高肇副使;晋大参,分钺端州道;升云南按察使,卒于官。

  清·康熙《安溪县志》载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周起元 榜:李栻子。”“(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周延儒榜:李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栻》:

  “李栻,字克俨,号怀蓝子。

  登进士,初授刑曹,多平反,狱无冤滞。著有《趋对易说》及《武书撮要》。

  升维阳守,治漕理盐,善政犹传。加意作士恤民。旧有织造典税例,绝杜窦径。

  丁艰,补潮阳守 。

  转升高肇宪副,七载缉盗安民,功勋灿著 。

  以文武全才荐晋大参,分钺端州道,威望益畅。最为百世利者,造太平驿通济桥,为文记之。广士商诵德,比蔡忠惠之洛阳碑,庙祀祝焉。

  秩满,迁总宪全滇,值土酋普名声之乱,承委督饷,军务赖以不匮。服劳王事,卒于官。

  特祀清溪,俎豆弗衰。

  子日晔日熀日焜,孙国绅等,俱贵显,志于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臬長李怀蓝先生综述《郡志》、《邑志》、《家传》等有关资料为作《传》,曰:

  “李栻,字克俨,号怀蓝,安溪人。

  父,乡榜,官别驾,有清望。

  万历庚子(万历廿八年,1600年)乡书,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多所平反。

  出守维扬。加意恤民,治漕理盐,善政犹传。旧有织造税例,一切革除之。

  丁艰,补潮阳。潮故多盗,至则立里保、严警卫,自是盗患寝熄。有巨猾势厚,党剧播恶,莫敢忤视,剪除惟亟需时,属托千函,悉委于焰;既毙,而欢歌者比户,时拟之除人鳄焉。注意作士,誉髦鹊起,潮人衣冠之盛,则自作牧始。

  转升高肇副使七载,缉盗安民,声绩显著。

  晋大参,分钺端州道,威望益隆;最为百世利者,造太平驿通济桥,为文记之,广人士诵德。

  岁余,升云南按察使。值土酋跳梁,承委督饷,鞅掌匪遑,卒于官。

  受《易》学于族兄仍朴先生李仕亨仍朴,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仕亨》),自髫龀至登第无二师。凡承《易》旨,皆集而演之,刻趋对编。守先世田庐,退不营山海之利,进不取公帑之余,以经术垂训。

  子曰 ,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进士,由中书历官至广东副使。”

李桢

  李桢,字克辅,号幹宇,明·安溪感化里人(今湖头镇) ;李懋桧从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懋桧》)。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举人,授安化令;升茶陵州知州;以不能结奉上官,调临高县,迁王府审理,归。

  清·康熙《安溪县志》载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万历)四年丙子刘庭兰榜……李祯懋桧从兄。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祯》:

  “李祯,字克辅

  授安化知县。省词讼,绝赆遗,兴学慎狱。自誓堂左,有‘国计如家计,民身如已身’之语。镇阉陈凤,妄指县有朱砂矿,刻期兴役。镇楚横甚,上官莫敢议,曲奉而阴阻之,久之自寝,邑赖以安。

  升茶陵州知州,先变易风俗为务,锄奸剔蠹,视安化有加,民有‘笔贵耳劲’之谣。

  以不能结奉上官,再调临高县。临高地瘠民贫,安静理之。镇阉开矿在县界内,因地震请恤,从中缓矿税;税外又有赔矿银,以供开矿工费,并亦从中罢之。通府州县,皆席其庇。既,朝命罢矿,矿商虑失利益,募亡命夤夜开凿。遏其外入者,渐遣内出,矿徒立散。

  升王府审理。

  尝作《狷介篇》以自志,言:‘中行难造,狂者不可得,不屑不洁,不为乡愿,唯狷者耳!平生淡约简朴,矢志不欺,或可自附焉。’”

  清·李清馥《闽 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审理李幹宇先生司徒(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撰《墓志》内容为作《传》,文曰:

 “李桢,字克辅,别号幹宇(明)安溪(感化里,今湖头镇)人。

  万历丙子(万历四年,1576年)举人,授安化令。时万历之季,海内盖有开采之役,珰陈凤指县有硃砂矿,剋期兴役,上官莫敢议。曲奉而阴阻之,事得寝。

  升茶陵州知州。锄奸剔蠹,视安化有加。

  以不能结奉上官,再调临高县。因地震,请罢税矿,一郡俱席其庇。

  迁王府审理。

  归,卒年七十有四。

  何镜山先生何乔远镜山撰《墓志》,略曰:

  ‘公椎鲁狷介,一似木强人,而中怀洁白,先哲自将,心常在国家,意常系斯民,第不能修上官之名誉而候其颜色,所以三仕不失令,三令不能得美迁者乎。

  公三调剂开采之役,其大者矣,其他省讼、绝馈、兴学、慎狱、缓征敛、重符信、锄奸梗,以公廉自誓,而以移风易俗望民,盖所至若一,是以上官有‘商彝秦镜’之褒,楚民有‘耳劲笔贵’之谣。

  至楚值征播之役,粤值钦州之变,公佐飞挽靖羽檄,其通变之才,不可以木强论者也。

  余与公早岁悉有四方之役,迨公悬车,则余谪宦里居二十余年矣。居常过公,但见公编蒲缉柳,无虚日月,暇则鼓渔阳,挝为三弄而已。

  所著有《狷介编》,若自为谱者;外有《问奇便览》、《仕隐绪言》、《家蔵年谱》、《宦中独鉴》诸书。”

李鸣阳

  李鸣阳,字克仪,号瑞峰,明·安溪县 感化里(今湖头镇)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李瑞峰先生鸣阳据《 家谱》为作《传》,曰:

  “李鸣阳,字克仪,别号瑞峰十洲公长子。

  鸣阳学问根柢司马迁班超,于博士家言涉猎耳。少壮,甚自负。久之,数困棘闱,兼家丧频仍,而父祖户务殷繁,悉身肩之,用此纷挐,决弃缨锁。

  性伉爽轻财,慕范文正范仲淹谥文正)陶靖节陶渊明私谥靖节)为人,有急必赴,有侮不耻,信心而行,不求人知,习与游者,如庄梅谷黄一龙两先生,盖相知之深者也。

  鸣阳检身方正,尝思‘谨言、慎动、寡欲、节饮’四箴以自警,所称述皆先献格言。

  一夕独坐书室,有美姝搴帘求贷,鸣阳正色不动,量探箧中钱遣去,人方为鲁男子云。

  晚退居先公旧隐,自为《旧隐歌》。留心家谱,综核诠次特详要,于阐扬先德、诱诲族属,文翰炳然,诚家世之琬琰也。

  自为《圹志》曰:‘年近古稀,不可谓不寿;学知崇正,不可谓俗流;生平抱莫知之叹,不可谓终身皆未定之天。盖自信无所愧怍,齐顺逆,一死生,非深于道不及比。’”

李光龙

  李光龙,字蟠卿,号在明,晚号余隐,明末清初·安溪县 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鸣阳(号瑞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鸣阳》)之孙 。崇祯十五年壬午(1624年)乡荐,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杨廷鉴榜进士,见事不可为, 不廷试,授翰林院检讨,即归湖中,授教以终。

  清·康熙《安溪县志》载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光龙》:(崇祯)十五年壬午何承都榜……李光龙,感化里人。”“崇祯十六年癸未杨廷鉴榜:李光龙,任翰林院检讨。”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光龙》:

  “李光龙,字蟠卿,号在明

  兴泉道熊可智志铭,其略曰:

  ‘太夫人诞先生时,王父梦工部 (唐·杜甫来访,觉而得男孙,甚喜之。七岁,赠君命对:‘乘桴浮于海’,先生应声‘束带立于朝。’闻者知非恒儿也。稍长,为举子业,出语惊伦,业师司理胎湖,同学、叔、部郎阆瀛李凤鸣阆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凤鸣》),皆咄咄诧异。

  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以儒士应乡举,嗣是学使者必得先生而首之。盖自子衿得首,毋如先生盛者。先生不肯为寻章摘句,而必博古穷今,名益高而获益迟。

  壬午(崇祯十五年,1624年),出揭潜铭先生房,捷南宫,为本房薛行坞先生薛所蕴推重,而房首、今大司寇白东谷先生白胤谦尤一见倾服。

  后归湖中,自号余隐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本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8·进士李在明先生光龙综述 《家传》、《墓志》、《阆山集》、《邑志》等有关资料为作《传》,曰:

  “李光龙,字蟠卿,号在明(明末清初)安溪人。

  诞生时,祖瑞峰李鸣阳瑞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鸣阳》)工部来访,觉,值光龙生。

  七岁,父命对:‘乘桴浮于海。’光龙应声:‘束带立于朝。’

  年十三,从族叔肖岩偕芳受《易》。时里中多治《尚书》,惟肖岩素治《易》精熟。光龙年虽稚,殊有悟。

  稍长,与阆瀛叔父凤鸣同学,又偕叔宝峰受业于孙伯紫先生(疑即司理 胎湖)。每构义,屈行辈,自言稍长为举子业,亦能帖括一二。

  归,索家中遗书,得司马迁班超全集,纵观之,玩味至忘寝食,益厌时师训诂学,遂上及六经,旁及诸子,下至宋诸儒、近代诸名公,俱欲究其指归,汰其绪论。

  又言:‘自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后,读书仲悔兄斋中,桃源子因公车归,必携笈就焉,三人同席,相证者不斤斤举业,专以品行相朂,旁及经济,深究性命。’

  壬午(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揭潜,铭重熙房,荐于主司,称光龙《易》学纯深,备采作程会试。过江上,阻寇而反里中。士大夫竞劝曰:‘时事须公,岂为斗禄哉!’于是强行。

  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登进士第。后为本房薛行坞 所蕴推重,而房首为白东谷 谦 ,尤一见倾服。是时光龙名重,有速之应中秘之选者,顾光龙愀然私谓师曰:‘京师棼埃,黯黯砖瓦咸碧,即不习《五行传》,而吉凶居可知矣。’不廷试,遂归山中,日与宗党亲朋沉沦诗酒,闲寻方外。

  交戊午(?)之间,里中大变,光龙深心潜力委蛇,而坐消之。事平,后人始推其安乡里之功。

  光龙生于郡城负郭穷巷,属家道中衰,旋移故里。稍长,即问家世之所以废兴状,因就外傅家。贫素不事生产,业浮沉诸生者最久,然其才为国干,学足世仪。郡邑大夫数式闾问政,尝简切师友,于同郡黄东崖黄景昉东崖林平庵林欲楫平庵诸公有往复,载集中可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景昉林欲楫》)

  平生著作不甚,箧蔵诸子,颇收十之三,未刻目,曰《阆山集》。

  卒年七十五,时康熙乙巳年(康熙四年,1665年)也。

  宗中受业者,族叔渔仲先生日燝李日燝渔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日燝》)惟念先生兆庆,皆称高弟焉。”

李光坡

  李光坡(1651—1723年),字耜卿皋轩,别号茂夫,清·安溪湖头人;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3弟,清·顺治八年(1651年)生。故居宗城土楼,位湖头镇中心的宗城社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泉州民居·宗城土楼》)

  《清史稿·卷480·列传267·儒林1·李光坡》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5•李光坡“《东越儒林后传》、道光通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李光坡》选录)。

  家学渊源

  李光坡幼受学家庭,宗尚宋儒及明·泉州理学家蔡清《四书蒙引》、《易经蒙引》、泉州林希元《易经存疑》诸书,“终至熟烂”。20岁为诸生,讲治《十三经》,通濂、洛、关、闽之学,旁及子、史,论学主,论《易》主邵雍,兼取扬雄《太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林希元》)

  《清史稿·卷480·列传267·儒林1·李光坡》:

  “李光坡,字耜卿,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也。

  生五岁,与伯叔兄弟俱陷贼垒。既脱难后,受学家庭,宗尚宋儒及乡先正《蒙引》、《存疑》诸书。

  次第讲治《十三经》,濂、洛、关、闽书,旁及子、史。质不甚敏,以勤苦致熟。
论学主,论《易》主子,兼取扬雄《太玄》,发明性理,以阐大义。”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5•李光坡

  李光坡,字耜卿,一字茂夫,安溪人。

  光地,素通濂、洛、关、闽之学。光坡受学家庭,先宗宋儒。为诸生食餼,喜读秦、汉以上书,乃次第治《十三经》。质不甚敏,以勤苦自励。”

  上防海策

  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平台,朝廷筹度机宜;李光坡上防海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5•李光坡“台湾既平,诏督、抚大臣筹度机宜。光坡谓防海之道,有慎设其守者、有探止泊而遏之者、有度要需而绝之者,因为策上之。”

  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83•兵政14•海防上》收录该策论:

  “防海 李光坡

  言险者莫如水,海尤水之不测者也。盖巨浸稽天,既不可以里道计;而奸宄驾舟重洋,渺如浮沤之着水,又不可以追程及。所以古来环海攻守,其法甚备,只可以纪一时之宜,终难据为长策。

  窃尝考筹海之篇,有慎设其守焉,有探止泊而遏之焉,有度要需而绝之焉,三者行则小丑不难靖也。

   夫奸船虽往来海中,然非处处皆可登岸,必有泊舟下碇之所,然后奸船可止,奸民可出。宜严檄沿海帅将,追寻前朝汤和所筑自登莱至浙五十九城,周德兴所筑福建海上十六城故址,择其要害。量置兵守,诘其出入,捕其奸细,使之孤危无党。所谓慎设其守者此也。

   俞大猷曰:‘沿海安岙,可避四面飓风者二十三处,可避两面飓风者一十八处。’然则奸船虽愍不畏死。而疾风怒涛。亦必择善地而停泊焉。岂能扬帆鼓枻。常出洋外。宜饬边海巡徼舟将。不必以擒贼为功。惟密侦其巢穴。即以大师捣之。自然可绝。此探止泊而遏之之谓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奸船必资料粮。伺掠米商。能得几何。所恃渔舟阴载内米。与之交通。且日需淡水。必须登陆汲取。按程计处。皆有常所。当责成督抚严檄滨海州县。凡采捕渔舟。只许单桅平底。朝出暮归。不许造双桅尖底。经月不返。凡海船取水井泉之处。可湮者则湮之。不可湮者令土著之民。十家轮守。设兵专汛。严立条格。犯者抵死。此前朝名将俞大猷邓锺所反复丁宁以为此二事实心行之。可以千古永绝海患。然则度要需而绝之,又是三事之最要也。”

  壮岁专意《三礼》

  壮岁,李光坡专意《三礼》,积40年,成《三礼述注》69卷,即《周礼述注》24卷、《仪礼述注》17卷、《礼记述注》28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礼记述注》)

  《清史稿·卷480·列传267·儒林1·李光坡》:

  “壮岁专意《三礼》,以《三礼》之学至宋而微,至明几绝,《仪礼》尤世所罕习;积四十年,成《三礼述注》六十九卷,以(汉儒)郑康成为主,疏解简明,不蹈支离,亦不侈奥博,自成一家言。

  其兄光地尝著《周官笔记》一篇,光地锺伦亦著《周礼训纂》二十一卷,皆标举要旨,弗以考证辨论为长,与光坡相近,其家学如是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5•李光坡“后遂弃举业,专意三礼。积四十年,由宋、明上溯汉、唐诸儒之说,著《三礼述注》,闽人通汉学自此始。”

  入京

  李光坡家居不仕,授徒讲课,专心治学。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入京寓居其兄李光地处;又著《性论》三篇,后汇入其《皋轩文集》。康熙帝曾问李光地,当前民间有无学古通经的士子?李光地列举李颙梅文鼎李光坡等人以对,康熙帝李光坡深表嘉许,书赐“道通月窟天根里,人在清泉白石间”楹联;康熙帝还曾赐李光坡1枚“俊民用章”玉印,特许李光坡不用经过地方官员,奏疏建言可直达朝廷。

  《清史稿·卷480·列传267·儒林1·李光坡》:

  光坡家居不仕。康熙四十五年入都,与其兄光地讲贯。著《性论》三篇,辨论理气先后动静,以订近儒之差。及归,光地贻以诗曰:‘后生茂起须家法,我老栖迟望子传。’其惓惓于光坡如此。

  光地尝论东吴顾炎武光坡皆数十年用心经学,精勤不辍,卓然可以传于后云。”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5•李光坡“又著《性论》三篇,以订近代名儒论性之失,说详所著《皋轩文集》。”

  精于历算

  李光坡是清代科学家之一,精于历算,著文论述圣人作历之原,略谓圣人制定历法,目的是顺天授时,方法是实际观测。

  还列举观测的仪器有4种:一曰璇玑,按照浑圆天体,刻上南北东西相距的度数,装设日月运行的轨道,旋转观测;二曰玉衡,即安放在玑上观测天象的管;三曰土圭,通过日影以辨认分、至,确定四时;四曰漏,水壶刻上度数,节水漏滴,以计算时刻。4种仪器,互相参验,以免差错。

  他说天体很大,观测总会出些微误差,积久误差便明显。因此,治历不免于修改。修改先要推验,推验的要点是,测晷影以验气,改交食以验朔,候合见以验星,即根据运行有规律的天体来作检验,项目虽多,都是这样。治历必须实测,不能凭个人的臆测妄加论断的。

  天性至孝

  《清史稿·卷480·列传267·儒林1·李光坡》:光坡天性至孝,父病笃,炷香焚掌叩天以祈延寿,病果愈。”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5•李光坡

  光坡性至孝。

  父病笃,焚香祷天,燃及于掌,不知也。

  母老多病,日侍寝,朔望祈天益寿。亲丧,十旬之内止饮勺水,终身哀慕。”

  

  雍正元年(1723年),李光坡73岁举孝廉,有司将以李光坡应选,而李光坡已寝疾,即卒,年七十三。

  墓在湖头镇高山村苦竹墘岱羾仑,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墓石构,呈“风”字形,墓碑及翼石被毁;望柱1对,上镌康熙御书“道通月窟天根里,人在清泉白石间”楹联。

  李光坡著述,除《三礼述注》69卷、《皋轩文编》10卷外,还有《诗经测义》、《离骚注》等。

  《清史稿·卷480·列传267·儒林1·李光坡》:

  “及举孝廉方正,有司将以光坡应选,而光坡寝疾矣。

  卒,年七十有三。

  又有《皋轩文编》。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5•李光坡

  “雍正元年举孝廉,有司以光坡应,已寝疾矣。”

  “卒年七十三。

  从弟光墺光型。”

李光墺

  李光墺,字广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光地(湖头氏13世)之六叔李日蚃[又作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的长子,李光型兄,李光坡的从弟。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进士,历检讨、《一统志》馆八旗人物志纂修、山东督学,终国子监司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李日蚃李光型李光坡》)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5•李光坡•从弟光墺“《东越儒林后传》、道光通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李光坡•从弟光墺》选录)。

  “光墺,字广卿

  好读书,自六经史策、诸子百家、宋儒诸书皆披览融贯。又博综三唐诗律,一时负文章之誉。入高会山中,结茅力学。

  康熙辛丑进士,改庶常,授职检讨。旋请终养归。还朝,充《一统志》馆八旗人物志纂修。

  乾隆元年,进三年丧议,纯皇帝深嘉之。

   是冬,朝臣以宿学耆儒荐,出督山东学政。奏两闱春秋合题非经指,春秋四传宜并习、不宜独宗传;又以四氏学宜遍习五经,不得专习毛诗。均如所请。刊儒论学要语颂教行教经之条以训土。

  擢国子监司业,纂修三礼。与临川李绂、桐城方苞论学,老而弥笃。

  卒年六十九。”

  与其弟李光型合著《二经说》1卷。

李光型

  李光型,字仪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光地(湖头氏13世)之六叔李日蚃[又作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的次子,李光墺弟,李光坡的从弟。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举于乡,十一年(1733年)赐进士,历彰德府同知,权彰德府、怀庆、河南知府和河陕道,官终刑部主事、律吕馆纂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李日蚃李光墺李光坡》)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5•李光坡•从弟光型“《东越儒林后传》、道光通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李光坡•从弟光型》选录),曰:

  “光型,字仪卿

  事父母以色养称。

  少与兄光墺问学于光地,研究性理,尤得力于《西铭》。

  雍正丙午举于乡。十一年赴礼部试,值诏举理学,大臣以光型应,赐进士。

  出为河南彰德府同知,权彰德府。

  户部侍郎赵殿最举博学宏词,历权怀庆、河南知府,又权河陕道。忠信慈惠,有古循吏风,好诱掖士类。

  迁刑部主事。与兄光墺纂修三礼,充律吕馆纂修。请假归,年七十九卒。

  安溪氏自光地以经术显,传业一门,而言礼尚无专书。光坡后,光墺为考工发明,与光型为《二李经说》(1卷),长子锺伦为《周官纂训》,孙清植为《仪礼纂辑录》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锺伦李清植》)

李光埌

  李光埌,字赐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光地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捍卫·国朝捍卫·李光埌“《安溪志》”为作传,曰:

  “李光埌,字赐卿,安溪武生。

  戊午岁(康熙十七年,1678年)蔡寅煽乱,攻县城;光埌佐兄光地率乡壮击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清·康熙十六、十七年漳平蔡寅起义军进攻安溪》)

  ‘海寇’围泉州,复捐厚赀招募乡勇,捍卫梓里。康亲王大加优奖,劄授参将。

  巡抚吴兴祚援泉州,阻于白鸽岭,光埌同从弟光垤夜冲寇巢,俘获甚众,遂迎王师收复永(永春)、德(德化)二邑,而泉州围解。叙功,授守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垤》)

   施琅攻取澎、台后,叙光埌绩,加左都督,委署晋江营游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李光益

  李光益,字利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捍卫·国朝捍卫·李光益“《安溪志》”为作传。

  李光益,字利卿,安溪人。

  当‘海寇’围泉,中丞吴兴祚将由永救泉,被贼踞白鸽岭,峻险难越;□□□□李光地光益领乡壮接引。光益潜师,乘黑夜陟巅,直逼寇垒,斩关夺隘;贼惊窜,大破之。黎明,诣幕献馘;中丞嘉其勋曰:‘此神勇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记名特荐,授守备。”

李光垤

  李光垤,字阜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光地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捍卫·国朝捍卫·李光垤“《安溪志》”为作传。

  李光垤,字阜卿,安溪人。少入庠,有能名。

  康熙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年)、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年)逆平后,郑经犹蹲厦岛。流贼蔡寅突至盘岭,达里门才五、六里;兄光地家居,比里伍丁壮以为声援。光垤自请往御,遂直抵岭下,坐磐石上,约众无哗。适值云雾四起,咫尺不辨人;贼据岭巅,临谷下望,满野蔬畦、木杙皆为我众,遽惊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

  是岁,伪将刘国轩围泉,断漳兴桥,军皆阻,不得进。光垤领乡壮由永春间道兼行,路与贼遇,三战皆捷,夺白鸽岭。迎巡抚之师,复为先导,拔永春,长驱而下,泉围遂解。

   时伪镇尚有在德邑南庭者,光垤遂逼贼垒,贼望风夜遁;追至漳郊,余党悉平。

  叙勋,得恩贡,授府通判,辞不就。”

李光斗

  李光斗,字枢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李日暻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日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捍卫·国朝捍卫·李光斗“《安溪志》”为作传。

  李光斗,字枢卿,安溪人;通判日暻子。

  以增生入太学。性至孝,时时为婴儿慕以娱父母,父母嘉其志,别字之曰‘莱庵(按:“莱”寓“廿四孝”中之“老莱子”)。为人慷慨尚义,绰有父风。方日暻之急难也,光斗随父行间,寝戈沫血不离侧。

  康熙戊午岁(康熙十七年,1678年),妖人蔡寅聚海上,号‘白头贼’,剽劫郡县。相国光地结族保卫乡闾,光斗倾赀赞襄。‘白头贼’攻县城,光斗遣仆黄鹏领家僮数十人佐邑令李钰堵御,击败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清·康熙十六、十七年漳平蔡寅起义军进攻安溪》、《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是岁,‘海寇’围泉州急甚。宁海将军公统大军救援,入杉关,驻师漳界;寇断江东桥,师不得达。光斗率乡旅间道过漳平石柱岭,凿山支桥,迎导王师由湖头乡出安溪进援郡围遂解。

  时兵役荐兴,追呼孔急,光斗为邑人代输,不取其偿。”

李清植

  字立侯,别号穆亭。安溪感化里(现湖头镇)人。清·康熙二十九年出生(1690年),大学士李光地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李清植幼失父母,长期在京随侍祖父,备受家教熏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由京回乡,补弟子员。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闽南陈五显起义被剿平,地方官仍追究其余党及家属,老弱械系,约一千三百余人,都将流放关东。李清植目击心伤,返京将所见实况向祖父面陈,李光地据情上奏;次年四月,奉旨陈五显余党全部开释。

  这年,李光地奉诏修《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书,圣祖面谕可荐人协助纂修,李光地推荐一些名贤,李清植尚为诸生,亦在其列。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清植中举人;雍正二年(1724年)登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雍正五年(1727年)授编修。雍正七年(1729年)典江南乡试。事竣复命,以端方正直受嘉勉。雍正八年(1730年)补右春坊中允;不久,迁翰林院侍讲,出督浙江学政。

  李清植崇朴实,弃浮华,以经学育士,劝导学者要沿宋儒的道路研讨六经。每次命题考试后,便招集诸生环立案前,阐说试题的涵义,讲毕还问听懂吗?不懂可再问。这阶段的讲稿,结集为《淛□存愚》一书,其中颇多精辟的见解。

  如《论语》的“有教无类”,他说:“盖有教者无教之对,无类者有类之反。人之有类,由于无教,既已教之,自然无类,以此见教之重,而立教之急。时解竟将君子之教,无论善恶,一切容纳。安得有此教法也!”当时同乡进士官献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官献瑶》)赞他“一语破的”李清植这一正确论述,把教育的功用提到一个新的层次。

  后,因保举失实受降级处分,遂请假回乡。

  乾隆元年(1736年)起用一些旧臣,李清植被召,补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奉命负责浙江乡试,任务完成后因病假归。

  乾隆七年(1742年)进京,分纂《仪礼》。

  乾隆八年(1743年),补原官,不久升右庶子、擢詹事府詹事,授三礼馆副总裁;八月,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武英殿总裁兼理经史馆事,主持校刊《十三经》和《二十四史》。

  乾隆九年(1744年),升礼部左侍郎,不久病卒。

  李清植学有渊源,少年时好《易经》,晚年专攻《仪礼》,曾协助高安朱轼撰名臣、循吏、名儒传。他留心经世大事,曾奏请臣下保举人员应露封;海船免税应考虑船只大小等,都切合事理。

  临死上遗疏“惟愿我皇上益崇惇大之治,弥廑如伤之怀。法令已极周详,毋以细碎科条启繁苛之渐。臣下但取忠实,毋以承受趋走开缘饰之风。闾阎之民力日瘁,饬外吏惟重抚循而毋滋骚扰。草野之利源渐竭,戒计臣宜重大体而毋尽锱铢。”语不及私,忠爱之心与乃祖如出一辙。

李清时

  《清史稿·列传112·李清时(括号内宋体字为站长所加注)

  李清时,字授侯(号蕙圃,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福建安溪(安溪感化里[今湖头镇])人,大学士光地从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十四年(1749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长达二百余里,估计需架桥百余座,砍桑柘数十万株,毁民居、坟墓无数)清时於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

  【当时其属县有两个游棍,伪造近侍大官的名片、信札,到因罪被籍没的朱筌家里讹诈,巡抚奉到“严审即行正法”的圣旨,即令李清时审理。李清时查明讹诈属实,但诈骗未遂,财物尚未入手,仅以“假冒职名”罪量刑,判处游棍等“遣刑”。按察使不同意,李清时一再坚持。按察使说:只怕太守你要因此受处分啦!李清时说:我因不枉杀人而丢官,无所悔恨。结果还是照李清时的原判执行。】

  丁父忧,去官。服除,授山东兗州知府。

  【兗州素多水患,高宗面谕要切实做好救济工作。李清时下乡巡视,发现黄河历年决入微山湖,淹没民田二万一千余顷,他边勘边报,请赈请贷,先后奉拨国库银达六十余万两,救活饥民无数。

  当地出产茧,税官已申报收税,李清时不愿意增加民众负担,坚持不予实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擢运河道。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漕船如涉海洋,遇风经常覆溺)清时督修筑。

  (漕运总督杨名时请修筑东西堤)议者或拟用椿埽,费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

  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先筑西堤,再筑东堤。其中第二段工程)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俟北风大起,把两岸十四个单闸开放,河水乘风入湖,河滩尽露)水涸,募夫(规定时限)起土置积葑上,(二月开工至五月便竣工)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

  (孙家集封闭后)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於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

  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馀。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

  泗水经兗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

  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蜀山湖出口为利运、金线二闸,旧制开金线资南运。清时令移金线在利运北,使蜀山湖水先济北运。

  寿张境有沙、赵二水,阻运河不得入海。旧於运河东岸建三空五孔桥,又於八里庙建平水三徬,使二水盛涨有所泄。清时议减低三空五孔桥,又於八里庙增建滚水坝,使涨未盛即泄,不为范、濮、寿张、东阿诸县民田害。总督方观承行河,用其议,二水始宣暢。

  卫水自馆陶至临清与汶会,旧有闸,盛涨不能御。清时令於闸南当汶、卫交流处筑坝,仍岁加高厚;又议拓四女寺滚水坝。尚书裘曰修行河,用其议,卫河得安流。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调江南淮徐道。

  (乾隆)三十年(1765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

  清时(黄河)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一律加土)过高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各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水及旧堤上,赖豫增新筑以免。清釐河工徵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馀万斤。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授山东巡抚。李清时刚正廉洁,铁面无私,久为部属钦敬,一些贪官污吏,闻风卸职而去。他到任便申请缓征海丰、沾化等12州旧粮)

  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

  遽疾作,乞解任,不许。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任上)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他曾自书四句于座右“有水济运,无水淹田,帑不虚糜,功归实际”。人称治河要诀。)

  【著作有《周易经义》12卷、《朱子语类或问》22卷、《蚕书》1卷、《汛闸约言》1卷、《治河事宜》数册。】

李清芳

  字同侯。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大学士李光地从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次年授编修,参修《大清一统志》。不久,授广东道监察御史。

  清芳刚直敢言,凡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无不奏陈。

  乾隆六年(1741年),淮、扬一带水灾,户部所定施赈的新条例,比旧例大减。

  清芳上疏说:乾隆元年(1736年)以来奉行的施赈条例,灾民分为“极贫”、“次贫“、“又次贫”三等,被灾至七分、八分的“极贫”者赈六个月或五个月,“次贫”以下递减。新条例裁去“又次贫”,规定被灾九分、十分者,“极贫”赈四个月,“次贫”赈两个月;被灾八分、七分者,“极贫”赈两个月,“次贫”赈一个月。臣按地方被灾,具报九分、十分者很少,通常只报至七分、八分,灾民列在“又次贫”者最多。新条例却把“又次贫”裁去,且仅给赈一、两个月,还把灾民小口日给米三合的规定减为二合半。所减实在太多,灾民难沾实惠。又户部新议定:遭风冰雹及夏天被水均不准赈,既然成灾者不视为灾伤,那么隐匿灾情,也就难免了。臣认为应遵乾隆元年以来的旧条例施赈。

  高宗采纳他的建议,使灾民受惠。

  当时一些朝臣曾议论要豁免浒关米豆税以减轻民众负担,税务官却奏请征收船料税作为补偿。清芳上疏说:如果这样办,是免征米豆税使商人受惠,而原本无税的船户反而吃亏。由于清芳上疏,此议未付实施。

  清芳重视发展商品贸易,曾奏请开放对南洋的禁运,以惠商旅而利国库。当时台湾米价较便宜,而商船载米有限额,清芳奏请放宽赴台载米的限额,以资内地。他还奏请放宽边防禁令,在锦州置仓买米,以接济通仓;奏请捐金买监生的要改为纳粟,以充实库存;建议平粜必须减价,买补必照时价,不得任意高下其价以病民等等。

  乾隆八年(1743年),吏部报请各部长官保荐御史参加考试。

  清芳反对保荐,上疏说:国家设置御史,目的是让皇上的耳目不受遮蔽,这就需要公正有骨气、不依傍权势的人,才能尽其职责。如果人选由长官保荐,就会出现受禄公朝,拜恩私室的情况。因为当官的一般只会保荐语言圆滑善于逢迎的人,那些诚朴公直、不顾个人得失的人,未必得到保荐。再从被保荐者来说,既然受人赏识,遇事也不便公然与之违背,这么一来,朝廷耳目之臣,都成为当权者的私人了。从前宋代宰相晏殊曾推荐范仲淹当校理,此后,范仲淹在一次会议上据理力争,遭到晏殊责怪,范仲淹说:这正是报答您对我的赏识啊!朱熹曾品评北宋诸臣,赞美范仲淹为一代之首。臣觉得像范仲淹这类的人太少,而像晏殊的人却颇多,当掌权者压人顺从时,即使有正确意见,也未必能畅所欲言。恳请敕令吏部把合格人选上报,由皇上亲自考试任用,较符合设立言官的本意。

  高宗采纳清芳的建议。

  不久,调清芳任刑部给事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芳典试广东,复由詹事迁内阁学士。

  乾隆二十年(1755年),晋升兵部右侍郎,不久,转左侍郎。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芳年届六十,乞养归家,优游林下,为里社做些好事,至今民间流传一些他为官清廉的故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病逝。

李清馥

  字根侯,清·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大学士李光地之孙,庠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父早夭,从小跟随光地,时时听取诸论,饱读诗书,知识渊博。以光地荫,授兵部员外郎,历官治中、大名、广平知府。

  著《闽中理学渊源考》九十二卷。该书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之后才成书,即被收进当时正在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可见此书份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该书作了极高评价:“考据颇为详核”,闽中理学各流派至明末“四五百年之中,寻端竟委,若昭穆谱牒,秩然有序。其中家学相承,以及友而不师者,亦皆并列,以明其学所自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闽中理学渊源考》)

李日蚃

  李日蚃,又名“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字省甫,号白轩,清·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湖头氏12世;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胞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通志》参《安溪志》”为作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李日蚃》有传。

  民国福建通志福建列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雍正旧志、道光旧志”为作传。

  李光地密送蜡丸疏

  李日蚃为安溪县学诸生。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叛于福州。次年,李日蚃和请假归乡的翰林院编修李光地,共同研讨平乱方案,写成奏疏,用蜡丸密封,由李日蚃护送仆人夏泽,间道出西江,次年到京,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晋江人富鸿基(字磐伯,号云麓)代为上奏。圣祖览疏,深表嘉许。九月清兵破仙霞关,十月耿精忠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富鸿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

  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字省甫,号白轩,安溪人。

  为诸生,兼习韬略。

  值逆藩、‘海寇交讧,日火呈(“火呈”合一字)与从子光地议以蜡丸上封事。日火呈(“火呈”合一字)间道护健仆出关赴阙,备陈贼状;圣祖嘉之,密授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李日蚃》:

  “李日蚃,字省甫,安溪人。

  为邑诸生,兼习韬略。

  值逆藩、海寇交讧,泉郡四面皆贼。日蚃与从子光地议以蜡丸密奏贼情形,事详光地传。”

  民国福建通志福建列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

  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字省甫,安溪人,武生。

  耿精忠之乱,从子光地密疏陈机宜,纳蜡丸中。时道路梗塞,火呈(“火呈”合一字)护其仆间道出关,赍至京上之。”

  导清军保泉州:授副将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嗣子郑经部将刘国轩攻陷海澄,包围泉州,截断漳州江东桥及泉州洛阳桥,南北道路阻塞。李日蚃李光地筹组乡兵以为援师。李日蚃专程赴福州,请示康亲王;又与胞侄李光斗由西道迎将军拉哈达部队,经北溪,踰石砫岭,出安溪,进攻泉州;又派胞侄李光垤李光埌导巡抚吴兴祚军,由仙游逾白鸽岭出永春,两路夹击。刘国轩兵遁去入海,泉州府得以保全。康亲王李日蚃有功,札授副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李光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

  “寻逆平,而海上伪帅刘国轩陷海澄、围泉州,断江东、洛阳二桥,南北道塞。

  时将军喇哈达驻师漳州,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光地协谋议请援师。日火呈(“火呈”合一字)自走福州,请于康亲王。又与从子光斗迎将军喇公溯北溪、踰石柱岭,出安溪;遣从子光垤光埌导巡抚吴兴祚师由仙游踰白鸽岭,出永春:两路夹攻,敌闻遁去,泉郡以全。时泉属四面皆敌,日火呈(“火呈”合一字)独与光地谋画,艰贞共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李日蚃》:“贼帅刘国轩围泉,日蚃请于将军喇哈达,自为乡导,溯北溪,逾石砫岭,出安溪进攻;别遣从子光垤光埌导巡抚吴兴祚师,由仙游逾白鸽岭,出永春来攻,贼闻遁去,泉郡以全。”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

  “康熙十七年,郑锦刘国轩陷海澄,围泉州城,断万安、江东桥以遏援师。日火呈(“火呈”合一字)走福州,请于康亲王,乞进兵。

  又与从子光斗、里人吴概观迎将军拉哈达师于漳州。时巡抚师亦至,两路夹攻,国轩溃窜入海,泉州围解。

  康亲王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功,札授副将。”

  奏《平海机宜疏》

  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日蚃进京陛见,康熙帝询问沿海情形,李日蚃奏《平海机宜疏》(称《平海五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随诣都,陈‘平海五策’,悉见嘉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李日蚃》:“随诣都,陈‘平海五策’,悉见嘉纳。”

  李日蚃《平海机宜疏》全文如下:

  “臣李日蚃谨奏为密陈平海机宜,仰祈睿鉴采择事。

  臣草茅微贱,生长闽陬,缘闽海煽乱,臣亲侄光地密与臣谋,遣人条奏机宜,幸际光复,蒙恩优授侍读学士。

  去年海逆攻围泉州,光地复同臣团练乡兵,守御地方,迎接大师以解泉围,复蒙恩优授学士,又议叙及臣。

  光地以臣谊当然不敢冒受;又以身在制中,不敢亲诣阙庭控辞,俾臣赍疏代奏,随蒙传臣到内阁,问臣海上情形,臣已略陈一二。但闽音謇涩,区区之愚,未能尽达。伏念臣全家感激皇上厚恩,义不与贼俱生,谨胪列灭海数款,惟皇上鉴臣愚忠,俯赐采择!

  一曰严海禁。逆贼窃踞海岛,凡粮食、衣甲、器械、船料等项,俱一一取给于内地。海界未迁时,沿海居民,愚弱者供其搜掠,奸巧者潜与交通,故贼得肆行其志。自去岁奉命迁界,士民以手加额,谓游魂可立致釜中。乃尚蔓延至今者,缘守御官兵稀少,海寇侵入,不足以制其锋,致被掠取粮物如故。臣愚以为宜添设绿旗官兵,照依原迁沿海旧堡,多人防守。

  一曰联诸堡。寇至,则附近诸堡相为救援,有不用命者置之法。至于内地奸民,有阴为接济者,一经拿获,立置重典。务使一丝一粒,绝不相通。不过数月,彼众将自溃矣。然利之所在,走死如鹜。无论奸民交通,即防守将弁,保无有贪利行私,而阴与为市者乎?是宜专责督、提诸臣,严加清察,勿徇情面,使人人知通海有不赦之条,则犯者自寡。此不劳而灭贼之第一策也。壬寅、癸卯年间,行之已效,惟在着实禁防。不则,空有迁界之名,无益也。

  一曰杜招抚。海禁既严,贼粮既绝,骎骎乎有不能自存之势矣。尔时必有倡为招抚之说以怠我师者,即我师久顿海滨,亦或利于抚,以为可庶几成事也。不知海贼万不可抚,议抚亦万不能成,且一次议抚,则一次堕其奸计。如顺治甲午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间,曾议抚郑成功矣,乃议抚不成,而彼乘我弛备,突犯泉、漳,外县俱被攻陷矣。去年又议抚郑经矣;亦议不成,而彼乘隙攻陷海澄,围困泉州,几乎失守矣。此议抚之明鉴也。况内地奸民,反侧无常。一闻议抚,以为海寇将复得志也,则群趋而附之,是议抚为海贼树帜也。且海贼即受抚,肯遂散其党伙乎?我师遂可撤回乎?徒长贼人之志,炽奸民之心,堕国家之计,甚无谓也。臣愚以为一意进剿,绝议招抚,则人无附贼之心,而除灭之易易矣。

  一曰选水师。选水师者,水师之帅宜得人也。海逆经今三十余年未能扑灭者,缘彼恃海为险,我无惯练水军以捣其巢穴,故彼得以内无顾忌,而外肆鸱张。乘我军之在漳也,则扬帆而至泉,而泉城被围矣;迨我师之援泉也,又扬帆而往漳,而漳地被扰矣。彼以逸待劳,我疲于奔命,可谓计之得乎?况我既严海禁以绝彼粮食,彼势不能坐而待毙,必将大举登岸,以与我师相抗衡。胜负之机,未知所定。惟有习海之将统率舟师,一军直取厦门,以攻其腹心;一军趋据澎湖,以断其归路;则彼首尾不能相顾,未有不立见授首者。故为今日之计,莫急于舟师;而舟师之任,莫要于得人。现今满汉大帅,俱系方略宿望,臣岂敢谓非其人?然而水陆异宜,以北人之雄,驱驰于波涛汹涌之间,未见其为余利也。必得平日熟于泉、漳水道,兼威望素著,又深悉海贼伎俩者,始足以寒贼胆而操必胜。是在皇上细加询访,苟得其人,则贼人之根株可以斩绝,而闽海从此永定矣。

  一曰商缓急。选舟师以灭海,诚今日之要著矣。而攻取之法,又有缓急之宜。如臣所谓直取厦门以攻其腹心,趋据澎湖以断其归路,此所宜急者也;悉力以攻海澄,此所宜缓者也。盖海澄三面拒海,一面通陆,去岁为贼所陷,贼复掘断陆道,以通海潮,则此一面之陆,复成巨浸;且城小而坚,无人民之聚、粟米之蓄,贼之粮运,直从海道相通;且彼得之易为守,我得之难为攻也。若欲急于恢复,顿兵相拒,旷日持久,兵疲粮费,而无损于贼之毫末,计之至拙者也。臣愚以为莫若以攻海澄之力,往取厦门、澎湖,则逆孽必遁,而海澄在吾掌中矣。说者谓海澄乃厦门要地,若取厦门,必由海澄。此不知海者之论也。我之舟师,自同安以抵漳州,处处俱可入海,惟患提调水师之无人耳。苟水师得人,何必区区争一海澄,以为入海之路?兵法‘舍劳而就逸’。此其是也。故缓急不可不议。

  一曰急抚绥。闻之‘民为邦本’,本之不固,斯为元气之忧,欲以息乱,而乱不可息。闽民自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之变,遭海寇荼毒者三年矣。开复以来,荷皇上蠲免租赋,父老感泣,喜见天日。然时当用兵之际,徭役输将,亦势所不能无。惟在去其太甚,则民受其惠。如兵行则用民夫,此用夫之不得已者也;难保无有过为虐索之弊乎?有兵则有粮,此买籴之不得已者也,然保无有侵没之弊乎?皇上明见万里,自能深知此中情弊,无庸臣言。惟即严加申饬,买籴必使民沾实惠,用夫无得过滥夫额。将弁不由有司,不得擅取夫役、擅派草料;旗丁不得借口铡草等项,虐索民夫;有司不得有无名之征,奉一派十。如此休养生息,则民感再生之恩,必不肯从而走险,而作贼者寡矣。如是,而尚有啸聚山林与海寇互为声援者,此乱贼之尤,法当剿杀。奸民除而良民益安,止乱之道,莫善于此。

  以上五款,俱系灭海管见。缘臣有一得之愚,兼询之众论,不揣密陈。字多逾格,贴黄难尽,伏祈睿鉴施行!”

  奉旨:“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确议具奏。”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亦载:

  “明年(康熙十八年),至都召见,问沿海情形。日火呈(“火呈”合一字)陈平海机宜五事:

  ‘一曰严海禁。氏窃踞海岛,凡粮食、衣甲、器械、船料皆取给于内地。自去岁迁界后,贼尚蔓延至今者,缘守御官兵稀少,海寇深入,不足以制其锋。宜添设绿旗官兵,严守沿海旧堡。寇至,则附近诸堡相救,有不用命者立置之法。至于内地奸民有阴为接济者,亦绳以重典。务使一丝一粒,绝不相通。不过数月,彼将自溃。此不劳而灭贼之第一策也。

  一曰杜招抚。海禁既严,敌粮既绝,骎骎乎有不能自存之势。尔时必有倡为招抚之说以怠我师者,即我师久顿海滨,或亦利于抚,以为可庶几息事者。不知海贼断不可抚,议抚亦断不能成。一次议抚,即一次堕其奸计。况内地奸民反侧无常,一闻议抚,以为海贼将复得志,则群趋而附之;是议抚为海贼树党也。且海贼即受抚,肯遂散其党乎?我师遂可撤乎?徒长贼人之志、炽奸民之心、堕国家之体,甚无谓也。一意进剿,绝议招抚,则人无附贼之心,而灭除之易矣。

  一曰选水师。海逆至今三十余年未能扑灭者,彼恃海为险,我无惯练水军以捣其巢穴,故彼得以内无顾忌而外肆鸱张。乘我师之在漳也,则扬帆而至泉;迨我师之援泉也,又扬帆而至漳。彼以逸待劳、我疲于奔命,可谓计之得乎?为今日之计,莫急于舟师得人。今满汉大帅皆方略宿望,然以北人而出没于波涛之间,未见其利也。必得平日熟于泉漳水道、深悉海贼伎俩、威望素著者以为将帅,则逆贼之根株可靖矣。

  一曰商缓急。选舟师以灭海寇,诚今日之要矣。然而攻取有缓急之分:直取厦门以击其腹心、据澎湖以断其归路,此所宜急也;悉力以攻海澄,此所宜缓也。海澄三面临海、一面通陆,去岁为贼所陷,贼复掘断陆道、通引海潮,则此一面之陆复成巨浸。且城小而坚,无人民之聚、栗米之蓄,贼之粮运直从海道相通。是彼得之易为守,我失之难为攻也。若欲急于恢复,顿兵相持,兵疲粮费而无损于贼之毫末。莫若以攻海澄之力,径取厦门、澎湖,则逆贼必遁,而海澄在吾掌中矣。

  一曰急抚绥。闽民自康熙十三年(1674年)以后,遭海寇荼毒者三年矣;时当用兵之际,徭役输将亦势所不能无,惟在去其太甚。买籴必使民沾实惠,用夫毋得过滥夫额,将弁不由有司不得擅索夫役、擅派草料,旗丁不得藉金算刂草虐索民夫,有司不得有无名之徵奉一派十;如此休养生息,则民之铤而走险者寡矣。尚有啸聚山林与海逆遥为声援者,此乱贼之尤,剿杀无赦,则奸民除而良民安。止乱之道,莫善于此矣。’”

  福建水师总统,左都督、邵武副将

  康熙十九年(1680年),诏以岳州总兵官晋江万正色为水师提督,选带官兵入闽收复金、厦两岛;署李日蚃福建水师总统,率部从征。攻金门时,降郑经部将吴国俊李日蚃以功加左都督,授邵武副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正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

  “署福建水师总统。从大兵平厦、金两岛,降敌将吴国俊

  特旨:‘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当闽省变乱之时,克笃忠贞、殚心效力可嘉。’即授邵武副将。有保障绩,邵人祠祀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李日蚃》:“署福建水师总统,平厦门、金门两岛,降贼将吴国俊,特旨授邵武副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疏入,诏以岳州总兵官万正色为水师提督,选带官兵赴闽收金、厦两岛。日火呈(“火呈”合一字)权福建水师,总统从征。降贼将吴国俊,以功加左都督,授邵武副将。”

  台湾安平镇副将

  旋调任台湾安平镇副将,平氏余部陈辛之乱。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

  “调台湾安平镇。

  氏余众陈辛入水沙莲倡乱,三十六社应之;日火呈(“火呈”合一字)率五百人收捕,辛匐伏归命,海外帖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李日蚃》:

   “调任台湾安平镇。

  氏余孽陈辛倡乱,三十六社应之,日蚃率五百人收捕,甫归命,海外帖然。”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

  “调台湾安平副将。

  氏余党陈辛窜入水沙连,结三十六社番众倡乱。日火呈(“火呈”合一字)以五百人收捕,党悉降。”

  永州镇总兵官

  擢永州镇总兵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擢永州镇总兵官。宣布朝廷威德,猺獞讋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李日蚃》:“擢永州镇总兵官。宣布朝廷威德,猺獞詟服。”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擢永州总兵官,猺獞詟服。”

  年老乞休,卒于家

  后李日蚃以年老乞休归里,优游林下30年,年九十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

  “以年老乞休归。

  辑《性理》诸书以进,御书‘方重淳深’四字褒之。

  林下三十年,年九十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李日蚃》:

  “以年老乞休归。

  辑性理诸书以进,御书‘方重淳深’四字褒之。

  年九十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

  “以老乞休归。

  辑性理诸书以进,御书‘方重淳深’四字褒之。

  年九十卒。”

  评价

  李光地文集中,收录其所作的多篇关于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的诗,如《六叔父至京喜而口占丁亥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戎马当年海国多,霞关赣岭两嵳峩。一丸重趼丹心苦,卅载相看雪鬓皤。 杜曲几惊凋耆旧,枌榆幸得久婆娑,朅来矍铄真堪喜,顾问重勤老伏波。”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日火呈(“火呈”合一字)磊落和易,遇事英发。书画诗文,苍然拔俗。其至性奇节,当代魏环溪富云麓富鸿基云麓皆托诸歌咏,娓娓述焉。”

  【注:魏象枢(1617—1687年),字环溪,号庸斋,晚称寒松老人,清·山西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历刑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后裔

  十子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子光土奂(“土奂”合一字)光型光北。”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子光墺光塽光型光北。”

  实际上,李日蚃共有10子,依次为:

  李光墺,字广卿,号识都。清·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进士,官终国子监司业。(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墺》)

  李光塽,字爽卿,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举人,任酉阳知县。

  李光型,字仪卿。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举于乡。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赴礼部试赐进士,官终刑部主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型》)

  李光北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光北,字上卿,康熙戊子(康熙四十七,1708年)举人,福清教谕,调大田。好读书,于春秋内外传尤深。子钟问,乾隆丙辰(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平和教谕,调凤山。”

  李光垲,字宣卿,太学生。

  李光堃,字文卿,庠生。

  李光袁,字伯卿,雍正十年壬子(1732)举人。

  李光基,字肇卿,庠生。

  李光土学(“土学”合一字),字同卿,太学生。

  李光俨,字若卿,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副榜。

  孙

  李元善李光墺子。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光墺元善,康熙辛卯(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由诸罗教谕擢四川德阳县,廉慎仁恕,有贤声。”

  李钟俾李光型子。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光型钟俾,字世万,雍正甲辰(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发直隶以知县用。适蠡河决,奉檄堵塞,费省工完,题授容城知县。容城故平原,无泉以资灌溉;钟俾捐俸五百金,令民凿井以备旱。制军某广其法于所属,至今遵行。县多旗地,民藉佣佃以为生。适奉令禁止,钟俾以民情上陈,照旧租种,阖邑利赖之。以卓异,授延庆知州,历知栾、祁、涿三州,皆有惠绩。”

  李宗遇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宗遇,雍正乙卯(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

  李正恺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正恺,字世苍,雍正丙午(雍正四年,1726年)举人,授广东灵山知县。建义学,请以官租民米纳粮之余,为诸生乡试文卷之资。士人建青天亭以祀之。广西数郡之盐,皆仰给灵山,正恺平价销引,公私称便。举卓异,未迁而卒。”

  附:从子

  上文述及的光垤光埌,为李日蚃从子[注:“从子”即父亲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垤李光埌》)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李日火呈(“火呈”合一字)》:光垤,以功授通判;光埌,左都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李日蚃》:光垤以功授通判,光埌左都督。”

李日燝

  李日燝(1615—1602年),字葆甫,号渔仲,明末清初·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二伯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8·孝友·国朝孝友1·李日燝“《安溪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兼济堂文集•卷1•传•李葆甫先生传》(大学士魏裔介撰)有传。

  早年

  李日燝18岁入邑庠,屡赴乡试不举,一直到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40岁才拔恩贡,候选通判。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8·孝友·国朝孝友1·李日燝》:

  “李日燝,字葆甫,号渔仲,安溪人;先春第二子、相国光地世父也。

  天性纯厚,幼善属文。年十八入邑庠,试辄高等。顺治甲午贡于乡。”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4·彰献·皇清恩\拔\岁贡》:“顺治中……?李日燝,感化里人。十一年恩贡,候选通判。光地胞伯父。”

  钦定四库全书《兼濟堂文集•卷1• 传• 李葆甫先生传》:

  “李日燝,字葆甫,世居泉之清溪。

  少有才名,每试于庠,辄为一邑冠。乡试入闱,文应售者屡矣。顾以数赴,终艰于一遇,年四十以恩拔入辟雍,文衡公、司成公考其文,以为国士。”

  聚乡勇平义军

  顺治六年(1649年),永春县蓬壶人林日胜及侄林兴珠聚众数千据三都帽顶、蓬壶马跳诸寨,响应郑成功抗清。郑成功授林日胜伯爵,联结和统率永春、德化一带义军,牵制清军兵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日胜林兴珠郑成功》)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李光地时年14岁,举家12口为永春帽顶寨林日胜林兴珠掳去,虽重金不释。远出而归的李日燝募乡勇,于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四月攻破帽顶寨,夺回家人;又力破义军营砦数十。林日胜林兴珠兵败,顺治十四年(1657年)向清·定远大将军济渡投诚。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8·孝友·国朝孝友1·李日燝》:

  “时鼎革初,山海煽乱,巨寇聚亡命,窟穴安、永、德三邑。

  岁乙未,光地年十四,同父兆庆及季父日熺眷属居山砦中。一夜,被寇攻破,惟兆庆走脱,余一家十二人悉被掳,先春以忧殒。

   日燝远出,奔归,既痛父,又悲弟、侄之在羁也,遂衰麻诣贼垒,声泪甚哀,引义慷慨。渠魁亦感动,然邀赂,终不释。

  日暻自贼还,灭午餐,作辞誓志,定计乘夜劫之。于是纠家僮并佣食者百人,涕泗与谋,众皆愿出死力。

  丙申四月九日夜,冒大露雨,扪藤以登。度天已晓,即鸣螺直偪贼帐。贼出不意,又雾重,不辨众寡,狼狈奔窜,坠崖死者无算;出弟、侄二人,余又絷入他垒。

  魁既走脱,遂大征合远近部贼将万余人,昼夜攻夺故垒。日燝用百人者拒之,日与贼战,以一当百。自夏涉秋,小大百斗,贼散亡略尽,势蹙,归命于官。其家长幼悉拔出,而数县积寇皆平。”

  钦定四库全书《兼济堂文集•卷1• 传• 李葆甫先生传》:

  “先是,清溪地僻而险,又接龙浔(德化县古称“龙浔”)、桃源(永春县古称“桃源”)二县,皆山壑深峻、林莽绵连,逋憧穴其间,时出侵掠,有司莫能捕。

  顺治乙未夏,同令弟避居山堡中。夜半贼骤至,堡中一家缧者十有二人,拷掠以索贿贷,由是公(指日暻之父李先春以忧逝。

  葆甫时在他乡,疾驰归哭,念力不能与之较,将以身殉焉。遂素衣诣贼垒,泣而言情,庶几感动,贼亦爱其诚,礼貌遣之,然诸子弟未有生路也。

   葆甫乃募人伺贼间,察其巢穴四壁巉立,仅一面可通,而贼之守备亦甚,设犷悍之徒殆数千,昼夜椎牛享其党,思犯州邑。葆甫谋于众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我辈但患心力不齐耳,何论多寡哉!’

  率家僮百人攀蔓附藤萝而上,五抵其□,以竹筒为号,分驰吹喊。时贼方酣寝,大惊扰奔溃,因击之,蹂躏死岩下者数百人。

  然贼势颇旋,纠合余党入县界。葆甫则同诸亲友及乡义旅力拒,破贼营砦数十,辄乱旗靡,穷蹙无计,遂归命于有司,而三邑(安溪、永春、德化)由是无警。

  时有欲以功闻之朝者,葆甫力辞之,曰:‘本为雪亲之恨,保全桑梓,岂敢邀赏爵哉。’”

  不仕,归老林泉

  至京师廷试,应选府判,不就,归老林泉,终年八十八。墓在安溪湖头镇溪尾村云斗桥畔,石构,交椅形,原碑石、望柱遭砸毁,今按原貌恢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8·孝友·国朝孝友1·李日燝》:“寻以廷试至京师,入肄国子,文声籍甚。应选府判,不就,而归老林泉,湛书史以自乐晚岁。善古文辞,综所著若干卷,名曰‘盘屿佣言’。终年八十有八。”


  钦定四库全书《兼济堂文集•卷1• 传• 李葆甫先生传》:“迄今年六十余,有官未就,结庐湖山之陂,左图右史,殆将终身焉。”

  评价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8·孝友·国朝孝友1·李日燝》:“康熙癸未,光地入觐,奏闻当日事,圣祖赐‘在原至谊’四字以旌其家。”

  钦定四库全书《兼濟堂文集•卷1• 传• 李葆甫先生传》:

  “魏子魏裔介曰:

  ‘余读古人书,至于射书辞金及让侯封之爵而不受,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也,以为古人大节磊磊,殆未易及。

  今以所闻厚庵李光地厚庵之伯父李葆甫先生天资孝友,蹈死殉亲,一军慕义,遂剪鲸鲵之巢,不特报□地下而雈苻宁谧,地方之受其保障多矣。

  若其学问宏深,文章尔雅,所著述甚富,足以藏之名山,而留后人之咀味,又其余也。

  斯岂非豪杰之士乎!余故乐得而述之,以备后之采择焉。’”

李日晔

  李日晔,字咸甫,号旭寰,明·安溪县感化里人 (今湖头镇) ,李栻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举人,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余煌榜联捷进士(时18岁),由中书历宦粤中,官至广东副使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天启)四年甲子程祥会榜:李日晔,感化里人,子,南安中式。”“(天启)五年乙丑余煌榜……李日晔,任广东副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日晔》:李日晔,字咸甫,号旭寰,幼岐嶷不群,年十八科甲联登,由中书历宦粤中,多善政,官至大参。长子。 ”

李锺伦

  清·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子,李光坡从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李光坡》)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9·经部19》载:

  “《周礼训纂》二十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李锺伦撰。锺伦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举人,未仕而卒……

  书后有乾隆丁丑其子广平府知府清馥《跋》,称锺伦初受三《礼》(即光坡著《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礼记述注》)於其叔光坡。康熙癸酉乡荐公车后,日侍其父光地於京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清馥》、《泉南著述·周礼述注》)

  及光地出督顺天学政,复迁直隶巡抚,十馀年中,锺伦皆随行,得其指授。又多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里陈万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万策》)等互相讨论。故其学具有本源。”

  《清史稿·列传267·儒林·李光坡·从子锺伦》有传,引上说。

李钟旺

  李钟旺,字,号艮湖,清·安溪县湖头人,康熙廿三年(1684年)九月生,是理学名臣李光地之侄(李钟旺之父李光墩李光地的二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行状

  据《氏族谱》载,李钟旺年少聪明,为父母所器重,对学业立大志,读书稍有不解,从黎明读到深夜才罢休,博文广学。刚满17岁,家乡的老学问家们就自叹不如他。之后,父辈为官,兄弟们便推荐排行老四的他掌管家政。他通读经史之余,把家政管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一家人的认可。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李钟旺25岁考中举人,曾任性理精义馆纂修,李光地多以其纂修材料作为定本,并高度赞许其为“家驹在侧”,视为贴身秘书。

  雍正五年(1727年),复至京师就春官试,诏选翰林,教诸王子。与当时著名散文家、桐城派鼻祖方苞过从甚密。

  雍正七年(1729年)闰七月因病卒,年仅46岁。

  著有《周官说》五卷、《大学、立政、礼运、乐记杂解》共二卷、诗赋古文骈语共二十余卷、《忆训录》、《丙申录》、《重申录》共七卷,藏于家。

  子五:长济泰,字开侯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举人,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进士,任直隶省冀州新河知县;次清济,雍正七年己酉(1729年)举人,榜名道济,任山西威远知县;朝菶,四清翎,五清诩湖头镇湖三村的姓族人,都为李钟旺三子、四子、五子的后裔。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即李钟旺死后五年,被下葬于感化里沙堤乡九町洋上员龟山(今属湖头镇),墓碑“皇清钦点慕修截选知县乡进士艮湖 公墓”。著名散文家方苞为撰《墓志铭》。2012年2月,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迁址重葬。

  方苞为撰墓志铭》

  雍正十二年(1734年)李钟旺下葬时方苞李钟旺撰写《墓志铭》

  “皇清钦点内阁纂修、吏部截选知县、乡进士、四十六翁艮湖 先生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武英殿供奉、桐城方苞顿首拜撰文

  锺伍篆额,侄清藻

  雍正七年(1729年)秋闰七月二十一日,余暮归,闻安溪李世蕡过。余越日往视之,则故疾作,不能声。再往视之,则怃以衾,将袭矣。乃启其面,执其手而三号焉。

  始,余见君与相国文贞公所,氏子弟在侧者多,不知其谁何,其后与君二昆友善,乃辨君之名字。

  丁未(雍正五年,1727年)春,君复至京师就春官试,时仲兄世邠视学江西,君与伯兄世来居无何,诏选翰林,教诸王子,世来与焉。

  君独居曲巷,入其室,图书秩然,所手录儒先语及周、秦以来古文,凡数百帙,叩之,应如响。余欲别择唐、宋杂家古文,属君先焉。所去取,同余者十九。见余周官之说,笃信之。然有辨正必当于余心,其自为说去离旧解,而于经义有所开通者以十数。

  余病且衰,生平执友凋丧殆尽,得君恨相知晚,常悔曩者交臂而失之,而君用此益倾心于予,旬日中必一再见。

  君之年长矣,家世贵盛,有子五人。其长者已露头角,而每接予,貌肃而言恭,如见其所严事者。他日世邠曰:‘吾弟性高,简于时闻,人相视恒漠如。然后知君于余,盖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

  君以仲春遘末疾甚剧,及夏,世邠至自江西,始能强步循阶除,不出门庭者数月矣!

  前卒之三日,疾若苏,驾而诣余,诘旦气动语闭,遂不起。

  其丧之归也,余欲为志《铭》,以付其孤。每执笔则心惘然,如有所失而止。既逾岁,乃克举其辞。

  锺旺,字世蕡,号艮湖,生于康熙甲子年(康熙廿三年,1684年)九月六日巳时,卒于雍正己酉年(雍正七年,1729年)闰七月二十四日亥时,享年四十有六。以康熙戊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乙科,所著《周官说》五卷、《大学、立政、礼运、乐记杂解》共二卷、诗赋古文骈语共二十余卷、《忆训录》、《丙申录》、《重申录》共七卷,藏于家。

  曾祖讳先春,不仕,以好施能急人闻乡里。

  祖讳兆庆,岁贡生,遭乱曾入贼垒,以口辨活千人,并以文贞李光地赠光禄大夫。

  考讳鼎征,康熙庚申举人,户部主事,博学,居官有声,妣庄氏,赠宜人。

  陈氏,康熙丁未进士、户部云南司主事讳睿思公女。

  子五:长济泰,雍正丙午雍正四年,1726年)举人,候选知县,娶康熙己丑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南乐县知县茂华公女;次道济,雍正己酉(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候选知县,娶太学生端长公女;三朝菶,太学生,聘太学生允让公女;四清翎,五清诩,俱未聘。

  女一,适康熙癸巳进士、曲靖府知府晋晟公长男、太学生士琰

  孙二人:本瑊济泰出;本珦道济出,俱未聘。

  女孙三人,俱济泰出。长未许,次许太学生梴芳公次男章世,三未许。

  以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巳时葬于本里沙堤乡九町洋上贠龟山,穴坐巽向乾兼辰戌。

  铭曰:进之踬而学乃遂,志之弘而业不终;嗟所命之自天,匪于君而独然!

  襄事不孝孤子李济泰道济朝菶清翎清诩仝泣血稽颡

  期服孙本瑊本珦仝稽首勒石

  傅古堂刻”

  李焻,字洪著,又元驭明末·晋江人。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登进士(二甲一名),官至礼科给事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李焻》:

  李焻,字洪著

  未第时,尝鸠众增筑石陡门为三坎,桑梓赖之。

  崇祯甲戌登第二甲一名,授礼部祠祭司主事。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典试粤东。

  擢兵科给事中。戊寅(崇祯十一年,1638年),流寇方炽,召对,陈‘新来之寇宜坚堵,南下之寇宜急剿’,庄烈帝首肯之。督饷江西,再往粤东,至武陵病卒。

  仕当明季,时事多艰,陈边防,别邪正,疏多可采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给事李元驭先生新《郡志》为作传:李焻,字元驭,晋江人。崇祯甲戌进士,殿试二甲一名。授礼部主事,擢兵科给事中。召对,陈:‘御敌宜以守为战,平贼宜以剿为抚。’上首肯久之。差封益藩,还,迁礼科,督饷江西,再往粤东,至武林病卒。”

李瀚

  李瀚,字元直,号毅庵,明·山东济宁泗水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指挥佥事》顾新山顾珀新山文集》

  “李瀚,字元直,号毅庵,泗水人。

  洪熙(1425年)间,其始祖以战功调泉州卫指挥佥事,三传至,皆袭前职。

  少失怙,事母得其欢。性质聪明,躯干修伟,亲近儒者,讲论书、史、《武经》百将传,士大夫多与交游。

  考选军政,奉成法,革宿弊,抚恤士卒,咸乐为用。

  弘治辛亥(弘治四年,1491年),漳州剧盗温文进等啸聚山谷,攻劫县治,檄前往征捕,克奏肤功。事闻,赐白金。

  正德丁卯(正德二年,1507年),南靖草寇生发,复召征之。擒获贼首李靖,尽绝其余党,赐币及宝钞六百贯。

  年五十一卒,侍郎顾珀为铭其墓。”

李待问

  李待问,字献衷,号葵孺,或作字葵儒,谥忠定,明·南海(今广东佛山市)人。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 )进士,万历卅五年(1607年)知晋江县,官终户部尚书。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282》、《佛山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李待问》节《广东通志》、参《云台藏稿》为作传。

  身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李待问》:李待问,字葵儒,南海人。”

  李待问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兄弟5人。

  李待问是遗腹子,其母陈氏出身婢女,陈氏生下李待问后,仍时常受到嫡室虐待,只好携待问离开家,迁居佛山突歧铺突岐里附近高巷内,替人缝补衣服为生。

  李待问到了入学年龄,无钱读书,其母稍通文墨,亲自启蒙教育。他天资聪明,又很好学,人称神童。金鱼塘氏祠塾师某让他免费入塾读书。经过几年刻苦学习,文才长进,童试成绩优异。

  历知连城、沙县

  李待问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中三甲,赐进士出身,授福建连城县知县,年仅20岁。后调任福建沙县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李待问》:“万历甲辰进士,时年甫二十。历知连城、沙县,著能声。”

  李待问甫到连城知县任,减免了地方苛捐杂税500余缗,平息了乡间累年积讼。

  时沙县居民多逃亡,土地荒芜,李待问在路上见到“流民累累,鹄形犊据,惨不可视,愧囊羞涩,莫克怜之”,因赋诗曰:“囊金有限当谁饱,殣骨无归只自呼!四壁不堪残夜照,三征那得并春租。”到沙县知县任后,设法招徕流民,恢复农耕。

  知晋江县

  万历卅五年(1607年),李待问调知晋江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李待问》:

  “三十五年调知晋江县。

  初至,延访缙绅,请益诹询。诸狱讼催科,一切停寝,阅月而后即事。及披案牍,临两造,数行俱下,剖决如流。村无吠犬,圈无宿系。吏曹作奸猎贿,里正负固逋输者按法治之。请免杂饷一千五百余两。议以先儒罗从彦李侗二贤崇祀,从之。除火耗,均里役,给赈惸独遍沾。禁假银,惩亡赖,申约束以训愚民,立保甲以稽鼠窃。修葺城垣,缮造桥梁。劝垦而地日辟,课士则饩必丰。惠政种种。复捐俸买甘舍头、后龟亭崎二处山场以为义冢,邑人数百年无髑髅之欺,实受其德。”

  “当去邑时,人琢石塑像于弥勒亭旁,邑人史继偕为文以记。乾隆十二年(1747年)邑令 李元瑞新之。乾隆二十年(1755年)间,邑令于从濂推毁弥勒佛像,移祀待问于亭正中。”

  累官至户部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李待问》:“升礼部主事,历吏部郎中、应天巡抚、户部侍郎、尚书。”

  万历卅八年(1610年),李待问擢礼部主事,调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文选清吏司掌官吏班秩迁除,平均铨法。李待问任文选清吏司郎中时宦官擅权,滥选官吏,李待问核实情况,拒绝发文,不避权要,并参劾魏忠贤干预吏部诠选官员,因此得罪权宦,被迁调奉常,专司祭祀礼乐。不久,因母丧回乡守制。

  服满,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府。魏忠贤此时气焰正盛,在江南的苏州、南京等地到处为自己建生祠歌功颂德,甚至把生祠建到明孝陵大道旁,到南京谒陵的官员、守祠太监都要他们先拜祀祠。李待问到了南京谒陵完毕,立即驱车赴任,对氏生祠不屑一顾。这事令魏忠贤怀恨在心。松、徽等郡奏请为魏忠贤建生祠, 李待问将其驳回,严肃地说:“名节安得弃置若此!”后来,魏忠贤惜黄山民变等事,罗织罪名陷害他,李待问只好托病辞职。

  崇祯元年(1628年),李待问起用为少司农,总督漕运。他到任后,定出规章,大力整顿,亲自入淮督发,比往年要早数月完成漕运任务,因而受到阁臣称赞、皇帝嘉奖。

  任期满,迁户部侍郎,仍负责漕务。李待问在任上尽心尽职,举凡修河堤,塞崩决,赈灾筑坝,灭蝗防潦,减免辽饷,取消穷县税赋,催征课税,犒劳军队,制造枪炮,都悉心处理。

  次年拜户部尚书。皇帝召见他咨询,多所筹策,因而对他十分敬重,赐以银两,召见时让他坐着答问。 李待问 为崇祯王朝筹军饷,心血枯竭,得了痿病不能行走。皇上派太医为他诊视,但病情未减。他告病辞职28次才得以批准致仕。

  在回家途中,李待问亲手书写奏疏,请求兔除练饷。曰:“朝廷现需要饷银甚急,而我胆敢请求免除,确因练饷一项对百姓来说是额外负担,对国家来说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处。在外肥了贪官污吏私囊,在内成了贪钱的宦官生财之道。这样下去,好比一间大厦,房间已着火,更没有可以令人安乐的厅堂,真不知如何罢休。” 崇祯帝流着泪读了奏折,却未能采纳其意见。

  卒于家

  李待问归里,常感国家多难,自身多病,心情抑郁。其诗《人典旧署作》曰:“自许投身粤水边,病慵那得溷三铨。新思喜值飞龙日,旧署惊看画鹤年。未有消埃酬圣主,敢将疏拙对时贤。东方更忆艰难计,每为除书一黯然。”

  广州白云山、越秀山也留下了李待问的游迹。其作《越台》曰:“南国周遭入望平,荒台犹有越王名。赤精已耀终归命,黄屋初乘是抗衡。日拥璎溟天岳动,潮迎舶趁海云生。楼船一度窥秦服,忆道沧桑几变更。”

  李待问回家未及一年,崇帧十六年(1643年)病逝,终年61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李待问》:“卒赠宫保,谥忠定,赐祭葬。”

  其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李待问》:

  “所著有史涉及诗文集、典铨、总漕诸疏草。

  子象蒙,国子监博士;象家,内阁中书; 象颐,荫生,兵部司务。孙锡瓒,康熙甲子举人。曾孙绍祖,康熙丙子经魁,任永新令。”

  李待问工书画,善诗文。著有《抚吴疏稿》、《抚漕疏稿》、《松柏轩诗文集》等。

  李待问生前对家乡地方公益事业十分关心:

  万历卅三年(1605年),与兄李好问捐款修建佛山祖庙门楼,至今仍留下祖庙大庙门口木联一对。

  天启六年(1626年),与兄李徵问捐款修建佛山通济桥并建亭。

  天启(1621—1627年)间,李待问闻始建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广州城郊赤岗塔工程未半,因费用告罄而停顿,遂捐款资助续建而使之完工。此塔今仍屹立于广州海珠区。

  崇祯七年(1634年),捐资重修佛山往省城大路。

  崇祯十四年(1641年),捐修佛山祖庙和照壁。

  崇侦十五年(1642年),捐修佛山文昌书院。

李先春

  李先春,字克建,号念次,清·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李森朴庵)五世孙,李日燝李兆庆之父,李光地的祖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日燝李光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8·风俗人物之五·阐潜·皇清·李先春》:

  “李先春,字克建,号念次

  少聪明倜傥,善通达古人事。父尝以非辜淹圄,先春年十二,诣问官哀诉,郡守奇其对,破械出之。

  稍长,治什一,慷慨重然诺。性喜书,且爱儒者,不靳解推。值山海煽虐,所在劫质,每倾囊营赎,全活甚众,拜恩去都不廉谁里人。有南安氏女陷贼,先春以重赂赎回,女父陷他贼,先春季子又以计脱之。父子生还,各言所自,乃知父活女命,子脱父生,殆世行其德者。故海派叠至,而近乡争投求拯,以丽乎生地。

  所居邻界漳平,兵燹后大饥,先春立赈法,施糜与米,远近为差,‘太公生我’今犹传之不衰。

  至其捍御寇盗,家为部署。贼千百过境内,垂戟雁行,枌社数十里,蔬草独青。贼张六角尝率众围寨,先春请兵邑令。令曰‘必报章。’先春曰:‘报章下,休矣!愿假库中钱,出约市人并民壮,可行也。’令许之。先春遂将向贼。贼设伏,先春谍知,张两翼,夹击之。贼奔乱流渡,因纵击,淹死者十之三,负金完师报绩于令,令大悦。自是安邑兵为诸县冠。值夏熟,贼又纠八千人入里大刈,先春选壮士五百余,定为吉赏、凶赏,冒夜撼营,斩获无算,贼遁去,乡人德之。

  先春豁达大度,善积善散,终其身不作一亩之宫。其至性侠烈有过人者。子日燝,贡生、通判;兆庆,贡士。貤封。兆庆光地庚戌成进士,读中秘书,人谓式榖之极云。

  先春,朴庵五世孙也。豪迈施济,真不愧乃祖风。 ”

李琎

  李琎,字文用 ,号懒斋,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李煜子(参见泉州历史《泉州人名录·李煜》)。正德(1506—1521年)中入贡,授儋州学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李琎“正德中 ……李琎子。儋州学正。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李琎李琎,字文用,号懒斋。承家传孝友忠信,族党垂誉。以明经授儋州学正。修明伦堂以崇庙貌,推贽节以惠贫生,课督有方,虽僻处荒服,文风大振。崇祀名宦。后督学何采月 而阐潜德,祀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