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经(上卷) 【又名锦,字式天、元之,号贤之,明末清初南安人。】 郑成功长子。 郑经(1642—1682年),又名锦,字式天、元之,号贤之,明末清初南安人,郑成功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清代的泉州府、南安县志均不为郑经立传,但在明末清初夏琳(字元斌)《闽海纪要》(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附录夏元斌<闽海纪要>》)有记。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国朝·郑克塽》中述郑克塽身世时叙及。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3•祥异•纪兵附》(同治补刊本)有记。 清·江日升《台湾外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有记。据江日升自叙,称编纂此书,仍据其父对郑氏“始末靡不周之,口传耳授,不敢一字影捏”。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据“《小腆纪年》、《台湾外纪》”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1•郑成功•子经》选录)。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郑经》“采《明史》及王受福采访稿”为作传。 【上引史料,或采用明历,或采用清历,故所记述时间有所不同。】 郑成功长子 郑经,郑成功长子;母董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郑成功、董友》)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成功子十,锦其长也,一名经。”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经字元之,母董氏,素无宠。”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郑氏世次》: “郑氏世次 郑芝龙:字飞皇,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人。在日本国娶翁氏,生森;继娶颜氏 ,生子四:恩、荫、渡、袭。 郑成功:芝龙长子,名森,字大木,南安学生员。隆武赐姓朱,名成功。妻董氏,容先长女。生子十:经、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年三十九卒于台湾。 郑经:成功长子,字元之。妻唐氏,显悦女孙,无出;陈氏,生子六: 郑克臧 (下“土”字) 郑克塽:经次子。投诚,封正黄旗汉军公。妻冯氏,正白旗汉军伯锡范之女。 附记:郑氏起事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至康熙癸亥(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归诚,共六十三年。” 留守金、厦两 岛 清·顺治十八年监守金、厦两岛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祭海誓师仪式,三月初十日郑师侯风金门料罗湾。三月廿三日(公历4月21日)中午,郑成功率领第1梯队,浩浩荡荡开出料罗湾,向东南挺进,准备收复台湾 。 郑经留守金、厦两岛, 提督黄廷、五军总督王秀奇、总兵官洪旭、户官郑泰等人辅之。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1》:“经自监守各岛,仁慈俭恤,谦恭爱人;虽好学善射,但严毅果敢弗如厥父之风也。” 私通其四弟乳母陈氏 郑经聘尚书唐显悦长子之女为妻,端庄静正而不相得,故而又私通其四弟之乳母陈氏,惟瞒郑成功一人而已。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1》: “经聘尚书唐显悦长子之女为妻,端庄静正而不相得,故外多蓄狡童、骚妇为乐。 时经四弟之乳母陈氏,年可二十六、七岁,双眉如远山淡扫,不施粉黛,光彩可人;且窈窕轻佻,语言丰韵。经见之,魂销天外。然其母董氏家规严肃,未由接语。 一日,经入内候母安,适从陈氏卧旁过。陈氏初起未妆,拨朦胧眼,娇声曰:‘孝哉人子!? 经遂停足窗外,曰:‘好似睡起海棠初拭目、醉余杨柳不胜衣。? 陈氏娇语答曰:‘未逢恩宠先流盼,恐惹梦魂湿泪斑?? 经逼近门首,以手招曰:‘人众非言语所。下午偷空到书院一话,何如?? 经请其母安出,广稠之际,惟相视以目,传情而已。 是日,经心不能主,如痴如醉。陈氏亦沾泥柳絮,欲逐春风,遂素服淡妆,下午托抱弟从众于中堂,作匿影藏形之戏,互相躲避,各展其巧。陈氏乘便脱空至经处,经屏左右候之,急搂陈氏于怀,抚其背曰:‘真可餐也!?藏于宝帐,共赴高唐之梦,恐人觉之急去。 后愈狎昵,恍如佳偶;惟瞒成功一人而已。” 清•康熙元年壬寅(南明 •永历十六年)三月,陈氏生一子,郑经曾向在台湾的郑成功诈报为侍妾陈氏所生,郑成功还 因添孙而高兴,加以赏赐。(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朝廷覆亡·三月陈豹叛逃》) 四月事发 郑经之妻唐氏,是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为孙女鸣不平。四月,趁郑经差赍谢启暨诸王、乡绅贺启至台的机会,写信给郑成功大加非难。郑成功怒极,特遣使往厦门,传令其兄郑泰和厦门诸将斩杀董氏(郑经之母)、郑经、乳母陈氏及其所生子。金、厦诸将 经商议后 采取折衷办法,仅杀陈氏与所生婴儿,并联名上启 代董氏及郑经请罪求恕。郑成功仍不罢休,必当照令而行。金、厦诸将不从,联名上启曰:“报恩有日,侯阙无期。”明确表达了联合拒命的意思。(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朝廷覆亡·三月陈豹叛逃》 )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壬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 “夏四月, 成功 遣官至思明州杀其子 经 及其妻 董氏 ,不果。 成功治家严肃。世子经居思明州,与乳媪通,生子。成功闻之大怒,命黄昱至岛,谕郑泰监杀世子经及经母夫人董氏,以教子不严也。诸部大惊,忠振伯·洪旭不肯用命。” 清·康熙元年五月台湾郑氏集团分裂 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公历6月23日)未時,郑成功病逝于台湾东都,时年39岁。在继位问题上,郑氏集团遂发生分裂。(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郑成功• 郑成功之死• 清·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日卒》)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壬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 “五月庚辰,明招讨大将军延平王晋封潮王·国姓成功殂于东都 ……时三十有九,为五月八日也。” 在台湾的郑军将领谋拥立郑袭 郑袭(郑世袭),是郑成功的5弟。在台湾的郑军有将领谋拥郑袭继位。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2》: “(康熙元年壬寅,附永历十六年)五月……十三日,马信以哭泣伤怀,染病死。一时台中皇皇,诸将举袭护理,以安众心。 袭心腹蔡云、李应清、曹从龙、张骥四人谋曰:‘护理不过数日而已,岂能南面自尊?? 云曰:‘弟承兄业,理之最正,但苦无援耳!? 骥曰:‘欲举此事,当谋之有兵权者方可。先达主公,然后候吾探各镇说之。? 从龙曰:‘此论诚是。? 四人遂密告袭,袭欢然许之。 骥即往黄安营中,见安曰:‘世子乱伦,情急于势,党众拒父。今幸藩主晏驾,可以无虑矣。? 安曰:‘年少举动,是左右无人耳。虎虽恶,不伤其子,岂可率众相拒?? 骥曰:‘如公所言,此乃不孝,乌可承统乎?? 安曰:‘此何说?子承父业,谁敢异心?? 骥见安辞色严厉,知不可说,佯曰:‘子承父业,理之正也。吾所言者,死恰其时,可以解释父子相仇耳。?遂辞安出。 往黄昭营中,见昭曰:‘护理知公勤劳,令骥致意。? 昭曰:‘昭有何能?乃荷护理注存若是。? 骥曰:‘护理计台湾战功,惟公居最;恐世子不知耳。? 昭曰:‘世子远隔,乌得而知?? 骥曰:‘藩主之死,死恰合时,可以免世子拒父之罪名。? 昭曰:‘观其所行,真不堪为人上。? 骥曰:‘金厦、台湾,业成水火。? 昭曰:‘然。? 骥曰:‘公握重兵,扶护理于台,护理岂肯忘公乎?? 昭曰:‘护理,仁慈弟也。弟承兄业,未为不可。我非贪涎爵禄,亦择主而事,候与中冲合谋。? 骥曰:‘此诚妙算,公当速行!吾归,以公言报护理。? 骥还回启袭。袭割衣襟,令骥与昭结为姻娅,嘱速通中冲举事。是夜黄昭到萧拱宸营中,对拱宸曰:‘岛中世子可治兵以拒父,台湾独不可承兄以继统乎?? 拱宸曰:‘此亦公论。世子行既不正,护理仁慈,承继大统,名正言顺。? 遂合谋。次早,密报袭。 袭与曹从龙、蔡云、李应清、张骥商议。从龙曰:‘可假藩主遗言,数世子罪状,命弟继统,方可以服众。? 袭曰:‘此计诚妙!你可速书遗意,付昭等行事。? 袭即假成功遗言,出告四方。黄昭、萧拱宸即扶袭为东都主,分兵拒经。其馀诸将,阴持两端观望。独黄安心忿,阳为和悦,密遣人坐小哨以报经。请经速治兵过台,迟则安固难动也。”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 “初,郑芝龙 有子六人:长曰森,即成功;次曰渡、三曰恩,四曰荫、五曰袭、六曰脉;恩,夫人颜氏出。及渡、荫、脉,俱死燕市,惟袭在家。今年春入台湾,以其生事安置之。 成功殁,诸将以锦在远,推袭护理。袭谋自立,引黄昭、萧拱宸为腹心,诸将多不附。”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成功既卒,台湾诸将奉其幼弟袭为招讨大将军,使引兵至台湾。诸将有欲拒锦立袭,于锦告丧。”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 “成功卒,台人汹汹,诸将举成功弟袭护理国事。 袭私人蔡云、李应清、曹从龙、张骥说黄昭曰:‘金厦、台湾,业成水火。公握重兵扶护理于台,护理肯忘公乎??袭割衣襟与昭盟,结为姻。昭夜告中冲镇萧拱宸,从之。即矫成功遗命,数世子罪,奉袭为东都主。 黄安不与谋,阳附之而密请经速治兵过台。” 在厦门的郑军将领谋拥立郑经 在厦门的将领 谋 推 世子 郑经 ( 又称 “ 郑绵 ” )继位。 明末清初·黄宗羲《行朝录·卷11·赐姓始末》:“辛丑,(郑成功)以疾卒,子锦嗣。”[此记郑成功卒年时间有误。“辛丑”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应为“壬寅”,即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壬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 “六月,明·赏勋司 蔡政 奉潮王冠袍至思明州,请世子 经 发丧嗣位。 成功之弟世袭护理大将军印,以经得罪于父,阴谋自立。蔡政抗声,折以大义,乃奉成功所遗冠袍赴厦门,请经发丧嗣位,文移请嗣封。 世子以周全斌为五军都督、陈永华为咨议参军,冯锡范(澄世之子)为侍卫。”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2》: “ ( 康熙元年壬寅 , 附永历十六年 ) 五月 …… 十四日, 经 接讣音,随欲设位挂孝。 洪旭 曰: ‘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先嗣位,然后发丧。?经 从之。 洪旭 、 黄廷 、 王秀奇 等同诸文武修表达行在,请 经 就厦门嗣位,称曰 ‘世藩。?布告各岛、台湾,方举哀。 十八日,又得提督 建威伯 · 马信 因哭泣过伤死报, 经 愈大悲恸,厚恤其家。 二十一日,报诸将奉其叔 袭 护理。 六月初二日,接 黄安 密陈 ‘ 黄昭 、 萧拱宸 二贼假先藩遗言,命 袭 为东都主,业分兵拒险 ?启, 经 骇然。 旭曰:‘事久多变,速出周全斌 勒兵过台湾,正位。?经是之。出全斌为五军都督,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冯锡范为侍卫,整兵欲东。” 清 ·乾隆 《 泉州府志 ·卷 40 · 封爵 ·国朝· 郑克塽 》: “圣祖元年, 成功 卒台湾,年三十九;子 经 袭其爵。 ” 清 ·乾隆 《泉州府志 ·卷73·祥异·纪兵(附)》 : “康熙元年五月 成功 死,子 经 袭。 ” 民国 • 陈 衍 《 福建通志 • 福建列 传 • 卷 31 • 郑 成功 • 子 经 》 : “康熙元年五月, 成功 死,子 经 袭。 ” 清、郑和谈 明郑政权的厦门、台湾双方准备兵戎相见,内部陷于混乱,“每闻风声,慌乱不堪”。清廷认为有机可乘,曾多次派员到厦门招抚郑经。 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以便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也派人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作出愿意归顺清朝的姿态;清庭则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最终和谈并没有成功。 招抚 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五月廿七日,清·总督李率泰从福州起程,六月初三日抵达泉州,接效用总兵林忠暨沿海塘报称郑成功已卒于台湾,随飞请靖南王·耿继茂等星驰抵漳州,共商剿抚事宜。又派员前往厦门招抚郑经。郑经提出的条件是“效朝鲜例”,不削发,仅称臣纳贡。八月,耿继茂又差员复至厦门,邀郑经派人到漳州商议,以赍本往京请旨。 郑经阳和阴违,计划待内患平息后再行筹画。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壬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 “靖南王·耿继茂、总督 李率泰遣官至思明州招抚。 耿、李闻成功殂,使中军王明、李有功持书入厦门,议招抚。 郑泰与洪旭、廷(“洪旭、廷”:应为“洪旭、黄廷”之讹。郑成功攻袭南京前,曾以黄廷为前提督,洪旭为兵官)、蔡雷鸣议曰:‘先王东征之日,犹有权宜通好之意。今沿海迁移,惨至此极,纵不为他省计,独不为桑梓计乎?'因请于世子。 世子曰:‘先王开国东都,草创未平,遽尔崩殂。余将秉承遗绪,诸君苟能息兵安民,无堕先王一生孤贞苦节,甚善。' 泰等议照朝鲜例,遣杨来嘉入京待命。不报。 来嘉回。时世子复书于耿、李云:‘日在鹭(鹭岛,即厦门)、铜(铜山,今东山),多荷指教。读‘诚来诚往,延揽英雄'之语,虽不能从,然心异之。顷承惠书,尚袭游说之后谈,岂犹是不相知者之论乎?东宁偏隅,远在海外,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虽夷落部曲日与为邻,正如张仲坚远绝扶余,以中土让太原公子,阁下亦曾知其意乎?倘能延揽英雄,休兵息民为念,即静饬部曲(“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校尉1人;部有曲,曲有军候1人。借指军队),慰安边陲,羊、陆故事,敢不勉承?若夫疆场之事,一彼一此,胜负之数,自有天在。得失难易,阁下自知,亦无容赘也。' 遣户部郎中贲岱、兵部郎中金世德入闽安插投诚各官。 时既迁界,遣满、汉兵部、户部郎中各一员,安插海上投诚官员。上下相蒙,真伪莫别。武职率众降者,照原衔议叙;只身降者降三级,文官亦降二级补授。又有武改文之例:都督改副使,副使改佥事,参游改同知。或目不识丁,谬膺监司;力无缚鸡,滥受总兵。斯时幸功名者多藉此为捷径。” 清初·江日升 《台湾外记·卷12》: “(康熙元年壬寅,附永历十六年)七月,总督李率泰(于五月二十七日从福省起程。六月初三日到泉)接效用总兵林忠暨沿海塘报,咸称‘成功在台发狂身死'。随飞请靖南王·耿继茂暨安辑投诚郎中贲岱、金世德等星驰抵漳,共商剿抚事宜。 继茂立差都司王维明、率泰差都司李振华同林忠前往厦门,谕以‘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招抚之。' 经因而未果行。与伯泰、洪旭、黄廷、陈辉、王秀奇暨诸参军会议,总欲效朝鲜例‘不削发、称臣纳贡'而已,复之。送林忠等回漳。 八月,继茂、率泰复差林忠等再到厦门,谕:‘欲其将所陷州县等印信送还,并差员入漳酌议。赍本往京请旨。' 经复与泰、廷、旭等密商议曰:‘东宁初辟,先王阝步(“阝步”合一字)尔仙逝。兹又遭 萧、黄二贼构衅于内。藩院闻信,频频遣员招抚。顺之,有负先王宿志;逆之,则指日加兵。内外受困,岂不危哉?不如暂借招抚为由,苟延岁月。俟余整旅东平,再作区处。诸君以为何如?' 旭曰:‘阳和阴违,俟靖内患,再作筹画,藩主所见甚明。可令杨来嘉、吴荫为使,将前日所得各州县学印共一十五颗,付来嘉入漳报命。' 茂与泰厚待嘉、荫二人。 泰启茂曰:‘海上屡执朝鲜例,迟延观望。兹因成功已死,叔侄争权,势已摇动。其佐如郑泰、洪旭、黄廷等,可用反谍计间之,使自相猜疑。然后剿抚兼用。' 茂曰:‘此诚妙论。'以所有侯伯印并送回诸印,将杨来嘉改作郑泰、洪旭、黄廷之使密献两岛题报,倡扬以乱之。继茂首肯而行。 ”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 “大清·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六月,郑锦入居思明州。 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遣信史招抚思明。 思明大臣郑泰、洪旭等议曰:‘先王东征之日,犹欲权宜通好,今濒海迁移,惨至此极,可不为桑梓计?'众意皆合。 锦下伪教曰:‘先王开国东都,草创未半,遽尔厌世。余将东承遗绪,诸君苟能息兵安民,无堕先王一生孤忠苦节,幸甚!' 泰等乃议照朝鲜例,遣杨来嘉同入京待命。 朝廷以锦灰烬垂灭,不许。于江浙闽广,各设满汉兵户郎中一员,专司招辑。岛上人望风投款,多张大其事,真伪蒙贸,文武官降者,俱降四级用。又有武改文之例,都督、副总(副总兵)改副使佥事,参(参军)、游(游击)改同知。” 《清史稿• 耿仲明子继茂传》亦载: “康熙元年,成功死,子锦代领其军。 上命继茂相机剿抚。继茂疏报:‘自顺治十八年讫元年,招降将吏二百九十、兵四千三百三十四、家口四百六十七。' 其后成功弟世袭、兄子缵绪及所置都督郑赓先后出降,复得将吏七百有奇、兵七千六百有奇。” 附一:九月初十日靖南王·耿继茂疏报 清·康熙元年壬寅(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九月初十日,靖南王·耿继茂上疏报告招抚郑经事。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2》: “(康熙元年壬寅,附永历十六年)九月初十日,继茂疏曰: ‘为驰报海上输诚情由,仰祈睿裁事。 案据沿海镇将塘报称:「郑成功在台湾发狂身死,海上人心摇动」等情。随经会同督臣具疏题报;一面分布间谍,庶可招徕。维时督臣先赴漳州,相机调度。 臣嗣闻确信,于六月初八日,带兵自省起行,冒暑驱驰。至泉州大盈,暂驻秣马。随准督臣差副将林忠赴臣军前云:「海上郑泰等,令伪总兵卢恩差人陈赞前来,据称欲来投诚」等语。并接督臣手书,约臣面商。 臣随于七月初三抵漳州。初十日,伪爵郑泰、洪旭、黄廷差伪中军都督杨来嘉、吴荫到漳谒见。据其来议,多有未谙,臣与督臣切直开示。遣发后,复差伪游击姚万前来,求发的当官员到彼,愿缴敕印归顺。臣与督臣并安辑投诚郎中贲岱、金世德会商,仰体朝廷德意,随差臣下都司王惟明、督标都司李振华,同副将林忠前去厦门。谕以「我朝诚信待人,须尽释疑虑,遵制剃发,缴伪敕印,并造投诚各官兵、船只、器械、人民户口文册,选差的员,一同进京,奏请定夺'。 八月二十五日,差官回漳。据称:「海上各伪官一时尚未剃发,俟奉旨后,方行剃发。其伪敕印,有现管事者未交,恐失印难以约兵。惟三伪侯先缴伪敕。其官兵、船只、人民册籍,先开总数。俟题请命下,方备造姓名缴报。」 又据伪建平侯·郑泰、伪忠振伯·洪旭、伪永安侯·黄廷投到咨呈内称:「为仰承德意,倾心归命,披沥真诚,恭祈疏请事……」等情;「先缴敕三道、现任伯爵银印一颗、原封公爵银印一颗、原取州县铜印一十五颗。仍专差挂印都督杨来嘉赴阙待命,以彰归命之诚……」等情。臣因全文繁多,不便备录。 该臣看得:渠逆郑成功窃踞海岛,纵横有年,思以台湾为兔窟。一旦遽服天刑,宜乎人心悔过。臣等宣布皇上德意,多方开导。今据伪侯郑泰、洪旭、黄廷具文缴敕,差官投诚,此皆皇上宝籙诞膺,德威遐鬯,遂使四海望风,群情效顺也。 臣伏睹国家仁恩浩荡,凡属山海馀氛,果能真心向化,即拥一旅尺土来归,均荷宠颁爵赏。今三伪侯以全海之兵民土地还之皇上,据其册开:伪爵文武官员二千五百十六员、水陆官兵四十馀万名、大小战船五千余号、海上军民籍及流寓人口三百余万。果系真实,其功甚大!所有情节,具悉来咨中。 现呈御前,必蒙睿览洞鉴中。以安反侧之心,而慰归依之望,在庙堂自有硕画,无候臣愚为之臆揣矣。事关至大,理合据词奏闻。 臣拟九月十二日带兵回省。 谨题。” 附二:清·总督李率泰疏报 总督李率泰亦有疏报。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2》: “率泰之疏称: ‘该臣看得:逆渠郑成功倚海横行,作孽多年。一旦天使殒亡,正致四海清平之日也。适当逆孽报殒之时,人心摇动之际,臣等仰体皇上德意,广布招徕。今据伪建平侯·郑泰、伪忠振侯·洪旭、伪永安侯·黄廷具咨投诚,差伪都督杨来嘉赴阙待命。此实皇上天威远震,庙算遐敷,使海岛渠魁咸思归心归命者也。 臣窃见大清开辟以来,凡山海梗化之徒,或率大众输诚、或献一岛来归者,莫不锡之厚爵,委以地方。今三伪侯统率全海之众,据其册开:勋爵文武兵民、船只器械,虽是总约之数,未知果否真实;亦可谓大夥输诚,其功亦甚伟矣! 所有来咨并原册,进呈御览,必蒙睿鉴。今皇上宝籙初登,率土宾服。兹伪侯郑泰等闻风效顺,皇上必不靳高爵厚禄,破格赏锡,慰其来归之念,用安反侧之心。庶氛侵得靖,海邦可宁矣。 ' 同题送杨来嘉入京待命。随檄水师提督施琅、左路水师总兵李长荣、右路水师总兵杜永和、福宁总兵吴果福、右路总兵王进功、同安总兵黄翠暨提督马得功、海澄公·黄梧,各按兵相机,密布间谍,以乱贼心腹。” 康熙元年郑经出师台湾夺取政权,嗣为延平王 十月初六日出师台湾 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十月初一日,郑经祭江,初六日出师台湾。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壬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成功既殂,黄昭奉成功弟 世袭为护理,谋将嗣位。世子经乃偕陈永华、周全斌、冯锡范率兵东渡。”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2》: “(康熙元年壬寅,附永历十六年)郑经亦乘招抚之暇,将金、厦各岛交伯泰、洪旭、黄廷 、王秀奇等共辖调度。另驰谕铜山黄元、南澳杜辉谨防许龙、苏利。并谓旭等曰:‘先王开辟东土,以为进战、退守;曾奈未遂所愿而薨!余今欲整旅正位,而藩院又惓惓致意,故遣杨来嘉前去。回日果能息兵安民,无坠先王一片孤忠苦节,余无不唯唯是从。' 旭曰:‘历计招抚,总差「削发」二字。藩主东行克捷,则威声复振。藩院虽智,万难摇动。若杨来嘉果有的确旨意,准照朝鲜事例,旭等自然一面飞报,一面料理妥当。其各岛防范,毋烦藩主过虑焉。' 十月朔日(“朔日”:初一日),经祭江。初六日,经同周全斌等舟师东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经闻报(指郑成功死讯)大骇,谋之 洪旭,出周全斌为五军都督,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冯锡范为侍卫,整师而东。” 十月初七日郑经兵收澎湖 清·康熙元年壬寅(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十月初七日午刻,郑经兵收澎湖,遣礼官郑斌赍谕布告台湾。在台诸诸将皆观望,无敢言,唯黄昭、萧拱宸出争。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2》: “(康熙元年壬寅,附永历十六年)十月……初七日午刻,经从澎湖收入娘妈宫。初八日,祭祀山祇,巡视诸岛毕,即欲扬帆。 永华曰:‘凡事必先以礼,然后加兵,则师出有名。当藩主新丧时,国家无人,诸将请袭护理,弹压军民,亦未为非。今须先通知退避、迎接,看各官如何举动,方可进兵。若不通知,骤然进兵,举动慌张,亦非为人上所宜尔。' 全斌曰:‘陈参军所言,诚为至论。不通知,是无故自生疑忌,亦非所以待亲亲以服众心。况袭爷明系诸将公请护理,非其自专。虽据黄安片字,岂可全信?' 经曰:‘若非二公指示,几乎举动轻率,贻笑四方。'即令礼官郑斌赍谕,往台布告 ‘不日世藩亲统六师,抵台奔丧。如各镇分屯守土者,就在本处设位'等语。 斌到台,诸将观望,无敢言。 独黄昭、萧拱宸二人出争曰:‘世子嗣继大统,理之正也。谁敢背主易言?但世子奉命守国而乱伦,致先王大怒,赐死者再。又不能悔过自新,而反统兵据国,此自古以来亦未有是子,使先王日夜捶胸饮恨而死。既明知其子之恶,难居人上,故遗言传位与弟,非诸将敢窃萌异念。况袭爷仁慈勇敢,先王爱惜,不离左右。今承兄遗命,承兄大统,亦是守先王之土地。煌煌遗言,谁敢逆之?'即将所假造成功遗言书付郑斌,回澎湖复经。”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 : “抵澎湖之奶妈宫,遣礼官郑斌赍谕布告台湾。 众皆阴持两端,无显言拒命者。黄昭、萧拱宸曰:‘世子乱伦,先王再命赐死;不悔过自新,而反统兵据国,使先王饮恨而死。护理承兄遗命,谁敢逆之?'使者复命。” 郑袭备兵 郑袭听从黄昭、萧拱宸意见,备兵拒郑经。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2》: “黄昭、萧拱宸既发郑斌回,遂会蔡云、曹从龙、张骥、李应清见袭议曰:‘如今势不两立, 郑斌此去,世子必然整师争位。但一不做、二不休,今既拒绝,全肩担子悉在汝我二人。成则为功首;不成,乃罪魁也。' 袭曰:‘军旅之事,全赖二公,再无敢忘今日。' 昭曰:‘观诸将之心,实阴持两端,未可重托。但世子诸将未谙地理,不足为虑。惟有周全斌一人,曾随师来进剿,情形周知。大队虽未必从炮台前经过,然炮台实系安平要紧,不可不预防。当此重任者,非曹从龙不可。 ' 龙闻言,挺身出曰:‘今日二公不惜身家而扶主,从龙又乌敢惜此微劳,而不谨守炮台乎?'随带兵往守安平炮台。 昭曰:‘安平一带可以无虑矣。特全斌必从潦港、洲仔尾登岸,非我二人御之不可。潦港,吾带兵往守;洲仔尾,当仗萧公前去。 ' 拱宸毅然曰:‘吾独当之。兵法有云:「半渡可击。」将所有大小熕船尽数列于洲仔尾、潦港岸上。莫说一个周全斌,即有百十个周全斌,亦不能展其技也。另再将大小熕船,令吾左协李成同张骥督从鹿耳门,乘潮涨抄入合攻。他军若不覆没,想所存亦无几矣。' 昭曰:‘此计更妙。'令蔡云带亲随五百人,同李应清在赤嵌一带监督诸镇策应。昭与拱宸随带各本部将士,分守潦港、洲仔尾以待。” 十月十六日郑经开驾东向 清·康熙元年壬寅(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十月十六日,郑经开驾东向;十月卅十日登陆。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壬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 “冬十月,明·招讨大将军、世子郑经入东都。 十月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世子至。”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2》: “斌到澎,出其遗言(指郑成功遗言),并陈黄昭、萧拱宸二将拒命之言。全斌曰:‘形已成矣,师出有名。'即命诸镇整旅下船,出泊西屿头候风。 经于十六日开驾东向。 经舟师至鹿耳门,问全斌曰:‘诸将士未曾经历此土,地方情形有所不知。公同先王征战,必然谙熟。今欲进兵,当从何条港路登岸?' 全斌曰:‘红毛所恃者安平炮台,今安平一路,船只切不可从此入,黄昭必遣人把守。大队仍从赤嵌那边潦港、洲仔尾登岸。' 经曰:‘潦港、洲仔尾恐有备,将奈何?' 全斌曰:‘黄昭、萧拱宸二贼,久经历练,又从先王征战台湾,地方周悉,必能设险守固。但斌料护理软懦,诸将咸系逼从,所恃萧、黄二贼而已。二贼必不托人,定然自把守潦港、洲仔尾二处。今可差快哨赍命谕从安平而入,过赤嵌布告云:「叔侄至亲,并无间言。因黄、萧二贼阴谋不轨,乘先王宾天,遂从中构衅,假造遗言,离间骨肉,煽惑军心。尔诸将士悉受先王数十年豢养,岂有相从作此背逆?明系胁逼之故,余自当相谅。亟宜悔过倒戈,生擒二贼!共扶王室,名垂竹帛。」一可以慰众心,二可以乱此贼之心曲。' 经从斌议,即差兵都事张宸赍谕,坐小快哨至安平,过赤嵌布告。 袭急问黄昭。昭曰:‘此不过摇动军心,何足介意?当严整部伍,以决胜负。' 经船到港,不金鼓,不旌旗,寂然寄碇,一条鞭湾住。”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 卷31•郑成功•子经》:“经与全斌议,差快哨赍谕从安平过赤嵌城,遍谕诸将。” 十一月初一日破黄昭军 清·康熙元年壬寅(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十一月初一日(《台湾外记·卷12》记为十月十七日),郑经破黄昭军。 明末清初·夏琳 《闽海纪要·壬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 “十一月朔(“朔”:农历每月初一日),黄昭会诸部来攻。值大雾,昼暗,诸将皆迷失道,独 昭先至,破营而入。 世子溃,几为所困。周全斌率左右数十人力战,昭中流矢,斌斩以徇。忽而雾消天朗,日向午矣。其众惊溃,皆曰:‘吾君之子也。'悉投戈降。世子慰谕之。”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 “昭(黄昭)约诸将出御,皆阳诺。会大雾,东军(台湾郑军)迷,后期,独昭先至,冲锦营。锦营多新募,战小却。全斌率亲兵数十人力战,昭中流矢死。 俄雾开,则日午矣,众惊曰:‘吾君子也!'并投仗。” 清初·江日升 《台湾外记·卷12》: “(康熙元年壬寅,附永历十六年)十月……十七早大雾蔽天,对面不见。全斌急请经治兵登岸。 经曰:‘如此雾,安可进兵?' 斌曰:‘此皇天默佑、先王神灵,故有此雾。黄昭机智勇略,提防必周,沿边设炮,半渡而击,安能登岸?今乘此雾,尽将队伍分散而上,昭不及防。沈舟背水,此其时也。 ' 经从之,因誓师曰:‘今日诸将登岸背水一战,誓无生还。'遂统兵衔枚而上。 经立阵甫定,黄昭闻水声人语,首先督众奋勇而前,连砍数十,经众大溃。适全斌至,大呼曰:‘后面是水,大丈夫宁可死于战,不可死于水。吾已将船弃掷,可速从吾前往!'全斌夺先破杀。诸军闻之,悉反助战,喊声震天。黄昭身中流矢死,军士无主,大乱。而雾遂消,天明日朗,已亭午矣。 全斌疾呼:‘世藩已到,黄昭已死,诸将速倒戈!' 黄安向前曰:‘此子,吾主之子,当往迎之!'经免盔相示,诸将悉解甲投戈,经抚慰之。 全斌曰:‘且漫慰问,急据大营,俟斌亲收萧贼。'经是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 “而(郑经)自率师从潦港登岸,至则偃旗息鼓。翌晨,大雾,书冥。全斌曰:‘此天佑我也!'衔枚而上。甫成列,黄昭守潦港,闻水声人语,督众奋勇而前。经众却,几为所窘。全斌大呼御之;昭中流矢死,军遂乱。 俄而雾消,日向午矣。全斌疾呼:‘世子已到!黄昭死矣!'黄安从阵后出曰:‘此吾君之子也!'经免胄相示,诸将悉解甲投戈,经慰谕之。” 遂入安平镇 清·康熙元年壬寅(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十一月初一日(《台湾外记·卷12》记为十月十七日)黄昭军既破,郑经遂率军入安平镇,收杀李应清、萧拱辰、曹从龙等,余皆不问。台湾内变平息,郑经嗣为延平王。后来郑袭走泉州降清。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壬寅,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 “(郑经)遂入安平镇,收杀李应清、萧拱辰、曹从龙等,余皆不问,曰:‘令反侧子自安。'使人请世袭至,待之如初。 郑经以赏勋司蔡政为审理所正,巡访封内。 东宁初开,南北二路之人犹尚夷习,相沿侈靡,等威无别。成功方欲遣官敷教,会疾革,不果。至是,郑经以政为审理所正,巡访其地。所至毁淫祠、崇正道、定制度、别尊卑,民悉向化,知所率循。 十一月,郑经以左虎卫黄安为勇卫将军。 安雄勇善战,从成功起兵,累升至左卫镇。随攻南京,既克镇江,成功命安总督水师,守三叉河。成功兵溃,安断后,保全诸军回棹,擢左虎卫。从征台湾,领先锋印,亲冒矢石(“矢石”:箭和垒石,古时守城的武器),遂平其地。及成功殂,世子至台,会黄昭之变,在台诸将咸拥兵观望,独安率所部来援,力战破之。世子曰:‘世乱识忠臣,非君吾几不保!'因约为婚姻,裂襟与之。事定,升为勇卫将军。寻以子(“子”:古可通称男女,此指女) 妻其子。”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 “其冬十月,锦入台湾,讨郑袭,执以归。” “锦入安平,遣人请袭。袭委罪于仆蔡云,云自缢死。收杀李应德、曹从龙、萧拱宸等数人,余悉不问,反侧乃安。 ”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2》: “全斌率诸将士敌拱宸。宸出敌,全斌高叫曰:‘罪在萧贼一人,与尔诸将士无干。悉解散,无得助虐!' 宸军闻之,果各星散,拱宸被擒。 经令郑斌请袭,袭至,相抱而哭曰:‘几为奸人离间!'待袭如初。即收蔡云、张骥、 李应清、曹从龙等,同萧拱宸斩首示众。其余不问,众大悦服。 经既靖内难,遂各安插。于黄昭营中,搜出伯泰交通书数封,悉系嘱其扶袭拒 经,金、厦他自为之。经藏而人毋知焉。仍以郑省英为承天知府。 十一月,经同周全斌往南北路巡视抚绥。 十二月,杨来嘉从京回厦,报‘必欲剃发登岸'。洪旭仍令其镇守崇武地方,遣员过台启经:‘招抚不成。'”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锦出(周)全斌使为将,以(陈)永华为咨议,冯锡范为侍,袭者全斌力战破之,锦乃入(台湾),嗣为延平王。 袭走泉州降。”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入城,抱袭而哭曰:‘几为奸人离间!'待之如初。收云、骥四人同拱宸斩之,余不问。众大悦。” 回师金、厦 清·康熙二年正月郑经回师思明州 平息台湾内变后,郑经谋求割据一方,于清·康熙二年癸卯(南明·永历十七年,1663年)正月回师金、厦(时称“思明州”),以审理所正蔡政兼理思明州事,率众窥视福建。七月以黄而辉为思明州知州。 明末清初·夏琳 《闽海纪要·癸卯,康熙二年(明·永历十七年)》: “春正月,明招讨大将军世子 郑经 自东都回思明州。 经既定内难,祭告先王,调诸将分守各汛,自率周全斌等及其叔世袭回思明州。 是年永历讣至,经犹奉正朔,称永历十七年。 郑经以审理所正蔡政兼理思明州事。 时经因迁界,外给不至而军需迫切,民苦征役。以政有长才,命兼理思明州事务。政虚心抚字,斟酌用缓,均匀甲里,严革滥荫。凡所兴除,悉因利害,岛人皆德之。” “(七月)郑经以黄而辉为思明州知州。辉,黄廷之子。”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康熙二年癸卯正月,锦自台湾还思明,以内难既平,祭告先王,申固守汛 。 ”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康熙)二年,锦还思明。” 康熙二年六月擒杀郑泰 由于怀疑郑泰与台湾内变有牵连,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擒执郑泰逼其自缢。郑泰是郑成功的族兄、郑经的族伯,长期担任明郑政权的户官,驻守金门。郑泰之死,其影响是巨大的,由此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参见www.qzhnet.com 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泰》)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癸卯,康熙二年(明·永历十七年)》: “夏六月,郑经执其户官郑泰幽之,泰自杀。 泰守金门,资以百万计。经自东都回,得泰与黄昭往来书,疑其有异志。泰不自安,称病不入谒。经欲袭之。或劝泰勒兵见经自白,泰曰:‘吾今救死而已,若称兵,适重吾罪也。'又劝其投清,泰曰:‘芝龙已误,岂容再误!'遂舣舟待命。 陈永华谋以世子将归东都,命泰居守,铸居守印,差协理吴慎赍至金门授之。泰犹豫未敢入谢。弟鸣骏力赞其行,遂带兵船及饷银十万赴思明州进见。 郑经慰劳毕,遂托更衣以入。永华即榜泰之罪,并出所与黄昭往来之书示之。泰欲向辨,洪旭曰:‘无庸也。'挽之别室幽之。周全斌率兵并其船,独蔡璋一船逸出金门。鸣骏 仓卒与泰子缵绪率诸将及眷口下船,入泉州港投诚。船凡二百余号,精兵八千人,文武数百员。周全斌追之不及。泰闻之,遂自缢。 诏封鸣骏为遵义侯,缵绪为慕恩伯,同降文武官,班赏叙用有差。 秋七月,郑经以思明州蔡政为协理刑官,使日本。 先是,传郑泰有银巨万寄日本。郑经使政往,征以佐饷。倭首酋已将原银包封付政,适泰弟鸣骏亦使人持勘合至。倭首酋以其有据也,将欲与之。政告之曰:‘郑泰,我国故司农也,粮饷由其掌握。所寄乃我主国帑,于义取之,固当。'倭人韪之,乃皆不发,而收贮以待后命。 ……自郑鸣骏投诚,镇营多叛。右武卫杨富、左武卫何义、忠靖伯·陈辉、参军蔡雷鸣等皆先后来降。 八月,前提督黄廷自铜山入见郑经,经慰劳之。”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 “六月,(郑经)杀其伯父、户官郑泰。泰弟鸣骏、子缵绪来奔。 泰先有与黄昭书,昭败得书。及杨来嘉自北还,锦疑泰有异谋,泰不自安,称病金门。 锦率兵将入海澄,泰觇知,以为图已也,举家扬帆出金门。有劝泰勒兵入自明者,泰泣曰:‘今日救死耳!称兵重吾罪也。'或又劝之来降,曰:‘先生(指郑芝龙)已误,岂容再误?'舣舟待命。 锦使吴慎赉印论之曰:‘两岛之地,一以委伯,余棹欲东矣。'泰犹豫受印,未敢入谢。鸣骏劝之入,锦待泰如旧。明日,置酒,伏甲执泰,泰自缢。 鸣骏大哭曰:‘乃吾杀兄。'即引军(自金门)踉跄遁,周全斌等追之不及。以舡二百,兵八千,文武官四百人,入泉州降。封鸣骏为遵义侯,缵绪为慕恩伯。 由是(驻南日、崇武等地的原郑成功部将)蔡鸣雷、陈辉、杨富、何义先后举军降(降清的官兵总计万余人、船只300余号),锦势益衰。”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 “泰尝与台湾诸将通书,锦得之,遂杀泰。泰弟鸣骏(郑经族叔)、赓,子缵绪亦走泉州降。诏封鸣骏遵义侯、缵绪慕恩伯,世袭、赓皆授左都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郑鸣骏、郑缵绪》) 诸将蔡鸣雷、陈辉、杨富、何义先后举军降。锦渐弱。”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 “初,经搜黄昭营,得其伯父泰与昭交通书,秘之,不以告人。 及是,以舟师至厦门,诡言尽载眷口过台湾,铸金厦总制印交泰。泰喜,往厦门见经。经置酒邀泰,伏甲杀之。子缵绪、弟鸣骏、部将陈辉、杨富等率众及家属奔泉州降。” 郑泰日本存银事件始末 郑泰长期担任明郑政权的户官(财政部长),掌握着明郑的对外贸易和国库。郑成功北伐失败之后,郑泰对郑氏事业失去信心,开始把资金汇到日本,寄存在日本长崎唐通事办事处,以备万一。这件事郑成功、郑经父子都不知道。 郭弘斌著《台湾人的台湾史》记载,郑泰在日本寄银总共307032两3钱4分,亦即丁银3070贯323匁4分。而《闽海纪要》所记载的这个数据是40万。总之是一笔大数。 康熙二年(南明·永历十七年,日本·宽文三年,1663年),郑泰既死,郑经派人细查帐册,才从其遗物中发觉郑泰把贸易所收获的大量银钱寄存在日本长崎。 为了拿到这笔银钱作为“恢剿逆虏之资”,从这年开始,郑经派协理刑官蔡政到日本,向日方要求归还这笔钱。但是,郑泰的弟弟郑鸣骏也派人到日本要求归还,而且还持有存银勘合。日本受理双方诉讼后,表示仅以双方的提诉理由不能决定,要求双方提出充分证据。 此后,1664、1665、1666年,郑经和郑泰亲族都各派代表到长崎交涉。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日本决定将存银交给郑泰遗族。 此时中国正发生三藩之乱,在北京的郑泰遗属被清廷控制,行动并不能自主。郑泰遗属想要将日本存银再归属郑经,于是派人前往厦门拜会郑经,以存银勘合为条件请降,郑经答应。 康熙十四年(1675年),郑经派员往日本拿回存银。原本的30万银,日本扣开支销,只发回26万。其中有部分因为1663年的一场大火烧黑或烧镕成块。 这一项索回寄银的事件,前后12年,郑经方面派人交涉4次,郑泰遗族6次。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乙卯 ,康熙十四年(明·永历廿九年)》: “十一月,郑经遣龚淳取回日本银。 故户官郑泰所寄也。泰先事芝龙,隆武立,加宫傅;成功起兵,以为居守户官。有心计,善理财,积赀百余万;别以四十万寄日本国,以备不虞。 癸卯(康熙二年,1663年)泰死,弟鸣骏来降,使人往取;适郑经亦遣蔡政至,力争之;倭首居奇,乃两不听载还。至是,经入泉州,而泰原委寄银之人龚淳持献勘合,乃令淳往取;倭人混开支销,仅得二十六万而回。” 抗击清、荷联军的进剿 康熙二年九月荷兰红夷犯两岛 清•康熙二年癸卯(南明·永历十七年,1663年)九月,荷兰红夷犯金、厦两岛。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癸卯,康熙二年(明·永历十七年)》: “九月,荷兰红夷犯两岛。 红夷纠集甲板船十六只、夷兵数千,会靖南王及总督同攻金、厦两岛,约事定之日,筑城浯屿贸易,如广东香山、澳门例。总督李率泰遂议平岛。”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 子经》:“揆一王浪迹海上,闻成功死,入福州港,请于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愿为前锋,引大军攻诸岛;许之。 ” 康熙二年十月厦、金失陷,郑经退保铜山 清·康熙二年(明·永历十七年,1663年)十月,清军大发兵会攻金、厦: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出同安;陆路提督马得功领郑鸣骏军队降卒,并征荷兰红毛兵,出泉州进攻金门;海澄公·黄梧、水师提督施琅出海澄进攻厦门。 郑经令周全斌当马得功,十月十九日遇于金门外乌沙。得功败绩,赴海死,众兵溃;而清军同安、海澄二道兵大胜,直破厦门,施琅复进克金门、浯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郑经弃厦门、金门,走铜山(今东山)。清师堕厦门、金门城,焚掠而还。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癸卯,康熙二年(明·永历十七年)》: “冬十月,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督满、汉投诚官兵及红夷甲板破思明州。 继茂、率泰调投诚官兵船只同甲板出泉州,以陆路提督马得功统之,自引小船从同安出。海澄公·黄梧、水师提督施琅出海澄。 郑经部分死士令周全斌迎战。十九日,遇得功于金门乌沙头。时甲板十四只,泉州战舰三百余号。全斌以十三船直冲其船,往来攻击,剽疾如马,红夷炮无一中者。得功兵望见,披靡不敢前。得功殿后,为全斌所破,赴海死,举船兵众皆殁。 已而,继茂、率泰、黄梧、施琅各济师。郑经以寡不敌众,遂弃思明州及金门,退守铜山。 继茂等兵入岛,男女童稚掳掠一空,遗民数十万,靡有孑遗。遂堕其城、焚其屋、弃其地而回。先是有‘嘉禾断人种'(厦门岛古称 “嘉禾屿”)之谶,至是果验。 十二月,郑经至铜山。 金、厦既破,经收余众退屯铜山。而两岛之旧将残兵、官员绅士无船可渡者,或投诚,或逃遁,流离失所,死亡殆尽。” 清·乾隆 《泉州府志·卷40·封爵·国朝·郑克塽》:“(康熙)二年十月,官军平两岛。”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3•祥异•纪兵附》:“(康熙)二年十月,水师提督施琅与海澄公·黄梧、总督李率泰、陆路提督马得功攻厦门;得功船为所围,死之。经弃厦门、金门,走铜山 。 大兵入厦门,墟其地而还。”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 “耿继茂、李率泰大发兵规取金、厦,出同安;马得功将降卒,并徵红毛兵,出泉州;黄梧、施琅出海澄。 锦令全斌当得功,遇于金门外乌沙。得功舟三百,红毛夹板船十四,全斌以二十舟入阵冲击,红毛礟皆不中,诸舟披靡,得功战死;而同安、海澄二道兵大胜,直破厦门。琅复进克金门、浯屿。 锦退保铜山。”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 “(耿继茂、李率泰)率投诚军及和兰(荷兰)船出泉州,提督马得功出同安,黄梧、施琅 出漳州。 经命周全斌等分部扼战,遇于金门鸟沙港。和兰(荷兰)夹板船十余,岿然如山;泉州之船三百,逦迤而下。全斌以二十艨艟往来冲击,和兰(荷兰)炮无一中者。杨富船至,全斌逼之,富落水。马得功转舵来援,全斌以为鸣骏也,挥船合攻,得功不支,投海死。讯降卒,知为得功,叹曰:‘吾欲擒獐,乃中一虎! ' 巳而守高崎将陈升密款于漳州军,黄梧、施琅乘潮落援之,大军继进。经以众寡不敌,退保铜山,全斌退保浯屿。黄梧乘胜入金、厦,堕其城,徙民于漳、泉诸县,墟其地。 ” 附:清、荷联军问题 荷兰殖民者当年被郑成功驱逐出台湾后,念念不忘卷土重来,但由于力量孤单,又没有一个立足的基地,因此希望借助满清的力量消灭郑氏,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满清统治者由于缺乏足以战胜郑氏的海军力量,需要借助荷兰人的大型夹板船。他们互相利用,签订军事协议,联合军事行动。 《满清一统志•卷423•荷兰》:“本朝顺治九年(1652年),伪郑成功率舟师攻平安城,荷兰战败,因弃台湾而去。十年(1653年),广东巡抚奏称荷兰国遣使航海,请修朝贡。十三年(1656年),贡使哔呖哦悦、嘢哈哇惹等到京,其贡道由广东入。” 康熙元年(1662年)公历6月29日,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派出夹板船12艘,士兵1284人,组成的远征舰队,由荷印海军提督巴尔塔沙·波特(Balthasar hort)率领,从巴达维亚出发。8月14日,荷兰舰队驶抵福州 闽江口五虎门。各船上均竖有大纛旗,上书“支援满清国”,表示愿意协助攻击郑军,并以荷兰人得自由出入中国一切港口和在沿海占领一块适当基地为条件。 靖南王·耿继茂与闽督李率泰对与荷军合作不敢擅自主张,答以金、厦郑军正在接洽投降,荷兰人的建议必须奏请清廷许可。 《清史稿•圣祖本纪1》载:“(康熙二年,1663年)三月,荷兰国遣使入贡,请助师讨台湾,优赉之。”清廷的批示是:“彼红毛人来船出力剿贼,殊甚可嘉。可否助战,著该王、总督等核议具题。所带货物,著委员监督贸易。” 波特看清廷态度推辞,即率舰队返回巴达维亚。 康熙二年(1663年)公历7月1日,波特再次率领由夹板船16艘、士兵2653名和价值1370荷盾的货物组成的舰队,从巴达维亚出发,公历8月29日 驶抵福州闽江口。 这时,清吏招降郑经的计划已告失败,荷军受到清方热情款待。靖南王·耿继茂和福建巡抚委托官员拨给房屋,以便荷兰人“卸存货物”,并邀请荷舰驶往泉州会齐。 公历10月15日,荷舰驶入泉州湾,耿继茂在泉州郊外帐篷中欢迎波特一行,清军出席的还有贲岱、金世德、马德功、郑鸣俊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郑鸣俊》) 波特向耿继茂递交一封信,提出军事合作、自由贸易等11款,即通常所说的清、荷联军协议的草本。耿继茂答应荷舰协助清军取下金门、厦门后,方可通市,清军并立即协助荷舰将郑军逐出台湾。 波特在耿继茂帐篷中,还目睹了郑氏将领杨富及其50名属下降清的仪式经过。 康熙二年(1663年)公历11月18、19日,清、荷联军攻击郑军,郑军寡不敌众,退出厦门,不久又退出金门、浯屿。 《清史稿•圣祖本纪1》:“冬十月壬寅,耿继茂、施琅会荷兰师船剿海寇,克厦门,取浯屿、金门二岛……” 《清史稿•施琅传》:“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等攻克厦门,敌惊溃,琅募荷兰国水兵,以夹板船要击,斩级千馀,乘胜取浯屿、金门二岛。 ” 《清史稿•耿仲明子继茂传》:“(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继茂与率泰督兵渡海克厦门,水师提督施琅以荷兰夹板船来会,乘胜取浯屿、金门二岛。” 《满清一统志•卷423•荷兰》:“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遣‘出海王'(巴尔塔沙·波特)统领兵船至闽安镇,助剿海逆,克取厦门、金门,颁敕諭二道,遣官赍赏,赍银缎至福建,令给付本国人带归。” 清廷迫使郑军逃往台湾后,亦开始感到助荷攻台害多利少,乃以缺乏远航的帆篷船具为辞,不肯渡海助战。波特大失所望,于康熙三年(1664年)初将舰队开到安平镇外海窥探,看见郑军防守严密,不敢冒险登陆,只好另找机会。 康熙三年退保东宁国 清·康熙三年三月走台湾 康熙三年甲辰(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正月,铜山粮尽。而康熙的政策是“寓剿于抚”,清政府乘机展开了大规模的招降活动,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郑军人心浮动。其实,早自郑经掌权以后,郑军自承天府南北总督周全斌、水师统帅忠靖伯·陈辉以下,有数十员镇将、总兵、都督共文武官员3985人降清。郑军损失兵力10余万人,大小战船900余艘,宿将精锐十去七八。 三月,面对全军即将瓦解的严重局面,郑经万般无奈,只得放弃沿海岛屿,退出厦门,率残部逃往台湾。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甲辰,康熙三年(明·永历十八年)》: “春正月,明·五军都督周全斌来降。 郑经驻铜,诸军乏粮。周全斌欲袭洪旭而并其船,旭亦防之。值海风大作,船各飘开,全斌遂率所部入漳投诚,诏封为承恩伯。而洪旭以杜辉守南澳,辉亦掠旭辎重归诚。 三月,郑经弃铜山,退守东都。 经见众叛粮乏,难以久驻,乃偕陈永华、冯锡范等率余众归东都。工官冯澄世别驾一船从行,为其徒所迫,投海死。 明·前提督永安伯·黄廷来降。 经既归东都,洪旭以二十船邀廷同行。廷所部兵众多不欲往,欲令其子而辉与婿吴朝宰率众投诚,而己挈眷与旭同行。适黄梧遣官招安,黄廷遂降。诏封为慕义伯。 郑经至东都。” 清 •乾隆《泉州府志•卷73•祥异•纪兵附》:“(康熙)三年三月,郑经遁入台湾。”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载:“(清·康熙)三年(三月),锦将杜辉以南澳降。铜山粮垂尽,全斌亦出降,封承恩伯。锦与其将黄廷坚守。继茂等复以水师出八尺门,廷与诸将翁求多等以三舟,载其孥尽入台湾。改东◇万人降,遂拔铜山(今东山),焚之,得仗舰无算。” 《清史稿•耿仲明子继茂传》亦载: “锦与其将周全斌等走铜山,复入犯云霄、陆鼇诸卫,总兵王进功与战,大破之。” “(康熙)三年三月,继茂复与率泰及海澄公·黄梧合军,自八尺门出海克铜山,锦以数十舟走台湾。”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甲辰正月,铜山粮尽,周全斌、黄廷复率所部降,亲旧多散,惟洪旭与陈永华、永华兄子绳武侍卫左右不去,引余众东保台湾。”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 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 “经乃悉众东徙,命周全斌、黄廷断后,过澎湖,设重镇守之。 ” “周全斌以与黄廷不协,与翁求多先后降清。” 康熙三年建立东宁国 郑经入台湾后,建立东宁国,置天兴、万年二州。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甲辰,康熙三年(明·永历十八年)》: “经至东都,以咨议参军陈永华理国政,改东都为东宁,置天兴、万年二州。分诸将土地,课耕种、征租赋、税丁庸、兴学校、通鱼盐,安抚士民,贸易外国,俨然别一乾坤。 秋七月,明协理刑官蔡政自泉州归东宁。 政出使日本归,将至厦,值郑经兵败,欲遁东宁。政为舟人挟入泉州。遵义侯·郑鸣骏设馆礼待,防卫甚密。是时方隆招抚之命,凡投诚部职,量与监司。政名素著,督抚即会鸣骏缮疏具题。命将下,而政以计脱,归东宁。既至,郑经大喜,命为协理礼官,宠遇日隆。”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锦与永华及洪旭引余部(入台湾)为东宁国,置天兴、万年二州,仍以永华综国政。”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 “伪改东都为东宁,僭置天兴,万年二州。 委永华统庶事,分土列屯,征租均役,兴鱼盐,申法禁,立学校,通市外国,安抚土民。然自后郑氏之甲,竟不能出东宁,闽广浙濒海中外殊绝,民少安枕矣。 是岁,前兵部尚书张煌言移桃花山,被袭,槛车致杭州,不屈,死之。南海悉平。”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收东都为东宁,分诸将耕屯荒地,造亭馆以处宗室及遗老之相从者;徵歌选舞,示无西意。” 康熙三年荷兰侵占基隆港 康熙三年(1664年)公历7月7日,荷兰“出海王”巴尔塔沙·波特率领12艘船,第三次从巴达维亚驶往中国。到福州,再次与清朝地方官商谈清军助荷攻台一事,但不得要领。 波特便单独行动,进攻澎湖。公历8月20日,荷军打败澎湖的郑氏军队,27日进占台湾北部鸡笼(基隆港)。波特一面修复西班牙人旧堡,一面仍派人到福州商组攻台联军,直到康熙七年(1668年)八月始被郑军逐走。 康熙三~四年施琅两征台湾未果 清廷意图消灭郑氏政权的行动也没有停止。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十日,诏授施琅靖海将军,督水师攻台湾。施琅首征台湾共出师2次,均无功而返。(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 第一次在康熙三年十一月 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间,施琅选择冬天偏北风的季节,率领舟师起航攻打台湾,不料船队航行到洋面上遇上飓风,无法行进,只得返回。 第二次在康熙四年三月 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施琅选择春季发兵,自铜山(东山)启航。但风力太小或无风,以风帆为动力的舰队行进速度缓慢,进展很不顺利,只得找地方抛锚休息与补充淡水,第4天船队开拔后,气象条件又发生变化,遇到了偏东迎面的逆风无法行进,只得折回。此后的半个月里,天气一直不好,休整1周后,施琅率领船队又启程了。这次出征后的天气更加糟糕,航行中突然遭遇恶劣风暴,清军船只的桅杆刮断裂,篷帆被风撕破,船桨折断,船舱漏水,船队只能随风飘荡,连施琅的指挥船也被吹到了南边的广东省潮州地界。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乙巳,康熙四年(明·永历十九年)》: “夏四月,加封水师提督施琅为靖海将军,统舟师进攻东宁,遭风引还。 时总督李率泰上疏,命施琅攻东宁,报可。乃加靖海将军,总率官兵,以周全斌副之。整舟师数百号,出洋。将至澎湖,飓风大作,各船飘散,不能相顾,乃引还。 寻召施琅归旗,加封伯爵。其余投诚各官兵移驻各省,设兵防界,不复以东宁为事。东人于是大安。 ”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国朝·郑克塽》:“(康熙)四年,我水师提督施琅攻台湾,阻风而还。”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诏授施琅靖海将军,周全斌、杨富为副,督水师攻台湾,阻飓,不得进。”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康熙四年,水师提督施琅率周全斌 进剿,遇飓风不克,引还。”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郑经》:“康熙四年,施琅率投诚官军攻台澎,至清水沿,阻风而还。” 拒绝招抚 施琅初征失利后,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经济不稳,无力用兵海上。而台湾郑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急需大陆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且 郑部大多是福建人,离家日久,思恋乡土,私下渡海来归者络绎不绝。 清廷转而采取谕降政策。 清·康熙四年李率泰遣知府慕天颜谕降 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廷议罢兵。李率泰请遣知府慕天颜谕降。郑经请称臣入贡如朝鲜,不许。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 “(康熙)四年(1665年),廷议罢兵。李率泰请遣知府慕天颜谕降,假卿衔,赍敕往。锦请称臣入贡如朝鲜,上未之许。 (康熙)六年(1667年),征琅入京师。撤降兵分屯诸省,严戍守界,不复以台湾为意。锦兵亦不出。相安者数年,滨海居民渐复业。 ” 清·康熙六年正月遣总兵孔元章招抚 清·康熙六年(1665年)正月,遣总兵孔元章往台湾招抚郑经,五月航船过台,郑经坚持照朝鲜事例,招抚以其无定局而中止。十月,孔元章至京复命。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丁未,康熙六年(明·永历廿一年)》: “遣总兵孔元章至东宁招抚。 时议以沿海地方与郑经通商,欲其‘称臣'、‘奉贡'并‘遣子入京为质'等三事。经曰:‘和议之事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即令舟人渡元章还。”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4》: “康熙六年丁未(附称永历二十一年)正月,有河南人总兵孔元章在京候补,陈情愿往台湾招抚立功。奉旨:‘准其驰驿入闽,与藩、院商配招抚。' 五月,元章至福建。航船过台,传宣朝廷德意招抚。 经厚待元章,以‘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 ……元章回,水师提督施琅愤甚,上疏(指《边患宜靖疏》)……(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十月,孔元章至京复命,以其无定局而中止。 ” 请兵日本问题 清·康熙六年(朝鲜·李朝·显宗八年,1667)六月,有1只福建商船遭遇海难,95名船员漂到朝鲜济州。 《李朝实录·显宗八年六月乙未》载:朝鲜地方官员报告:“唐船一只漂泊(济)州境,而所乘船片片破碎,所载物尽皆沉没,所余无几。漂到人九十五名,今方接置,俱不剃头。观其服色,听其言语,则的是汉人。招致其中为首者林寅观等,书问其居住及漂到之由,则以大明福建省官商人将向日本商贩,洋中遇风以至于此云。” 《李朝实录·显宗八年十月甲戌》又载:此95人为首者乃林寅观、曾胜(福建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陈得。据朝鲜史籍记载李朝译官问语,林寅观等人答云“藩王与郑经之物也”。足证此 95人乃台湾郑氏官商。他们是当年五月初十日从台湾起程,不料海洋中中遇风,廿三日漂到济州岛时船体破碎,为朝方收留。 亲自讯问的济州特使事后记录下一本《漂人问答》(手抄本)。是书现藏干日本天理图书馆,1982年《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15辑附该书影印照片全文。 据《漂人问答》援引林寅观的话说:“今年四月末,清朝差使孔姓名孟章,共文武四位,欲与我藩议和。而我藩即欲启闻(日本)国君,寅等欲乘风开舡。此书预先寄来,寅等未知后事。” “孟”、“元”同义,故当时人亦称孔孟章为孔元章(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6·台湾复启》称孔元章为孔文举)。孔元章于康熙六年(1667年)春前往台湾招抚,而同年十一月清朝闽水师提督施琅《边患宜靖疏》指出“总兵孔元章招抚回归”(施琅《靖海纪事·上卷》),足见上引林寅观“今年四月末”孔元章“欲与我藩议和”的资料是可靠的。 “此书预先寄来”,系指郑经致日本国王书是东渡前即五月初十日之前交给林寅观、曾胜等人,虽然《漂人问答》又援引林寅观等人的话说此书信由于船体破碎“失于漂沉之时”,但蔡政致寄寓日本的明遗民的3封书信犹存,并让朝方阅览,显然“失于漂沉之时”是出于保密需要的推托之词。不过,林寅观等人在答复朝方询问中,仍然透露出索取郑泰长崎存银和“会聚兵马”机密,使朝方留下了“汉人行中有请兵日本文书”的印象。 康熙七年蔡政卒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戊申,康熙七年(明·永历廿二年)》: “明协理礼官蔡政卒。 政,字拱抠,金门人。性至孝,谨敏多才略。凡军前号令条教,属笔立就,动中机宜,最见重于成功。其出使京师议和及迫于舟人挟入泉州,俱运胆智,从容遁去,人所莫测也。莅思明州,有惠政,岛人德之。掌刑篆,平反甚多,以仁恕称。 东宁开国之初,奉令巡访封内,因民性而施教令,申制度以昭王章。政在宜人,士庶便之。每进谠论(“谠论”:正直之言,直言),世子改容加纳。与兵部侍郎王忠孝交善。 至是卒,郑经亲临哭之。其长子济,次子汉襄,俱授察言司。” 康熙七年六月清·水师提标游击锺瑞降明郑 清·康熙七年戊申(南明·永历廿二年,1668年)四月 ,施琅进京陛见,授内大臣 ,免去水师提督职。六月,水师提标游击锺瑞等谋劫海澄,私通明郑;谋泄,奔厦门。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4》: “(康熙七年戊申,附称永历二十二年)四月,部文到闽,催施琅进京,琅即进京陛见。授琅内大臣,裁水师提督缺,悉焚诸战船。设总兵一员镇守海澄,以马化骐任之。次第催拨各投诚官兵,分配外省开垦。 六月,水师提标游击锺瑞原同郭义、蔡禄献铜山投诚者见琅留京,水师缺裁,而移驻信到,乃与中军守备陈升谋劫海澄,遣人出厦门通江胜。胜代瑞转请于经。经接启大喜,即遣统领颜望忠带熕船十只到厦门,同江胜接应锺瑞。 瑞谋不密,业为陆路提督王进功所知,密召骑步,星夜来海澄擒瑞。瑞知谋泄兵至,情急弃妻子,只身奔出界外,登太武山放火。适有透越船,载瑞过厦门见江胜、颜望忠。 忠知事不可为,同瑞过台湾面经,陈其‘负恩叛铜山'之罪。经曰:‘此乃万二、万七 奸谋,非尔所能左袒者。今诚心来归,竭力相助,切勿疑二!'瑞叩首称谢。经与瑞改其姓为金,名汉臣,授援剿后镇。 王进功知锺瑞只身逸去,会藩院讳其谋叛,报瑞出御海贼阵亡,荫其二子守备。” 康熙八年清、郑和谈 六月明珠、蔡毓英至泉,遣慕天颜、季佺至东宁招抚 清·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六月康熙亲政后,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英奉旨至泉州,商议招抚郑经事;即加兴化知府慕天颜太常卿衔,与都督佥事季佺(或作“李佺”)一起赍诏书和明珠等书往东宁(台湾)招抚郑经,初六日抵台湾。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己酉,康熙八年(明·永历廿三年)》: “复遣太常卿慕天颜至东宁招抚。 时遣明珠、蔡毓荣至泉州,遴选兴化知府慕天颜加以卿衔,渡海往议。”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康熙八年己酉,附称永历二十三年)六月,上复命刑部尚书明珠(满洲人,后官拜相)、兵部侍郎蔡毓荣(后官云贵总督)入闽,与靖藩耿继茂、总督祖泽沛议抚,齐集泉州府。加兴化知府慕天颜卿衔(颜字扶极,号鹤鸣,顺治乙未进士,陕西静宁州人,后官至总漕部院)同都督佥事季佺赍诏书往台湾招抚郑经。 十二日到澎湖,守澎总兵刘宪忠、安抚司薛常霖将天颜等船移入双头港湾泊,飞报郑经。 二十二日,经差銮仪陈庆驾大鸟船来接,因阻飓风,至七月初三日方到澎湖。初四日扬帆,初六日抵台湾,经令协理刑官柯平、协理礼官叶亨延接馆驿。 平曰:‘荒芜海区,波浪险恶,有辱降临。但此番敕书,定是孔元章有甚么妆点处?' 颜曰:‘元章复命,力奏台湾风景与内地无甚悬殊;且贵藩主向化之心有日,所以皇上大悦,特命内部重臣赍敕前来泉州,遣弟渡海,代宣德意,以安五省边民。诸大人各有书致意。' 平曰:‘苟能如老先生所言,则百姓幸甚!'著礼官都事黄策奉陪。” 清·邵廷采 《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己酉,乃复遣明珠、蔡毓荣至泉州,加兴化知府慕天颜卿衔,两入台湾。”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国朝·郑克塽》:“(清·康熙)八年,郑将江胜往来两岛,踞阝阜头,与□民互市。”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于是朝命大臣入闽议招抚,遣知府慕天颜入台湾谕经。”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郑经》:“(康熙)八年,清圣祖命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荣、太常寺卿慕天颜同都督佥事李佺赍诏书往台招经。” 郑经不接诏 郑经虽礼待慕天颜、季佺二使,但不肯接诏。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经虽礼待二使,而不肯接诏。 惟开明珠书曰: ‘尝闻安民之谓仁,识时之谓智。古来豪杰知天命之有归,信殃民之无益,决策不疑,委身天阙;庆衍黎庶,泽流子孙。名垂青史,常为美谈。 阁下通时达变,为世豪杰,比肩前哲,若易易耳。而姓名不通于上国、封爵不出于天朝,浮沈海外,聊且一时,不令有识之士为(民国《南安县志》作“深为”)惋惜耶? 今幸圣天子一旦恻然,念海滨之民疮痍未复,其有去乡离井,逋流(“逋流”:流亡)海屿(民国《南安县志》作 “海峙”),近者十余年,远者二十余载,骨肉多残(民国《南安县志》作“殊”),生死茫然。以为均在覆载之中,孰非光复之责? 税车(“税车”:停车)闽甸,会同靖藩(靖南王)、督、抚、提,宣谕宸衷,礼当先之以信,专遣太常寺卿慕天颜、都督佥事季佺等闻于(民国《南安县志》无“于”字)左右。 阁下桑梓之地,无论圣天子痌瘝(“痌瘝”:关心人民病痛、疾苦)至意,所当仰体不遑(“仰体不遑”:无暇体察上情);即闽之黄童白叟(“黄童白叟”:黄口小儿和白发老人。泛指老老少少),大都阁下之父老子弟,而忍令其长相离散耶?况我国家与人以诚、待人以信,德意咸孚 (“德意咸孚”:布施恩德的心意为民众信服),遐迩毕达,是以车书一统之盛,振古无俦(“振古无俦”:自古没有能与之相比)!穷荒绝域,尚不惮(“不惮”,意“不惧”。民国《南安县志》作“不悼”)重译来朝;阁下人中之杰,反自外于皇仁者。此岂有损朝廷哉?但为阁下惜之耳! 诚能翻然归命,使海隅变为乐土,流离复其故乡;阁下亦自海外而归中原,不亦千古之大快,而事机不可再得者乎? 我皇上推心置腹,具有玺书。阁下宣读之余,自当仰见圣主至仁至爱之心。 伫候德音,临颖(“临颖”:犹“临笔”,常用于书信)神往!(民国《南安县志》误作“神注”)……'云。”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书》亦以“《康熙八年奉命赉诏往台招抚郑经书》(清·刑部尚书明珠)”收录此书文,字稍异。 七月初七日会议 清·康熙八年己酉(南明·永历廿三年,1669年)七月初七日,郑经大会文武,与慕天颜、季佺二使会谈。会谈持续旬日,郑方始终坚持照朝鲜例、称臣奉贡、不削发,与清方合不拢。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己酉,康熙八年(明·永历廿三年)》:“(郑经)欲照朝鲜例,称臣奉贡,不削发。”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七月)初七日,经大会文武,与天颜二使会议,曰:‘本藩岂不能战?因念生灵荼苦,故效张仲坚远避海外。一自癸卯东来,业已息兵。又何必深求耶?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 天颜曰:‘朝廷频频遣使招抚者,亦是怜贵藩忠诚,不忘旧君。若翻然削发归顺,自当藩封,永为圣朝柱石。不然,岂寡楼船甲兵哉?' 经曰:‘先王在日,前后招抚者,亦只差「削发」二字。本藩焉肯坠先王之志?' 住旬日,各执意见,议未定。”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郑经)许以如朝鲜封贡。” 康熙帝的态度 《明清史料丁编•第3本》载,康熙帝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能与藩属朝鲜相提并论,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经请称臣入贡如朝鲜例,弗许。” 郑经遣礼官叶亨、刑官柯平赴泉报使 慕天颜建议郑经直接派员到闽向朝使表达意见,郑经即谴礼官叶亨、刑官柯平2人赍复明珠书,随慕天颜、季佺2使渡海入泉州。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己酉,康熙八年(明·永历廿三年)》:“郑经使柯平、叶亨报,许服明制,冠带而入,泉州军民复睹汉官威仪,观者如市。”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天颜欲其遣使报命,经令礼官叶亨、刑官柯平二人赍复明珠书曰: ‘盖闻麟凤之姿,非藩笼(民国《南安县志》作“藩篱”)所能囿;英雄之见,非游说所能惑。但属生民之主,宜以覆载为心,使跂行啄息(民国《南安县志》作“喙息”。“跂行喙息”:本谓虫豸爬行呼吸,借指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咸润其泽;匹夫匹妇有不安其生者,君子耻之。 顷自迁界以来,五省流离,万里丘墟(民国《南安县志》作“邱墟”)!是以不榖(“不榖”:不善。古代君侯自称的谦词)不惮远隐,建国东宁。庶几寝兵息民,相安无事。而贵朝尚未忘情,以致海滨之民流亡失所,心窃憾之! 阁下衔命远来,欲为生灵造福,流亡复业,海宇奠安,为德建善。又所传「免削发,不登岸」等语(民国《南安县志》无“所传「免削发,不登岸」等语”),言颇有绪,而台谕未曾详悉,唯(民国《南安县志》无“唯”字)谆谆以迎敕为辞。事必前定而后可以寡悔(“寡悔”:少有懊悔),言必前定而后可以践迹。大丈夫相信以心,披肝见胆,磊磊落落,何必游移其说?特遣督理行营兼管刑官事柯平、监军兵部郎中叶亭等面商妥当(民国《南安县志》作 “特遣刑官柯平、监军叶亨等面商妥当”)。 不榖躬承先训,恪守丕基(“丕基”:巨大基业),必不敢弃先人之业以图一时之利;惟是生民涂炭,恻焉在怀。倘贵朝果以爱人为心,不榖不难降心相从,尊事大(“事大”:指小国侍奉大国)之礼。至通好之后,巡逻兵哨自当吊回(民国《南安县志》作“召回”)。若夫沿海地方,俱属执事抚绥,非不榖所与焉。 不尽之言,惟阁下教之!俾实稽以闻。'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书》亦收录此“《复明珠书》(郑经)”,字稍异。】 令天颜与季佺渡海入泉州。 颜(慕天颜)与平(柯平)议见明(明珠)、蔡(蔡毓英)二位礼,天颜见其书,出语平、亨 (叶亨)曰: ‘贵藩主书内有「麟凤之姿,非藩笼所能囿」;人生天地间,惟昊天之子可云「不囿」。若贵藩主不囿于藩笼,是台湾尚非其寄托也。 又云「英雄之见,非游说所能惑」,此乃战国之时,朝秦暮楚,非今日大一统之论也。兹九重之上,特布恩纶,遣大臣賫敕前来。余又以三品京秩衔命渡海,而以游说视之,所谓拟人不于其伦也。 至于「通好之后」句愈谬矣!夫两大相偶,力敌势并,始可谓之通好;通好者,议和之实。今我朝廷以四海万国之尊,九夷八蛮,莫不来宾,而台湾乃海外一隅,欲匹夫行抗,强弱之势,毋论智愚咸知;今形于书内,是纸上甲兵,夫复何益? 总之:今日之事不成,于朝廷无所损,成则于贵藩主有所益。而明、蔡诸大人是善体皇上之心,虽不深加过问,倘一朝上闻,则大事决裂,而不可挽回。大事不成,五省滨民,莫不归咎于贵藩主,上干天和,端在此也。' 平起谢曰:‘老先生所教甚明,此掌椽者之过也。' 天颜曰:‘此姑置之。然明、蔡二位大人钦差入闽,虽公、督、抚、提见之,皆由角门而入,偏坐。汝二位报使,亦然。' 平曰:‘国有大小,使实一体。'执行客礼。 如是数日未会,天颜乃设议于圣庙相见。柯、叶二人不敢抗,由角门而入。明珠大悦天颜有应变之才。柯平总执‘朝鲜事例,不肯剃发。世守台湾,称臣纳贡而已。'议未成。 明珠会耿继茂、祖泽沛,许其‘藩封,世守台湾'题请。但既受封称臣,岂有异其制、别其服乎?此是彼之使者,未通融耳。”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锦遣柯平、叶亨报使。” 和议不成 柯平、叶亨返台湾,明珠、耿继茂令慕天颜、季佺再度偕往,并带去劝郑经遵制削发的书信。但郑经复信坚持“不剃发”立场,和谈破裂。 柯平、叶亨持明珠等书回经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平、亨持明珠等书回经。” “继茂专书有曰:‘国家欲延揽英雄以安边民,故不惜诏使前来。今既允藩封,予守(民国《南安县志》作“世守”)台湾,其侈已极!殿下既然称臣,又何异制?大丈夫当诚来诚往,不必过于拘泥(民国《南安县志》作“固泥”),徒费笔舌,仆仆于波涛之间也。……'云云。 【继茂专书,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书》亦以“《复与郑经书》(清·耿继茂)”收录,但文字更为简短,仅录“国家欲延揽英雄……不必过于拘泥” 等字,且稍异。】 明珠合督、抚、提共书曰: ‘承台教所示及使员所陈,并即上达宸衷。圣天子明见万里,曲体其情。但以阁下为中国之人,不宜引朝鲜之例。阁下以荒外自居,朝廷以一体相待;九重至意,高厚何如? 恭录颁赐不佞等谕旨,阁下诚为捧绎,岂非大哉皇言,千载希遘者乎? 夫称臣纳贡,既已遵国制,定君臣之义,譬犹父子。从无父子而异其衣冠,岂可君臣而别其章服?此剃发一事,所当一意仰从,无容犹豫者也。况守台湾,今恭蒙皇上不吝曲从阁下之孝,而尊一王之典制;阁下何不随臣子之分?忠孝两全,在此一举;得失利害,决于片言! 我皇上英明神武,事无轻发。今日之事,既允其留住台湾,又许以高爵厚禄。圣主特出之恩荣,阁下以弹丸之地,躬逢其盛,而不以此时见机速断,即循国制以副圣心,窃恐坐失机会,时不再来! 不佞等披肝沥胆,不惜尽言。仍遣太常寺卿慕天颜、都督佥事季佺,再渡海广宣德意。愿加三思,临颖翘切!' 【明珠合督、抚、提共书之信件,亦收录在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书》“《复与郑经书》(清·耿继茂)” ,文字简略,曰: “又合督抚提书曰: ‘圣天子明见万里,但以阁下为中国之人,不宜引朝鲜之例。阁下以荒外自居,朝廷以一体相待。君臣譬犹父子,从无父子而异其衣冠,岂可君臣而别其章服?此削发之事所宜仰从者也云云。'”】 仍令慕天颜、季佺同柯平、叶亨再往台湾,劝郑经遵制削发。 经执不剃发。 天颜曰:‘贵藩乃遁迹荒居,非可与外国之宾臣者比。今既欣然称臣,又欲别其衣寇制度,此古来所未曾有。伏冀裁决一时,安享万世!' 经曰:‘朝鲜岂非箕子后乎?士各有志,苟能如朝鲜例,则敢从议;若欲削发,至死不易。' 天颜见其辞严切,遂辞回。” 郑经复明珠书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经复明珠书曰: ‘盖闻兵刃乃不祥之器,其事好还,是以祸福无常倚,强弱无常势,恃德者兴,恃力者亡(“亡”:民国《南安县志》作“衰”)。 曩岁(“曩岁”:往年)思明之役,不佞深悯民生疾苦,暴露兵革,连年不休,故遂全师而退(民国《南安县志》作“会师而退”),远绝大海,建国东宁,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自以为休兵息民,可相安于无事矣。 不谓阁下犹有意过督(民国《南安县志》作“督过”)之,(此处民国《南安县志》多一“欲”字)驱我叛将再起兵端!岂未闻陈轸「蛇足」之喻与养由基「善息」之说乎? (按: ①“陈轸蛇足之喻”:即“画蛇添足”典故 。 ②“养由基”:春秋时代楚国人,善射箭,射击相距百步的柳叶,百发百中。“养由基善息”典出《战国策·西周策》,说客苏厉以此劝说秦将白起攻打魏国都城当三思而后行,即使擅长之事,亦当小心谨慎,勿急于进取,以免功败垂成。) 夫苻坚寇晋,力非不强也;隋炀征辽,志非不勇也。此二事,阁下之所明知也。况我之叛将逃卒,为先王抚养者二十余年,今其归贵朝者,非必尽忘旧恩而慕新荣也,不过惮波涛、恋乡土,为偷安计耳。阁下所以驱之东侵而不顾者,亦非必以才能为足恃、心迹为可信也;不过以若辈叵测(民国《南安县志》缺 “亦非必……不过以若”等字),姑使前死,胜负无深论耳。今阁下待之之意,若辈亦习知之矣。而况大洋之中,昼夜无期,风雷变态,波涛不侧(民国《南安县志》作“不测”)!阁下两载以来,三举征帆,其劳费得失,既已自知。岂非天意之昭昭者哉? 所引夷齐、田横等事:夷齐千古高义,未易冷齿(“冷齿”:耻笑);即如田横,不过三齐(民国《南安县志》作“三济”,误)一匹夫耳,犹知守义不屈,而况不佞世受国恩,恭承先王之训乎? 倘以东宁不受羁縻(“羁縻”:束缚,控制),则海外列国如日本、琉球、吕宋、广南,近接浙、粤,岂尽服属?若虞(“虞”:忧患)敝哨出没,实缘贵旅临江,不得不遣舟侦逻。至于休兵息民以免生灵涂炭,此仁人之言,敢不佩服?然衣冠吾所自有,爵禄亦吾所自有;而「重爵厚禄,永世(民国《南安县志》作“世世”)袭封」之语,其可以动海外孤臣之心哉? 敬披腹而言(此句民国《南安县志》作“敬披心腹”),仰祈垂鉴!' 该信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书》亦以“《又复明珠书》(郑经)”收录,文字稍有异。 郑经复耿继茂书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复继茂书曰: ‘捧接华翰(“华翰”:尊称他人的来信),有「诚来诚往,延揽英雄」之言,虽不能从,然心异之。 殿下中国名豪,天人合徵,金戈铁马之雄固自有在;然谆谆所言,无乃袭游说之侈谈 (民国《南安县志》作“后谈”),岂犹是不相知者之论乎? 东宁偏隅,远在海外,与版图渺不相涉。虽泥落部曲,日与为邻;正如张仲坚远绝扶余,以中土让太原公子,殿下亦曾知其意乎? 贵朝宽仁无比,远者不问,以所闻见之事,如方国安、孙可望,岂非竭诚贵朝者?今皆何在?往事可鉴,足为寒心!殿下倘能以延揽英雄、休兵为念,即静饬部曲,慰安边陲。羊、陆故事,敢不勉承?(民国《南安县志》无“远者不问……殿下”文字) 【按: ① “张仲坚远绝扶余”:即“风尘三侠”之一的“虬髯客”故事。 ②“羊、陆”:三国时羊祜和陆抗奉命相互攻伐,但二人互无疑忌,以礼往来,为后人所称许。】 若夫疆场之事,一彼一此(民国《南安县志》作“一此彼一此”),胜负之数,自有天在。得失难易,殿下自知,亦毋庸赘(“无庸赘”:即无庸赘述,不需要啰唆地陈述)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书》亦收录“《复耿继茂书》(郑经) ”,文稍异。 明珠、蔡毓荣回京 郑经不受抚,清、郑和议不成,清·康熙八年己酉(南明·永历廿三年,1669年)九月,明珠、蔡毓荣回京复命。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明珠、耿继茂等知经恃波涛之险,未可招抚,遂同蔡毓荣进京复命。” “(康熙八年己酉,附称永历二十三年)九月,招抚之议不成。”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己酉,康熙八年(明·永历廿三年)》:“议虽不成,而数年之间海上亦相安无事。”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议卒不成。”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郑经》:“经复书不肯就抚。诏书、答书录入《艺文》。”(见上文) 康熙八年忠振伯·洪旭卒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己酉,康熙八年(明·永历廿三年)》: “明·忠振伯·洪旭卒。 旭事成功父子,尽效忠悃(“忠悃”:忠诚),始终不贰。两岛之败,诸宿将多投诚,均膺(“膺”:承担,接受)显秩(“显秩”:显赫的官位),独旭率数部拥郑经归东宁。 至是卒,经感悼。以其子磊为吏官,与永华之侄绳武皆见亲信。” 台湾日盛 康熙八年九月邱辉投明郑 江胜据厦门,致力沟通、保护与台湾的海上贸易。时邱辉盘踞达濠(今广东汕头市达濠区)多年,每有骚挠,清·康熙八年己酉(南明·永历廿三年,1669年)九月,清、郑和议不成,邱辉即投郑经,郑经授官义武镇,从此邱辉集广州、惠州亡命之徒以相助,且善为交通接济、货物兴贩, 促进台湾日盛。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康熙八年己酉,附称永历二十三年)九月,招抚之议不成。 江胜据厦门,以不骚扰为事,辑和边界;守将亦以宁静是安。虽汛地谨防,而透越不时可通:有佩鞍穿甲追赶者,明是护送;即巡哨屡行,有耀武扬威才出者,明使回避。故台湾货物船料,不乏于用。 时邱辉自踞达濠有年,横行无忌,官军无奈之何。所有掳掠妇女,悉系台湾船只贩买,因而室家日多。辉欲以其众归郑经,遗人到厦,谋之 江胜 。 胜许为汲引,辉具启投,胜为转陈称:‘邱辉少年猛勇,船只广多,兵士精壮。今踞达濠,实为粤东南面之劲旅。愿投藩前,效力图报。' 经得启,下六官酌议。 陈永华曰:‘招降纳叛,自古皆然;况邱辉能纠众备船,独踞达濠。今倾心向化,举众来归,理应收录,庶可以鼓舞豪杰。' 经是之,以为义武镇。遣人赍印札,到达濠授辉。辉集广、惠亡命以相助,且善为交通接济,货物兴贩,而台日盛。” 康熙九年三月阮钦为降清 清·康熙九年庚戌(南明·永历廿四年,1670年)三月,郑经不信任镇守舟山、南日一带的阮钦为,派原奇兵镇黄应统兵协守以制之。阮钦为遂反,入泉州降清。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康熙九年庚戌(附称永历二十四年)三月,郑经以厦门、铜山、达濠诸岛业有镇将,而舟山、南日一带守者系初附之将、惠安人阮钦为,但其心未敢深信,况乌合而未经操练,当遣一将统之方可。陈永华举原奇兵镇黄应老练谙熟,堪为将以制之。 经令应统柳索、吕胜、蓝盛、杨正数健将,配船前来,与钦为协守。 钦为见应等到,阳为交好,心实贰焉。每欲投诚,尚惧吕胜猛勇。值会约分船巡哨,钦为与其众密计乘清晨胜起梳栉,钦为让胜先,胜又让钦为先。钦为遂起椗帆,诈作拖流之状,碍胜船。众各执器械顶船,一枪刺死胜,并收其船,入泉州见提督王进功投诚;授部札副将,移驻四川(后以平台功,官南澳总兵)。”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郑经》:“(康熙)九年(1670年),经以铜山、厦门、达濠皆有镇将,而舟山、南日一带乃初附,惠安人阮钦为未可深信,永华举黄应以掣之, 钦为遂降清。” 民皆乐业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庚戌,康熙九年(明·永历廿四年)》: “郑经立国学,以叶后诏为国子司业。 初,永历开科粤西,诏诸勋镇各送生员赴试。成功礼送生员十余人,以后诏为首。舟至广,遇风不得达。后诏乃回,隐遁海上,与王忠孝、沈佺期交最善。至是聘为司业,善于训导,诸生人人自庆得师。凡后进之士,经其赏识,无不以文章著名于世。”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 “施琅密奏:‘若恣其所为,是养痈也,宜速剿。' 部议以风涛险远、制胜难必,寝其事。 经委陈永华国事,以其间踞步头互市,广集亡命、兴贩货物,兵民相安,台湾日以盛焉。” 康熙九年王忠孝卒于东宁 清·康熙九年(明·永历廿四年,1670年),南明·太常寺卿、兵部右侍郎王忠孝卒于东宁。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庚戌,康熙九年(明·永历廿四年)》: “明·太常寺卿、兵部右侍郎王忠孝卒于东宁。 忠孝,字愧两,崇祯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清贞忠毅。 明室既亡,不避艰险,举义兵复兴化。寻避难入厦门,居曾厝垵。 (永历)十三年(1659年),永历命官赍敕升为兵部右侍郎,忠孝疏辞。永历复赐敕曰:‘王忠孝孤臣亮节,允鉴朕心。新衔未足示酬,尚宜祗受,以资联络。俟闽、广克奠,卿即驰赴行畿(“畿”:国都附近的地区),用展壮猷(“壮猷”:宏大的谋略)。'忠孝感泣,日望恢复。 至是卒。” 康熙十年台湾秋禾大收 清·康熙十年辛亥(南明·永历廿五年,1671年),台湾秋禾大收。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康熙十年辛亥(附称永历二十五年)沿海丰熟,而台湾秋禾大收。郑经饬诸岛守将,勿得侵扰百姓,与边将相安。”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郑经》:“(康熙)十年(1671年),台地秋禾大熟,民皆乐业。” 康熙十一年正月谋征吕宋不成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南明·永历廿六年,1672年)正月,统领颜望忠、杨祥议征吕宋以广地方,遭冯锡范反对而止。(吕宋,亦称吕宋岛、小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康熙十一年壬子(附称永历二十六年)正月,统领颜望忠、杨祥会启:‘愿领兵船征吕宋,以广地方。' 冯锡范曰:‘吕宋乃黎国埠头,其地并无所产;况年已纳贡桅舵。今若征之,有三失焉:一、师出无名,有失远人之心。二、残扰地方,得之不足为吾臂指。三、欲守之,有鞭长不及之势。况年来安守,幸尔丰熟,岂可妄兴无益之兵?' 遂止其议。”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郑经》:“(康熙)十一年(1672年),统领颜望忠等议征小吕宋,以冯锡范谏而止。” “三藩”叛乱 “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封地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封地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封地福建) 。 “三藩叛乱”指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据云南起事反清,和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叛乱、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尚可喜府邸并夺取广东最高指挥权而叛乱,以响应吴三桂。 康熙九年郑经即遣使沟通吴三桂 吴三桂早蓄异志,康熙九年(1670年)郑经即遣使沟通。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庚戌,康熙九年(明·永历廿四年)》: “春二月,明招讨大将军世子郑经遣监纪推官吴宏济聘平西王·吴三桂。 三桂在云南,渐蓄异志。经使监纪推官吴宏济持聘,略曰:‘经儿发未燥,即闻大名。每读殿下家书、檄草,忠孝激烈,未尝不抚膺慨叹,感极而继之以泣也。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审军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特遣推官吴宏济恭候福履。敝国虽小,楼船千艘,甲士十万,惟殿下所使之。仰俟德音,无任主臣。'” 康熙十二年八月耿精忠将叛之前约郑经为援 康熙十二年癸丑(明·永历廿七年,1673年)八月,耿精忠将叛之前,秘密遣使约郑经为援。十月,郑经率舟师次澎湖以待。十一月吴三桂据云南反,耿精忠缓其谋,使人辞郑经回师。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康熙十二年癸丑(附称永历二十七年),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朝廷允之。平西亲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忠,继茂之子,茂于壬子岁死,忠系袭封)亦相继奏请如平南王例,俱报可。 八月,精忠密与麾下诸将谋欲于迁行日反,密请漳浦人黄镛(浑号‘六匏朥')为翻译,賫书过台湾通郑经。其书略曰:‘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继述;奋威中原,举大义以应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会师,共成万世勋业……'云云。 经大喜,随整船只,调拨各屯屯佃,归伍分配。 十月,经舟次澎湖待之。 时台省言:‘三藩并撤,供应浩繁,当渐次举行。' 部覆未上,而云南钦差大臣与马宝不睦,宝性暴,杀大人,祸及总督、抚、提,三桂遂举兵反。长驱至楚,楚抚弃长沙,湖南郡县望风叛。报至京师,即停移兵平南、靖南二处。诏至,精忠与众谋稍定,令镛过澎湖止经。经亦以其爱嬖死,回台湾。”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康熙)十二年,耿精忠将以福建叛应吴三桂,使约锦为援。”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癸丑,康熙十二年(明·永历廿七年)》: “冬十月,明·招讨大将军世子郑经率舟师次澎湖。 初,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而留其子安达分之信袭镇广州;许之,并令其举家归旗。于是平西、 靖南二王相继疏请如平南例,俱报可;遣内大臣促行。 靖南王·耿精忠蓄逆谋,密令黄镛入东宁,请济师为声援;郑经许之,率师次澎湖以待。 是月,平西王·吴三桂反于云南,尽有川、湖、云、贵之地;耿精忠停其归旗,复使人辞经回师。”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 “康熙十二年癸丑,靖南王·耿精忠怀逆谋,内畏太妃周氏,未发。 密遣番译黄镛使台湾,请兵援,锦舣舟澎湖待之。 冬,吴三桂反,上诏平、靖二王留旧封,精忠谋益缓,乃辞锦旋师。”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郑经》:“(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吴三桂、耿精忠皆请撤藩。精忠谋叛,遣漳浦黄镛请举兵渡海相助。经舟师次澎湖以待。既而精忠谋定,又令镛止经,经亦以有事回台。” 康熙十三年二月耿精忠反迹毕露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5》: “(康熙十二年癸丑,附称永历二十七年)十一月,因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及楚南有事,通行各直省督、抚增修武备。耿精忠心不自安,疑有所图。 况其部下惑于图谶之语,有曰‘七星再拜真天子,时福州火灾,布政司直街七井,一望了然,分明火从耳边起,火、耳,是‘耿'字也;杀尽三山牛出血(三山,福州别号也),身骑白马军中止……'之句,以惑精忠。 忠心动,意决。遂招集亡命,积蓄粮糗,私造器甲。 (福建总督)范承谟窥忠有异志,业差人往河南聘进士王子玉、骁将王进(即“王老虎”),又探寻河南充军进士郭景汾来闽备用。王进途次浦城,为精忠所知,差人截候,舆藏藩府,谟茫然也。 康熙十三年甲寅(附称永历二十八年)二月,精忠逆形颇露:部曲整齐,门守严谨。 有劝承谟‘不可同城,恐遭其害。当借出巡以避之,据延、建、汀、邵上游,号召七闽之师于峡西,可以制之。' 谟曰:‘若如此,是逼其反也,使彼有名。'不听。” 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耿精忠反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反,迅下七闽。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甲寅,康熙十三年(明·永历廿八年)》: “靖南王·耿精忠据福州反,自称总统兵马上将军;驰檄七闽,皆下之。 是时,以吴三桂反,令直省督抚增修武备,精忠益不自安,乃于十五日传各官议事,总督范承谟、巡抚刘秉政至,伏甲执之。移檄各府县,皆望风而降。 其檄文略云:‘共奉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高皇大业,必留隆准之遗;明室中兴,断有春陵之瑞!誓当推诚翼戴,戳力匡襄。申李、郭再造之功,振晋、郑相依之业;会周师而反商政,除新法以复汉仪!非惟日月重光,直令山河改色云。'”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靖南太妃周氏薨,(耿精忠)反计遂决。 三月望日(“望日”:月亮圆的那一天,即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通常指每月十五日),精忠坐府,召督抚以下计事。执总督范承谟,杀福州知府王之仪。巡抚刘秉政请降,遂据福州。驰檄属郡,自为总统兵马上将军,称甲寅年。 提督王进功以泉州,总兵刘炎以漳浦,赵得胜以海澄,各举军降。加进功平北将军, 炎宁远将军,得胜威远将军。海澄公·黄梧已降,病疽死,封其子芳度为平和公。 遣曾养性取福宁,略平阳,平阳总兵蔡朝佐降。 潮州总兵刘进忠密请兵,使刘炎会之,攻续顺公·沈瑞,并其军。以进忠为平粤将军。 吴三桂至衡州,僭伪号,国号周,纪元昭武。”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6》: “三月十五日,各官应赴藩衙,谟欲托病不去;而巡抚刘秉政到署邀同往,谟不疑,偕行。甫入大门,炮响,甲兵突出执承谟。守备廖有功见有变,拔刀挺卫,独力难支被杀。承谟遭擒,骂‘负国逆贼'不去口。 秉政直奔入府内。福州知府王之义、建宁同知喻三畏、闽县知县鞠维谦、侯官县知县 刘嘉猷,一时失惊,慌忙无措,欲驰出避难,悉为甲兵砍死。(时精忠有密令:“凡文武官员走入府内与不动身者,活!奔出者,斩!”故秉政奔入。) 遂反,令军民剪辫,自称‘总统兵马上将军'。囚承谟于幽室,四环重壁严兵以守之。 ”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国朝·郑克塽》:“(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羁提督 王晋功于省。 ”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3•祥异•纪兵附》:“(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反。伪檄至泉,提督王进功纵诸将焚掠,诸县俱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反,伪檄至泉州,提督王进功纵诸将焚掠,诸县俱降。 ”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康熙)十三年,精忠遂反。”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成功·郑经》:“(康熙)十三年,精忠叛,羁提督王晋功于省。” 请郑经济师 清·康熙十三年甲寅(永历二十八年)三月,耿精忠既起兵,虑下游郡邑不服,再遣黄镛入东宁(台湾)请郑经济师,许以漳、泉2府。 明末清初·夏琳《闽海纪要·甲寅,康熙十三年(明·永历廿八年)》: “上将军耿精忠遣黄镛入东宁,请济师。 精忠既反,复令黄镛往东宁,请郑经以舟师由海道取江南,且以战船相许;曰:‘世藩将水,吾将陆,江、浙可定也。'镛回,言海上舟不满百、兵不满万,精忠始轻之。 明招讨大将军世子郑经遣礼官柯平入福州报聘。 初,精忠将反,虑下游郡邑不服,故令黄镛入东宁会师。乃不一月而全闽降附,浙之温处、江右之广信、粤之潮州亦相继纳款,声势大振;及见柯平来报聘,意甚轻之,谩应曰:‘世藩来甚善,各分地自战可也。'由是,兵端遂起。”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记·卷16》:“(康熙十三年甲寅,附称永历二十八年)三月……精忠复差黄镛过台湾,请郑经会师,且以全闽沿海战舰许之。‘贵藩将水,吾将陆,江、浙唾手可得也'。”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复遣镛聘台湾,许归全闽戈船,曰:‘王(指郑锦)将水,吾将陆,江浙不足平也。' ”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子经》:“康熙十三年,耿精忠据福建,告援于经,许以漳、泉二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