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安平西桥、五里桥) 建造 安平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鸿塔社区,跨晋江安海镇(古称石井镇、安平)、南安水头镇的海湾上。由于桥实长2255米,号称5华里(2.5公里),俗称“五里桥”。 又,安海镇东面本有桥称“安平东桥”,而安平桥位于安海镇西畔,旧称“安平西桥”;后“安平东桥”废,因此不再分以东西,而直称安平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安平东桥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平桥》:“安平桥,在府西南石井镇。”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安平桥》:“安平桥(府城西南),在石井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安平西桥》:“在八都安海港晋江、南安之界。” 《方舆胜览·卷12·泉州》载:安平桥“在石井镇。绍兴中赵令衿造,其长八百余丈”。 安平桥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安平桥(南宋)”1961年3月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安平桥”是其22 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建造 舟渡适应不了安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安海处于晋江与南安的交界处,与南安水头镇隔海(溪)相望,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石井镇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井津”;明称“安平镇”。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明·《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清·陈万策《重修安平桥记》亦云:“安平地区巨海,广衍数十里,南北往来市舶之区,泉之一大都会也。其西襟九溪之流,波涛潆折,以浚于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安海港》、《泉州人名录·陈万策》) 建造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缗(一缗为一千文铜钱),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安平西桥这座大石桥。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因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而停工。绍兴廿一年(1151年) 十一月 泉州知军州事赵令衿来泉上任后,再主持续建,黄护之子黄逸又倡,率僧惠胜谨洁力实,至绍兴廿二年(1152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前后历经14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护、赵令衿》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平桥》:“宋·绍兴中建,酾水为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余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议为石桥,镇人黄濩及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郡守赵令衿因而成之。酾水为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余丈。” 《安平志·卷3·水利志·桥渡》引《清源旧志》云:“绍兴八年(1138年),僧祖派始为石桥,镇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派与护亡,越十四载未竟。二十一年(1151年),太守赵公令衿卒成之。其长一千三百四步,广三步有奇,疏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为《记》,榜曰‘安平桥’。” 据《延平故里志》记述,大佰岛东侧,有一大片露出地面的花岗岩白石,“长环全岛,宽达百丈,潮来淹之,潮退裸矣,质地坚硬,适于采运。”安平桥上的石桥板,大部分是从大佰岛开采的。 南宋·绍兴廿二年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 南宋·绍兴廿二年(1152年),泉州知军州事赵令衿为安平桥落成写下《石井镇安平桥记》碑。原碑已废,碑文俞少川、洪谷主编《安海志》收录。文云: “石井镇安平桥记 濒海之境,海道(“海道”:通海港道)以十数,其最大者曰‘石井’,次曰‘万安’,皆距闽(“闽”应为“泉”之误)数十里,而远近南北官道所从出也。皇佑中,莆阳蔡公始桥万安(蔡襄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主建万安桥[洛阳桥]),碑其事而请于朝。惟石井地居其中,两溪尤大,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咫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系,从古已然,大为民患。爰有僧祖派,始作斯桥;会派死,不克竟。 余至郡之初,父老来谒曰:‘斯桥之不成,盖有所待,今岁太和(“太和”:太平,安乐),闾里无事,而公实来,事与时协,且有前绪(“前绪”:前人未竟功业),不可中废,请相与终之。而不敢以烦吏,使君幸德于我。’ 是得邦之贤士、新兴化令黄逸(黄护子)为倡,率僧惠胜谨洁而力实后先之。经始之日,人咸劝趋,即石于山,依村(“村”应为“材”字之误)于麓,费緡钱二万有奇,而公私无扰。自绍兴之辛未(绍兴廿一年,1151年)十一月,越明年壬申(绍兴廿二年,1152年)十一月而毕,榜曰‘安平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其广一丈有六尺,疏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以栏楯(“楯”:阑干)为周防,绳直砥平(像拉起的绳子那样笔直,像磨刀石那样平坦),左右若一,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侔” :齐,等;“工侔鬼神”:造作之雄奇有如神工鬼斧)。又因其余财为东、西、中五亭以附,实古今之殊胜,东南未有也。 涓(选择)是良辰,属宾落祭(集合客人举行落成祭礼)其上,老壮会观,眩骇呼舞。车者、徒者、载者、负者、往者、来者,祈祈舒舒(“祈”通“圻”;“祈祈舒舒”:道路宽广畅通貌),无所濡壅(“濡壅”:延迟拥挤)。日出雾除,海风不扬。岛屿瀴湾(“瀴湾”:水绝远貌),寂寞无声。空水苍苍,千里一色。神怪灵幽,波涛饵伏。凫雁之群,鱼龙之族,溯回影隈(鱼龙在水曲深处回游状),翱翔上下。耿祝南山,通望扶桑(“扶桑”:古国名,地在中国东,其地多桑木,后相沿用为日本代称)。贝阙珠宫,鸿濛(“鸿濛”: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可想。恍如仙游,忽若羽化。虽驱石东来,游鱼氵虒水(“氵虒水”:古水名,今称百泉河,源出河北邢台市附近),不能绝也。 斯桥之作,因众志之和,资乐输之费,一举工集,贻利千载,是岂偶然也哉!且乘舆济人,君子以为惠政;邮梁不修,古人讥其旷职。守令之职,固未有先于此者也。 今国家安静,文明武戢(“戢”:敛藏;“武戢”:没有战事),岭海之陬,仁均无外(一体承受吾皇仁惠)。令衿误膺寄委(错受委任,自谦词),假守是邦,早夜之思,惟惧弗称,其敢以此自为功乎?亦因民之利,而勉其所当为耳。 既而邦人又请鑱诸石,以示永久,且作诗以系之。其诗曰: 维泉大海濒厥封,余波汇浸千里同。 宋朝散大夫权知泉州军主管学事兼管内勤农事赵令衿撰并书。” 在桥梁史的地位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洛阳桥》) 从桥的最终结构形式看,它几乎完全模仿100年前建造的洛阳桥,两桥都在泉州濒海地区,都是所谓“简支式石梁桥”,其施工技术也是借鉴洛阳桥的经验。不过,洛阳桥长360丈,而安平桥长811丈,工程量大大超过洛阳桥。僧祖派始筑石桥,前后历14年才弄个开头,而赵令衿主持后仅用1年就完成,这一年的施工进度之迅速是惊人的。 重修 安平桥因建于波涛汹涌的海湾上,由于山洪与潮水的冲击和台风的侵袭,历代以来破坏严重。此外,还受地震影响。在晋江和惠安两县交界的洛阳桥,就因地震成灾而被损过三次,安平桥也很难幸免。还有战争的破坏。《泉州府志》云:“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又四千余至惠安……倭分两支……一由清源山前寇南安,陷之”,其后两年,又一再犯南安。安平桥为南北孔道,也可能遭到倭寇的破坏。《重修安海桥募缘疏》中就有“寇贼怯而不敢过,险同天堑”之语,可见桥是作过战场的。 明·永乐、天顺修 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过去部分桥坎被水冲坏,暂以木桥代替,改木为石,翌年完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安平西桥》:“雍正四年,知府张无咎修。” 安平桥中亭立有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泉州知府张无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无咎》)撰文《重修安平桥西桥碑记》,现存。碑高271厘米、宽103厘米。碑首浮雕双龙护匾图案,中刻“皇清”2字,篆书竖排,字径12厘米;碑文楷书竖排,计17行,字径5厘米。文曰: “泉之有安平桥,自宋·绍兴时郡守赵公令衿率泉之父老子弟为之者也。泉地濒海,桥当南北孔道,跨两溪之流,其长八百有十一丈,其直如绳,其平如砒,隐然若长虹卧波。行旅往来,民间负载,熙熙攘攘,习而安之。阅元而明,以至国朝,盖数百年于兹矣。民免徒涉之险,人由坦道之遵,厥功甚伟,直与莆阳蔡端明 甲辰(雍正二年,1724年)冬,予以西曹郎奉圣天子简命,来守是邦。时方连歉之后,春雩(“雩”:向神求雨的祭祀)夏赈,公务殷繁,且簿领劳人,无间 昕夕(“昕夕”:旦夕),一切兴废举坠未逞也。无何,安平镇之里民以西桥倾圮 具告,万民病涉,招舟子而不答,舆徒阗咽,望洋之众龂龂(“龂龂”:争辩貌)如也。 予轸念(“轸念”:辗转思念)之,乃与邑长倡捐鹤料(“鹤料”:代指官吏的俸禄)为绅士先。民鼓舞竞劝,趋事赴功,不待□(上“鼓”下“咎”)鼓(“□[上“鼓”下 予考周司空遂人以时,平易道途,而夏令有十月成梁之制。故单子过陈,慨其泽之不陂、障川之无舟梁也。 【按:“单子过陈”句:《国语·周语》记,单襄公经过陈国,见水利、桥梁不修,以为其国必不久。】 因桥之坏而修复之,邑令有司之事,太守之董其成也。而贡监生振辉等身既乐善,复能动好义之人,率众篑而成山,以利济于无涯,可不谓贤焉!阅其所上捐金册,胪举众名;且六人始终协力,誓无纤毫染指以干天谴,其有功能不伐,而不掩人善又如此 ,予深嘉之。 因为文,俾镵石以志其岁月,且勒贡监生等六人与众好义之姓名,使后之修举废坠者感发而兴起焉。若谓予比隆于赵守(指赵令衿),予何敢当焉。 是为记。 温陵郡守、东莱张无咎撰文,雍正五年正月 日立石,鳌屿蔡云书。” 黄元浚倡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安平西桥》:“嘉庆十二年(1807年),黄元浚倡修。” 嘉庆十二年重修桥道,历时一年多,翌年竣工。 盛本《重修安平桥记》 修桥成,南安知县盛本有《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 “《重修安平桥记》(盛本,知县): 晋、南交界之有安平桥,犹晋、惠交界之有万安桥也。顾万安为北行大道,蔡忠惠(蔡襄谥忠惠)泽并流长;安平桥为东渡通衢,僧祖派利因人济。八百十有一丈,亘若长虹;三百六十二流,疾同奔骥。诞登彼岸,民无病涉之忧;分洒洪涛,水遏横流之势。然年湮世远,中多倾圮之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州古桥梁·洛阳桥》) 第乐善急公(“急公”:热心公益),代有补苴(“补苴”:弥补缺漏)之举。赵太守(泉州知军州事赵令衿)始仍旧贯,已开宋代之先;施将军(靖海将军施琅)克继前功,更作国朝之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赵令衿、施琅》) 兹者,鼍梁(“鼍梁”:也作“鼋梁”。《竹书纪年》载周穆王“架鼋鼍以为桥梁”。后世多以此代指桥梁)复断,已非昔日之观;雁齿(“雁齿”:桥的台阶)更颓,顿改当时之旧。虹沉落水之光,鹊抱填河之怨,不独远方行旅到此而情尽何堪,即兹附近居民望洋而魂消已甚。 本县渡无宝筏,济愧乘舆,虽重修之有志,惧独力而难成。前经出示劝捐,仰阖邑绅士人等知悉。惟邑令乐捐鹤俸(“鹤俸”:泛指官俸),而诸君勉醵杖头(“勉醵杖头”:勉醵, 勉力聚集;杖头,“杖头钱”的省称,泛指少量的钱),斯集掖可以成裘(“集腋成裘”:原意为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1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泰山不辞土壤。将见七星上映,永垂蛇陈之雄;半月宏开,长峙虎城之固。 爰兴工于嘉庆丁卯(嘉庆十二年,1807年)初冬,蒇事于戊辰(嘉庆十三年,1808年)夏仲。岂善事独让乎前人,美名不收于我辈哉?安澜裨益,坦道允臧(“允臧”:确实好;完善)。 是为记。” 徐汝澜《重修安平桥记》 嘉庆十三年(1808年),徐汝澜为撰《重修安平桥记》碑,立于中亭碑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安平西桥》收录徐汝澜《重修安平桥记》碑文,曰: “泉之属,巨桥有二:一为万安,一为安平。万安之建,自蔡忠惠始,其桥为泉之通衢。圮而叠修者屡,至今完且固。 而安平距郡城西南六十里,地与南接壤。由宋·绍兴八年(1138年)创起,历明及国朝,旋修旋废。迨雍正四年(1726年),太守张无咎再整之。越今数十载,日就倾颓,行旅往来,咸以为不便。 今夫制度不能无兴废,而以时修举,俾无缺失。唯邑令实主其事,余甫莅事泉南,每思讲明而补救之者,不一而足。乃闽省下游,海氛未靖,萑苻以时窃发,有地方之责者,方苦攘除之未能;又俗尚强悍,有小愤辄群率相争,抚循劝谕之事,在上尤日不暇给。余于时虽欲修此桥,而愿曷由遂? 丁卯(嘉庆十二年,1807年)维夏,计余从事兹土,凡七易寒暑。赖朝廷德化之宏,与上宪委任之专,遂使温陵前后道途之攘窃者日静,民间竞斗之风亦时戢。余适因公出,小驻于此,偶触于目,先捐俸议修。而邑之绅士、耆老无不踊跃鼓舞,以为修废举坠,正当其时。乃相与倾囊以资者若而人,遂从事以迄于成。计桥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有一丈六尺,从旧制也。栏楯之倾圮及桥石之中折者,乃更新之。 是役也,兴工于丁卯(嘉庆十二年,1807年)六月,迄事于戊辰(嘉庆十三年,1808年)九月,计阅十七月而落成,糜金钱九千有奇。后之览桥者,知所由废,复知所由复。而又知官斯土者,非由政事之暇,虽蓄所愿,无能为民兴斯役,是则邑民之大幸,又不徒邑民之大幸也夫。” 黄仕癸《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安平西桥》收录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黄仕癸《记》曰: “乾隆癸丑(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之岁,安平诸衿耆重修西桥。余时设帐外邑,弗及与也。 溯桥之建,自宋·绍兴八年,间历前明至国朝,有坏辄修。中亭碑记历历可考。至是岁而倾圮滋甚矣。盖自西埭崩颓,逆流汎滥,水势汹涌,日冲月激,遂至于斯。诸公悯往来之维艰,俾危险之无虑,修而筑之,甚盛事也。顾以陡绝之流,仍前决冲,故落成未几,不旋踵而仍坏,且有甚者。而勒碑记事,亦未及举行。 兹嘉庆丁卯(嘉庆十二年,1807年)岁,邑侯徐公捐俸倡修。都人士踊跃奔赴,捐题者不惜厚赀,董事者不殚劳瘁,余亦从诸公襄事其间。凡阅十七月,而大告厥成。费用之繁,修筑之坚,比前十数倍,其巩固孔厚矣。顾欲纪今日之绩,不得忘昔日之劳,谨将当日董事诸公及捐题之人,开列于左,以为急公尚义者劝。”
中亭碑记所提示的修桥信息 从以上修桥记录,提示几件值得注意信息。 近现代重修 廿世纪50年代,安平桥下大部分港道泥土淤塞,当地生产队在桥下围垦,安平桥渐由水上桥变为陆上桥。从1962年起,国家多次拨款维修。 1972年,洪水冲断安平桥,当时桥体有1处垮塌以及十几处部分断裂。此后,晋江地区五里桥修复委员会成立。1980年,国家拨巨款进行全面整修,于1982年1月正式动工,1985年5月竣工。这次整修,不但在桥之两侧沉积的泥沙各挖宽30米筑堤围水,使陆上桥又成了水上桥,修复了桥墩,补齐了桥板,恢复了桥栏,工程还涉及了路亭、石塔、石狮、石将军、蟾蜍、隘门等附属文物。同时,在桥的南面50多米处开辟一条新公路,以绝车马继续在桥上通行,从而更有效地来保护这座举世闻名的古桥。 1986年,安平桥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后来,为保护古桥,安平桥两侧筑起铁门,禁止车辆通行,桥的交通功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因安平桥频现裂伤,2007年10月起,泉州市文物部门对安平桥的石板启动维修,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共维修了9条断裂石板。在维修过程中,又发现了20条桥板断裂。2008年2月29日起,又历时2个多月对20条桥板进行了更换。 现状 据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7年12月调查:“桥现存长度二千零七十米,面宽三至三点八米,设桥墩三百一十四座,全用花岗岩筑成。” 1961年调查,安平桥的状况是:由于自然变迁,桥下海滩,渐被泥沙淤塞,除中亭港、西姑港及水头港三港外,其余几乎全部淤成陆地。东首白塔以西的约长200米的桥身,自清初填塞造屋后,到现在已成为小街道。中亭以东的海滩,也变为农田。桥的原来长度及桥墩数量,因之大为减少。 据实测,现桥长为2070米,桥墩存331座,内方形墩259座,船形墩27座,半船形墩45座。 桥面 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桥面宽3米至3.8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 桥墩、桥基 桥墩(长方形墩、船形墩、半船形墩) 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过水孔362道,净跨最宽8.6米。不算两岸桥头墩,原应有桥墩361座,1961年调查时现尚存331座。 由于安平桥跨越五港、西姑港、水头港等港道,海底有深有浅,水流有缓有急。因此,根据海潮涌入港道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采用三种形式的桥墩: 一是长方形墩,为数最多;原288座,1961年调查时尚存259座。筑在水流较慢的浅海上,宽1.82—2米,长4.5—5米。 桥基(筏形基础、睡木沉基、木桩基础) 桥基不像洛阳桥一律是石堤基础,而是根据地层的不同,分别构筑筏形浅基础(石堤基础)、睡木沉基和木桩基础。部分采用睡木沉基和木桩基础,比之全部采用抛石筑堤省材省力。 睡木沉基是继洛阳桥创造的筏形基础后又一可贵的创造。由于有些港道水深泥烂,抛石容易陷下,则先用木头排放在海滩上,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石条的不断加高,重量的增大,木头排便渐渐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 另一种是木桩基础。在港道中较深的地方,先打下木桩,而后木头架在两根桩上,排列甚疏,一墩仅用5—6根,靠外的木材,又用二桩挡住,防止木头向外滚落。然后在木头上垒压大石条沉底。 千百年来,安平桥经历了无数次强震和台风暴雨的冲击,尤其经历1604年泉州湾外8级特大地震的考验,虽有修葺,仍基本保持原貌。其抗震能力之强主要是桥基填砌采用“筏形基础”,分别筑于非水深急流、最高潮水位之上与高潮水位之下地段,可见,当时就能巧妙运用潮汐涨落规律,区别不同部位采取形态各异的桥墩结构,以缓和海潮冲击。 防护栏 为了安全,桥面的南北两端都筑有石栏杆防护,左右若一,甚为壮观。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维妙维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非常别致,皆为南宋的代表作。 桥上原有扶栏望柱,故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中有“以栏楯为周防”语,并附以诗云“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槛横栏翔虚空”。但现时一无存者。 在解放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安平桥时,发现了一些古代掉落桥下的石桥栏构件和石桥梁等。其中有一块石桥栏望柱上阴刻有“浯洲屿颜达为考妣施此一间”两行12字。浯洲屿就是现在的金门岛,反映了自古金门与邻县的关系十分密切。还有发现一块出土的石护栏上发现阴刻“崇放里□头保□十六娘□□共施造一间”,一块巨大的石桥梁上刻有“安平颜××捨桥梁壹间”等字样。 桥亭 安平桥原有桥亭5座,即超然亭(桥头亭)、泗洲亭(中亭)、海潮庵及其东、西两旁的2座路亭,全系清代改建。东、西两旁的2座路亭已废。 因为桥太长,建桥时就在安平桥的东、西、中部造了5座桥亭,并配有菩萨像。南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载:“又因其余材,为东、西、中五亭以休。” 《安平志》云:“桥之东、西、中半,凡为亭五,后废其二,惟东、西、中3亭存耳。东为超然亭,以祀观音,后火焚,今已筑城废;中为泗州亭,祀佛于其中;西在南安三十九都鸡幕山下水陆坊。” 水心禅寺(超然亭,桥头亭,水心亭) 水心禅寺前身原是佛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位于安海安平桥头,桥成时改为超然亭,又称桥头亭,内祀观音,后焚毁。明代,安平桥头西塔下建有西塔寺,其范围东至海乾街,西至杉行口长春巷附近,北至现在的广全巷和石狮巷一代,内有殿堂,僧舍和蔬菜园林,规模宏大,清初被毁。 水心亭(泗洲亭,俗称“中亭”) 沿革 入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水心亭毁废。康熙廿二年(1683年)八月施琅统一台湾,康熙廿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皇帝下旨解除海禁。康熙廿六年(1687年)水心亭后建寺,祀泗洲佛,称泗洲亭;后祀观音。康熙卅五年丙子(1696年)重建水心亭。 《安海志·水心亭》云:“水心亭即西桥(安平西桥,即安平桥)中亭,附在桥中,丙申(误,应为辛丑,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毁,康熙丙子复界后重建,居西桥之中,为晋(晋江)、南(南安)交界,故号曰中亭。” 中亭重修安平桥碑刻 中亭是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亭的四周和墙上还立有明至现代重修安平桥的碑记14方,最早的是明·天顺三年(1459年),最晚的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明·天顺后每次大修桥,基本上均有树碑。就各碑文所叙,修桥的经费大多靠募捐和乐施而来,充分说明民间对安平桥的重视。 清·乾隆年间的《重修安平西桥记》碑文曰:“一方之人乃能乐义急公,集腋成裘,此足以见是镇之风俗厚。” “万古流芳”大石碑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一月所立,这是刻有募捐人名最多的一方石碑。碑文开头便是:“重修安平桥捐题,姓名开列于左,晋江县事今升台湾府知府徐捐银五百大元……”这位捐银修桥的台湾徐知府,即徐汝澜。据立在碑旁的另一方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刻立的泉州府知府徐汝澜撰文的《重修安平桥记》石碑和《安海志》记载,徐汝澜曾任晋江知县、台湾知府和泉州知府。碑上那一行行捐资修桥的人名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官宦、商贾、和尚。 安平桥历来是晋江、南安二县的交通要道。碑文也记载了二县共修长桥的史实。 海潮庵 西端桥亭叫海潮庵,原在安平桥西端南安水头处,后废。现存为民国初重建,近年又加以扩建,内也祀观音。 隘门 清代,安平桥的东西端即桥头和桥尾还各增建1座拥有拱形门的石牌楼,俗称“隘门”。 望高楼 桥头这座叫“望高楼”,是原桥头被拆毁—小段后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新桥头建造的,人们习惯以此为安平桥的正式起点,因为从这里起有了桥栏杆。 楼上嵌有楷书“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匾额和石刻,是清·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仲冬重修时里人黄章烈所题。背面有楷书“寰海镜清”四个大字石匾额,为“阖镇公立”。 桥尾牌楼 桥尾的牌楼原系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建造的,民国时被毁,现所见是八十年代修桥时重建的,但初建时南安知县盛本所写的楷书“水国安澜”四字的石匾额依然嵌存其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安平西桥》:“桥西有碑,镌‘安平桥’三字。” 据清·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塔 安平桥的周围矗立着五座石塔和一座砖塔。 五座小石塔 五座小石塔均系镇风塔,原塔于解放初被拆毁,现为八十年代后期重建。 其中四座是方形实心小石塔,高2米,分别建于桥之东西两段的南北两侧,离桥十米,对称排列。 另一座是角形五层石塔(圆形翠堵婆塔),高6米,建于中亭前十米处,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 这五座石塔点缀其间,使桥显得更加壮观。 瑞光塔(西塔、白塔、文明塔) 砖塔正名“瑞光塔”,屹立于超然亭的东北侧,是安海古镇的标志。因位于安海西畔,俗称“西塔”。该塔通高20.55米,为五层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内空心。外涂白灰土,又俗称“白塔”。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桥建成那年,乡人拿造桥余资来建造这座塔,明、清间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后曾易名“文明塔”。 白塔虽是砖塔,但塔底座全为石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塔下有石栏杆围护,塔内有螺旋梯可上塔顶。 登上此塔,可饱览安平桥那“玉龙干尺天投虹”的雄姿和海天茫茫、风帆片片的壮丽景色,现今五里桥南滩涂开发,高楼林立、楼高于塔,已难再现昔时可见的景色了。 俞大猷、戚继光、郑成功史迹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爱国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曾在这里统率军民堵海口,痛歼倭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清朝初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也在这——带建立抗清根据地,并从对面的金门料罗湾挥师东渡,驱走侵略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诗文 南宋·赵令衿在完成安平西桥的建造后,赋诗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安平西桥》收录):“为问平安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 明·苏茂相《咏万安桥》:“群山匡卫此中亭,蹑履登临酒易醒。秋至奔流朝海岩,月明清韵听湘灵。只今虹影闻吞浪,何客槎头可犯星。堞外纵横千里目,遥天直北数峰青。”【注:匡卫:辅佐护卫。蹑履:蹑足攀登。湘灵:湘君,湘水之神,典出屈原《湘君》篇,此处泛指水神。槎:木筏。堞:城上如锯齿状的矮墙。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 明·陈琛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明·南京工部右侍郎、晋江人何乔远《秋日安平八咏》“其四”曰:“西桥五里海门遥,小阁观音压岸腰。陡见莲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安平桥与安平东桥都建于南宋,以“双桥跨海”的景观成为安平八景之一。明·安海人、衢州府同知黄伯善曾作《双桥跨海》描绘此景曰:“王孙驱石作天津,乌鹊鼋鼍语不真。潮落潮生皆逆旅,石亡石在等微尘。纵然题柱非吾事,岂必济川尽古人?天意欲教金锁断,为歌松柏诉江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安平东桥》、《泉州人名录·黄伯善》) 1920年,廖仲恺受孙中山命,到闽南召陈炯明回粤讨桂系军阀,曾经泉州、安海。他走过五里桥,并作《黄金缕》词一首:“五里长桥横断浦,不度返乡,只度离乡去。剩得山花怜少妇,上来椎髻围如故。冉冉斜阳原上暮,罂粟凄迷,道是黄金缕。彩旆红旗招展处,几人涕汨悲禾黍。” 1962年10—11月间,当代诗人郭沫若来闽,为其撰写的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搜集资料,途次福州、武夷、莆田、泉州等地。11月中旬,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到安海,徒步登上安平桥参观。由于于立群身体不适,中途折返。当时郭沫若留下《咏五里桥》律诗1首:“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注: “郑藩旧邸”:安海下坂坑柯厝巷郑芝龙府第,1655年郑成功移师金、厦时焚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 “君谟梦醋”:蔡襄字君谟,北宋时泉州太守。传说其建造洛阳桥时,桥基屡为海潮所毁,便书一牒求助海神询问衙使谁下得海?恰有一皂隶夏得海误听点名,随口应承,蔡襄再不容辩解,即令下海传牒。夏自为下海必死,便醉卧海滩,想让潮水卷入大海,不料醒来仍卧原处,手中之牒已失,手心却写一个“醋”字。夏赶忙交差,蔡襄详解其意,遂于当月“廿一日酉时”下基,果然海潮退后,桥基顺利建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州古桥梁·洛阳桥》) “明俨”:郑成功字明俨。 “题糕”:唐·刘禹锡以“糕”字不见经典,不敢用此字作诗。“题糕”即指诗格不守成规。 “开辟荆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有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