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淮关岳庙 明·嘉靖李一德重修。 通淮关岳庙位于泉州城区涂门街(旧称通淮街)中段北側,原称关王庙;宋·神宗(1068-1085年)敕封关羽为帝,改称关帝庙。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关帝庙》:“关帝庙,在府惠义铺,即涂门街。”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关岳庙。 “通淮关岳庙”1992 年 9 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通淮关岳庙(清、民国):鲤城区涂门街”,2005年5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岳信俗(泉州)(泉州市鲤城区)”,2011年12月列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明·嘉靖李一德重修 时庙有左、右堂,各有前厅、正殿、后殿三进;左堂祀寿亭侯(关羽),右堂祀平浪侯晏。 郡人庙侯于孔氏宫之左。孔门之教莫大人伦,《春秋》之诛乱贼,诛其悖乎伦者。若不尝药、不逾境、不讨贼之类,不必身亲弑而后斧钺之。诸弟子中,所推勇惟仲子路,迂正名死结缨,夫子皆过之,而计其弑君父而不从,则能明伦理之正,而不失食禄死难之义也。侯素好《春秋》,是以明正统,仇孙、曹。使其得吾夫子为依归,当其在仲由之右与? 清·道光三年修葺 近现代 现存庙宇为 清·同治六年(1867年)及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 庙座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列、连成一体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其后进原为平屋,现改建为连成一体的三层楼房,仿古装修。总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 中间为正殿 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以张飞、赵云、王浚、谢玄、韩擒虎、李靖、郭子仪、王彥章、曹彬、狄青、徐达等历史上24位名将为从祀。 左旁崇先殿,祀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 右旁三义庙,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诸葛亮、赵云。 整座殿宇装饰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颇为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庙内尚存1口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铸钟。钟的铭文分为两层,上层小篆字体为“通淮武庙”4个大字,下层有70多个 如同“天书”的铭文小字,或说篆书(大篆或小篆),或说是多种字体混杂,或认为其书写不规范。 经查证多种 相关辞书 ,辨出有 “有清同治九年六月,辰在己亥。晋江举人王梦黄能(“黄能”合一字)……共造此钟重四百五十斤……” 等。 关羽事迹 关帝即三国时蜀国的关羽,字云长,蒲州解县(今属陕西省解虞县)人。 东汉末年,关羽与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同谋起兵。初守下邳,为曹操所败被获,待以殊礼,拜为偏将军,后为曹操斩袁绍之勇将颜良,解曹操之危而报答之。曹操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赏赐甚厚。关羽在得知刘备下落后,即挂印封金,尽留曹操所赐,归奔刘备。刘备建蜀国后,以关羽守襄阳、督荆州事。关羽大破曹仁于樊城,斩庞德,擒于禁,覆七军,威震华夏。后因轻敌中计,败走麦城,终至被害。传其头葬于河南洛阳关林,其身葬于湖北当阳玉泉山。 关帝崇拜 魏、晋时期,民间首先在部分地区(如湖北当阳)尊关羽为神奉祀。至隋朝,《佛祖统记·卷六·智者传》载:天台宗智豈页(“豈页”合一字,隋代人)在当阳玉泉山建精舍,曾“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自通姓名,乃关羽、关平父子,请于近山建寺。智豈页(“豈页”合一字)从之,寺成,并为关羽授五戒。后世佛教据此将关羽列为伽蓝护法神之一(《释民要览·卷上》称伽蓝神原有十八尊)。道书亦称,关羽自玉泉山显圣之后,遇铁钵真人,立法为地衹上将。 唐、宋之间,关羽配祀于武成王庙(武成王系周初姜子牙的封号),但民间影响并不大。 北宋·真宗(998—1022年)时,应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之请,关羽现形御前,降蛟斩怪,真宗嘉其护国祚民之功,道教即尊奉关羽为护法天神之一。 北宋末年以后,封号一路攀升,由侯,而公,而王、而帝,而夫子,而武圣,并列入国家祀典。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敕封关羽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 又敕封为“义勇武安王”。元代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初祀为“关壮缪公”,与岳飞同祀,各地武庙称为关岳庙;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 ) 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顺治九年(1651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嘉庆十九年(1814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道光八年(1828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勒碑于洛阳关林。 明、清间,关羽的容貌形象也塑造完成,这主要得益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传称,关羽是青龙转世,竖眼攒眉,超额长面。及长,身高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砂,丹凤眼,卧蚕眉,力敌万夫。后世即以此塑造关羽形象。关帝神诞,也确定为五月十三日。 泉州的关帝信仰 关帝信仰在泉州的发展,大约开始于明初,到明末万历年间已经规模甚大,清代达到高峰。 泉州明、清间关帝信仰的盛行,大致有如下因素: (一)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以及正统文化思想格局的营造,关羽逐步被官方认可和尊崇。 南宋,理学不是一个被朝廷立为唯一正统的思想体系,只是部分地得到政府肯定,它的传播主要是在民间展开,这阶段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派。朱熹青少年时代在泉州度过,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又任同安县主簿,泉州各县都有朱熹讲学处,世称朱子过化之地。闽学派理学在泉州非常兴盛,产生陈知柔、许升、吕大圭、邱葵、杨寅翁等泉州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泉州任职的高层官员也有不少接受了朱熹及其他理学家的思想,13世纪初任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即为其典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知柔、吕大圭、邱葵、真德秀》) 自宋元至于明,泉州理学迭兴。明代泉州又出现一次理学研究高潮,有明一代270多年,以蔡清、陈琛为代表的理学家七八十人,史称“天下言易,皆推晋江”。理学集儒、道、释文化之大成,至明代已成为主流意识。理学名流把关羽当成“忠、义、智、信、弟、友”的体现,大加宣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陈琛》) 明·嘉靖间(1522-1566年)泉州李一德《重修关侯庙记》推崇关帝的“忠”、“智”。“侯之事昭烈(刘备)也,古今人伟其忠。夫侯则忠矣,而所以得完其忠者,智也。” 所谓“忠”,是“死不贰”,“侯为汉死焉,侯不云乎:‘我受刘将军恩,誓以共死。’夫死则侯忠也,乃其死而得以为汉之始终。” 所谓“智”,一是选择正统而“忠”,非单纯的为知己者死。“汉献不君,辇郭肇旧,孙吴、曹魏,建号立国,往往弁髦帝室,不知有汉天子之后久矣。玄德(刘备)初起,虽云帝胄,而孤贫贩履,无尺土寸地之阶,一时材名之士,如荀文若(荀彧)、周公瑾(周瑜)、鲁子敬(鲁肃)之辈,不南归吴则北归魏,而中山靖王之后无择焉,惟侯知之。侯盖知有汉,故知有汉天子之后,匹夫相遇相然信以死,岂其无故而弟昆哉。”二是在正统中又能选择明主。“(侯)亦无环视诸刘之宗,若(刘)渊,若(刘)表,若(刘)璋,尽孱弱暗懦,不能自振。而有大志如玄德(刘备)者,可以留如刘之储,嘘既尽之灰。候之与汉委志于此矣。”“夫隆中未出,刘豫洲(刘备)已有声于吴、魏矣,仗之以名义之正,加之以枉驾之勤,故诸葛(诸葛亮)公之识先主也,常易于侯……则是侯之知主,犹在诸葛公之右。”三是识时务。李一德将关羽与同是为汉而死的荀彧相比较。“荀文若之归曹,其初心岂遽无汉哉,特其料主择君无候早智,故误以扶帝为秉忠,伪兵为倡义,逮九锡既加,彧悔亦已后矣。使侯而无有与刘之识,不知北面于有度之君,彧而有如侯之见,亦何至饮恨于寿春之死……而以死汉视彧,彧其汗下于九原哉!” 明·万历壬子(1612年)泉州李光缙《三义庙记》进一步发挥了关羽的“义”和“信”。李光缙所谓的“义”,指“大义”、“真义”,其实质仍然同于李一德所云的忠于正统,即“为汉室仗大义”;“约谋兴汉之为真义”;“欲为先主而扶汉,则不得不效死力于先主”。李光缙所谓的“信”,“亦义之符号”,即“片言之约遂定为终身之劵,宁为汉死而不悔也”;“卒之间关险阻,死生不分,其信严乎天地,炳如日星,可谓知大义矣”。 明·天启元年(1621年),李光缙撰《重修关帝庙记》时,又进一步将关羽的“忠”、“义”、“信”引伸向儒家的“五伦”。“孔门之教莫大人伦……侯素好《春秋》,是以明正统,仇孙、曹,使其得吾夫子为依归,当在仲由之右欤!” 李光缙认为:“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之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未尽侯也。”“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而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平居无里闬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先所以独高千古也。” 李光缙又云:“何国而无君臣,何家而无父子,何人而无兄弟、朋友、夫妇?且今之奔走而祷于侯者,奚而人也?非其感于行役之义,则其动于瞻陟之情(注:上二句指行役在外及登高思亲之意),原隰之可怀,嘤鸣以求声(注:上二句言兄弟、朋友同气相投之情),九十之卜其仪,五六之期其詹(注:上二句言求配偶、卜归期之事),而皆以问于侯。侯俨然在上,若挈天纲地维以诏人,不言而人心自肃。天下之争祀侯以此,不但以其殉汉而死事也。” 当时,对关羽忠义的尊崇,在泉州士大夫中是一股潮流。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在民间的广为流传,又使一个活生生的“仁义忠勇”的关羽人物形象,结合理学主流意识侵淫到社会最下层。上层社会和社会下层的社会价值观,在关羽光环下合流,成为关帝信仰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满清入关后,倡导“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以孔、孟之道、程、朱、陆、王之学为治国理论。以泉州安溪李光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为代表的理学研究也达到当时代的高峰,李光地的成就,带动了泉州理学研究的再一次高潮。理学的兴盛,直接推动着关帝信仰的传播。清·王嵩儒《掌故零拾·卷1》云:“本朝为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其后有托为关神显灵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泉州的关帝信仰,也在统治阶级和民间都得到大幅度的蔓延。 (二)道教的解释,是促成官方关帝信仰转型的主要动力。 儒、释、道三家,都希冀将在民间有广泛信仰的关羽纳入自己的体系。关羽被士人尊为五文昌之一,被佛教列为伽蓝护法神。但是,在推动关帝信仰兴盛中最有成效的要数道家。 从唐代始,泉州有的道观、佛寺就供奉关羽。宋代居住泉州的士大夫都很重视对道教诸神的崇奉,借对道教神仙的祀奉来宣传儒家思想,或为发展海外贸易服务。但直至宋、元,关羽在道教中的地位并不高,道教雷法中仅把关羽列为雷部将帅之一,称“郎灵上将”。 泉州的道教一直盛行,明初在玄妙观设泉州“道纪司”管理道教事务。明朝中期,封建统治思想支柱是儒家理学,为强调“神道设教”以助教化,便用理学思想改造道教。这一时期,随着泉州理学的第二次高潮,大批理学家如陈用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用宾》)、李光缙等,同时成为著名的道教学者。 在此背景下,关羽逐步被道家抬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道藏》收入的《道法会元》中“地祇馘魔关元帅秘法”,则已把关羽列为北极紫微大帝的主将,称之“雷部斩邪使兴风拨云上将馘魔大将护国都统军平章政事崇宁真君关元帅”;同书卷二六O的“丰都郎灵关元帅秘法”则说,关羽是三十代天师(张)虚靖真人手下的神将,称“丰都郎灵馘魔关元帅”。《道法会元》称赞关羽“英烈威灵,在生忠勇,死后为神,忠贯日月,德全乾坤”,而可以“诛砍妖魔”。最后,道教一直将关羽衍化到“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的高位。 关羽的地位,并得到明、清统治阶级的认可,不断予以加封。 (三)关帝崇拜的世俗化,使关帝信仰植入深厚土壤。 关帝是忠义的象征,又是荡魔伏魔的灵神,因此,在世俗化过程中,起了三大作用: 一是教化。明清间出现假托关公乩坛飞鸾、降笔著述的大量所谓“圣经”、“对签”、“训戒文”,成为劝善的社会通俗读本,如《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圣经 》、《戒士子文》等(参见《“觉世真经”碑刻与劝善书》)。 二是民众崇拜关帝,远远超出统治阶级以关帝作为忠义化身和道教以关帝作为护法天神的范围,而是将关帝视作武神、财神和正义之神,凡是命禄科举、祛灾除疾、驱邪辟恶、诛罚讨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通畅财源、决断疑难等等,无不祈求关帝(参见《关帝灵签》)。泉州的关帝庙多达一百余座,市区内著名的,有七城门内各一座,南、北教场各一座,而最著名的是通淮门内关帝庙。通淮关帝庙位于通淮门与清真寺的中点,民间流传说,通淮门城楼圆形为鼓,清真寺矗立如钟,钟鼓相应,最为灵异。 三是明、清的民间秘密会党组织,更是以关帝之忠义作为结党的精神纽带。在明代泉州倭患频乃,以及明、清间“禁海”、“迁界”的数百年间,泉州沿海民众要合力守土御侮,要对抗官兵的强大压力破禁下海交通贸易,必须以关帝的“忠勇尚义”精神纽结在一起。明末清初,泉州又是郑成功(参见《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抗清的基地和大本营,其转移台湾以及施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统一台湾后,泉州一带反清的秘密帮会始终没有停止活动,他们始终以关帝的“忠义”为号召,入帮会,结弟兄,起盟誓, 均在关帝神像前焚香顶礼,歃血为证。官府推崇关帝之“忠”,而会党对抗正统时誓以关帝之“义”,南辕北辙,各取所需,这是始料未及的。 碑刻、匾额、楹联 (一)碑刻 明·嘉靖间(1522-1566年)《重修关侯庙记》,长史李一德撰。碑已不存,文存于《清源文献》。 明·万历壬子(1612年)《三义庙记》,李光缙撰。碑已不存,文存于《泉州府志·坛庙寺观》。 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修关帝庙记》,李光缙撰。碑已不存,文存于《泉州府志·坛庙寺观》。 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重修通淮关帝庙捐银芳名及工料费用等数开列于左》。立于三义庙左壁。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关帝庙碑》,官献瑶(参见《泉州人名录·官献瑶》)撰。立于三义庙右壁。 清·乾隆以后《重建礼乐亭记》。原碑立于礼乐亭西侧,1957年立成小学火灾,重建时毁。碑文不详。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降神碑》(原碑无题),台湾彰化生员林光夏书。立于三义庙左壁。 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二月《关帝觉世真经》,苏廷玉(参见《泉州人名录·苏廷玉》)书。立于三义庙左壁。 清·咸丰七年(1857年)六月《立看守字碑》。立于三义庙左壁间。 清·咸丰七年(1857年)《关圣帝祖茔碑记》。立于三义庙左壁。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重修泉郡通淮庙捐启》。 民国年间,信士敬立石刻,上刻律诗两首,落款“丙子春月 曾遒敬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遒》),嵌于正殿两壁。诗曰: “至刚至大气弥天,家学渊源真圣贤。赤兔追风寒夜月,青龙绕电起秋烟。春秋惓惓宗孔志,忠义巌巌载史篇。愧子雕虫扬未尽,解粱遗迹自今传。”
(二)匾额 入门处:“关岳庙”[民国三年(1914年)题]。 正殿:南宋·朱熹题书“正气”,明·张瑞图题书“充塞天地”,民国·蔡浚题书“鼎汉立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朱熹》) (三)楹联
大门前石柱:“通春秋而崇汉统,淮南北屡扫金师。”落款“戊辰年(1928年)冬邑人杨家栋敬书”。 大殿门石柱对联:“通荆门制曲,谰言骂使,实严争汉鼎;淮水西和戎,遗恨朝天,空谱满江红。”落款“庚午(1930年)花朝林翀鹤敬书,乐生黄万年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翀鹤》) 武成殿石柱:“通侯汉寿崇勋爵,淮镇金人怜节威。”落款“苏镜潭撰,曾遒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镜潭、曾遒》) 武成殿前殿石柱:“通德绍渊源,敦兄事而得师资,义阐春秋光赤汉;淮扬严保障,固南天以恢北地,誓收幽蓟饮黄龙。”落款“戊辰(1928年)春月宋应祥撰、从侄晓春书”。 ? 武成殿前木柱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落款“乙丑年荔月旅菲陈志忠立、香港陈文杰书”。 武成殿二柱挂半周柱筒对联为清末进士林骚撰、书:“刘斗未足嗣宗,魏何人?吴何人?谁使三分成敌国?宋高焉能继统,徽安在?钦安在?可怜百战不归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骚》) 崇先殿石柱:“指日雄心匡社稷,凌云大义壮乾坤。” 崇先殿神龛前柱联:“一脉传忠义,万家拜圣贤。” 三义庙石柱:“三义宏图谋一统,千秋浩气感万民。” 三义庙中柱贴壁柱对联:“通明光大仰二公,拒婚非愎,奉召非愚,平生无改春秋义;淮海江河流万古,震夏有威,餐虏有志,合传遂熏班马香。” 三义庙神龛前柱联:“桃源结誓同祸福,蜀汉兴邦共死生。” 附:通淮庙第1副冠头联,为清·光绪廿九年癸卯(1903年)南安举人戴凤仪所作,因关帝庙首遭1927年火灾,复经“文革”而佚。据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卷18·楹联·泉州通淮关帝庙联句》载:“癸卯春,予与诸友谒通淮庙,见其联句甚多,不乏典制橘(左无“木”字旁)皇之作。雒诵久之,友曰:‘联句虽多,以通淮弁首者,实未有也。先生盍撰之?’予构思良久,执笔题云:‘通春秋,如我惟考亭纲目;淮左右,祀公迈岳庙馨香。’”?戴凤仪撰联时,通淮庙尚未合祀岳飞,而戴凤仪所撰下联以“淮”入典,借岳武穆之忠义以褒关帝。(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凤仪》) “觉世真经”碑刻与劝善书 “觉世真经”碑刻立于三义庙左壁,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泉州府同安县苏廷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廷玉》)书,壬寅(1842年)刻立。全文如下: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友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时行方便,广积阴功: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舍药施茶,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难解纷;捐赀成美,垂训教人;冤仇解释,斗秤公平;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同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 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亨,吉星照临。 若存恶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行;好尚奢诈,不重俭勤;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託说升天,敛物行淫;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诅,背地诛害。 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官词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亡家,男盗女淫。近报在身,远报子孙。神明鉴察,毫发不紊。 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吾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戏侮吾言,斩首分形。有能持颂,消凶聚戾。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无私,惟佑善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 垂训:做好人,说好话,读好书,行好事。 道光二十年庚子二月下浣同安苏廷玉敬书。 壬寅重九男士凖刻石藏于通淮古庙以应圣训而垂久远云 温陵石室居摹镌”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原文,在最前面还有如下一段文字,说明其中心思想:“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其心已死,身虽在世,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彰,不爽毫发。淫为万恶首,孝为百善愿。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为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碑刻限于篇幅,此段首文略去。 《觉世真经》是清中期以后广为流传的劝善书之一。劝善书起源于明清间假托关公乩坛飞鸾、降笔著述的所谓“圣经”、“对签”、“训戒文”。清代泉州民间流传的此类书籍,假托关圣帝君的有《觉世真经》、《明圣经》、《戒士子文》,假托其他神灵的尚有《太上三清宝忏》、《玉皇真经》、《三元灭罪水忏》、《度人经》、《三官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 《觉世真经》和《明圣经》,是供信徒诵读的通俗文本。诵读时的礼式,如清·泉州木刻本《明圣经》所载:凡善男信女要诵此经,未及朔面圣像的,即用黄纸排五行,朱笔写下神祇名号,再用黄纸作一告文焚于案前炉内,以盟永久。然后斋戒沐浴,更着洁服,摆上茶酒鲜果,点烛焚香,虔诚致敬,行三跪九叩礼。诵经前念“净心、净口、净身、净天地”解秽、安土地等神咒,再念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燕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先旆临轩,弟子关告,径达九天。”后又行志心归命礼,接下才诵读经文。 为祈神福佑,信众还往往捐资敬印或赠送劝善书,作为累功积德的手段。更甚者,便是如通淮关岳庙“觉世真经”碑一样,刻碑以为永远,并广其传。 关帝巡狩
关帝最近的一次巡狩,是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时泉州鼠疫大发,遍及郊区邻县,尸体川流,泉人恐慌。乡绅发动关帝巡狩以避灾。据傅金星、曾焕智《泉州通淮关岳庙志》描述,其仪制如下: 关帝巡狩前一个月出“香条”(通告),贴七城门,遍告城内外民众知晓斋戒。全市大扫除,清淤沟,洗厕所,折鸡埘,除障碍。出训前三日,全市禁屠。 其次出路关。路关有刻版,刷拓张贴,并广泛卖给民众。由于关帝巡狩连续三日,其路关格式为:“泉郡通淮庙关圣夫子汉寿亭侯圣驾出游路关:××日××时由本庙起驾从××经过××至××圣驾回庙;××日××时由本庙起驾从××经过××至××圣驾回庙;××日××时由本庙起驾从××经过××至××圣驾回庙。××年××月××日。泉郡通淮关岳庙董事会。” 出巡前,须先往元妙观向天公进表。进表前三天,缙绅董事与参与盛典的文武官员,即斋戒沐浴。 进表日夜子时,圣驾出庙,沿途洒扫。奉表缙绅在前,“香担”、“球炉”、“灯仪”跟随,然后是关帝二驾、龙宫城隍、关帝大驾,依此前进,庄严肃穆,悄然无声。到元妙观,圣驾依此排列。奉表官肃立,司仪唱仪。礼毕,圣驾回庙。 傍晚开始第一天巡狩。千家万户摆设香案,供五果、六斋、清茶、鲜花,点燃柱香、对烛,熏烧贡末、檀香。全城鞭炮轰鸣,动地震天,硝烟弥漫。 执帚、举叉、拉布幔之信士信女,先行开路。通淮街上排好队列,路关前导。四面直径一米多的大锣,每面两人抬,鸣锣开道。执棒举牌之士分成两行,“肃静”、“回避”牌黄底金字。一个彪形大汉高擎大纛,纛杆插在竹筒中,竹筒挂在大汉项颈上。纛高数丈,纛尖系四条綵绳,四个大汉分四角拉牵。纛上大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接着是旗灯。旗灯以灯为旗,扎三十二圈,每圈挂一红灯,单行竖举,约二十余对。再次是长吹队、犀螺队。 接着便是各铺分、行庄、乡里敬献的礼仪。礼仪大都是《山海经》图中的兽类,有麒麟、狮子、豸解(“豸解”合一字)豸、虎豹、骏马、四不象等,不下千百只,多是用棉纸和纱绢糊成,底座加木轮,推拉前进。每件礼仪有乐队伴送。乐队或五音,或十音,或弦管车鼓。队伍填街塞巷,灯火成河,管弦喧天。 待到关帝起驾,“香炮”连响十二发,震耳欲聋。鞭炮大响,呼声腾起。人群拥着“大帝”、“二帝”出庙,二驾八人抬、八人护,大驾十六人抬。由于通淮庙在龙会铺,因此起驾出庙是龙会铺人的专利。圣驾出庙后,便人人都有权争“买一肩”,即商量让抬几步。能“买一肩”的,感到无比荣幸,认为就“福禄来临祸不侵”了。 圣驾开始巡行,一路上前呼后拥,有障碍即除,有脏淤即清,有厕所即拉布拦遮掩。天威驾临,沿途跪拜,叩头如捣蒜,响声如擂鼓,祷告如诵诗,虔诚之情无以复加。谁敢亵渎神明,冒犯众怒,立即化为齑粉。 祭祀 祀典 关圣夫子的祀典,是随关羽封号的升高而升高的。其祭祀的隆重盛大,始于明代后期,当时关羽已封为帝君,但其祀典仍没曾以祀帝的规制。即使孔子,明初也只用六佾,成化中才升为八佾,嘉靖九年升为大合乐。
关羽于明·万历间进爵为帝,庙称武庙,与孔子之文庙并称,因此其祀典不断升格,最终与祭孔等同。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关帝庙碑》:“国家沿前典,建文庙崇祀先师孔子,复肇建武庙以崇祀关帝。庙用帝制,自京师暨各省、郡、州、县,岁三祭,其仪略降于先师,在社稷二神之上……祀先师著令外,凡书院、义学、释奠,弗禁焉;祀关帝著令外,凡通郡巨镇,以及遐垠荒区,所立庙祈祷祓禳,亦弗禁焉。又所以广爱广敬而大畅乎薄海内外,士与女欢欣瞻仰之私愿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关帝庙》:“嘉庆八年(1803年),提督颜鸣汉、城守英林移祭于萼辉铺提署之左武庙,此庙祭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武庙)在萼辉铺提署之左,前系提督东教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提帅张云翼建,称武庙,朔望行香,春秋致祭,而秩祀之典尚在涂门庙(关帝庙)。至嘉庆间(1796—1820年),提帅颜守英始移秩祀之祭于此庙。后中殿坏,嘉庆十八年(1813年),伯爵军门许文谟捐修,住持僧然中董其役。” 关于关帝祭祀的仪制,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载:“每岁颁行祭费银二十四两正,于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登一、鉶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牛一、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礼。”“(祭关帝)祝文:维帝浩气凌霄,丹心贯日,扶正统而彰信义,威震九州,完大节以笃忠贞,名高三国。神明如在,遍祠宇于环区;灵应丕昭,荐馨香于历代。屡徵异迹,显佑群生。恭值佳辰,遵行祀典。筵陈笾豆,几奠牲醪。尚飨。” 大合乐则有:麾一、祝一、敔一、琴六、瑟二、钟罄各十六、埙二、篪二、箫四、风箫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应鼓如之。乐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笙二,龠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八人。品物:祝文、乐章、仪注,悉如制。乐、舞生以市区儿童充任,专人教授。埙、篪、箫、笛、搏拊、应鼓,由道士充任。 致祭之日,迎春门不许挑腥荤、便尿出入。关岳庙至礼乐亭搭天棚相连。参与祭祀人员,斋戒三天,在礼乐亭演习。 是日,礼乐亭钟鼓和鸣,祭祀开始。司仪唱仪,乐生、舞生依此走入正殿,按方位立定。奏乐,舞拜,官绅、董事列队礼拜。主祭由德高望重者充任,敬诵祝文。 传播台湾和南洋 通淮关岳庙在台湾及南洋有分灵70多座。 台湾关帝信仰起源于泉州、漳州人民移居台湾所带去的神灵崇拜。明末清初,大批泉州人和漳州人移居台湾,他们在台湾建关帝庙,一般说来,新建立的庙宇都是从某处旧庙宇分灵而来的,因此台湾关帝庙同闽南的关帝庙有密切的关系。 与泉州通淮关岳庙有关系的台湾关帝庙有300多座。例如,建于南明·永历二十三年(1669年)的台南市开基武庙,神像就是由郑成功的部属从泉州通淮关岳庙中恭请去奉祀的。彰化县开基武庙也建于南明·永历二十三年(1669年),其神像亦由泉州通淮关岳庙恭请。云林县保长湖保安宫,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泉州移民带去的通淮关岳庙香火建宫,再从祖庙恭请神像去奉祀的。而在通淮关岳庙三义庙左壁处有一方碑刻,系嘉庆年间由台湾彰化生员林光夏书纂,见证了泉台两地关帝信仰交流之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