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黄—一卷)

  黄克纲(字善感,号幽轩)
  黄宗旦[字叔才,北宋·惠安县镇安铺黄田境人(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幼有神童称。榜眼及第。知苏州。知袁州。直史馆编修。知襄州。归,卒。著述。后裔。]、黄宗汉[字寿臣;一说字季云,号寿臣;晚号望云老人。清·晋江人(泉州城内镇抚巷)。进士及第。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四川总督、降补内阁学士兼署刑部侍郎、顺天府尹。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罢。四川总督、吏部侍郎。卷入载垣案被革职永不叙用。卒。]
  黄志美(字令士,明末清初·泉州文山铺人。广东高州知府。参与招降郑芝龙、郑经。)、黄志璋(字眉仲,号璞园,清·泉州府城文山铺人。)、黄志遴(字铨士,号鸥湄,明末清初·晋江县文山铺人。顺治三年进士。累至少詹事。湖广左布政。卒。)、黄志焕(字曾韫,号玉斋,晚号密庵)
  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时称长者、郡儒。从“货殖”到“务农桑”。献桑园建寺庙。遣五子居“五安”。、黄守魁(字君贤,号哲斋,谧武烈,明·石狮市塘园村人)黄守仁(又名卜铨,字孚品,一字纯夫,号静山,清·德化县水口湖坂人)
  黄禹锡
[字仲元,号雪操。五代末宋初·晋江县镇安铺黄田人(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奉表入贡于后周。莆田令(以检校水部郎中摄莆田令。林居裔事件。)。告休,以疾终。子黄观、黄薮。]黄禹门(字登龙,清末民初· 晋江安海桐林村人)
  黄大本
(字端叔,极斋先生)黄大任(字宏叔,明·安溪县参内乡大厝村人)、黄大节(字克完,号中田,明·南安县丰州人。嘉靖廿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司淮安仓,历郎中。擢台州知府,挂冠归。逸事。)
  黄凤仪字仲凤,号梧斋。清·德化县桂阳王春人。、黄宙(字由仲,南宋·晋江人、黄必昌(字京父)、黄以翼(字宗台)、黄钺(字石崖,明南安市石井镇杨山村东安下自然村人)、黄芹(字伯馨)
  黄明(字允静,明·晋江人)、黄明(字龙光,明末清初·晋江人。游击管中营守备、云南提标中营守备、休致。临安知府。四川川东道、平庆道,西安粮道。江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黄明台(字晋国。清初·晋江人。)
  黄逵
弟黄正,明·晋江人)黄国鼎[字敦柱,号九石,明·晋江人。进士及第,授编修。辞归(涉李廷机,求去。授左春坊左中允,擢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辞不赴。)。居家六载。叶向高为作《墓志铭》。评价。] 、黄升(吴升,少名英瑛,又名鋐使,字源超,号泽源。迁同安,改姓吴。从戎至广东水师副将。浙江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和复姓黄。)、黄豫(字伯奋,北宋·永春人)、黄仰(明晋江县安海镇人。子黄回清。)、黄绍颇五代•连江人)、黄昌遇(江南江宁县人,或作南直隶歙县人,或作休宁人,占籍金陵。乾隆十年和乾隆十四年两任晋江知县。)、黄际良(名克藏,字豪亭。清·永春县卿园[今石鼓镇卿园村]人)、黄尔沤[又名尔瓯,字鼎礼,号莲初,或作连初。清·南安县六都仁宅池后厝人(今南安市洪梅镇山溪村)。赐进士出身。授刑部主事,乞假归。掌教诸书院。光绪卅一年谒选安福知县。光绪卅一年卒。书作。]、黄学行(字上父,号勉翁,南宋·惠安人。全州教授。建宁府通判、知循州。著述。)

黄克纲

  字善感,号幽轩,唐·永徽六年(655年)出生。泉州长者黄守恭第三子。垂拱元年(685年)因军功封车骑将军之职,旋辞退。于垂拱二年迁居安溪葛盘(今凤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卒,葬于安溪县城东门外凤山之麓尾塘岭下。为安溪姓始祖。

黄宗旦

  黄宗旦(973~1030年),字叔才,北宋·惠安县镇安铺黄田境人(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锦田氏族裔;开宝元年(973年)生,天圣八年(1030年)十一月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锦田氏家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黄宗旦》、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有传。

  幼有神童称

  黄宗旦是五代·闽王王审知侧室黄厥之父黄毅裕之曾孙,黄禹锡孙,黄观次子,一说黄薮子。兄黄宗望,知柳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黄厥黄禹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黄宗旦》:

  黄宗旦,字叔才,晋江人,之子。

  总角时[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初春,7岁],祖父禹锡命赋《早春诗》,有‘就中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之句,声称籍甚。

   后以文贽寇准王禹偁诸名公,皆器重之。”

  按:

  ①惠安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始析晋江东乡十六个里置县,故又称晋江人。

  ②黄宗旦《早春诗》全诗为:“一望晴川碧水开,葆光池上暖初回。就中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

  榜眼及第

  淳化(990—994年)间,黄宗旦举进士,因同场考生有抄其文章而得第,抄袭的人被除名,黄宗旦也不得入选。淳化末(993~994年),他以文章晋见莱国公寇准,很受寇准的器重。

  至咸平元年(998年),黄宗旦再试,名列甲科第二名进士(榜眼)。同榜第三名的,是同县李庆孙,惠人赞之为“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庆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黄宗旦》:“咸平初进士第二人。”“同县李庆孙宗旦齐名,同中甲科。”

  知苏州

   黄宗旦累知苏州,刚直廉洁,勤政爱民,卓有声誉。尤善鉴士,经赏识者,无不知名。百姓为之竖碑志念。

  《宋史·列传·卷28·王质

  子野。少谨厚淳约,力学问,师事杨亿亿叹以为英妙。伯父见其所为文,嗟赏之。

   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后献文召试,赐进士及第,被荐为馆阁校勘,改集贤校理,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丁父忧,与诸弟饭脱粟茹蔬。

  终丧,通判苏州。

   州守黄宗旦,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曰:‘吾以术钩致得之。’喜见于色。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

  元·张光祖《言行龟鉴·卷6·政事门》亦载: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以托公。公曰:‘事发无迹,何从得之?’宗旦曰:‘吾以术阴钩出之。’公愀然曰:‘仁者之政,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耶?’宗旦惭服,悉缓其狱,称公曰:‘君子也。’”

  知袁州

  乾兴元年(1022年),黄宗旦以权户部判官、工部郎中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权盐铁判官。

   《江西通志》:黄宗旦,由工部郎中乾兴元年任……俱知袁州。”

  明·正德《袁州府志·卷6》亦有记。

  乾兴元年(1022年),临济宗名僧楚圆石霜楚圆,986~1039年)到仰山参访时,“杨大年杨亿)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使请公出世说法”。杨亿(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是当时名士,且位居高官,“留心释典禅观之学”(《宋史·杨亿传》)。

  黄宗旦收到杨亿的书信后,便请楚圆住持袁州南源山广利禅院,到天圣三年(1025年)离开,从此开始了楚圆一生住山接众、传授禅法的生涯,后来又住持了潭州道吾山、潭州石霜山崇胜禅院、南岳山福严禅院、潭州兴化禅院,直至于宝元二年(1039)正月于潭州兴化禅院示寂。

  直史馆编修

  晚年,黄宗旦转任直史馆编修,治学严谨,著作颇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黄宗旦》:“晚直史馆,欧阳修尝称为闽中文士。”

  以目疾乞归。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2·谬误·黄宗旦奏事》记此事:黄宗旦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于口;至上前,展奏目诵之,其实不见也。同列害之,密以他书易其奏目,宗旦不知也;至上前,所诵与奏目不同,归乃觉之。遂乞致仕。”

  朝廷不准。

  知襄州

  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今湖北襄阳市)。

  襄州任上,黄宗旦公正廉洁,爱民如子,民也仰之如父母。离任之日,缙绅庶民夹道欢送数里,并勒石铭曰:“皇宋御极,斯文开先。星宿孕精,幸降大贤。维贤之才,徽懿童年,魁于天下,其锋孰前。士之望也,华在地而斗在天;国之信也,若闵之中而率雍之然。譬彼明珠兮,则藏媚于渊;譬彼凤兮,则出世安全。勒公之名于石兮,在兹北山之巅;视公之德不朽兮,有如此之坚。”

  归,卒

  黄宗旦请归后,修撰《族谱》,由1世修至8世,越时200多年。

  天圣八年(1030年)十一月卒。墓(与妻陈氏合葬)在惠安县二十九都林前(今台商投资区涂寨镇林前村)东北300米处的东山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黄宗旦墓》)。

  祀乡贤祠。

  著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黄宗旦》:“有集十卷。”

  黄宗旦的著述,有《襄州集》10卷、《易卦象赋》2卷,遗稿散失,所存无几。《惠安县志》载其《铺锦记》文1篇,《早春》诗1首;《锦田大宗族谱》载《灵秀山记》、《锦田氏世录》、《宗谱序》、《铺锦记》文4篇。其诗除《早春》外,仅存《深春早起》、《长歌行》、《宫调》等3首。

  黄宗旦《送僧归护国寺》“一瓶一钵是生涯,来扣枢扉带砺家宠服降从丹凤阙,禅房归掩赤城霞。五芝岩下传心印,八桂峰前散雨花。还伴白云重到此,会看恩馆筑堤沙。”

  后裔

  子黄尧允,进士及第,历任尚书稽勋郎中、三司省判官,亦知襄州。父子继牧一郡,乡人荣之。

  曾孙黄翰,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初知江宁,后知柳州,有《祭侯文》,收《柳河东集》中。

黄宗汉

  黄宗汉(1803—1864年),字寿臣(一说字季云,号寿臣),晚号望云老人,清·晋江人(泉州城内镇抚巷;嘉庆八年(1803年)生。

  《清史稿·卷394·列传181·黄宗汉》有传。

  进士及第

  黄宗汉7岁丧父,由嫡长兄黄宗澄(嘉庆廿四年举人)教养成长。嘉庆廿四年(1820年)17岁中秀才,道光元年(1821年)18岁中举人副榜。道光十四年(1834年)为正榜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联捷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任军机章京,历任员外郎、郎中,升御史、给事中。道光廿五年(1845年)出任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历山东、浙江按察使。

  《清史稿·卷394·列传181·黄宗汉》:

  黄宗汉,字寿臣,福建晋江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历员外郎、郎中,迁御史、给事中。二十五年出为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历山东、浙江按察使。”

  黄宗汉任御史时,多所弹劾。云贵总督桂良昏庸废事,只因他的女儿是皇弟恭亲王奕昕的福晋(王妃),无人敢言。黄宗汉不惧权势,上疏弹纠。

  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

  咸丰元年(1851年),黄宗汉48岁迁任甘肃布政使。咸丰二年(1852年),擢升云南巡抚,未到任,调浙江巡抚。

  《清史稿·卷394·列传181·黄宗汉》:

“咸丰初,巡抚 吴文镕 荐 宗汉 可重用,迁甘肃布政使。

二年 ( 185 2 年 ) ,擢云南巡抚 ; 未之任,调浙江。值试办海运,湖郡漕船浅滞,改留变价,亏银三十馀万两,布政使 椿寿 情急自缢。 宗汉 疏请原米随新漕运京,允之。

三年 ( 185 3 年 ) ,粤匪犯江宁 ( 太平军攻克南京 ) ,调浙江兵二千名赴援。江宁寻陷, 宗汉 赴嘉兴、湖州筹防,疏言不可仅於本境画疆而守。 于 是分兵赴江苏、安徽境内协防,诏嘉其妥协。

寻上海匪 ( 小刀会 ) 起陷城,请海运改 于 刘河受兑。时江南大营需饷甚钜, 宗汉 贻书 ( 钦差大臣 ) 向荣 ,通盘筹算,请 于 江苏、浙江、江西三省确定每月额数。 荣 据以上闻, 文宗 韪之。

四年 ( 1854年 ) ,特诏褒 宗汉 办理防务、海运,及本境治匪、察吏,精详无瞻顾,深堪嘉尚,特赐御书 ‘忠勤正直’扁额,勉其慎终如始,以成一代良臣。 ”

  四川总督、降补内阁学士兼署刑部侍郎、顺天府尹

咸丰 四年 ( 1854年 ), 擢 四川总督。 咸丰六年( 1856年),被调回京 ,降 补内阁学土兼 署 刑部侍郎、顺天府(今北京)尹。

  《清史稿·卷394·列传181·黄宗汉》:

“ 擢四川总督。给事中 张修育 疏言: ‘ 宗汉 治浙,布置合宜,未可更易。 ’ 诏不允。

会因数月未奏事,降旨询问,以疾为言,诏斥之,议降三级调用,加恩降二品顶戴,仍留总督任。

五年 ( 185 5 年 ) ,马边夷匪为乱,平之。遵旨遣松潘镇总兵 德恩 以兵二千援荆州,又调兵四千赴贵州剿苗,并协饷十万两。

六年 ( 185 6 年 ) ,复因久无奏报,命将军 乐斌 查奏,以痰疾闻,下部议降调,命来京另候简用。补内阁学士,兼署刑部侍郎、顺天府尹。 ”

  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罢

  咸丰 七年 ( 1857年)冬,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沦陷。 黄宗汉 调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

黄宗汉 力主抗击英法联军 。赴任时 沿途广招义勇 ; 经过家乡时,募集神枪手,集中一二千名准备调用。

到广东后, 黄宗汉 驻扎在惠州 , 联络绅民,办团练兵,设立团练总局。在籍侍郎 罗淳衍 、京卿 龙元僖 、给事中 苏廷魁 与他密切配合,锐意收复广州,时人称为 “一督三绅团” 。 他们张贴告示,大造舆论,激励士气,同时禁止华人为洋人雇佣,断绝对敌人的接济与贸易;号召军民 “如敌军进入境界,枪杀勿论” ; 并悬赏格,凡做内应帮助光复省城或擒获敌首 巴夏礼 者,给予重赏。 当敌人侦知 “明则 ‘ 三绅 ’ 出头,暗则 ‘ 一督 ’ 主意 ” 时,威迫清廷撤办他们。

咸丰八年( 1858年)五月,英法联军再犯天津,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广东新安镇(今宝安县)乡勇义愤填膺,杀死几个张贴告示的人。敌人恼羞成怒,调兵攻陷新安镇,并称 “和议既成,而 ‘ 一督三绅 ’ 仍作梗和议,必须查撤 ” 。清廷认为 黄宗汉 “有碍和局” ,免去他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之职 。

  《清史稿·卷394·列传181·黄宗汉》:

“广东军事起, 叶名琛 被掳,授 宗汉 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时广州为英人所踞,巡抚 柏贵 在城中为所胁制。民团四起, 文宗 因 徐广缙 等前拒英人入城,赖绅民之力,欲复用之,命在籍侍郎 罗惇衍 、京卿 龙元僖 、给事中 苏廷魁 治团练。 惇衍 等号召乡团,得数万人,戒期攻城,卒无功;又禁华人不得受雇为洋人服役以困之。

八年 ( 1858年) 春,各国遣人赴江苏投书致京师大学士诉粤事,请遣大臣至上海会议;且言逾期即赴天津。诏仍回广东候 宗汉 查办,而英、俄两国兵船已泊吴淞。

宗汉 过江苏,总督 何桂清 坚留在上海开议, 宗汉 不可,遽去;取道浙、闽,调兵不可得。及至广东,敌兵已犯天津。

宗汉 驻惠州,惟恃联络民团,出示空言激励,为英人所禁格,不能遍及。既而天津和约成,俟偿款六百万两分年交毕,始退出广州,粤民愈愤。英领事宣布和议,新安镇乡勇杀其张示者数人,遂发兵陷新安。民团大举攻城,初胜终挫,悬赏格购洋官首,亦仅时伺隐僻,有所杀伤而已。

宗汉 外怵强敌,内畏民岩,不能有所措施。泊大学士 桂良 等至上海议税则及换约事宜,将与商交还广州,向 宗汉 询近状,辄不答。而英人以既议和,民团复相仇杀,来相诘问,且揭团绅告示载谕旨有异,必欲去 宗汉 及 ‘ 三团绅 ’ 。

桂良 等疏闻,诏责 宗汉 捕伪造谕旨之人,罢其通商大臣,改授 何桂清 。英使 额罗金 犹不惬,遽率舰赴广东。九年 ( 185 9 年) 遂复有天津之役。 ”

  四川总督、吏部侍郎

咸丰八年( 1858年) , 黄宗汉 罢 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后, 调任四川总督。不久被召回京,改以侍郎后补。咸丰 十年 ( 18 60 年) 实授吏部侍郎 。

  《清史稿·卷394·列传181·黄宗汉》:“ 寻调 宗汉 四川总督,召至京,改以侍郎候补。十年 ( 18 60 年) 署吏部侍郎,寻实授。四川京官呈请饬赴四川督办团练,不许。 ”

  卷入载垣案被革职永不叙用

黄宗汉 在京期间,与 载垣 、 瑞华 、 肃顺 等过往甚密。咸丰十一年( 1861年) , 英法联军进迫北京, 文宗 (咸丰帝) 与宠妃 那拉氏 逃亡热河承德,留恭亲王 奕昕 与敌议和。 黄宗汉 为图救亡,力阻帝 、 妃回京 , 那拉氏 恨之入骨。 同年 文宗 病笃,恐其身后 慈安 慈弱,将为 慈禧 所制侵,特托 载垣 、 端华 、 肃顺 等 “赞襄政务王大臣” 文宗 薨, 穆宗 (同治帝) 即位 , 尊 那拉氏 为 慈禧太后 。 慈禧 即 发动宫廷政变, 勾结 奕昕 处死 载垣 等八大臣, 黄宗汉 也因 “迎合 载垣 ,行为不端 ” 获罪,被革职并宣布永不叙用。

  《清史稿·卷394·列传181·黄宗汉》:

“ 宗汉 与 载垣 、 端华 、 肃顺 等交结。

十一年, 穆宗 即位, 载垣 等获罪。少詹事 许彭寿 疏劾 宗汉 与 陈孚恩 、 刘昆 并党 肃顺 等,踪迹最密。

诏曰: ‘ 黄宗汉 本年春赴热河,危词力阻回銮。迨皇考梓宫将回京,又以京城可虑,遍告 于 人,希冀阻止。其意存迎合 载垣 等,众所共知。声名品行如此,若任其滥厕卿贰,何以表率属僚?革职永不叙用,以为大僚软媚者戒。 ’ 并追夺前赐御书 ‘ 忠勤正直 ’ 扁额。 ”

  卒

  《清史稿·卷394·列传181·黄宗汉》:“ 同治三年,卒。”

  黄宗汉在京2年,杜门谢客,自号“望云老人”,日搜秘籍,潜心学问。

  同治二年(1863年),黄宗汉60岁,得陈庆镛延请主讲泉州清源书院,挈领家眷及数万卷书南归。途经上海县染疾,寄寓泉漳会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庆镛》、《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清源书院》)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黄宗汉在上海泉漳会馆病逝。墓葬泉州涂门外赤土山村。

  所著有《筹防纪略》、《筹海纪略》等。

  《清史稿·卷394·列传181·黄宗汉》:“论曰:当道、咸之间,海禁大开,然昧于外情,朝野一也……黄宗汉依违贻误,终以依附权要被谴。 ”

黄志美

  黄志美,字令士,明末清初·泉州文山铺人;黄凤翔的曾孙,黄熙孕黄熙胤)之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熙孕》)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国朝徇绩》有其事迹。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志美有传。

  广东高州知府

  黄志美,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举人,清·顺治(1644—1661年)初授广东高州知府。寿九十,著《金丹指南》1卷。子黄之纲黄月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志美》:黄志美,字令士熙孕子。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初授广东高州知府。宽和无忤,民有兄弟争产及后母讼前妻子不孝,感以天良,各自悔悟。后解组归,寿九十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4·艺文·国朝》载,黄志美著有《金丹指南》1卷。 曰

  《莆阳龙溪氏族谱·传记篇》“《雍正旧稿》”曰:

  “黄志美,字令士,晋江人;熙孕子。崇祯己卯举人。

  入国朝授广东高州知府,宽和无忤,民多爱之。有某氏兄弟争产,相诬罪;某氏妇讼前妻子不孝,诋讦相连,数载不决。志美感以天良,平反其案,遂各悔悟,自请解释;高人自此无以家庭事控者。

  后解职归,自辟名园,导引服气;年巳大耋犹日作蝇头小楷,自注丹经。寿九十卒。

  子之纲月丹俱举人。”

  参与招降郑芝龙郑经

  参与招降郑芝龙

  黄志美与其父黄熙胤共同招降郑芝龙,是影响明、清易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载: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间,海商资本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隆武朝太师平国公郑芝龙“密遣人通内院洪承畴、御史黄熙胤,探视清朝态度。清·平南大将军博洛许诺“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台湾外志·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又载:芝龙遂召熙胤志美相议,决计降清,复书由密遣老苍头送出浙江与承畴熙胤

   参与招抚郑经不成

  康熙十六年(1677 年)三月,郑成功之子郑经“三藩之乱”所据之泉州、漳州、汀州、兴化等地皆已被收复,被逼退守厦门,康亲王·杰书遣佥事道朱麟庄庆祚往厦招抚。郑经仍坚持如朝鲜例,不剃发。《重纂福建通志·卷268·台湾府》:“先是,康亲王疏请招抚郑锦郑经,遣佥事朱麟臧往厦门。犹豫未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

  杰书本欲乘胜进击,不料碰上“朱三太子”作乱,于是又遣兴化知府卞永誉、泉州知府张仲举、泉绅黄志美吴公鸿等再申前议,要求郑经“全车甲以归保台湾,自处海外宾臣之列”,“则以岁时通奉贡献如高丽、朝鲜故事,通商贸易,永无嫌猜。”郑经得寸进尺,提出清廷割让漳泉惠潮四府、军粮饷由清廷供给的无理要求,致使和议无法进行。

  《台湾通纪·卷2》“《海上见闻录》”康亲王遣漳、泉二府知府同泉绅黄志美等,照朝鲜例议抚,海上不从,亦无报使。”

  《重纂福建通志·卷268·台湾府》:“至是,复以仲举为光禄寺卿、永誉为太常寺卿,同泉州乡绅黄志美吴公鸿等至厦门申前议,令剃发登岸受册,许其奉贡通商如岛夷例。不从。”

  和议不成,郑经刘国轩以专征,再陷漳、泉、同安、海澄等地,终因兵力不足,漳、泉复为清廷所收。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姚启圣接任福建总督。九月,福建军事形势大为好转;二十日姚启圣与将军赖塔等于漳州附近大败军主力,相继收复长泰、同安。后又连败军于江东桥、潮州等地,刘国轩逃海澄。姚启圣见海澄深沟高垒,难以突然攻下,便全力开展招抚工作。他派遣漳州进士张雄赍书往厦门招抚。郑经以“海澄为厦门门户,不肯让还”。十月,黄志美又受姚启圣之遣,赍书再往厦门劝谕,郑经仍执前辞,拒不受抚。

黄志璋

  黄志璋眉仲,号璞园清初·泉州府城文山铺人,黄凤翔曾孙,徽孕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徽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黄志璋》:

  “黄志璋,字眉仲徽孕子。

  以荫授麻阳令黄志璋少为诸生。以荫授麻阳令,入监,父丧归。值海寇,避居安溪高会山,寇平,谒选授麻阳知县。至省,随制府军前刍茭糗粮,殚心调剂,马腾士饱,一载始获履麻阳任)。值残蹂后,(粮寡丁稀者遇直年,非倾家则逃窜,豪强奸猾夤缘私自封殖)徭役不均,设法调剂志璋请均之,太守固执阻挠,与忤触者五载,及守故,赋乃得平)。招集抚摩,疮痍顿起。(又因邑民构论,获戾制府有干仆过县,索馈饷,擅笞吏,械之,自是上官差使过麻阳者悉敛。)

  迁广西全州知州。(全州值残蹂后,设法调剂招集,抚疮瘐顿起。四面土司,以直诚抚之不易,民而化。一日思恩土猊阈然出寇,将至州界。志璋度兵单不足御敌,端服坐堂上,呼吏卒曰:“守土之义,与为存亡,城若弗支,以身殉之,敢图苟免哉!”已而寇爽期,援兵亦至,乃免。州胥多侵赋罔民,志璋详除积弊,州人德而碑之。)

  改河池州。因劾营弁冒饷,词连督提,(遂作《哓音》一卷,陈弊政十端)挂冠以去。

  越明年,巡抚彭鹏特疏荐,授正定知府。革陋规年五万余金。

  【越年,圣祖仁皇帝幸五台,志璋伏谒。询及耿精忠)、郑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倡逆,群受伪职,何由独免?”以避寇安溪高会山三载对。】

  调巩昌知府(未至),升洮岷陇右道,治边陲,监市茶马,勒禁簿易,番人感德(与马,屏弗受)(监捐豆麦,划除常规,仓储充裕。)

  年六十余致政归。置义田,修宗谱,寿八十五卒。

  著有《璞园集》(五卷)、《遁斋录》(另有《嘉言录》)等书行世。”

黄志遴

  黄志遴(1621—1731年),字铨士,号鸥湄,明末清初·晋江县文山铺人;黄凤翔曾孙,黄熙孕子。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熙孕》)

  顺治三年进士

  明·崇祯十七甲申(顺治元年,1644年),南北道梗,志遴以父熙孕在京,间关入侍。

  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隽京闱,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联捷进士,清朝闽人通籍自志遴始,称“清初泉州第一翰林”

  选庶吉士,馆试、阁试皆第一;授国史院编修,与篡六曹章奏,分阅廷试贡士。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主试北闱,熊伯龙张永祺戴王纶三科榜眼皆出其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志遴》:黄志遴,字铨士,熙子。顺治丙戌进士,选庶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志遴》:黄志遴,字铨士熙孕子。顺治丙戌联第进士,选庶常,授国史院编修,与纂六曹章奏。”

  《清实录•顺治朝》: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丙申,命内翰林秘书院编修李呈祥、国史院编修黄志遴为顺天乡试考试官。”

  累至少詹事

  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奉使过潘湖故里。还迁侍讲,顺治八年(1651年)转国史院侍读,升宏文院侍读学士,与修太祖太宗两朝实录。升秘书院侍读学士,晋少詹事。

  《清实录•顺治朝》:顺治八年黄志遴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志遴》:“累迁侍读学士,晋少詹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志遴》:“累升至少詹事。”

  湖广左布政

  出为湖广左布政。

  时经略洪承畴驻楚,督征滇黔;黄志遴氏是“姻亲”。黄志遴职掌钱谷,挽运转输,咄嗟立办,俨然幕僚领班的角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海寇犯江宁,楚中震动,武昌戒严,逃出城者日千万计,呵止立不能禁,谋闭城门。志遴白于当事曰:“愚民禁之则愈惊,且下人因以为利,任之则两害俱息。”不数日,果定。

  荆襄、安德诸郡遭水患,饥民流寓武昌数万,为请开赈百日,度秋将熟,人给斗米为归资,叹腾而去。命恤淮楚三载,督抚交荐卓异。

  顺治十五年(1658年)帝诏赐袍帽;后以赈民加一级,为通奉大夫、官列从二品。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志遴》:“出为湖广左布政。时经略洪承畴督兵定云贵,师旅云集,军需粮储志遴咄嗟立应。荐卓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志遴》:“出为湖广左布政。劝民农桑,为守令倡。值军事旁午,转输粮饷,绥辑百姓,赈恤流寓,督抚交荐卓异。”

  《清实录•顺治朝》:顺治十五年“赏直隶各省大计卓异官员布政使黄志遴等二十二人袍服。”

  卒

  顺治十六年已亥(1659年)丁内艰归。会部使亲查各省衿士宿逋,疏名入告,黄志遴力劝同郡急输,且出千馀金代补缺额;故他处多被累,而泉士民独免。

  服除,至江宁迎父归潘湖里,为构霞坞别墅居之,池亭园榭之腾,甲于郡中。与黄东崖相国(黄景昉东崖)有往。题东岳山石坊,曰“万山第一”大行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景昉》、《泉州儒道释寺庙·东岳行宫》)

  推补云南,改贵州,康熙十年辛亥(1731年)未行而卒,年五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黄志遴》:“丁内艰归,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志遴》:“丁内艰,除补云南,改贵州,未行而卒,年五十,门人熊伯龙为铭其墓。”

  民国《金墩潘湖黄氏族谱》载,黄志遴“茔在三十二都铁灶乡白崛后南麓,曰‘布政墓’”,形状如“飞凤披霞”。白崛后今属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墓前有石人、马、虎、羊等象征身份的石雕。

黄志焕

  字曾韫,号玉斋,晚号密庵。清初·泉州文山铺人,黄凤翔曾孙,黄帙孕子。(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帙孕》)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第二名举人,十二年癸丑(1673年)进士。

  综览群经,尤工书法,释褐潘湖家居,独操选政,所选唐宋文、韩诗、历科墨,皆足觉牖迷。

  丁外艰,服除补内阁撰文中书舍人,诏制诰敕多出其手。下直就邸,难祁寒丙,夜未尝不手一编,推昇典籍。

  以疾假归,不复出,年六十二卒。所著有《留耕堂文集》、《得间堂诗草》子道泰

黄守恭(629—712年)

  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生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逝于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历太宗高宗、中宗武则天睿宗等朝,是泉州“紫云氏”开基祖。墓在丰泽区北峰塔后村西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黄守恭墓》、《泉州民系·隋唐五代·中原汉民入泉》)。

  时称长者、郡儒

  相传东晋之时,八姓衣冠人闽,其中有氏开闽一世祖黄元方,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仕晋为晋安郡太守入福州,后隐居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常以道学倡闽。传至九世黄滔(或曰滔之),(或曰),生二子,长黄岸,由侯官入莆;次黄崖,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15华里西洞州今泉州老城区),生黄守恭黄守美黄守信黄守宽兄弟。

  《泉州府志·卷61·唐·乐善》:黄守恭,唐·光州固始人,移居泉州,乐善好施,人称长者。”

  《紫云黄东石乡金墘户长房贰家谱》载:“始祖讳守恭公……以孝廉出身于唐,莅官于泉,生四子,而籍焉。”

  黄守恭少时聪敏勤奋,力学儒家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

  从“货殖”到“务农桑”

  黄守恭初事“货殖”即经商,后“务农桑”定居泉州后,督率家人僮仆辟田种谷,植桑养蚕,辟桑园周围七里,田三百六十庄,最先发展泉州丝织业,成为名闻遐迩的庄园主。他乐善好施,扶贫救困。

  《紫云黄东石乡金墘户长房贰家谱》载:“始祖讳守恭公……创业兴家,人咸称为长者。置西洞州(今鲤城区地)桑园七里(此地常生紫云),田三万(?应为‘百’之误)六十庄。”

  丝织品是我国传统的三大外销商品中的主要商品,早在汉朝就开通到西亚、欧州的陆上丝绸之路。因此黄守恭弃商务桑,从事丝织业生产,或者为养蚕提供原料,是一项较之从事行销经商,其风险性更少,其获利更大的商业活动。

  桑园遗址正是今天的开元寺址,即丰州东南十五里处的晋江北岸,近于晋江入海处,利于物资集散,处于山海之会,晋江与洛阳江二水萦绕的平原之上,溪船海船往来停靠,装卸货物等较原丰州更便利。

  献桑园建寺庙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57,施舍整片桑园给高僧匡护建寺,即今泉州开元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开元寺》)

  《泉州市志·黄守恭传》据《泉州府志》、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唐·垂拱二年,黄守恭感桑莲肇瑞,遂舍宅建寺。有司延匡护大师主持。建殿时,尝有紫云覆地,因名紫云大殿。寺建成后,初名莲花道场,自垂拱迄开元四易寺号,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开元寺。寺东侧建檀樾祠奉祀黄守恭禄位,为紫云氏祖庭。”

  明·崇祯癸末(1643年)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载:……唐·垂拱二年乙酉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乃赐莲花名。

  《鲤城区志·卷36·人物·黄守恭载:黄守恭……辟桑园周围七华里……。当时有高僧匡护,俗姓,来西洞州(今鲤城区)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守恭献地建寺,他拨地建尊胜院,供匡护讲经说法。垂拱二年(686年)桑园出现桑树开莲花的祥瑞之兆,黄守恭就此舍园建寺,请匡护主持工程。寺建成,初名白莲花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即今泉州开元寺)黄守恭被尊为长者,僧众于寺西翼为之建檀樾祠,世代奉祀。”

  黄守恭生活的年代是初唐时期,唐王朝建立者高祖·李渊虔诚信奉道教,尊奉老子李耳为皇室始祖,自称李耳后裔。李唐皇帝极力扶持道教,意在借助神权来巩固刚建立不久唐朝政权。唐太宗明确宣布李耳为李家皇室祖先,把太上老君的名位放在释伽牟尼之上,道士的地位高于僧尼的地位。在道教的一些经典中,也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的内容。这些思想对年轻的黄守恭不能不产生影响。

  同样在初唐的武则天统治时期(684704年),出于争夺统治权的需要,她大力扶持佛教,所以在她将近20年的当政时期,成为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武则天诏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佛教的新教派——南派“禅宗”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塑造大佛、铸九鼎……。黄守恭献桑园建寺庙的垂拱二年,正是武则天武后称制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各地建佛教寺庙的高潮时期。

  有的紫云氏族谱绘声绘色地描记黄守恭献桑园建开元寺的具体过程:

  唐时,有高僧匡护,俗姓王,来西洞州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公献地建寺,黄守恭拨地建尊胜院供匡护讲经说法。

  垂拱二年(686年),匡护朝谒暮访殷勤,日久,守恭公曰:“欲吾金也?帛也?”

  僧曰:“非也。”

  公曰:“欲吾庄田?”

  僧曰:“非也。”

  公曰:“然则何为?”

  僧曰:“愿求长者一袈裟地耳。”

  公即许之,僧即以袈裟竖於竿上末,其阳影尽撑于此地,无佘尺寸也。

  公愕然曰:“汝果拟尽欲吾此地耶?”

  僧曰:“然。”

  公曰:“吾宅后桑园汝能管开白莲花者,吾尽将此地与汝。”

  僧曰:“请长者一观何如。”

  公依其到桑园。僧曰:“请长者赐一杯清水。”公即取水予之。僧将水喷于园中桑树,顷刻之间,尽开白莲花,公不乐而回宅。僧即云游四方去也。

  一天,公呼其子,曰:“僧非常人也,吾子无福居于此地,当舍之。”令书押此地,寻僧之所。

  榜一贴出,忽然紫云一朵,僧即在榜下。

  僧入见长者曰:“长者诚有是心哉?”

  公曰:“然。非特舍地,当有田叁佰陆拾庄,尽舍之。但吾有五子,欲安置何地?”

  僧曰:“莫愁。长子肇经居南安之吕洋,次子肇纪居惠安之黄田,三子肇纲居安溪之参陶,四子肇纶居同安之金柄,五子肇纬居诏安之南诏。付袈裟一领交长子收执为一派子孙,紫跋四地,日后子孙后世祭祀,明节相逢,符合之一脉。”

  公曰:“后世子孙倘有稍衰,愿圣僧明言训之。”

  僧曰:“豺狼尚知报本,而况人乎?长者舍宅为佛寺,舍田为佛资,其德非小,其泽非轻耳,后世儿孙绵绵富贵,与静玺同休,何衰之?”

  又曰:“长者舍宅建寺,功德无量,贫僧无可报,后将东园建祠为长者檀樾祠,长者贵躬百安,每年春秋明节切须著儿孙等概奉祀,后世儿孙一脉同知水源,春秋本木之义也。” 

  黄守恭就此舍园建寺,因有桑开白莲花之瑞,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寺中有一殿宇曰:“桑莲法界”。又有紫云盖地之祥,改称紫云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即今泉州开元寺)。

  遣五子居“五安”

  黄守恭娶妻李氏司马氏生有五子,嫡子四、庶子一,他为五子分别取名,取讳,取字,明显表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立世为人、诚信谦恭的品格。

  黄守恭倾家舍宅献桑园建寺后,家产殆尽。匡护大师偈曰:“佛家香火年年在,氏子孙代代兴”黄守恭听从匡护劝告,为激励子孙奋发自立,即分派五子离家,往境外异地开发,重振家业,繁衍族裔。自己则遣散所有仆婢,只留一、二小僮,在家安度晚年。

  五子临别时,黄守恭赠与《示儿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稗我儿孙总炽昌。”

  黄守恭五子分派如下:

  长子黄经,又名肇经,讳刚裕,字介夫,号逸庵,择居泉州西南安县北芦溪(今南安市吕洋,俗称浦头)。

  次子黄纪,次子黄纪,又名肇纪,讳毅裕,字道夫,号散湖,分居州东北南安县东黄田(五代·闽国时更名为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

  三子黄纲,又名肇纲,讳本裕,字质夫,号幽轩,移居州西南安县西葛磐(今安溪县城厢水门外葛磐)开基。

  四子黄纶,又名肇纶,讳动裕,字彬夫,徙居州西南安县南坑柄(今厦门市同安区新墟镇金柄村)。

  五子黄纬(庶子,司马氏所出)又名肇纬,讳勤裕,字实夫,徙居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高坑村,或曰秀篆村)。

  后来,锦田、葛磐、坑柄、南诏所在地分别置县,名曰惠安、安溪、同安、诏安,连同南安,都连缀一个“安”字,合称“五安”,因此五子繁衍的紫云氏又称“五安

  紫云氏开派后,支派繁衍,生生不息,如今紫云后裔广播闽、浙、赣、粤,不仅成为中国东南姓的一大支脉,而且远播港、澳和海外新、马、泰、菲、印尼、欧美世界各地,也是台湾氏之大宗,瓜瓞绵长。

  为便于会亲,紫云氏传有一首《会亲诗》“五安五子各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共奉黄守恭为江夏紫云派始祖,“紫云”为堂号,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为祖庙,每年二月十八日轮流值当祭享。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紫云黄氏祖祠(开元寺檀越祠)》)

黄守魁(1551-1621年)

  黄守魁,字君贤,号哲斋,谧武烈,明·泉州晋江人(今石狮市宝盖塘园村)。万历十七年(1589年)武进士,历官南京浦子口守备、大同参将、福宁参将、 广西参将(未任)、松潘副将、四川正总兵官,天启元年(1621年)升南京五军右府,实授骠骑将军、升宣大总督(即南京大总督)驻节四川,九月死于奢崇明之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49·人物志·忠节·明·黄守魁》:

  “黄守魁,字君贤

  【黄守魁读书不沾沾章句,志在四方,适有欲入都门者,与偕行,寓长安四、五年,试中书岁满,例出为郡判。

  万历七年已卯(1579年),黄守魁应顺天试,中式第四名武举,效用于蓟辽总督。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复举顺天试。】

  万历己丑(万历十七年 己丑科武状元赵绅榜,1589年)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武探花]。计前后诸武试暨进士,挂名不出四名之外)

  初授南京浦子口守备。王用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用汲》]见而奇伟之,升河南都司佥事;调江西,升四川都司驻建昌,从征土酋杨应龙,叙功加秩。)

  以功累升大同参将(转福宁参将,擢广西参将未任)、松潘副将。(征建南有功,执世职土豪不用命者,置之法,恩威大著)复擢四川正总兵官。

  天启元年(1621年)(升南京五军右府,实授骠骑将军。秋,复有援辽之命)升宣大总督(即南京大总督)(催调汉士兵,偕监军提戈而前,至重庆,俟抚军交兵即行。)

  适土酋奢崇明作乱,刺杀巡抚徐可求,文武官死者四十余员。

  (时各兵已出川江,黄守魁仅留麾下数百在舟中)仓卒闻变,(戎服登岸搏战)众寡不敌,为酋所迫,至(重庆)阅江楼。

  守魁高坐舰头,寇酋罗列(贼酋罗列尚俯伏有退宿状,未敢加害。俄而逆党张彤出槊刺家丁黄顺坠江,声言拥黄守魁为主。)守魁叱之曰:‘我督尔等五年于兹矣,朝廷何负于尔,何故反耶?’黄守魁声裂江涛,复叠叠为陈大义。不应,奋力大骂;又不应,飞矢贯膈,拔去箭镞复骂。黄守魁手无寸铁,麾下或死或散,贼酋以数人拥黄守魁,而众散城市屠杀,又到舟中掠家属。)夺酋刀自刎,年七十。妾氏亦投水死。时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十七日)也。(麾下得脱者,密备棺衾葬之江侧。)

  事闻,赠都督同知,谧武烈,赐祭葬。

  子兆昌,千户世袭。”

黄守仁

  黄守仁(1694~1782年),又名卜铨,字孚品,一字纯夫,号静山清·德化县水口湖坂人;黄宪文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宪文》)。

  幼秉庭训,聪明好学,因家学渊源,广览群书,博古通今,其才华学识文章屡次受知于府州县,然竟不遇于院试。后捐纳监生人乡闱,房考荐为文经,经、纬、史诸课艺被选编刊出,为士林称誉。

  黄守仁通经史,工吟咏,好山水,隐湖山。著有《自娱草》、《耐瘦草》、《五峰梦笔》等。乾隆十一年(1746年),承县令鲁鼎梅之聘,参与纂修《德化县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鲁鼎梅》)。有多章诗作收辑于《永春州志》、《德化县志》。其咏《登石牛山绝顶》、《秋日登飞仙亭》、《飞凤亭》、《湖坂溪》、《咏石龟桂台》、《利山书楼》等,收辑于《瓷都德化古今诗萃》。

黄禹锡

  黄禹锡,字仲元,号雪操,五代末宋初·惠安县镇安铺黄田 (今张坂镇后边村)人;时惠安尚未置县,地属晋江县,志书或称晋江人;父黄渊,曾祖黄毅裕(闽王妃•黄厥的叔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厥》)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黄禹锡》、明·万历何乔远《闽书·卷89·英旧志·缙绅·泉州府·惠安县》、清·乾隆《福建通志·卷30·名宦2·兴化府》、《重纂福建通志·卷127·宋宦绩》有传。《宋史·卷483•传第242•世家6·漳泉氏•留从效》亦有记。

  奉表入贡于后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黄禹锡》:黄禹锡,字仲元,晋江人(乾隆《泉州府志·文苑》作“惠安人”)。初为留从效别驾(机密与之),奉表入贡于周。”

  黄禹锡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进士及第,在南唐任校书郎、检校尚书。

  南唐·保大七年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元宗·李璟屡封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割据泉州、漳州两郡。因黄禹锡德高望重,名闻南唐,留从效以优礼招致,授兵部员外郎,任检校尚书,凡军政大事与之,或交他办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后周·显德 (954~960年)间,周世宗先后击败契丹,进攻南唐,夺取江北、淮南14州,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为结好后周,留从效黄禹锡间道至后周京都大梁(今开封),奉表称藩,进奉贡物。周世宗许之,下诏表彰,并厚赐珍宝。

  莆田令

  以检校水部郎中摄莆田令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陈洪进为节度使兼泉、漳两州观察使。太平兴国初年(976年),陈洪进任命黄禹锡为检校尚书、水部郎中摄莆田令。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陈洪进纳土归宋,宋太宗准所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黄禹锡》:“后归宋,以检校水部郎中摄莆田令。”

  林居裔事件

  林居裔,原名林茂恩,仙游游洋镇人(又称游洋洞,时属泉州莆田县,今仙游东北游洋乡古邑村)。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林居裔率众起义,自称“西平王”林居裔微示黄禹锡为谋主,黄禹锡断然拒绝,并密遣长子黄观陈靖乞兵于驻福州的漕使杨克让林居裔怒,捕黄禹锡及 其次子黄薮,欲加害,但黄禹锡父子临死不屈。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官兵至,林居裔降。宋太宗黄禹锡锦袍、玉笏以及“父子忠臣”匾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仙游林居裔起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黄禹锡》:“时林居裔负险倡乱,讽禹锡为主。禹锡曰:‘头可断,贼不可为!’密遣长子陈靖乞兵于漕使杨克让。贼闻之怒,坐禹锡与其次子帐下,持刀临头,父子神色自若不为屈。既而等以兵至,贼平。诏嘉其忠。”

  告休,以疾终

  经林居裔事件后,黄禹锡即辞莆田令归乡养老,卒于家。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黄禹锡》:“寻请老,以疾终。”

  黄禹锡卒后,与妻吴氏合葬于廿一都曾墓铺前 (今惠安县东园镇锦厝村)。

  黄禹锡的著作佚失殆尽。《锦田大宗族谱》载其《高峰云庵》、《早梅》、《步径》五言律诗3首,《早春》七言绝句1首。《螺阳文献》也载其诗数首,其中《剑津怀古》曰:“剑去人空水自流,精光无复见津头,如何不出丰城土,夜夜犹堪射斗牛。”

  子黄观黄薮

  黄禹锡的长子黄观。当黄禹锡辞莆田令归乡养老时,杨克让使黄观代之。后黄观任蕲州司法,又累任荣、阆2州知州,官至兵部员外郎。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黄禹锡》:起家蕲州司法,荐历省府,绰有能声;终兵部员外郎。”黄观的长子黄宗望,景德二年 (1005年)进士;次子黄宗旦,咸平元年 (998年)榜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旦)

  黄禹锡的次子黄薮,与钱熙曾会相友善。苏易简任主考官时,黄薮以皇帝授命赋万余言呈献,甚为惊异。当受召在崇政殿面试时,黄薮病卒于京。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黄薮黄薮禹锡子,晋江人。幼聪悟,以文贽秘监陈致雍,深器之,苏易简知贡举,以皇帝受命赋万言为献。奇之,召试崇政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熙曾会)

黄禹门

  黄禹门,字登龙,清末民初·晋江安海桐林村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是安海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禹门在安海杉行口开设“鸿记”商行,曾是桐林氏族长。为人急公好义,热心地方公益,尤其是兴学重教。毕其一生,共倡办了5所学校:

  光绪卅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一时全国各地兴起创办新式学堂风潮。光绪卅三年(1907年)黄禹门与安海地方贤达蔡德远陈清机等人共同创办“养正两等小学堂”(即今安海养正小学),并连续3年出任校董会“总董”

  光绪卅四年(1908年),黄禹门偕同安海屠宰业商人们,邀集地方上几位头面人物,共同创办“安海商立西隅学堂”(即今安海西隅小学)。同年,黄禹门在老家桐林村创办“启智小学”, 任“总董”

  不久,黄禹门又在安海曾埭村和田坑村分别倡办“启明小学”“启惠小学”,招收附近的农村儿童入学。

黄大本

  黄大本,字端叔,学者称极斋先生,明·安溪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县丞黄端叔先生大本》:

  黄大本,字端叔,安溪人。

  少补弟子员,受学于詹洧,因詹洧以师王慎中,既又与晋江参议尤烈、知县朱梧、山人江一鲤讲学谭诗,皆其父行而名为长者者也。

  既入莆中,师事林兆恩,称高弟,深会修身缮性之旨。兆恩欲诣阙陈疏,意在婚娶二氏使各行其教。时朝廷方好方术之士,方术之士上书言事辄得旨;大本即移书止兆恩,谓言:‘即得行甚善。顾此时诣阙上书者,皆黄缁符篆者流,吾师欲以婚娶二氏易天下,不惟不足以明三教之道,适使人疑夫子。’兆恩因此中辍,而其道益尊。凡郡中学兆恩者,多师大本,,称为极斋先生

  平生与人言,必推本孝弟;或时有所叩,不终言之,第曰:‘力行何如耳。’

  仕鸿胪寺序班,终靖江丞、府典宝正。

  所著有《紫云诗集》。”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洧王慎中尤烈朱梧》)

黄大节

  黄大节,字克完,号中田,明·南安县丰州氏10房黄逸孙。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大节》:黄大节,字克完,别号中田。”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黄大节》:黄大节,字克完,号中田。”

  在丰州氏10房3世祖祠正大门嵌入1个木“旌节坊”,正中书有黄逸之妻氏旌节门几个大字,右上方另有小字蔡虚斋三妹嘉靖庚戌科唐汝楫榜进士诰封”,左边题写“孙大节立”等字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丰州燕山氏家庙·附:小宗祖祠建筑群·氏十房3世祖祠》)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大节》、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黄大节》有传。

  嘉靖廿九年进士

  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黄大节获恩荐,嘉靖廿二年癸卯(1543年)举顺天乡试,嘉靖廿九年庚戌(1550年)成二甲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大节》、民国《南安县志·26·人物志3·明宦绩·黄大节均载(文同):

  “嘉靖甲午恩荐,癸卯举顺天乡试,庚戌成进士。

  同年傅夏器以不及第为恨,大节笑曰:‘吾两家费几瓮头春(“瓮头春”:初熟酒;一说酒名)矣!’服其豁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授户部主事、司淮安仓,历郎中

  黄大节授户部主事,司淮安仓;历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大节》、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黄大节均载(文同):

  “授户部主事,司淮安仓,出纳廉慎,暇与丁壮习骑射。

  适岛寇突犯淮安,大节上策于漕台郑端简郑晓卒谥“端简”),御却之。(民国志有“”字)奇其略。”

  擢台州知府,挂冠归

  黄大节擢浙江台州知府,为唐顺之所劾,挂冠归。

  清 ·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大节》、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黄大节》均载(文同):

  “擢台州知府。

  台中倭(“台中倭”民国志作“台州遭倭”)凋瘵,大节一意休息,以军兴忤当事意,为唐顺之所劾,方诸原宪(“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传说蓬户褐衣蔬食,不减其乐。后多以泛指贫士),即大笑挂冠去矣。

  河清养蒙兄弟相继秉铨,大节乃仅以户曹出守,其不肯干与荣利,固天性然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黄养蒙》)

  逸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大节》、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大节均载(文基本同):

  “方大节弱冠时,即树帜食饩(“食饩”民国志作“文坛”),读书金溪。夜有女妖渡水,逐之,遇老人而止;半山亭逢虎,摇尾而逝,私心喜负(“喜负”民国志作“窃喜自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附1金溪》)

  及贵,益磊落不羁,以故不屑营羶官(民国志无“以故不屑营羶官”句)

  迨归隐湖山,以酒(“酒”民国志作“诗酒”)自娱,尤善长啸。暇与诸知旧浮白赋诗,或登山游玩,不问生产;而尊人赠茔、大母贞节棹楔,称贷自襄(“自襄”民国志作“以襄厥事”)

  奉继母、生母尤笃(“尤笃”民国志作“礼意恳挚”),并以孝著(“著”民国志作“称”)

  有族派住湖尾者,素不与祭(“素不与祭”民国志作“不与祭祖祠”)大节力恳宗老,得轮蒸尝(“蒸尝”: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此指主持祭祀),不私本支,其孝友类如此。至煦濡(“煦濡”:温和,惠爱)嫡弟,痛惩莒仆,人尤(“人尤”民国志作“乡人”)至今称之。”

黄大任

  黄大任,字宏叔,明·安溪县 参内乡大厝村人,嘉靖十五年(1536年)生。清•乾隆《泉州府志》有传。

  黄大任幼年文武兼习,好义举。嘉靖年间,倭寇侵掠猖獗,黄大任奉命清剿,率统兵民,节节取胜,民赖以安。朝廷嘉其功,册授福建布政使、泉州卫镇抚。

黄凤仪

  黄凤仪(1805—1861年) ,字仲凤,号梧斋,清·德化县桂阳王春人,嘉庆十年(1805年)生。

  13岁就学于台仙崎天湖室社学。道光八年(1828年)乡试中举人第4名。嗣后,掌教于梅中里(今杨梅乡)梅峰社学及县图南书院达15年之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图南书院》)

  道光廿四年(1844年)起,黄凤仪历任长乐县教谕、漳州府训导;后调任台湾府教谕,在台湾任职6年,培养不少人才。咸丰(1851—1861年)间,致仕回乡,台湾庶民赠“荫斋棠柏”匾。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于乡,年57岁。

  凤仪少年即工书法,晚年尤精于诗,著《梧斋诗草》传世。

黄宙

  黄宙,字由仲,南宋·晋江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黄宙》:黄宙,字由仲,晋江人。第进士。居乡讲授,学者从之游,多登科者,石起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石起宗》)其一也。有《论孟解》并《诗文杂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2·进士黄由仲先生旧《郡志》为作传,曰黄宙,字由仲,晋江人。乾道五年进士,居乡讲授,学者从之游多名士,起宗其一也。有《论解》、《诗文杂著》藏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黄宙》:黄宙,字由仲。乾道五年进士。居乡讲授,从游者多名士,石起宗其一也。著有《论孟解义》、《诗文杂著》,藏在家。”

黄必昌

  黄必昌,字京父,南宋·晋江人。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州判黄京父先生必昌据《闽书》曰:黄必昌,字京父,晋江人。嘉定十年进士,判循州。故从陈淳学,又切磋于陈宓潘柄二贤。有《中庸、大学讲稿》。”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黄必昌》:黄必昌,字景甫。从北溪 陈惇学,又切磋于陈宓潘邴二贤。所著有《大学、中庸讲稿》。登嘉定十年进士,通判循州。”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淳陈宓》)

黄以翼

  黄以翼,字宗台,南宋·永春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黄宗台先生以翼据《道南源委》载:

  黄以翼,字宗台,永春人。

  尝受业陈北溪陈淳蔡白石蔡和之门。庄毅有立,析理精诣;暮年记问益富。

  所著有《周易礼说》。”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和陈淳》)

黄钺

   黄钺,字石崖,明•南安市石井镇杨山村东安下自然村人,东安下氏2世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东安下氏家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孝廉先生“《闽书》”载:黄钺,南安人,孝廉也。讲学蔡文庄蔡清之门,为东南弟子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据《紫云东安下文史汇编》所述:

  黄钺少时就读于杨子山书院,“幼而英特,博览诗书,有‘七岁成吟、九龄善赋’之聪颖”。后从师蔡清儒宗之门,又居杨子山书院执教授徒,其门生诸多,名人遍布东南滨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杨林书院》)

  明•正德五年(1510年),黄钺“易经”中举(习称“孝廉”)。“隔年(正德六年,1511年)春闱,魁南宫第二名,不意座师李东阳突病,随手置五魁卷于枕下。副座师不知,遂另取五魁,致使黄钺落榜。”

  【正德六年(1511年)春闱(三月)的殿试读卷官正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五月即以患鼻衄、痔漏等病上疏求致仕,不准,看来阅卷期间有病确有其事。】

   黄钺一生高傲,见榜上无名,备受打击,断绝仕途之念,从京城返乡后即忧愤成疾,竟于正德七年(1512年)病卒,墓在在东安下村路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黄钺墓》)。

  据说,李东阳病愈,亲捧五魁卷面上呈正德帝,告以真情。正德帝特旨追封黄钺“钦赐进士”。故乡人历来以“进士”称之,墓亦俗称“进士墓”

  清•万斯同《儒林宗派•卷14》列有蔡清氏学派”门人名单:蔡清之后,首推陈琛“品德完人”黄伟,以下是易时中王慎中蔡润中黄明黄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各条》)

黄芹

  黄芹,字伯馨,明·龙岩人;蔡清弟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训导黄伯馨先生据《闽书》、漳《郡志》载:

  “黄芹,字伯馨,龙岩人。

  喜怒不形,端谨无惰。从学蔡文庄蔡清

  正德元年(1506年)以岁贡授海阳训导。身教端谨,学者宗之。郡邑有疑事,咸就质焉。以亲老乞归。

  所著有《易图识漏》、《易经口诀》、《史图纂要》、《家礼易行》等书。”

黄明

  黄明,字允静,明·晋江人;蔡清弟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文学黄允静先生据《闽书》载:黄明,字允静,晋江诸生也。潜心《易》学,弱冠游蔡文庄蔡清之门。时聂贞襄 倡学闽中,从游,为高弟。”

黄明

  黄明,字龙光,明末清初·晋江人。

  游击管中营守备、云南提标中营守备、休致

  黄明原为郑经郑成功子)部将,康熙十三年(1647年)投降清军。康熙十七年(1660年)率师拒吴应期吴三桂侄子),因功以游击管中营守备;授都督佥事、加都督同知,授云南提标中营守备事。以旷职被劾,原品休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郑成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黄明》:

  黄明,字龙光,晋江人。康熙十三年由海上归命;从征巴邱。

  十七年,率义师拒逆,鏖战洞庭。论功,以游击管中营守备。

  奉命堵贼粮,遭飓风,桅舵尽失,为贼所获;欲加害,伪将军杜辉杨珀力救,得免。乘机宣布国朝威信,约杜辉杀贼归顺,密遣都司熊飞驰禀贝勒王。事泄,遭戮;强辨免死,仍侦贼举动,密通信息,官军诸得预为备。贼势蹙,欲弃岳州,攻武汉;复离间其党,夜带伪官兵三十余人潜归我军。越濠三重,跌伤左臂。嗣,陈珀亦即来归。

  吴应期溃窜,仍以原官随师进取华容、石首各处。

  因臂坏不能射箭,提督桑格代题改授岳州知府,部覆‘武无改文’之例,授都督佥事、加都督同知,仍令授云南提标中营守备事。

  旋以旷职题参,部覆:‘黄明手伤,免其处分,原品休致。’奉旨:‘仍支给守备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明》:黄明,字龙光。康熙十三年由海上归命。”

  临安知府

  康熙廿年辛酉(1681年),以武职改文职,授临安知府。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黄明》:

  “辛酉,赴沙河甘露庵叩阍,部覆仍执前例。奉旨:‘议以知府补用。’授临安知府。

  禁派革耗,捐修文庙,设立义学,集士按期会课,讼牍随准随断。

  土官鸷悍,小事辄操戈。申明法律、晓以大义,皆遵教化。

  捐常平仓谷,劝开垦荒田。

  鲁魁山先为杨宗周窃据,出没骚扰。申保甲,备器械,协力堵御。奉文亲赴招抚,宗周投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明》:“以武职改文职,授临安知府。禁派革耗,捐修文庙,设立义学。捐常平仓谷,劝垦荒田。时杨宗周窃据,亲赴招抚,宗周投诚。”

  四川川东道、平庆道,西安粮道

  擢四川川东道,丁内艰,起补平庆道,迁西安粮道。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黄明》:

  “升四川川东道,丁内艰,起补平庆道,迁西安粮道。

  圣祖西巡,恭迎銮舆;累次召对,赐克食、诗字、匾额、人参、鼻烟、眼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明》:“升川东道,历平庆、西安道。”

  江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

  擢江西按察使,复升浙江布政使,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2·黄明》:

  “擢江西按察使。

  旋升浙江布政。复值圣祖南巡,累召对,赐鹿肉、哈密瓜等七样食物;赐人参,御书‘勖贞堂’匾额。

  以武改文,累官方伯、叠受赐赉,盖异数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黄明》:“旋擢江西按察使,复升浙江布政使,卒。”

黄明台

  黄明台,字晋国,清初·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捍卫·国朝捍卫·黄明台(同治补刊本)“节黄静楼《传记》”为作传,曰:

  黄明台,字晋国,晋江人。性机敏,有智略。

  国初,海氛方炽,盗贼并起。族人黄斗世为寇所胁,阴受约束,许为援;明台陈利害,力争不可,乃止。

  既而贼推吴觐为魁;之家奴也,与其弟吴二吴尾俱以武勇著。氏素易之,度不敢逞;明台斗世曰:‘蜂虿有毒,聚则为害。事成,吾属无遗类矣!’

  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吴觐聚数千人,歃血为盟。先加刃于斗世妾,毁其家;遂大出劫掠。时官军棘靖海,未遑及草窃;明台立木栅,集乡兵御之。力攻,益固守。无何,贼势猖獗,力不能支。

  五年(1648年)十一月,大将马得功自省抵泉,明台伏万安桥,覆以草;俟得功至,起抱马头曰:‘郡北有难,宜急救!’得功疑有诈,叱斩之;大呼曰:‘奈何杀义士!方今奸宄窃发,纵横数十里,若不急除,瞬息抵郡城矣!’ 得功未之信。明台具结,以一家坐,乃缚与俱西。师行四十里,历洪濑仁宅,虚无人,欲杀者再;憩颓寺,见釜灶数口,指谓曰:‘验矣!贼方散也。’探之,灰未冷,乃解缚,命为先导。(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得功》)

  是时,难党数万分为寨,吴尾据香炉寨,吴二据玉叶,据半岭庵。得功卒仅三百,不敢前。

  明台曰:‘香炉窄而乏水,宜先攻。’从之。吴尾为虏者缚以献。乘胜攻,道险敌众,将士难之。明台曰:‘乌合不知纪律,闻官军至,皆仓皇,宜张声势夺之!’乃多增旗帜树山中,使卒绕行而遍,日夜相继。寨中汹汹,有离志,遁。明台,侦知其处,杀之于笋坑石室中,玉叶遂解散。

  明台就金溪隐焉。”

黄逵(弟黄正

  黄逵,明·晋江人。与弟黄正皆为蔡清弟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司训先生(弟)》据《何镜山何乔远)集》载:

  “黄逵,晋江人,为粤东新兴司训;与弟皆受《易》于蔡文庄先生蔡清之门。

  举一子曰之子曰,以孝称;之子曰乔镗

  弟,成化十年(1474年)乡荐,官推官。”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何乔远》)

黄愿

  黄愿,字修可,北宋·龙溪人,黄彦臣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彦臣》)。初任晋江县尉,继知上杭县,崇宁元年(1102年)知清溪县(今安溪),终知扬州、安抚淮南东路。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崇宁中……黄愿,元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黄愿》:黄愿,字修可,龙溪人。起家晋江尉。尝装饰一轿,以奉其父彦臣彦臣焚轿,贻书责由是勇自奋励。迁知上杭、清溪二县,终知扬州、安抚淮南东路。”

黄润

   黄润,字以诚,明·晋江东石人;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进士,官至山西左参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润》:

  “黄润,字以诚,居东石。

  正德辛巳进士,授武进令。清介绝俗,听讼平允,驭吏尤严。巨珰涉境,称疾弗出。

  迁南京刑部主事,改兵部武选。奏立选簿,仿世家各立编年选法。

  升车驾郎中。适真人奉遣齐云山,多索符传,如制给与,不扰驿递。

  出守松江府,修葺庙学,给学田二百余亩。岁饥乎粜,定赋役册,剂量均停。

  丁父忧,服阕,改东昌守。

  迁河南宪副,备兵信阳,讨平章华台青衣岭三点山诸劫贼。

  迁山西左参政,以母老,乞终养。

  所著《经济备攷》外,有《东石漫稿》十余卷。”

黄潜

  黄潜,字昭卿,明·晋江人。任嵩明州同知署州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同知黄昭卿先生“《闽书》、旧《郡志》”为作传:

  “黄潜,字昭卿,晋江人。父,令武康。

  为诸生时,以学廪让兄;当起贡,辞同廪者,贴贡资,同学高其谊。

  读书太学,授嵩明州同知,会州守缺,署州篆。易土城为石,可捍却夷酋;徙学宫,以兴文事;坝普沙河于张家山,时其蓄泄润溉田畴,州人永利之。在州二载,尽心民事,次第举行,多此类,州人相与祠之。

  刻厉书史,题读书处曰‘静养一心之神,动观万物之变’;又有‘四难四要箴’以自警。‘四难’曰:‘急躁之心难摄,粗浮之心难驭,夸大之言难收,匆遽之事难理。’其‘四要’曰:‘心要宽绰,气要和平,言要简寡,事要寻思。’平昔言动取与,影衾不愧,学者宗之。

  孙国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国鼎》)。”

黄国鼎

   黄国鼎,字敦柱,号九石,明·晋江人;黄潜之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潜》)。

  进士及第,授编修

  明·万历七年己卯(1579年),黄国鼎中举人第7名;万历廿六年戊戌(1598年),进士及第,选庶常,授编修。使封楚藩。万历卅五年丁未(1607年)分校礼闱,万历卅七年己酉(1609年)典试浙闱,万历卅八年庚戌(1610年)殿试充受卷官,管诰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庶子黄九石先生国鼎》:

  黄国鼎,字敦柱,号九石之孙。

  万历二十六年进士,选庶常,授编修。

  使封楚藩,毫不受遗。会岛夷谋互市,珰高采受贿,国鼎移书抚军逐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国鼎

  黄国鼎,晋江人。万历戊戌进士,以庶常授编修。

  持节册封楚藩,赠遗毫无所受。岛外红毛谋互市内地,珰高寀受贿代请,国鼎驰书抚军驱逐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国鼎》:

  黄国鼎,字敦柱。万历戊戌进士,选庶常,授编修,同修国史。

  丁未分校礼闱,己酉典试浙闱,庚戌殿试充受卷官,管诰敕。”

  辞归

  涉李廷机,求去

  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泉州李廷机入阁,即遭廷臣攻击,且越来越烈,万历卅六年(1608年)只得以年老多病为由累疏乞休,并杜门数月不出。廷臣数十人又交章攻击,称其假病故作姿态。李廷机求去不已,至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屏居荒庙待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黄国鼎李廷机同乡,平昔相善,至是乃间一日到京郊荒庙一探视,或再视。廷臣遂以此中伤,谓黄国鼎李廷机一党。黄国鼎也不致辨,唯上疏求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庶子黄九石先生国鼎》:李文节李廷机文节病卧荒庙中,平昔相善之人多引去,甚至有排击自明非党者;国鼎间一日一视,或再,卒以此中蜚语,国鼎不致辨,上疏求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国鼎》:“告归。”

  授左春坊左中允,擢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辞不赴

  后,黄国鼎授左春坊左中允,擢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辞不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庶子黄九石先生国鼎》:“历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读,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国鼎》:“授左春坊左中允,擢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辞不赴。”

  居家六载

  黄国鼎居家6载,起宫庶,疏辞不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庶子黄九石先生国鼎》:

  “后六年,再召不起,卒。”

  “著有《易经初进》、《四书质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国鼎“后家居六载,起宫庶,疏辞不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国鼎》:“居家潜心克己。著有《四书质问》诸书。”

  还著有《正集》、《左国迂评》等,均藏于家。

  叶向高为作《墓志铭》

  2008年,叶向高黄国鼎所撰《墓志铭》被发现。

   叶向高(1558—1626年),明·福清人,万历卅五年(1607年)任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辞职归家。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秋,叶向高何乔远人品及治学精神,曾到泉州,偕黄国鼎洪有声郭梦詹往访清源山赐恩岩镜山书院,登欧阳石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洪有声》、《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镜山书院》)

  该《墓志铭》是天启二年(1622年)完成的,宽88厘米、高58厘米、厚6厘米,左上角残缺。上镌“明·奉直大夫、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掌坊……九石?公暨配赖孺人合葬墓志铭”等铭文,全文约1000字,由叶向高撰文、李开藻篆额、何乔远书丹。《墓志铭》左下方还有2个叶向高的篆印:1个刻叶向高的名字,长、宽均为5厘米;另1个刻有“柱国之臣”4字,长、宽均为6厘米。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庶子黄九石先生国鼎》:国鼎温良雅度,外若易与,中实难犯,好人之善,不能庇人之过,喜行善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国鼎》:

  国鼎孝友恭让,廉洁慈祥,而峻特凛冽之操,屹然山立。在京蒿目忧时,有关政要,皆拟疏议布诸公,间以备言官采择。

   生平毫无忮求,至大义所系,则殚力为之。如大司马张经、都督俞大猷、福山令公、寻旬守公、直指公之冤抑,皆周旋救免,无所畏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黄升(吴升)

  黄升(1652—1728年),少名英瑛,又名鋐使,字源超,号泽源;后改名吴升,卒前复姓;清·永春人达埔镇洑溪村人。

  迁同安,改姓吴

  黄升生于顺治九年(1652年)。

  据宣统元年(1909年)永春《洑溪氏族谱》记载,黄升的父亲黄瑞庄于康熙五年(1666年)携全家移居江西弋阳县,四年后去世。黄瑞庄娶有两个妻子,均无生育。黄瑞庄于是纳了“侧室姚氏姚氏生两子,即英珊英瑛黄升)。由于“侧室”在封建家庭中的地位较低,黄瑞庄一去世,姚氏家无法立足,带着黄升跑到同安,投奔黄升的姨妈家。姨妈家姓,加上姨妈视其为己子,黄升也跟着改姓为

  故志书一般作同安人。清·乾隆《泉州府志》吴升,字源泽,同安人,本姓。”民国《同安县志》也将他收录为同安人。

  从戎至广东水师副将

  清初福建“四郊云扰”吴升“乃从戎”,表现“智勇双全”,在清军中从总旗升任千总,先后征战金门、厦门。

  康熙廿二年(1683年),随施琅参与收复澎湖、台湾的战斗,以功授陕西游击,擢广东水师副将。

  明、清时代,由中国官方修纂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万州志》,都在“疆域”“舆地山川”条目中记载:“万州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表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当时属广东省琼州府万州(今海南岛万宁、陵水县境)所有。明代沿袭宋代把西沙群岛列入水师的巡视范围,清代沿袭明代派水师巡视西沙群岛的巡海制度。

  康熙四十九~五十一年(1710—1712年)间,时任广东水师副将的吴升曾率领水师巡视南海。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擢广东副将,调琼州。自琼崖历铜鼓,经七州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岛一带海域,当时由广东省水师负责巡逻。“四更沙”即四更沙角,是海南岛西岸的海角,1996年我国政府发布关于领海范围的声明,四更沙角为中国领海基点之一。

  浙江提督

  吴升后来升任浙江提督。

  在浙八年,他军政严明,又能救灾备荒,惠民恤商,康熙皇帝曾赞其为“天下第一好提督”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驻跸水围行宫,召吴升入见,特赐匾“宽惠赳桓”以示恩宠。现该匾仍悬挂在海沧鳌冠黄升旧居内。

  福建陆路提督和复姓

  康熙六十年(1721年),吴升移镇泉州,任福建陆路提督。

  雍正二年(1724年),恩加太子少傅,雍正四年(1726年)致仕。

  雍正六年(1728年)卒,加赠太子太保,赐谥“勤恪”。去世前,吴升“深念木本水源”,上书朝廷要求恢复为姓,朝廷准其所请。卒后,雍正皇帝还赐其“封茔碑文”,碑文即称其为黄升,并提到他曾“佐粤中之镇”,即指其曾任广东水师副将。

黄豫

  黄豫,字伯奋,北宋·永春人。景祐元年(1034 年)张唐卿榜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黄豫》:黄豫,字伯奋,永春人。少颖悟,蜚声场屋。景祐初试《房心为明堂赋》,中甲科,官秘书省校书郎 。有诗名。 ”

黄仰

  黄仰,明晋江县安海镇人,金墩9世,诸生。是抗倭烈士。《安海志•义勇篇》有记。安平金墩氏家庙设有黄仰抗倭历史文化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安平金墩氏家庙》)

  明•嘉靖1522—1566年)间,泉州区域有倭寇数支,贼众万计,有些长期屯扎在英林、潘径、泗州、石菌沿海等地,虎视安平镇,先后8次攻入镇里烧杀抢掠。其时,安平城没有驻镇官兵戍守,每次倭寇来犯,百姓惨遭涂炭,官府无能为力。安平金墩氏在族人黄仰黄中色等统率下,毅然组建“江夏家军抗倭保家。

  嘉靖卅七年戊午(1558年)端午,抗倭义勇子弟们返家过节,而倭寇趁机来袭。过节的乡民惊恐不已,一时场面大乱,争相从南门(现水心亭)跑上安平桥西奔,殊不知倭寇船只正在安平桥海港,误上安平桥的难民被数以百计全副武装的倭寇追杀。

  危急之时,黄仰召集氏族丁数十人奔赴安平桥头拒敌,经几个时辰的搏斗,斩杀倭寇十余人,贼终败退,安平城得保。败退的倭寇又调动盘踞在海上的三千贼寇发起进攻,族丁寡不敌众,或劝黄仰先避其锋,退守城内。黄仰慨然曰:“逃,匹夫也。以一身活万人,丈夫责也。纵不敌而死,亦王事之忠。忠,我素志也;得死所矣,夫复何恨哉。”遂率从弟黄廷英及族丁在安平桥头与倭贼血战,全部阵亡。

  黄仰牺牲后,其子黄回清继承父志,扛起抗倭大旗协守城池,队伍不断壮大。《安海志•义勇篇》载:“是时贼誓凭凌,安平城草创,稚堞城橹器械无一足恃,众欲弃之。回青独与叔父伯善终营守御,部勤义勇子弟,昼夜登陴,身亲矢石,多具糗醪以饷入保者。有恶少谋翻城应贼,侦治其状,白昼伯善偕镇弁格捕示贼,贼气沮解去,城赖以完。后来,黄回清又奉泉州府太守熊汝达的命令转战晋北洛阳一带,率乡兵败倭于洛阳桥畔,设计生擒倭首“蹩脚番”,继又在磁灶大破贼众,倭寇丧胆不敢再犯。

  明廷下旨旌表黄仰义烈,赠州同知,封承务郎,崇祀泉郡忠义祠。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忠义孝悌祠•明忠义》:黄仰,诸生,补祀。

黄绍颇

  黄绍颇五代•连江人。闽•历任国计使、羽林统军使。后附朱文进天福936—943年任泉州刺史,被留从效所杀。

  道光《晋江县志28•职官志文秩古今泉州府姓名五代刺史》:黄绍颇,晋天福末朱文进所署。

  《十国春秋•卷98•9•列传黄绍颇》:

  “黄绍颇,连江人。为人刻深多计数。

  既代陈匡范为国计使,请令,欲仕者自非荫补,皆听输钱授命官,以资望高下及州县户口多寡为差,自百缗至千缗,量增减其值焉。

  天德帝王延政为富沙王时,以兵围汀州,绍颇将步兵八千为林守亮声援,已而为羽林统军使。

  朱文进篡位,绍颇文进,得为泉州刺史。未几,留从效反正,遣壮士执绍颇斩之,函首送建州。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匡范留从效》)

黄昌遇

  黄昌遇,清江南江宁县人;或作南直隶歙县(今属安徽)人,或作休宁人,占籍金陵(今南京)。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授训导。乾隆七至九年(1742—1744年)任福州府古田县知县,乾隆十年(1755年)调泉州府晋江知县,乾隆十一年(1756年)回任古田知县,乾隆十四年(1759年)再转任晋江知县。后升泉州府厦门厅同知,曾充福建乡试同考官。

  《江南通志》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科乡试中式共103人,其中有黄昌遇(江宁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知县·黄昌遇》:黄昌遇,江南江宁县举人,乾隆十四年由古田再任晋江。振兴学校,郡北一峰书院废坠百余年,没为淫祀,毅然廓清而兴举之,改名梅石。复倡新晋邑学宫,重建县城隍庙及崇阳、肃清二门楼。方议并建泉山门楼,以成全功,值疾作告休而去。士民惜之。

  清半隐轩《蕉城历代行政长官考略》:黄昌遇,南直隶歙县人,一作休宁人,占籍金陵。康熙五十一年举人。乾隆七年至九年以举人任。调晋江知县,政绩显著。升泉州府厦门厅同知,充福建乡试同考官。

黄际良

  黄际良,名克藏,字豪亭,清·永春县卿园(今石鼓镇卿园村)人。事见永春《卿园氏族谱》、民国《永春县志》。

  清·乾隆(1736~1795年)间,黄际良经商吕宋(菲律宾),往来闽、粤和吕宋之间,至中年已颇有积蓄。

  某年,黄际良备货搭船前往吕宋,同船的有100多名欲往南洋谋生的乡人。货船航行到第6天上午,突遇风浪 ,水手砍倒船桅,船身失控,飘泊颠簸3天3夜,被送到苏禄岛。

  苏禄岛是海盗巢穴,盗首丐无集合党羽围袭,黄际良和乡人一上岛便被囚禁。海盗绑架人的目的在于勒索财物,没有财物的,就将其当做“猪仔”贩卖。黄际良苦苦哀求,把随船货物全部作为自己和水手们的赎金,海盗们当场就将他们释放了;但其余100多名乡人无钱自赎,将被押走,驱入深山垦荒,此时则同声哀嚎。黄际良于心不忍,再三向盗首丐无恳求,愿筹集资金来替他们赎身。丐无允诺 暂不将“猪仔”贩卖,议定每人赎金100元,限定时间取赎,双方盟誓而别。

  黄际良脱难回家,为兑现誓约,变卖所有财产, 筹集 1万余元资金,如期到苏禄岛交给丐无丐无也信守誓约,释放这100多名“猪仔”黄际良为救同船乡人,不惜倾家荡产,善人”的故事不胫而走,在当时的永春几乎无人不晓。

  黄际良为此家徒四壁,但并不灰心,向亲友借贷资金,重新到吕宋经商,后来仍然发家致富。

  黄际良享年94岁,子孙繁多,代有闻人。多年后,其族人经过江西省住宿某旅馆,馆主询问其籍贯姓名,知为永春黄际良族侄,即有老叟来请至其家,热情款待,指堂上画像说:“此吾祖恩人黄良官(即黄际良也。 ”

黄尔沤

  黄尔沤(1855—1905年),又名尔瓯,字鼎礼,号莲初(或作连初),清·南安县六都仁宅池后厝人(今南安市洪梅镇山溪村),故居尚存;咸丰五年乙卯(1855年)九月廿二日生。

  《墓志铭》有曰:“先生讳尔瓯,原名尔沤,字鼎礼,号莲初氏者,籍南安六都之仁宅。”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清文苑·黄尔沤》:黄尔沤,字鼎礼,号莲初,十(?)六都仁宅乡人。”

  “文林郎内阁中书衔癸卯科举人宗世愚侄孙为撰书《诰授朝议大夫员外郎衔刑部主事加二级同知衔特授江西安福县正堂莲初?先生墓志名(铭),今存。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清文苑·黄尔沤有传。

  赐进士出身

  黄尔沤出身书香世家,未弱冠即随乃祖乃父来泉州郡城应有司试,后充弟子员,旋补上舍生。光绪八年(1882年)赴壬午科乡试,中式举人第52名。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晋京赴壬辰科会试,中式贡士第121名,赐进士出身;保和殿复试时,以一句微书遭摈弃,未入“三甲”,最终仅得一等50名;殿试二甲第31名,朝考二等第15名。

  《墓志铭》有曰:

  “曾祖纯直;祖士凤,庠生。父赞圭,副贡生,皆以先生贵,封朝议大夫;母氏,封恭人。

  先生幼颖悟,举止不凡,未弱冠随乃祖乃父负囊来郡,徒步七十里,以应有司之试,郡中耆宿咸器重之。两试童军,充弟子员,旋补上舍生,岁科试辄列优等。

  光绪壬午,先生设帐于吾家,叔兄辈皆从之游。是年先生领乡荐,复从名师,淬励力学。

  壬辰年乃捷春官。先生善楷法,兼摹,都人氏皆以鼎科人属之。试于□廷,以一句微眚遭摒弃。”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清文苑·黄尔沤》:

  “累世书香,义方之教甚笃。少聪敏,经史淹通,作文挥洒如意,字画秀逸,大有风度。

  光绪壬午领乡荐,壬辰成进士。”

  授刑部主事,乞假归

  授刑部主事,签分刑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衔。黄尔沤心情抑郁,恒以不得践清华为憾,有弃官之意,乃乞假回籍。

  《墓志铭》有曰:“用刑部主事。先生怫£壹郁,恒以不得践清华为憾,乞假回籍。”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清文苑·黄尔沤》:“授刑部主事。”

  掌教诸书院

  回籍后,黄尔沤历掌南安丰州、诗山、同安双溪、轮山、舫山各书院,授徒为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丰州书院、诗山书院》)

  《墓志铭》有曰:“历掌南安诗山、同安双溪、轮山、舫山各书院,才学之士靡不愿受业于门者。”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清文苑·黄尔沤》:“掌教丰州书院,所成就尤多。”

  光绪卅一年谒选安福知县

  光绪廿三年(1897年),黄尔沤之弟黄尔测中丁酉科举人,时人誉为“兄弟科甲”

  光绪廿四年戊戌(1892年),黄尔沤黄尔测上京试春闱。见同辈少年跻显,冠盖相望。自念通籍十载,不幸染疾,乃萌生改官之念,从而谒选。光绪卅一年(1905年),得特授江西安福县知县。

  《墓志铭》有曰:

  “岁戊戍,挈其季弟北上试春闱,见同时少年跻显要,冠盖相望,自念通籍十载、浮沉家弄为病,££颠倒,脚痛缠绵药裹,经卷羼置凌杂,益激无俚矣。于是措资改官,欲得一日权。试其应变之略,非有意贪墨取富贵也。

  在都谒选,得其伯兄凶耗,擊念双亲白发,伯殂季殀,侍奉无人,万里思家,顦顇颓削,精力实耗于此。

  选江西安福县,将之任,假归。仆窥其双颧焦黑,深为隐忧,而不谓其果止于此耶。”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清文苑·黄尔沤》:“后以家贫亲老,降改知县。”

  光绪卅一年卒

  光绪卅一年乙巳(1905年),黄尔沤假归后自南安拟赴安福任,首途经泉州郡城(古称“桐城”,今鲤城区),少住,适郡城瘟疫,其三郎黄尔沤的第3子)染疾身亡。黄尔沤亦被染,驰抵家,一宿卒。时光绪卅一年乙巳(1905年)四月廿日,享年五十一。

  《墓志铭》有曰:“辄吉,首涂少往桐城,其三郎遘疬以殇,越数日而先生病作,力疾星驰,抵家一宿体遂冰焉。实光绪乙巳年四月二十日巳时,生于咸丰乙卯年九月廿二年丑时,春秋五十有一耳。”

  民国《南安县志·卷31·人物志7·清文苑·黄尔沤》:

  “方赴江西任时,遇疾而卒。”

  “生平内行敦笃,遇祖父怒责,辄跪请杖。戚属中有困乏者,周给不厌。”

  书作

  黄尔沤书作不少,如:

  为南安雪峰寺大殿撰书楹联:“雪后昭遗微,觅得安心堪述祖;峰中谈妙法,拈花捂指表为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

  为南安灵应寺(位今洪梅镇)殿门之上撰匾“真身法界”,正中门联“天下大丛林,似此亦当古刹;个中佳山水,由来始驻真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应寺》)

  为武状元、仁宅黄培松撰书书轩门联:“门临一水天开画,地拓三弓我读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行楷八言联洒金笺本:“入玉树琼林中皆宝,有谦德仁心者为祥”,款识为“小岩仁兄大人正,莲初?黄尔沤,钤印“臣黄尔沤”、“壬辰进士”

  有诗《葵山吊韩冬郎墓二首》(唐·韩愈小字冬郎,卒葬葵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愈》、《泉州古墓·韩愈墓》):

  其一:“茫茫天意苦相辜,只手难将唐室扶。绮岁能吟堪震李,丹心独抱肯从朱?栖身岂愿为蛇足,报国无如捋虎须。回首金銮长已矣,千秋蜡泪不模糊。”

  其二:“问君何事此栖迟,蔓草荒烟剩陇碑。幽涧泉寒生阒寂,古松鳞老作之而。霜深破院狐吹火,秋冷孤坟鬼唱诗。一集香奁抒幽愤,离骚千古有同悲。”

黄学行

  黄学行,字上父,号勉翁,南宋·惠安人。

  传见明·嘉靖《惠安县志》、清·嘉庆《惠安县志》,《闽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重纂福建通志》、《广西通志》、《广东通志》、《泉州府志》等也有记载。

  全州教授

  黄学行登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进士第,教授全州(属广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黄学行》:黄学行,字上父,惠安人。嘉定元年进士,教授全州。尝疏《历代褒崇先圣故实》、《实冠服奠飨仪注》为尊师始末上之,诏颁太学。”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之24•黄学行》:黄学行,按《万姓统谱》:学行上文,惠安人。登嘉定戊辰第,教授全州。尝疏《历代褒封先圣故实》、《冠服奠享仪注》上之,有旨颁胄监。”

  建宁府通判、知循州

  擢建宁府(属福建)通判,徙知循州(属广东)。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黄学行》:“通判建宁,徙知循州。赣寇据松梓山作乱,招捕,使合兵破之,奔逸岭外;学行激厉吏卒,追擒其酋。迁秩,乞增州兵从州节制。”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之24•黄学行》:“后知循州。时赣寇据松梓山,招捕,使合兵破之,奔逸岭外。学行激厉将士,追擒其酋。以劳迁秩。”

  著述

   黄学行的著述,除上述《历代褒封先圣故实》、《冠服奠享仪注》合为二卷称《历代尊师本末》(《玉海》有载)外,还有《史说》、《坦斋类稿》(《闽书》、《福建通志》等有载),以及《又乙集》(《宋史》有载)。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黄学行》:“所著有《史说》、《坦斋类稿》。”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之24•黄学行》:“有《史说》、《垣斋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