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第三卷)
左峰(东岩)、遵岩(百丈坪)。 清源上洞(纯阳洞)南左约半里为左峰(东岩);山顶一片平坦宽广的岩面,称“遵岩”,亦称“百丈坪”;在此远眺,泉州风光可尽收眼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纯阳洞南左半里许为左峰,亦名‘东岩’,上有海潮室,今废。 《闽书》:奇石倚天,室居石址,或曰裴道人尝居此以吸日月精华。峡石刻字曰‘清源福地’,其旁为遵岩,僧可遵居此,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道教·宋·其他著名道士·裴道人》、《泉州佛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可遵》) 其地周数百武,巨石偃亘平如砥。又名‘百丈坪’。可遵建二台塔,今圮。中有巨人迹。明·王慎中读书岩中。” 明·王慎中读书岩中,曾在遵岩饮酒开宴,广邀文友,组织文酒之会,赋诗:“千峰最高顶,上客敞芳筵。心豁云初散,形忘酒易传。沧溟侔洞达,城郭俯纷阗。一与贤豪饮,翛然病已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在清源山百丈坪东侧半山腰,有1方明代摩崖石刻,方向朝东,上书“等岩”2个隶书大字,上款题“明·崇祯庚辰正月”,落款“周廷鑨书”。“明·崇祯庚辰”即崇祯十三年(1640年),离明王朝倾覆仅4年。而“等岩”则蕴意为等待时机、复兴明室,有《素庵檀越记》等文为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鑨》) 泰嘉岩概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又(遵岩,即百丈坪)南左半里许为泰嘉岩,地颇平旷,泰嘉寺在焉。详见《寺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泰嘉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明·侍郎顾珀结庐读书于此。知府万庆为匾曰‘新山书院’。珀自为记。” 明·嘉靖顾珀《泰嘉岩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顾珀《泰嘉岩记》,文曰(《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吾泉郡之镇曰北山,距城七八里许。盘礴横地巀嶪乐参天,沿山联结岩洞率多岔岬崴峨,独泰嘉岩四衍堂宇宏杰,轩窗玲珑,珠案拱其前,翠屏拥其后,旗鼓悬于左,狮象蹲于右,实兹山之伟观也。若夫云浮雁塔,月皎龙池,花覆香泉,藤缘宝树,莺簧奏曲,松絃鸣风,争奇献巧,盖有不能尽状者矣。 外祖将仕郎魏公茔域接壤于斯,新山子(顾珀号新山)早岁读书隐居焉。玩索之余,曾与山约曰:‘他日能有尺寸,当使斯岩其有兴乎?’迨予登第入官,不暇登览,然心想神游,每形于梦寐矣。 世逖栋挠,守者匪人,砍伐其薪木,觊觎其风水者蹑踵也。嘉靖壬午(嘉靖元年,1522年),予致仕归,寻幽怀昔,但见破宇颓垣,仅存一二,余皆莽为邱墟矣。 为之恻然曰:‘夙昔之愿,讵忍忘耶?’遂捐资鸠众,市材庀工,修饬殿宇五间,构廊八间,东西轩六间,内门一座,湢浴一所。适有四川副使之命,促迫就道,功未及究也。 嘉靖甲午(嘉靖十三年,1534年)冬,又以户部侍郎得请归。越明年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复建前堂五间,匾曰‘新山旧隐’。外门一座,庖厨一所,缭以周垣,具乐讌饮而落之。 当道缙绅偕乡士大夫毕集,酒半,合辞言曰:‘北上之胜,惟兹为最,非离群乐道者不足以居之。’ 又曰:‘辞宠者避喧,逃虚者习静,予老矣,离群不敢也,乐道未能也,避喧习静,窃有志焉。且山川遇人,固自有数,而物之废兴成毁,常相寻于无穷。后之人有能嗣而葺之,则兹山之胜,不重有遭乎?’” 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僧灵源建庵于泰嘉岩。元·至正间(1341—1368年)圮。明·永乐间(1403—1424年)间,僧自得重建,改为寺,号“泰嘉”。(参见上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泰嘉岩)下有灵源庵。《闽书》:灵源洼广数百步,水积其中。郡志谓中有鳌龙,宋时旱祷辄雨。 明·詹仰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仰庇》)诗:‘苍松一迳霭晴阴,乍引凉飚散暮林。香殿梵微天乐奏,毒潭秋冷水龙吟。空中清籁沈明月,醉里轻涛度碧岑。已觉会心不在远,凭栏坐久落花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循(灵源庵)西而北半里许,为半岭岩。岩前有石门,南左径畔有亭,匾曰‘白云满地’,今废。 宋·郑道诗:‘天风吹我上齐云,小涧清从石乳分。濯罢尘缨吾欲忘,白云满地未斜曛。’ 《清源山志》:石广数十尺,苔藓浓封,遥望若缀锦。中有池田,又有石刻‘泉南佛国’。 明·黄克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晦》)诗:‘石门苔径入残霞,薝蔔优罗间作花。纵有山田如色界,自应山水属僧家。松声落座兼啼鸟,海色窥帘带远槎。绝顶何须还别洞,萝衣此地伴袈裟。’ 国朝(清)·释明光诗:‘却爱中峰秀,入门曲径幽。鸟啼云外树,人上竹边楼。借榻吟新月,烹泉话蚤秋。留连宾主意,不负此同游。’ 又路中有半岭宫,久废。国朝(清)·嘉庆丁丑(嘉庆廿二年,1817年),老叟谢求募建。” 概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岩(泰嘉岩)北别有岩曰寒山,其院宇今亦废。寒山岩与瑞像相抵背,从瑞像岩左绕石径而上即得之。 又(寒山岩)南半里许,为栖霞岩。旁有香飘不动亭,今废。 其(栖霞岩)左为大道岩,一名芭蕉古洞。大道,秦时人。详见方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大道》载:“ 秦:大道,不知何许人。修真清源左峰,后人供奉之,名大道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大道》)】 国朝(清)·蔡仕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仕舢》)诗:‘别下源山日欲曛,斋心入夜礼元君。中峰一线开青壁,半岭千松锁白云。春水自萦深草径,夏虫堪语旧冰纹。醉眠不辨仙凡隔,鸡犬声声到枕闻。’”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大道岩》和现代·陈泗东按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大道岩》(原载 《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在清源山左峰,近柳洋乡大路旁。山上有巨石,下有田。 按《府志·仙释传》:‘秦·大道,不知何许人。尝出游逢人哭,问之,曰:长城之役,独子无兄弟,因出身代之,尸解而归。修真清源左峰。后人供奉之,名大道岩。’ 大道岩头生暮烟,大道公去三千年,河山屡换红羊劫,秦时明月犹在天。嬴氏残民肆暴政,长城白骨寒露溅。分身有术代其役,漫云狡狯非神仙。万里投荒来避世,云霞啸傲泉山巅。我今凭吊发幽愤,独立苍茫怀昔贤。悠悠何代无秦政,安得我公为民解倒悬! 【泗东按】这是一个泉州地区最古老的传说和古迹,时代传为秦朝。大道之象已无存。” 瑞像岩,位于清源山左峰(即东峰),又名天柱峰,为一块天然巨岩。前峰对峙,危石排列,如僧群立,名罗汉峰。 “瑞像岩(北宋):丰泽区清源山”,1961年5月列为第一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像岩概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瑞像岩》载: “(大道岩)又南左为瑞像岩。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林道者诛茅是山,梦人使镌像,且示镌者姓名曰魏周。周梦亦然。像成,端丽甲诸相,构堂以蔽风雨。明·成化癸卯(成化十九年,1483年)僧惠禧修之。…… 《闽书》:岩石面平如砥,翠嵂嵲,亦名天柱峰。 国朝(清)·嘉庆甲子(嘉庆九年,1804年)许宗鹤重建。 前峰对峙,危石排列,如僧群立,名罗汉峰。 【罗汉峰又名罗汉山。瑞像岩前危石排列,有峰头十八,如僧群立,故名。又与瑞像岩对峙,称十八罗汉朝释迦瑞像。】 峰后有灵潭,深数丈。又有圣泉、瑞香泉、狮子峰、回舶峰、莲花峰、云髻峰、石笋、石蟒、石龟、石城、石窗、石门诸胜。 旧有望州亭,此句《县志》不载。视郡如掌握,今废。” 释迦瑞像
明·黄凤翔为题楹联:“危蹬垂藤古,层罔法殿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石室额匾“瑞像岩”及石柱楹联“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系清·庄俊元撰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瑞像岩摩崖石刻及题咏 官员墨客多有记游、题咏。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庐陵胡仲方等四人题刻记游于望州亭附近崖壁。胡榘字仲方,绍熙(1190-1194年)间曾监泉州舶务。 南宋·嘉泰二年壬戍(1202年)六月,泉州知府倪思以旱祷于清源洞,诘旦偕泉州府通判三山陈永叔(字修甫)、平海节度推官钱塘钱箪(字仲渊)诣谢。事毕,同登瑞象岩,赋《题瑞象岩》勒于瑞象岩望州亭外侧岩壁间:“云崖中断划天开,下视群峰翠作堆。不惮蹒跚穿鸟道,为题岁月记曾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倪思》) 望州亭附近三蟒石腹有陈谠题刻“望州亭”,岩背山麓题刻“北山胜概”、“瑞泉”诸字。陈谠莆阳人,第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任泉州州学教授,志称其“书法遒劲,不减蔡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谠、蔡襄》) 南宋·诸葛廷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题天柱岩》:“从翠层峦势接天,岩崖风紧欲摇颠。地踰南永为难镇,巨佛镌成不计年。” 元·至正十年(庚寅,1350年)九月初十,泉州监郡亻契玉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亻契玉立》)经寒山岩登游瑞像岩,拜访元壑上人不遇,“自览天柱峰、罗汉山,俯视城廓,漫感一律题于石壁云”(勒于瑞像岩望州亭西侧外缘岩壁间):“□□除□九日峰,洞门不锁与天通。石塘冷却菩提月,庭树寒□柏子风。岩拥如来明瑞像,山排罗汉著晴空。倚堤却望山灵道,谁识真机指顾中?” 明·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瑞像岩》收录):“危磴垂藤古,层冈法殿开。扶筇还对酒,岸帻共登台。城郭凭栏近,川原入座来。祗愁残照逼,归袂拂风埃。” 明·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瑞像岩》收录)“白石穿平地,高巅乃雾封。不缘来谷口,几误失高舂。石佛多摹相,人天各自容。婆娑寻古迹,惆怅散余踪。” 清·郭瑄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瑄第》)《游天柱岩(二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瑞像岩)旁为日休岩。《淳祐志》:头陀岩也。 天成石罅,谓之石门,深数十丈,上沿小径,通瑞像岩。石门下有霹雳石,宋·陈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谠》)题‘北山胜概’四字。 又峭壁攒峰‘忘归’、‘透碧岩’等字,及唐、宋游人石刻。” 清源山有唐·欧阳詹读书处。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欧阳室》:“欧阳室,在清源山。明《统一志》:唐·欧阳詹、林蕴、林藻 俱读书于此。有石可濡墨。大书曰‘石砚’。” 片瓦岩、虎岩(大休岩)概述 片瓦岩在瑞像岩旁。片瓦岩与瑞像岩石奇景美,环境幽静而视野开阔,登临其处俗事忘怀,如入仙境,故而古不知何时来游者留镌“忘归”二字于崖石。 虎岩亦名“大休岩”,在五台峰右、赐恩岩寺之后,有欧阳洞、欧阳祠、欧阳书室、欧阳书院。欧阳洞为一天然石室,位于大观亭之下、大石坡东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虎岩》载(《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瑞像岩旁)又有片瓦岩。《淳祐志》:片瓦、虎岩,皆天然石室,可居止。 《闽书》:虎岩在五台峰右,五代时僧守息能驯虎,故名。有石刻‘大休歇场’四字,亦名大休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载:五代“守息,安禅晋江五台峰右。有驯虎之异,后因名虎岩。宋·僧法超亦尝居于此。”】 唐·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林蕴、林藻读书于此。有石可濡墨,大书曰‘石砚’。有室如瓦窑然。 明·成化(1465—1487年)间,(知府)张庸即其(石洞)旁建室祀詹。 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间,詹裔孙深(欧阳深),深子模(欧阳模),先后重建,称欧阳书院。黄凤翔书对联,刻石嵌于壁,李开芳书“高山仰止”于岩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欧阳模、黄凤翔》、《泉州书院·欧阳书院》) 【黄凤翔所书的石刻楹联为:“文章道德开先,万古烟霞成豹隐;载籍音容在望,一龛灯火似萤囊。”现移嵌于赐恩寺壁。】 国朝(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詹裔孙芳馨鸠族加修葺。” 明·嘉靖陈让《修欧阳书室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虎岩》收录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御史陈让《嗣修欧阳书室记》,文曰(《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清源巍然,台座昂伏,而东历九侯山,将转为府治,石益壮,以奇巍者碁累,怒者虎斗,列者堵墙,覆者瓦屋,烟龛风宝,若门若屋。若探营窟,以访葛天氏之民;若闯陋巷,以寻颜子之居。俯而下,蹑而登,折而东,又折而南,反出于若门屋者之上,乃天空地迴,山岳开而溪海会,怪石环错,居然翠微,固欧阳先生(欧阳詹)读书处也。 久且荒,其裔孙深(欧阳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大惧先迹弗治,捐己资,伐木陶土,拓旧址而新之,考极相方以完其美。 中为欧阳子(欧阳詹)读书堂,西辟小轩,南北其户,任风月云烟以来往。 轩之西,矮屋数间,辟东牖以迎朝曦。牖东,石如崖门。由以入北室,奥然小区,可以居休观妙。 室右巨石如立蛙,前仰后俯,偻以入,可坐数十余人,固栖元之秘关也。 是岁三月告成,属两山见吾子陈让作文以纪之。某惟吾闽风气在汉如长夜,在唐如昧爽,而欧阳行周奋兴于泉,乃能修词立诚,挟策上国,至动陆宣公(宰相陆贽),名实与昌黎(韩昌黎,韩愈)诸贤相上下,是固未可止以首登进士破吾闽天荒论也。日出扶桑,风气新而人文著,安得不为杨龟山(杨时)、朱晦翁(朱熹)之诸大贤倡?渐到天心文治宣朗,则吾闽泉所以自源而流者,又恶量哉!则斯室也,又不得仅以游观山水论矣。兹固某所愿有言者也。 若公平生行业之美,《唐书》本传备矣。《礼》曰:‘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则欧阳生(欧阳深)修其祖遗迹以明著于后,礼也,宜籍也,乃镂之于堂西之石。” 虎岩摩崖石刻 明·嘉靖初,晋江知县钱楩在岩崖题刻诗篇,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楩》) 明·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福建按察使郭持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持平》)视察泉郡,二月甲午公余登游清源山,赋《同诸生登欧阳读书台》,勒石于赐恩岩东侧岩壁间: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福建巡海副使卜大同等题刻“欧阳洞”。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御史陈让撰刻《嗣修欧阳书室记》(见上文)。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学者李开芳题刻“高山仰止”于岩前。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欧阳模曾偕湖南邵阳刘应郁登游欧阳石室,刘应郁赋诗《欧阳石室第一山也赋此纪之》,欧阳模作和诗二首,勒石于欧阳读书台正中巨岩岩壁间、“高山仰止”石刻之西。 刘应郁诗曰: 欧阳模和诗曰: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秋,明·大学士叶向高慕何乔远人品及治学精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何乔远》),偕南安洪有声、晋江黄国鼎、郭梦詹往访清源山镜山书院,复登欧阳石室,于“高山仰止”东侧勒诗为志《友人怀游欧阳先生石室》: 明·天启二年(1622年),年文松(身世不详)访游欧阳石室,见叶向高石刻诗文,作《年文松游石室步前韵》,勒于“高山仰止”与叶向高题刻之间: “欧阳洞”题刻东侧巨岩壁间,有立垒诗刻《题闲后室》: 欧阳洞东南侧岩壁间,有立垒诗刻《题玩心亭》: 摩崖刻佚名题欧阳书院楹联: 虎岩题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虎岩》收录的虎岩题咏诗词有: 元·释大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大圭》)诗: 明·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诗: 明·何乔远诗: 明·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诗: 又: 明·庄鳖献诗: 明·黄克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为陈大参招游诗》: 国朝(清)·丁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炜》)《欧阳石室题詩》: 清·林之浚诗: 清·黄兴祚诗: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欧阳石室》和现代·陈泗东按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欧阳石室》(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 。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在赐恩岩佛寺之上,大观亭之下,大石皮上东畔。旧时石室内有长石,镌联一对:‘文章道德开先,万古烟霞成豹隐;载籍音容俱在,一龛灯火似萤囊。后学□□题。’后室废,石联僧家移在佛寺东畔客厅。恐后之访者,误以客厅为石室,故特标举之。 石色茸茸野草香,登高何处访欧阳?名山不共诗人老,异代徒悲古迹亡。谁识唐时龙虎榜, ( 原注:四门欧阳公与韩昌黎[韩愈]同时登第,知贡举为陆宣公,时称龙虎榜。) 已无灯火似萤囊。移嵌壁上楹联字,恐误遗基在佛堂。 【泗东按】 欧阳詹,字行周,因官四门学助教,人称欧阳四门。晋江潘湖人。唐·贞元八年(792年)进士第二人。《唐书》有传。 传说中他的读书处很多,晋江潘湖、南安诗山都有。 清源山左峰虎岩(或名大休岩)也有一个欧阳詹、林蕴、林藻读书处。明·嘉靖、万历间其裔孙欧阳琛、欧阳模先后建室,称为欧阳书院。今废。 市内甲第巷,相传是欧阳詹的住处,因他中过榜眼,故称甲第巷。 北门旧小山丛竹书院,祠祀欧阳詹,挂一个匾额题‘不二’二字,人称不二祠。有欧的冠带坐象一尊,泥塑,今废。原藏于‘不二祠’的乾隆《泉州府志》木版,解放后移存市文管会,尚有一千多片。 赐恩岩欧阳石室今尚存,石联仍在客厅。” 欧阳詹读书处在虎岩说 对于唐·欧阳詹读书处,是在虎岩,还是在龟岩,历来有辩。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虎岩》坚持认为是在虎岩。其曰: “唐·欧阳詹、林蕴、林藻读书于此。有石可濡墨,大书曰‘石砚’。有室如瓦窑然。” “按隆庆、万历二志皆谓欧阳石室在龟岩,然观释大圭诗有‘夤缘龟岩东,遂即欧阳庐’之句,则石室非即在龟岩明矣。《闽书》谓欧阳祠在虎岩是矣。 而于狮岩(应为龟岩之误)复为欧阳读书处,有石室如瓦窑,是又二处也。 今石室如窑,现在祠旁,则此处之为石室,不辨自明。 又《淳祐志》稿载,僧守息在赐恩安禅,有驯虎之异,则此处之为虎岩,亦不辨自明矣。” 欧阳詹读书处在龟岩说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欧阳詹读书处,是在龟岩。(参见下文“龟岩”) 虎岩是构室以祀欧阳詹之处,而非读书处。后人为纪念欧阳詹,在赐恩岩寺后之虎岩建欧阳祠、欧阳书室、欧阳书院。原室内有一长石,黄凤翔书的石刻楹联一对:“文章道德开先,万古烟霞成豹隐;载籍音容俱在,一龛灯火似荧囊。” 就连道光《晋江县志》也不能不承认:“明·成化间,张庸即其旁建室祀詹。”“嘉靖、万历间,詹裔孙深、深子模,先后重建,称欧阳书院。” 一直到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何乔远修完《闽书》时,还很明确地说虎岩之石室是“祀欧阳詹”。《闽书》曰:“皇朝(明)郡人都阃欧阳深,即岩(虎岩)构室以祀欧阳詹,今直名此为欧阳室矣。” 欧阳洞原有清末·曾遒题的石刻楹联:“大历风传欧不二;观潮文起韩退之。”现移立于后茂村宫内。〖注〗不二:不二祠,祀欧阳詹。韩退之:韩愈,字退之,唐·著名古文家,与欧阳詹同登“龙虎榜”。 然而由于虎岩也“有室如瓦窑然”,不知从何时起,不少资料将龟岩欧阳詹读书处与赐恩岩虎岩的欧阳洞混为一谈,后人皆以为此处即欧阳詹读书处了。 道光《晋江县志》的记载也是自相矛盾或含混不清的,原因是没将读书处“石室”与“祠”、“院”分开。既载“按隆庆、万历二志,皆谓欧阳石室在龟岩”,“《闽书》谓欧阳祠在虎岩是矣。”又载:“然观释大圭诗有‘夤缘龟岩东,遂即欧阳庐’之句,则石室非即在龟岩明矣。”既认可《闽书》之记,“而于狮岩(应为龟岩之误)复为欧阳读书处,有石室如瓦窑,是又二处也。”又说“今(虎岩)石室如窑,现在祠旁,则此处之为石室,不辨自明。” 龟岩概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又(狮岩)东为龟岩。 明·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诗(《清源山龟岩》):崒嵂高岩欲尽巅,明窗曲牖更回旋。幽禽啼树苍烟破,怪石当门翠霭悬。混迹醪尊忘雅俗,浮生蜜食悟中边。残春半月方愁尽,晚景宵辉喜对圆。【注:崒嵂:山高峻貌。醪尊:酒樽。浮生蜜食悟中边:《四十醪尊二章经》:“佛所言说,皆应信赖,犹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残春半月:即月半,阴历三月十五。】 巨石屭屭,状如穹龟伏鳌。” 欧阳詹读书处 唐·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曾在龟岩读书,称欧阳詹读书处、读书堂、读书室。他用过的石砚至今尤存。
北宋《舆地纪胜》载:“龟岩,李文敏公记云,北山之半有巨石如龟嵌空,曰龟岩,世传欧阳詹读书于此。” 明·李贤《天下一统志》载:“龟岩,在泉山之半,有巨石如龟嵌空。唐·林藻、林蕴、欧阳詹皆读书于此。有石砚尚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龟岩,在泉山之半,巨石如龟,中空可居。唐·林藻、林蕴、欧阳詹皆尝读书于此。有石砚见存。又有崇秀坞、醉月石。” 明·何乔远《闽书》之记小误,但仍引《一统志》。明·慎蒙《慎蒙游记》(《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及明·隆庆、万历版《泉州府志》也均载欧阳石室在龟岩。 《大清一统志》载:“欧阳书院,在府城东北泉山之龟岩,即唐·欧阳詹读书处。” 后人为纪念欧阳詹,在赐恩岩之后的虎岩建欧阳祠、欧阳书室、欧阳书院,以至于不少资料将龟岩欧阳詹读书处与赐恩岩的欧阳洞混为一谈,称欧阳詹读书处在赐恩岩的虎岩。其实《闽书》将欧阳詹读书处石室和祠堂分得很清楚。“皇朝(明)郡人都阃欧阳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即岩(虎岩)构室以祀欧阳詹,今直名此为欧阳室矣。” 明·黄凤翔《清源山欧阳书院》:“秋风似送读书声,遗迹灵岩结构成。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萝情。朝看野色连云起,夜落灯花带月明。为有孙支传世业,青苔那许锁柴荆。” 不易岩 不易岩,在虎岩之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虎岩之左为不易岩。相传昔有女尼居此,有访之者曰:‘若来住山不易。’尼曰:‘到山亦复不易。’
亭外摩崖石壁今存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泉州邓镳题刻“少留冷饮”4大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镳》) 过亭可见“仙去”2字刻石,又有1方城内甲第巷庄氏的墓道碑,上面刻文说明庄墓就在水流坑村北面的大道岩口,从而证实大道岩的确址。 碧霄岩与瑞像岩毗邻,地临清源山古道,因天然石壁有3尊浮雕佛像,又称三瑞岩。 碧霄岩概述 碧霄岩地虽逼仄,然石奇而名,即巨石架屋、迭石为洞、洞上有洞、夹石成隙、抵石为门,因而有片瓦石室、小有天、一线天、透碧霄、迷魂洞、登天梯、过天桥及穿石现(献)“大寿”等胜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又(不易岩)南半里许为碧霄岩。 《闽书》:岩怪石委萃,重复相依,中广不踰席,北来南去可百余武。仰视碧天如线,曰‘小有天’,曰‘拍洪崖肩’。 当北入处为‘上碧霄’,石罅刻字曰‘透碧霄’。左有亭曰‘寻真误入’,今废。 南出左侧,宋·三山(福州)林奭刻大“寿”字,高二丈,以祝亲。又有石刻曰‘少留冷饮’。国朝(清)·道光癸未(道光三年,1823年),黄清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清和》)即其地筑小憩亭,曰‘小云关’。 中琢佛像者三,为‘下碧霄’,亦废。道光庚寅(道光十年,1830年),康济时重建。” 元·僧志聪《修碧霄岩记》摩崖石刻 崖刻位于碧霄岩“三世佛”造像左侧,摩崖高200、宽250厘米,19 行,行16字。楷书。“三世佛”造像记事石刻碑文为研究元代党项羌人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抄录实物内容如下(清·陈棨仁《闽中金石略》有录,但有4字错漏): “透碧霄为北山第一胜概。 至元壬辰(至元廿九年,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仍捐俸买田五十余亩,入大开元万寿禅寺,以供佛赡僧为悠久。观其报国爱民之诚可见已。 厥后,岁远时艰,弗克葺治。至正丁未(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帖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兴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壑改观,林木若有德色,而况于人乎?暇日,获陪公游,因摩崖以记。郡守新安郑潜拜手书。 同游行中书省理问官忽纳台、广东道宣慰使司同知副都元帅何儿温沙哈尔鲁氏、泉州路达鲁花赤元德瓮刺氏、讲资寿教寺讲主智润,及广威公外孙同安县达鲁花赤寿山与焉。 主岩僧志聪。时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丙午日题。” 摩崖记里的“唐吾氏”、“哈尔鲁氏”、“瓮刺氏”,皆蒙古人的部族名称,表明该官员的籍贯 。 《元史·百官志》载,元时泉州为上路,设达鲁花赤一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由蒙古人担任。崖记里的监泉郡“唐吾氏威武将军阿沙”即为泉州路达鲁花赤,原籍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境),见诸乾隆《泉州府志·卷26·文职官上》。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帖穆尔”为阿沙之侄。 郡守郑潜,地方志书则不见其名,唯福州鼓山元人诗刻有“至正二十年……佥事新安郑潜……同游鼓山。”(清·陈棨仁《闽中金石略·卷11·鼓山元人诗刻五段》) “三世佛”石雕造像 下碧霄的“三世佛”浮雕造像高悬20多米的山崖上,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好、位于最东南的喇嘛教(藏传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保存完好。 “碧霄岩石佛(元):丰泽区清源山”,1985年10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元·僧志聪《修碧霄岩记》的记载,“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泉州路达鲁花赤“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于“至元壬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刻石为三世佛像”。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三世佛”石雕造像被石灰覆盖,成为佛教“三菩萨”的灰泥塑佛像。清·道光《晋江县志》录慎蒙记曰:“三瑞岩,则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像也。像皆天成,不假斧凿,即其奇瑰诡谲,当与武夷争雄哉!” 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暴雨过后,山体滑坡塌落。1988年12月,泉州市政府拨出专款,由清源风景区修缮碧霄岩,从佛像身上剥落的灰泥洞里,发现灰泥塑佛像里是石刻佛像,为恢复文物的原貌,剥去外表灰泥,重现三世佛像的原貌。经洛阳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佛教雕刻专家温玉成考证,证实它是修建于公元1292年的梵式三世佛像。元代石刻在东南沿海十分稀少,这一发现弥足珍贵,同时也改写了过去学术界认为杭州是喇嘛教造像分布最南端的历史。 “三世佛”浮雕造像依天然岩壁雕凿而成,作长方形石龛,高3米、宽6.5米、深0.70米,三尊佛像并排结跏趺坐在窟中仰覆莲花座上,两手掌心向上交叠,平放趺坐腿间,雕工娴熟,造型端庄。 主像通高2.50米、宽1.70米,左、右二像稍低。中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佛像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髻(因佛头戴喇嘛教螺旋塔尖形冠冕,状若田螺,乡人、樵夫不识此为何方神圣,也不辨男女,呼之为“田螺妈”),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裟,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 “三世佛”石雕造像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犍陀罗式雕刻艺术,是中国喇嘛教的佛像雕刻, 这是希腊系的艺术和印度佛教艺术相接触,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犍陀罗式艺术,也可以说是希腊化的佛教艺术。因它在印度西北犍陀罗地区发祥,所以后人称它为犍陀罗式艺术。犍陀罗式艺术雕刻不但流播印度、东南亚,而且通过大月氏东渐影响中国的西藏,及通过葱岭经天山南路与北路两道入玉门关和阳关,而达于中国内地。 蒙古兴盛时,西欧诸帝国沉迷于复兴基督教之梦想,屡兴十字军东征,希望消灭西亚、东欧之回教。其时,伊儿汗国攻灭中亚回教国,所以罗马教皇屡遣教士东行,希望联合蒙古两面夹攻消灭回教国。蒙古人采取远交近攻,因此,有马可·波罗偕其叔父来华,并奉大汗忽必烈 之命与罗马教皇通使之事。时蒙古勘定青海、川藏、吐蕃,僧侣声势大振,西藏的佛教——喇嘛教为大汗忽必烈所接受,因而转移其眷顾基督教之目光,而别注目于喇嘛教,于是蒙古族遂一变为黄衣佛号之民族。 喇嘛教是公元八世纪印度那烂陀寺大德莲花生,将印度秘密教(密宗)教旨与西藏的巴思教教旨互相融混,而产生的一种适合西藏社会的新教。“喇嘛”,藏语意谓“无上”,即汉语的“上人”。西藏喇嘛僧侣谙练巫术,与蒙古的神巫祭风雪迷信相近。蒙古人信仰神佛茹荤,其僧侣又食肉。《马可·波罗行记·上册·第69章·鞑靼人之神道》(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民国廿五年)说他们日常生活多以“肉乳为食”,“毡帐为居”,“皮毛为衣。”“食时,取肥肉涂神及神妻神子之口。”《大金国志·卷39》称他们“病时,巫者杀猪狗以禳”,平时“每晨杀猪以祭。”他们的日常生活近于西藏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喇嘛教容易被接受。在关外时如此,入关后还如此,上自帝王,下至吏民,多愿倾囊建庙,以资梵修。 碧霄岩寺 据元·僧志聪《修碧霄岩记》的记载,“至元壬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泉州路达鲁花赤“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在“刻石为三世佛像”的同时,“构殿崇奉”。元朝灭亡的前2年,即至正廿七年(1367年),为笼络佛教徒收买人心,阿沙之侄、“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般若帖穆尔”“慨然兴修,再新堂构。”此事皆不载入泉州地方志书,摩崖记可为地方志书补缺。 明·洪武十五年壬戌(1382年)十二月,住持僧圆晖出于虔诚“誓愿”,向施主捐募鼎新碧霄岩寺。(《上碧霄摩崖碑记》) 碧霄岩寺有主殿、回廊、禅房等六、七间。在殿堂南北两侧,垒土为墙,架本横跨,筑室供奉。 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损毁于暴风雨中。1988年12月,泉州市政府拨专款进行“三世佛”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的同时,在临崖坡地的原址重新兴建碧霄岩寺,以钢筋混凝土依山搭架,重建佛堂,1991年8月竣工。 同时兴建广钦和尚舍利塔院,该塔院包括舍利子石塔、纪念室和“广钦伏虎”石雕摩崖像。广钦和尚俗籍惠安县,受戒于泉州承天寺,后在碧霄岩苦行修持13年,长期不食烟火,以水果裹腹,有“水果和尚”之称。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渡台湾弘扬佛法,海内外出家、在家弟子达20多万人。他95岁圆寂于台湾高雄。其弟子按他生前的“乘愿再来”、“叶落归根”意愿,把舍利子和铜像带回泉州,并筹资建塔院,以资纪念。 现碧霄岩寺共三层,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之特色。从崖下仰望,整座建筑物古朴典雅,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摩崖题刻 碧霄岩有“寿”字摩崖题刻,楷书,字径3.8米见方,右款“宋·淳祐甲辰(淳祐四年,1244年)春月三山林奭书”;摩崖面积14余平方米。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碧霄岩有‘寿 ’字,高二丈,刻石壁上。宋·淳祐中,三山(福州)林奭 为同安令,奉父登游,书以祝寿。有《记》。”《闽中金石录》云:“寿”字题刻“书法端正平直,无侧媚态。” 碧霄岩下古道旁有石刻匾额2方: 其一为“抗直敢言”(即“亢直敢言”)。此匾额系莆田江春霖于清·光绪(1875—1908年 )间任职监察御史时书题勒石,以表彰泉州陈庆镛在任监察御史时,不畏权贵,不怕杀身,上疏弹劾鸦片战争时丧权辱国的琦善、奕山、奕经、牛鉴等皇亲大臣,且直指道光帝淆乱是非之谬,逼使皇帝收回“弃瑕录用”的成命,“谏草流传,读者诈舌……直声满天下”的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其二为“忠勤正直”。此匾额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帝特诏褒奖浙江巡抚黄宗汉(号寿经,泉州人)“办理防务、海运及本境治匪、察吏,精祥无瞻顾,深甚嘉尚”时御笔书赐的。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朝廷命黄宗汉为钦差大臣和补授两广总督。 黄宗汉力主抗击英、法联军,但清廷面对强敌却一味求和,且以“有碍和局”为由将黄宗汉免职调京候补,并先后和英、法二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黄宗汉在京时与 载垣、端华、肃顺等主战派过往甚密,此时咸丰帝偕宠妃那拉氏逃亡热河承德,咸丰十一年(1861年)帝崩,慈禧太后(即那拉氏)勾结恭亲王·奕祈发动宫廷政变,纂夺大权,杀害载垣等八大臣,黄宗汉也因“迎合载垣,行为不端”获罪,被革职为民,并追回“忠勤正直”御匾,但镌刻在清源山的此石刻却没有去除,遗留至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宗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梅岩(在府城东北棠阴里三十九都),石高数尺,中可容人坐,前有古梅,因名。云根漱玉泉在梅岩之下;有双石对峙,泉出其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又(碧霄岩)南为梅岩。(方位记在下碧霄之南,有误。应位于弥陀岩南麓。) 《闽书》:古为招庆院,详见寺观。唐人陈嘏读书于此。谷口刻‘梅关’二字(已发现)、‘梅岩山界’四字。五代时,留从效别墅在焉。宋·留忠宣正作堂名曰梅岩,相传旧有古梅数百年在其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招庆寺》、《泉州人名录·留从效、留正》) 【明·何乔远《闽书》载:“梅岩,古为绍(招)庆院,唐人陈锡之读书于此。谷口刻‘梅关’,云昔有古梅,数百年物也,因以名。” 北宋《舆地纪胜》载:“梅岩,倪思有诗。”北宋·泉州太守倪思《题梅岩》及三朝元老留正《和倪公右直院侍郎》两方诗刻在泰嘉涧水流坑下方,则此处也应为梅岩之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倪思》)】 明·黄润诗: (明)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诗: 岩高数尺,可容人坐。 有潭曰绿潭,石刻‘绿潭瀑布’四字。波磔遒劲,殆唐人笔也。 沿流上至高峭处,曰‘风雩’,有石棋局、石砚、炼丹臼。 北有双石对峙,泉绕之,宋·寺丞黄维之题曰‘云根潄玉泉’。 又有‘光雪知心’、‘清风万壑’诸亭,皆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云根潄玉泉》:“云根漱玉泉,在清源山之梅岩。”】 妙觉岩,在梅岩之东、倒旗峰下。 《闽书》记述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载: “妙觉岩,在倒旗峰下,泉出石屏之底,《郡志》谓之瑞泉。 宋《志》(当为宋《淳祐志》)云:‘瑞香泉,在兴福院香积厨傍,味极甘芳,字妇无湩,密投钱其中,饮之湩也。’(宋)庆元间(1195—1200年),刻石曰:‘巨灵擘石,石乳涌出,监者神清,饮之无疾。’宋志谓陈公谠为铭,或是刻也。 皇朝(明)隆庆间(1567—1572年),山下牧叟偶汲泉洗儿疡而愈。闾里异之,不旬日,闻者趋汲如市。上之江右,下之粤东,蚁行蜂赴,露居野宿,而海上从税舶来,又日复十数艘。泉不给,绞泥淖以归。郡人俞大猷时为总兵,堙之,以杜不虞。今涌冽如故,绝无汲矣。” 道光《晋江县志》记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又(梅岩)东为妙觉岩,在倒旗峰下,下有亭匾曰‘第一山’,摹米元章书刻石亭,今废。 有泉在石屏之底,曰‘瑞泉’。 《淳祐志》云:瑞香泉,在兴福院香积厨房,字妇无湩,投钱饮之,潼也。(南宋)庆元(1195—1200年)间,刻石曰:‘巨灵擘石,石乳涌出;监者神清,饮之无疾。’相传为陈公谠铭。 明·隆庆(1567—1572年)间,牧叟儿疡,洗之愈。远近趋赴,邻省税舶来汲者日敷十艘。郡人俞大猷时为总兵,堙之以杜不虞,后涌冽如故,而汲者遂少。” 析注 妙觉岩兴福院 妙觉岩在宋代建有兴福院,为佛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郡邑志乘·府志·清源志》) 在“北山瑞泉铭”对面咫尺间,发现1方石刻,曰:“信士王成谨净财,创造石水笕,与众结缘,祈求福寿。吉时庆元已未(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四月下浣日题,化缘住山慧宝。” 可知南宋时,妙觉岩兴福院香火鼎盛。岩寺何时荒废无考。 瑞泉 妙觉岩石屏之底谷涧处(古兴福院香积厨房)有“瑞泉”,泉水“饮之无疾”(预防疾病),可治“字妇无湩”(产妇缺乳)和“牧叟儿疡”(疮疡),俗称“仙泉”、“仙水”。因而泉水流淌的山涧,称为“仙谷”;山涧下方的清源古道小石板桥,称为“仙水桥”。 瑞泉又称“瑞香泉”。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误作2泉,曰:“瑞泉,在清源山妙觉岩。”“瑞香泉,在北山狮子峰下兴福院,味极甘美。” 从《闽书》所载得知,瑞泉在明代时流量较大,每日竟能供应十几艘外来海船之需。时总兵俞大猷为杜不虞,堙之。后又涌冽如故,而汲者遂少。(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到廿世纪50年代,瑞泉犹长流不断,人行“仙水桥”上,盈耳水声淙淙。随时日推移,瑞泉逐年渐趋衰微。1985年9月24日,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在编制《总体规划》调查水源时,瑞泉实测流量只有每秒25毫升、每日2.16立方米。近年整条山涧更几近枯寂,惟近源头一些洼坑有少量积水。 《北山瑞泉铭》 妙觉岩“瑞泉”邻近有石刻,宽0.95米,高0.62米,上刻文字:“北山瑞泉铭:巨灵擘石,石乳涌出;监者神清,饮之无疾。崇清。”每字直径约16厘米,清晰可辨,未刻年号。志书称相传为陈谠铭刻。 陈谠,字正仲,南宋·兴化军仙游县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1174—1189年)中任泉州府学教授,官终宁国知府。(详见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谠》) 从附近陈谠题刻的“瑞泉”、“北山胜概”和瑞像岩石刻“望州亭”、“寒山岩”笔迹对照,撰书“北山瑞泉铭”者为陈谠无疑,“崇清”应为其号。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狮子岩,在龟岩之畔,有石巉然,如狮子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又(梅岩)东为狮岩,有石如狮,泉石幽奇,景象清旷。 明·蔡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诗(《清源山狮岩》):
龟山岩有广利尊王庙,祀唐·陶姓商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广利尊王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又(狮岩)东为龟岩。……巨石屭屭,状如穹龟伏鳌,上有广利王庙。”有误。广利尊王庙实在龟岩西下方,高差数十米,今人皆称龟山岩。 龟山岩佚名题有石刻楹联:“今来古往今来事,一笑万缘一笑空。” 醉月岩 醉月岩,位于清源山东南麓,在赐恩岩西南麓与五台峰东南麓交界处。醉月岩之下即“欧阳洞”。 醉月岩岩腰有一片突出巨岩,屹然耸立,上部有一圆形平面,其平如镜,月明之夜,月光洒落岩面上,可折映出特别的明亮的光线,整座岩石犹如一片天然镜台,称“镜石”,亦称“醉月石”。 南宋初,宰相李邴告老之后,于建炎三年(1129年)起居住泉州,绍兴十六年(1146年)终老泉州,其间曾在醉月岩下结庐隐居,一住20年,直至终老于斯。每当月圆之夜,李邴在岩上饮酒飞觞、赋诗吟咏,有“一年适尽莲花漏,翠井屠苏沈冻酒”、“为君醉倒烛花前”句,并书题“醉月岩”3字镌刻在岩崖间(今存)。宋高宗登位后,知李邴隐居清逸,赐御书“仙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明·万历廿四年(1596年),何乔远(字稚孝)在广西布政司经历任上因妻温氏病亡,请假回泉州治丧,后居家不出,即在醉月岩筑“镜山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他在醉月岩西侧高地上建1排3间小庐,题曰“自誓斋”,旁边再建小厨房,西面刚好有清泉一泓,脉脉往下流注,何乔远题“枕泉”两字。又在醉月岩下特建一亭纪念李邴,取名“镜亭”,并于岩侧题字:“宋李邴结庐,明何乔远构亭。”何乔远好酒,自云:“日进五十杯,乃吾应得物。”有诗曰:“蟹螯醉梦从他熟,竹简欣摊未厌生。饮酒读书知孰是?岩花谷鸟总同情。”“近郊山自合,远海浪无喧。日夕登临尽,相将酒似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泉州书院·镜山书院》) 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永春颜廷渠以86岁高龄慕名前来探访,题下“不厌”2字,石刻今存,上款“万历甲辰年”,下款“左史八十六翁桃源颜廷渠为稚孝先生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渠》) 泉州府程太守曾亲到书院听讲,看到各地来此听讲的学子很多,小小草庐容纳不下,乃捐建一座阁楼于小庐的西侧,题名“天听”。 在“不厌”石以北又建一亭,是何乔远著述起居之处。何氏逝世后,中丞苏家宏题“何南宫著书处”。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后,求学者多,并求留宿,何乔远乃购民屋于山前,并自成院落,以容纳诸多求学听讲者,置有“镜山书院”木门坊以作标志。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大学士叶向高与南安洪有声,晋江黄国鼎、郭梦詹等4人到“镜山书院”访问,也留题刻石,至今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洪有声、黄国鼎、郭梦詹》) 何乔远卒后,泉州人为纪念之,竖碑于山麓,有文曰:“在笔当年推柱史”。 赐恩岩,原名“终南山”,又名“四恩岩”、“观音岩”,是清源山36岩洞之一,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左峰狮岩之下、大旗山右侧(地属丰泽区清源街道后茂社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赐恩岩》载:“又(清源山狮岩)下为赐恩岩。” 赐恩山,历代文人骚客游憩其间,吟诗做赋,留下不少佳作、碑刻,是泉州文化发祥地之一。 概述 得名4说 相传五代时,僧守息安禅于此。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四恩岩(在府城东北棠阴里三十九都),相传五代时,僧守息安禅于此,有虎狼驯伏之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其他名僧·守息》) 该山之得名,有4说: 一称“终南山”。 赐恩岩最早称“终南山”,以其是清源山的一部分,地处清源山的最南端,俗谓:“清源为屏障,赐恩为入脉。” 一称“赐恩岩”。 许稷,唐·莆田人,居晋江。稷挟策入京,为闽举子陈诩舍人所激,返“终南山”苦读3年,终成贞元十八年(802年)第进士,历官尚书比部郎,终衡州刺史。乞归,因随驾西征有大勋,帝以其少年时读书之山(终南山)赐之。许稷即于是处建“敕书楼”,悬御赐匾额“赐恩”。“赐恩岩”因稷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稷》) 南宋·曾从龙《赐恩谱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清源之南有赐恩岩,造‘敕书楼’,云是唐赐许刺史(许稷)之山也。” “(许稷)随驾西征有大勋劳,赐赍甚厚。比乞归,奉君赐,开山凿石,上建八十幽,中塑观音金像;造敕书楼,崇奉君赐匾曰‘赐恩’。” 明·何乔远《闽书》:“赐恩岩,唐赐许刺史稷之山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赐恩岩》:“《闽书》:‘唐赐许刺史稷之山也。’” 一称“观音岩”。 北宋·元祐(1086—1093年)间,民夜见赐恩岩上有光相,即依照露出地面之天然巨石,雕琢而成白衣观音坐像,又依像建寺尊奉,称“赐恩岩寺”。山即称“观音岩”。(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赐恩岩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观音岩(在府城北鸾歌里三十七都),相传宋·元祐间,乡人尝夜见岩上有光,因凿之,得白衣观音像,故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赐恩岩》:“《淳祐志》:(北宋)元祐(1086—1093年)间,民夜见光相,镌白衣观音像于岩端。” 一称“四恩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赐恩岩》: “‘赐’一作‘四’。” “又传宋·李文肃?邴隐此,朝恩四及,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山势 赐恩岩依山势分为顶岩、中岩、下岩3部分。 赐恩岩山上有“赐恩岩寺”和“开闽许氏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赐恩岩寺》、《泉州民系·泉州祠堂·许氏—赐恩岩开闽许氏宗祠》) 赐恩岩之中岩、下岩,皆宋·宰相李邴所构,依大石为室,旁有镜石、醉月岩、凌霞室、弄泉观、怡云亭、崇秀坞等胜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国朝(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提督马负书葺而新之,创亭轩八、九处,书‘鸢飞鱼跃’四大字刻于石。负书自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负书》) 又佛祖殿后有镌‘高山仰止’四字。旁镌欧阳行周先生(欧阳詹)书…… 后中军府徐庆超镌一大‘寿’字,又镌‘云梯’二字。 其下为中岩,又下为下岩,皆李邴所构。倚大石为室,有镜石。镜石即何乔远读书处,以石如镜,取以自号曰镜山。今尚有‘镜山书院’石坊在焉。有醉月石、凌云室、弄泉观、恰云亭、崇秀坞,今皆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何乔远》、《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镜山书院》) 凡此皆左峰联缀之胜也。” 欧阳洞 赐恩岩山上,巨石成片,垒垒叠叠,形成许多天然石洞、石室,蜿转其中。 最著名的是“欧阳洞”,亦称“欧阳石室”,是唐·欧阳詹少年时读书处。明·黄凤翔题“欧阳石室”楹联曰:“文章道德开先,万古烟霞成豹隐;载籍音容在望,一龛灯火似囊萤。”至今保留于“赐恩岩寺”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黄凤翔》) 在“欧阳洞”周围,有玩心亭、邀月台、魁星楼等古迹遗址;有历代摩崖诗刻83方,分布于高低错落的崖壁上;还有明·叶向高、何乔远、清·马负书等历代名人题刻的“高山仰止”、“山海奇会”、“鸢飞鱼跃”、“鹤径琴台”等摩崖石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何乔远、马负书》) “鸢飞鱼跃”4字为马负书题刻,行书,摩崖面积25平方米左右,为清源山众多石刻之冠。书风俊健洒脱,神采飞扬,又处十数丈悬崖之上,下临深谷,更觉恢宏有度。 清·乾隆廿四年马负书《修赐恩岩记》 清·乾隆廿四年已卯(1759年),提督马负书、泉州太守怀荫布(字涵村)、晋江县令黄映峰等重修赐恩岩亭榭。马负书亲撰《修赐恩岩记》,勒于“欧阳洞”西侧岩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负书、怀荫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赐恩岩》收录马负书记文,曰: “清源东麓之赐恩岩,乃郡城来脉,唐·欧阳子(欧阳詹)读书于此,首开闽中文献。余郊巡登眺,见峰峦叠翠,洵毓秀锺英之名胜,何可不为点缀以培地灵? 爰同怀涵村太守,杜松风刺史、韦显祐、刘益轩二司马、干静专、王季功、伍蒙泉、黄映峰、庄约轩各大尹、章书亭副戎、李晓村、福永长、索厚斋、阿履安、宋澍苍诸参戎、希云亭、何宪韬、徐明清、翁显臣、刘缵徽诸游戎,共捐廉俸,辟磴道,筑山门,砌围墙,一时所成者,有大观轩、流辉亭、宜斋、步云亭、挹爽亭、耸翠亭、高明亭、邀月台等处。 仰观俯察,羡海阔天高,万物得所,因并书‘鸢飞鱼跃’四字,镌之岩石,以志太和翔洽之盛 且以发秀灵活泼之机,谅同志者当必更有为山灵增色也。” 清·乾隆马负书等唱和诗及摩崖题刻 修葺赐恩岩竣工后,马负书偕僚属登游赐恩岩,诗赋唱和,“数诗即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赐恩岩》收录马负书等唱和诗如下: 马负书诗(勒石于赐恩岩后西侧古道旁):“名岩千尺倚天开,面面云峰拱翠来。气吸长江环百雉,灵钟叠嶂接三台。桑麻景色迎眸遍,亭榭规模相地培。盛世恩同山与海,化机何处不春台?” 马负书曾招督学庄培因游赐恩岩,庄培因即席步马负书摩崖原韵有作,题刻于“鸢飞鱼跃”东侧岩石上,西南向:“琴(木字底)樽春倚竹泉开,得共元戎选胜来。花外雕鞍明小队,岩头金薤接中台。唐贤风月人争说,谢傅林亭手自培。信宿良游成秉烛,海霞薄暮上平台。” 乾隆廿四年(1759年)春,永春知州杜昌丁(时年73岁),随提督马负书登游赐恩岩,赋诗2首,勒于岩后石蹬古道西侧石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杜昌丁》): “《题赐恩岩步提帅马公韵》:‘弥陀生面别为开,胜概纷披触景来。俯察仰观都一览,左宜右有接三台。欲垂后处前应表,待补天时地早培。自是恩光霑被广,山灵亦与护灵台。’” “《侍马公赐恩岩游讌即事赋呈》:‘登临忘倦并忘归,幕府开筵坐翠微。麦陇尊前青是浪,笋江望里玉成围。亭虚云合岚呈彩,笔化鱼游影欲飞。岁首时和同乐处,赐恩岩畔浥流辉。’” 乾隆廿五年(1760年)新夏,安徽歙县人汪廷屿[字衡玉,乾隆十九~廿四年(1754~1759年)以翰林侍讲学士任福建提督学政],涵村太守招陪提督马负书游赐恩岩,汪廷屿和马公旧题原韵,勒于赐恩岩后石蹬古道西侧岩壁间:“城东翠巘倚天开,嘉讌招邀蜡屐来。祠揖四门探后海,碑摩千仞接中台。鸣阶琴筑云间落,傍径松杉雨际培。极目化机真有会,振衣更上最高台。” 没有收入道光《晋江县志》的摩崖题刻诗赋还有: 赐恩岩后石蹬古道西侧有清·乾隆间泉州知州王绶和马负书诗题刻:“灵岩叠出翠微开,为有元戎纪盛来。一派云根通地脉,万家春树接天台。江山壮览昇平乐,亭榭清荫雨露培。不尽登临观化处,更携飞跃上崇台。” 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春,马负书招守兴泉永道谭尚忠游赐恩岩,有和诗两首,刻于马负书诗刻西侧上方巨岩绝壁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谭尚忠》): “东南半壁晓烟开,照槛晴峦耸翠来。地接海门通万派,亭依天阙接三台。迎风麦浪和云卷,山水秧斜带雨培。绿漾平原清似画,好摧野色到春台。” “迢迢曲磴倚云开,蹑屐相从最上来。揽胜定知推内史,寻幽何必问天台。欲恋地力因时辟,不负山灵取次培。会得鸢飞鱼跃处,元戎深致寄崇台。” 清·陕西韩城人王杰,乾隆廿九年(1764年)以修撰任福建提督学政。时为考官,来泉典试结束,与太守陈严湖、晋江县令方牧村邀同提督马负书,于乾隆卅一年(1766年)仲夏登游赐恩岩,步马帅原韵,赋诗勒石于赐恩岩后石蹬古道西侧:“兹山生面为谁开?喜属高东际晓来。海上晴云蒸泱漭,人间佳气转恢台。争奇岩岫当轩立,渐老松杉记手栽。自是雄城资保障,尘襟披豁一登台。” 在马负书等修建亭榭之前、泉州太守怀荫布曾登游赐恩岩,赋诗勒石于赐恩岩后、欧阳洞前岩壁间,西南向。诗曰:“古刹疏林曲径通,行来襟袖满和风。天空舒卷晴云度,野旷高低佳气笼。极目峰峦千嶂里,迎眸烟火万家中。公余偶至登临处,喜见熙熙景物隆。” 怀荫布另有一“五言”诗,题刻于赐恩岩“鸢飞鱼跃”东侧岩壁间,南向。诗曰:“云高寂四面,面画对青山。讵有尘埃到,清风时送还。” 赐恩岩欧阳洞顶石磴古道岩壁间有清·南安陈桂洲诗刻。跋云:“偶游赐恩丛林,睹提帅马易斋增修亭榭台观,培植松木,悬崖绝壁镌辟(下“手”字底)窝大字,复缀七律诗一首,因次其韵以纪盛云。”诗曰:“郡东胜迹巨灵开,蜡屐宁无谢传来。雅得弘(“山”字头)戈酣啸咏,还工掞藻射星台。峰峦洞壑凭天造,松竹柳杉着意培。恍惚蓬瀛深处景,重重云外结楼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桂洲》) 清·乾隆卅八年黄世德《重修赐恩岩记》 清·乾隆卅八年(1773年),重修赐恩岩诸构,并塑大观亭五文昌神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赐恩岩》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此岩,并塑大观亭五文昌神像。”并收录“黄世德《重修赐恩岩记》”文,曰: “赐恩岩旧无大观亭,有之自乾隆辛未(乾隆十六年,1751年)始。大观亭旧无五文昌神像,有之自乾隆癸巳(乾隆卅八年,1773年)始。 【按:上文中“岁辛未”(乾隆十六年,1751年)有误,应为“岁已卯”(乾隆廿四年,1759年)。因马负书(字易斋)授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的时间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怀荫布(号涵村)任泉州知府时间是乾隆廿一年(1756年)至廿九年(1764年)四月。】 癸巳(乾隆卅八年,1773年)春,诸同人乃议塑五文昌神像于上,副马公之志,而二十年来倾欹坠坏,剥落殆尽,岂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者耶? 爰倡议捐赀鸠工庀材,坏者修之,坠者举之,塌者完之,自山门以及绝顶,丹黝胶漆,诸胜豁然,而大观亭之坚完有加焉。凡费若干缗,阅三月告成。中奉文昌帝君及大魁神像,旁奉朱衣金甲及二仙童、帝君骑坐。置业收息,付主僧为香灯之费,而大观亭之事毕。 又城为鲤形,亭之高坐武步适抵其背,如巨灵辟易,跨金鳖,泛碧海,鬐鬣,跃跃欲动,真负郭一奇观也。 而以五文昌扬灵表瑞,增成壮采,他日秋风荐鹗,春雨腾龙,玉堂沙堤之英,有不由此其选欤? 或曰:‘斯亭山高地旷,烟雨薄蚀,难以久远。’嗟乎,物有成毁,时有废兴,后之君子,将点缀名胜,为斯亭壮观,第补葺罅漏而已哉。 是为序。” 清·嘉庆九年林文时、王文曜《同修大雄殿山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赐恩岩》载:“嘉庆九年(1804年),林文时、王文曜同修大雄殿山门,有记。”并收录该记文。文曰: “清源三十六洞,赐恩实居其一。宋时文肃?李公(李邴)隐于此岩,朝恩屡赐,故以名岩。其地即泉刺史许公稷之山也。阅宋·《淳祐志》:民见舍利夜光。元祐间,塑观音大士,都人士女焚香顶礼,日久益新。明·卓吾?李公(李贽)题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胜地之传由来旧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许稷、李贽》、《泉州儒道释寺庙·赐恩岩寺》) 国朝·乾隆已卯(乾隆廿四年,1759年),提帅马公易斋(马负书字易斋)与郡侯明府修举起坠,辟磴道,筑山门,创亭轩,书‘鸢飞鱼跃’于石壁,盛矣! 阅今四十余年,画栋雕甍,不无倾圮。甲子(嘉庆九年,1804年)仲秋,余与王君来游此地,仰瞻殿宇,岌岌不可终日。念给孤长者曾布施金,以振花氏城。我两人应竭绵力,以襄斯役。倘俟山僧沿门托钵,恐缓不及事,因兴工于九月上浣之八日,葳事于十月之既望。山门曲径,焕然一新,将见古佛之灵因山而显,山脉之固因人而兴,斯亦清源一臂之壮观也。 清·嘉庆廿一年署泉州府徐汝澜《后茂乡告示》 史上,泉郡府署曾6次出具山契曰:“此山许氏产业。”醒目显眼,连山之四至接邻均一一标明无误, 如清·嘉庆廿一年(1816年),署泉州府徐汝澜为镌立《后茂乡告示》石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赐恩岩》载: “赐恩山下后茂乡乃山脉入城紧要处,前被挖掘窑土,开筑礐厕,经前守徐汝澜严禁,碑示…… 此碑立在后茂乡祀公宫前,有摧倒作三段者,后乃接竖在宫内壁。又立小碑七石在各行脉处,文云:‘署府正堂徐示:此处地接清源,全郡风水所关,毋许挖窑筑厕,如违断不轻恕。’” 道光《晋江县志》收录《后茂乡告示》记文。文曰: “署泉州府徐汝澜为示禁事: 照得泉郡东关外后茂乡,地近清源山,乃系发源入脉之所。前因屡被附近居民挖掘窑土,开筑礐厕,有伤源脉,当经前府示禁在案。乃愚民无知,仍复任意开掘射利,殊属玩违。 查永春、仙游交界之白鸽岭(即鹑鸪岭),亦系泉郡发源之处。先被官民树立路碑,开筑礐厕,业经本时因公驻州当经会同永春州捐资填塞迁移,百姓咸皆悦从。在隔属尚知凛畏,岂本辖转难遵奉耶? 除现在捐与诸绅士给资填塞外,诚恐将来无知匪徒,再行开掘射利。合行勒石示禁。 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四月日给。” 大观轩、崇秀坞茶楼楹联 大观轩楹联 大观轩原有清·庄俊元题联,已逸失。联云:“不负十年心,大观在上;欲穷千里目,少住为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崇秀坞茶楼楹联 崇秀坞茶楼木刻楹联: 今人陈逸撰书: “许清风入座,邀明月登楼。” “佳茗可怡神,直上清源作清客;妙语常入胜,醉身仙境亦仙人。” 南宋·朱熹句,今人吕文俊书题:“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阔,江山常在掌中看。” 清末·陈棨仁登临诗 清末·陈棨仁《雨中同友人登赐恩岩》诗曰: “峭岭郁孤亭,岧峣锁绝径。云归岩际碧,山入雨中青。远水束衣带,残碑绣蠡形。寂寥欧子宅,恍惚护光灵。”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